策展如何教、怎麼學?從「CIT19」策展工作坊觀察側記談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何架構出一個面對策展思考與敞開討論可能的工作坊,並從中激盪出思辨與實踐並存的學習方法?透過對「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 ...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專題】.藝術觀點
如何架構出一個面對策展思考與敞開討論可能的工作坊,並從中激盪出思辨與實踐並存的學習方法?透過對「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目前已進行的四場工作坊觀察,藉此進一步分享學習平臺與對話場域是如何被建構,進而思考策展該如何學,又該怎麼教?
王萱
2019.10.03
隨著策展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當代策展人在角色的界定上,所指涉的內涵也越來越加廣泛。
過去多由美術館等機構中的研究人員擔任的職務,在蓬勃興起的雙年展與日趨多元的補助機制的推波助瀾下,有越來越多置身於機構之外的獨立策展人,以及由藝術家轉而擔任策展人等許多不同屬性的策展人,也獲得了施展的機會,透過各類檔案、調研、跨域合作等方式, 發展各種知識轉化、詮讀與社會溝通的展呈技術。
第一場工作坊在講師墨夫.艾斯皮納(MervEspina)及葉紹斌(YapSau-Bin)的帶領下,學員透過文本閱讀與小誌(ZINE)實作,展開對展覽策劃中權力結構的討論。
(攝影/郭景捷,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我將其定義為『文化中介者』,而文化中介者的角色與方法論也都會隨在不同時代改變,即是我們所稱的『策展人』。
這並非前所未見的現象,只是以不同的型態或名稱去形塑、創造當代的文化,或是對於過去歷史進行檢視。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
策展人的角色與工作方法,也在美術館和博物館逐漸從關照典藏品轉向面對公眾後,隨之延伸出更多的職務內涵與任務。
機構中培育出的策展人因應藝術世界的變遷,逐步轉而成為各種類型的「文化中介者」。
但在策展人職務越顯立體化之際,藝文機構外的策展人培育場域也應運而生,教學內容涵蓋了視覺藝術史、展覽史、文化研究、策展實踐、藝術評論、行政管理等多元面向。
除了藝術學院的策展教育之外,世界各地藝文機構相繼推出的短期策展學程、藝文替代空間的實驗性策展計畫,或是以講座、論壇、工作坊、社群聚會等不同形式所建構的策展學習臨時群體。
2015年出版的《臺灣當代策展二十年》一書,詳實地梳理了臺灣策展脈絡進程以及開展一種建構在地策展史的研究方法學,其中更對多位現任職於機構內的策展人與獨立策展人、學者和相關政策的推動者進行了深度訪談與調研。
而臺灣在近20年來,策展相關的學程與系所也相繼成立,公部門編列的策展專案補助與國際交流計畫也逐年成長。
有志於策展工作者似乎也更能從體制內外多樣的學習途徑、資源與實踐場域中,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策展人。
第二場工作坊的後半場實作演練主題是「為一個(虛構的)藝術家策劃個展」。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為什麼會有「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青年策展工作坊」?
「當代策展在臺灣發展至今約20年時間,無論是策展機制、或成為一門專業學科知識的養成,現在都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正好能夠就這些細微的實踐累積來梳理臺灣的策展學與策展史的脈絡。
」
——立方計劃空間總監鄭慧華
2019年,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共同總主辦、非營利當代藝術機構立方計劃空間策劃執行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簡稱「CIT19」),其中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學位學程(CCSCA)共同籌劃的策展工作坊在3月正式對外發布徵選學員。
這個集結了各大藝文機構的人才、資源與國內外專業網絡所架構出的學習平臺,以六場工作坊作為節點,「提供青年策展人學習、思辨與實踐的互動平臺及多元對話場域」,成為國內策展人重要的進修管道,為期半年。
而從公開召募參與學員至今,已進行了四場工作坊課程,主辦方也期盼在此刻、透過策展論壇與工作坊的舉辦,推動建構屬於臺灣自身策展學和策展史的知識交流平臺。
第二場工作坊學員討論。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CIT19」工作坊中的經驗分享和實踐演練
如何架構出一個面對策展思考與敞開討論可能的工作坊,並從中激盪出思辨與實踐並存的學習方法?筆者試圖對工作坊的實際進行流程做出約略描述,希望能藉此進一步分享學習平臺與對話場域是如何被建構,以及此次的學習經驗。
「CIT19」安排了六場工作坊,透過公開徵選和機構推薦共計有32位學員參與;前四場在同為工作坊主辦的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空間進行(10月的最後兩場工作坊則於北美館舉辦),每場工作坊的長度約五小時。
此外,每場工作坊有兩位講師;其中一位由立方計劃空間負責邀請,而受邀講師可自主提議邀請另一位擔任共同講師的人選,在彼此有一定熟悉程度與對話可能的狀況下,一起構思該場工作坊的主要命題。
在工作坊前,提供與每場主題相關的參照文本或展覽,供學員們預習和準備。
「CIT19」策展工作坊現場,學員於首場工作坊中提問。
(攝影/王萱)
實際走入工作坊的現場,備有數張工作桌,32位學員可自由入坐、組成不同的討論群組,每桌約四至六人。
兩位講師透過實際案例、個人經驗、主題式思考的課程引導,在工作坊上半場依據該次主題、就各自所擅長和研究的項目進行介紹與解說;後半場則採分組討論,內容針對講師所提出的實作演練課題,各組成員們集思廣益,提出不同觀點與互動,共同思考與協作;討論之際,講師穿梭在桌間參與學員討論、給予回饋和推進的建議,最終在工作坊尾聲進行分組發表。
「過去舉辦的各式策展工作坊中,我們較常看到的方式主要以老師給予自身所學與經驗分享為主,其中較缺乏多觀點的群體討論與腦力激盪的來回過程。
故這次在工作坊的設計上,所設想的不僅是兩位講師之間所進行的對話、思考激盪,也不僅是講師與學員的上下單一對話關係,更希望是能夠讓講者、學員彼此之間多元的背景和不同觀點碰撞出不一樣的思辨性的火花。
」
——立方計劃空間總監鄭慧華
第一場工作坊的講師葉紹斌(YapSau-Bin,左)與墨夫.艾斯皮納(MervEspina,右)。
(攝影/郭景捷,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1
首場工作坊,學員間尚處於不熟悉彼此的氛圍中。
來自菲律賓的墨夫.艾斯皮納(MervEspina)和來自馬來西亞的葉紹斌(YapSau-Bin)兩位講師,在藝術家、研究者、機構營運成員和教育工作者等複合的身分中,透過各自與日本基金會(JapanFoundation)的合作策展經驗和另類展覽空間RumahAirPanas(RAP)的營運等經歷,探討當策展在政治角力與話語權的把持關係中,國家、機構與資源的交相作用下所長成的展覽,與跨文化交流之間究竟代表了誰、又是在為誰言說?而當時正巡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的「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大展,也作為講師推展此命題討論的主要分析對象,析理展覽中權力結構的配置與關係。
而後半場進行的實作演練,則透過「以俳句寫下對你而言,策展是什麼?」為題,邀請學員分組製作小誌(Zine)。
依據上半場對策展權力關係的探問與分享,學員完成的策展關係圖和俳句,似乎更偏重策展中實質資源的來源與配置關係,並延伸思索策展中的權力關係。
第一場工作坊的講師墨夫.艾斯皮納(MervEspina)。
(攝影/郭景捷,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第一場工作坊在分組討論後,學員向所有人分享各自的討論成果。
(攝影/王萱)
#2
第二場工作坊由目前都在香港工作、分別來自臺灣、美國的獨立策展人周安曼和劉文棟(AlexanderLau)擔任講師。
本場的主軸從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切入,探討此一關係在藝術生產過程中不斷游移的權力狀態,以及其在資本結構與現今展出型態的關聯性。
兩位講師透過分別在非營利的ParaSite藝術空間和商業畫廊EmptyGallery的工作經驗、與藝術家的合作案例,講述機構和畫廊策展人所扮演的專業角色及其面對的現實景況。
課前所提供的兩篇文章〈NotesTowardsaHistoryoftheSoloExhibition〉和〈UndertheBannerofStreetObservation〉,進一步探討了藝術家個展的策劃與發展歷史,以及策展人在其中的相對位置。
後半場的實作演練主題是,「為一個(虛構的)藝術家策劃個展」。
講師提供了藝術家的系列作品、簡報圖片輯作為內容,讓各組學員策劃一檔個展。
藝術家個展的策劃,亦是一位策展人與藝術家最緊密的合作關係,讓人反思過程中雙方持續變動且弔詭的主客關係。
思考該如何脈絡化藝術家作品的同時,又加入策展人切入的觀念與助力。
這些來回問答都是講師與學員在實作過程中的提問與討論。
第二場工作坊由講師周安曼(左)和劉文棟(AlexanderLau,右)帶領,學員透過共同討論,為虛構的藝術家關丹策劃個展。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第二場工作坊的講師周安曼。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3
第三場工作坊,由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TangFu-Kuen)和袁志偉(YuenChee-Wai)共同規劃,以視覺藝術範疇中的「表演轉向」為主軸,探討其對當代策展的影響與推進。
現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擔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鄧富權首先針對現場藝術(LiveArt)的意義進行解析,讓學員進一步理解LiveArt時興至今的多元樣貌。
有著音樂家、藝術家和設計師身分的袁志偉則分享過往策劃實驗音樂節「AsianMeetingFestival」等案例,從實驗音樂的切入角度,展示了實質展演活動現場的經驗與所面對的情況。
而本次工作坊前,講師特別提醒學員留意當時三檔關於聲音的展覽,包含北美館「聲動:光與音的詩」與臺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展出的「超音樂・異聲驅動」和「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透過具體展演回溯思考LiveArt在其中的介入可能。
實作演練的主題為「以LiveArt的思考方式,拆解『超音樂・異聲驅動』中六組作品並予以重新詮釋」,通過對於LiveArt意義的理解,重新思考表演藝術與展演的實踐關係。
在這過程跳脫了概念性的討論,更直面展演現場的演繹規範與實驗性互斥和並存的矛盾,以及和觀眾間的互動關係。
第三場工作坊由講師鄧富權(TangFu-Kuen,左)和袁志偉(YuenChee-Wai,右)帶領。
(攝影/王萱)
第三場工作坊,學員為當時正於臺北當代館展覽「超音樂.異聲驅動」中展出的六件作品,重新設計LiveArt的展演方式。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第三場工作坊在分組討論後,學員向所有人分享各自的討論成果。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4
第四場工作坊是由現居新加坡、來自臺灣的許芳慈與來自泰國的維帕.布利貞農(VipashPurichanont)帶領,以「展覽製作」建構一種知識性的預演,回溯那些不斷復返的歷史為主軸。
兩人所分享的高濃度研究主題,也試圖在文化與社會研究領域的基礎上,探問如何透過展演技術的操演,以及思考實踐展覽的本質,進而在這樣的尺幅下重現、審視以「展覽製作」作為一種研究取徑的內涵。
布利貞農針對展覽中的「時間」定義進行了理論爬梳與分析,並延伸出「該如何透過展覽,重新經驗時間」的思考。
而許芳慈則藉由二戰後的圖像、聲音與文字等媒介,延續其對冷戰現代性的研究。
除了預讀的文本,講師也在工作坊前提示並請學員準備七個具有意義的物件或圖像,在後半場工作坊實作中作為演練的對象物。
藉由「七個記憶物件的策展演練」作為學員間討論實踐的內容,從中揀選並架構出之間的敘事思考圖景,最終的發表除了圖表式的說明外,也有學員小組以行為表演的方式呈現。
第四場工作坊的講師維帕.布利貞農(VipashPurichanont)針對展覽中的「時間」定義進行了理論爬梳與分析。
(攝影/王萱)
第四場工作坊的講師許芳慈(中)與參與學員討論。
每位學員以七個重要物件為出發點,彼此分享經驗與記憶,並以此為基礎共同思考將個人敘事相互交融的可能。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目前進行的工作坊主軸為四種展覽類型的策劃與思考面向,所指向的概念性思辨與實務實踐都相當深刻且具反思意義,實際經驗的參與學員也更容易映射並反思自身的經驗。
四組講師的引導方式雖各有不同,但每場工作坊的流程大致相似。
在雙講師高密度且聚焦的主題式分享後,直接進入後半場工作坊的實作演練,藉此讓學員們互相交流。
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員必須克服彼此的陌生、直接進入討論並進行階段發表,而遊走於各桌邊的兩位講師則提供討論與協助思考推進。
此外,因參與成員的組成結構、及在工作坊徵募的前提下,大多以英語進行課程講談、討論與表述;這之中或多或少以英語為母語的學員更容易直接地回應或表達,也讓學員與講師間的討論在語言條件下多少受到影響。
雖在短時間內,每一個實作計畫顯得不那麼成熟完整,但其中仍不乏有趣且具新意的思考。
第四場工作坊的發表有學員小組以行為表演的方式呈現。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培力哪些策展人?如何更好?一些優化建議與學員迴響
除了針對有志於策展的人之外,主辦方也針對學員需求設定以「具二年以上專業策展工作相關經驗」為前提。
除了以公開徵選方式徵募學員,同時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北美館、高美館、當代館、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和北師美術館等機構,藝術大學相關系所教育者和策展人推舉參與者,最終公開邀請32位參與共學平臺,而參與者的年齡則落在26至45歲之間。
因應這些前提,大部分學員是利用工餘時間參與工作坊,部分機構的參與者更需另行排班(排休)參與。
但也因具有實際經驗,學員在參與和討論中更能夠反饋自身經驗和互相對照。
策展工作坊學員參與方式,資料由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製表/王萱)
關於這次以雙講師的配置和徵選學員的安排方式,部分受訪學員表示擔任講師的策展人自主找搭檔,建構雙講師的工作坊模式,是相當有趣且能夠實質產生對話的部分。
然而,講師在依據各自的研究關照所分享實際經驗的過程中,仍不免處於上下對話的關係。
學員在密集課程後進入實作討論及發表,過程中僅有短暫的交流機會。
在這樣的情境下,學員和講師間互相認識的契機也相對短暫。
對此,若主辦方在工作坊初期安排互相介紹,或者有正式場合專業交流外的會後交誼,可讓不同年齡層的學員與講師彼此認識,或許能產生更多機構間的交流。
在這個以全英語進行的工作坊中,大多以中文為母語的學員由工作坊上半場的被動聆聽在下半場轉化成須主動發表,也令討論在時間有限的緊繃感與語言表達的不熟悉中,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情境。
雖然語言的表述能力與思考的深度並不見得會成正比,但非母語的學習環境仍然一定程度地出現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落差現象。
或許,這也可以提出作為一個舉辦在臺灣的策展工作坊可以思考的環節。
無可厚非的是,我們面臨著諸多現實,不論是翻譯資源、甚至是以英語為主的藝術活動參與。
當這些現實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在地策展工作坊的學習樣貌又該是如何?
以及,除了來自有限的受訪者反饋之外,學員、講師抑或主辦者或許也因為工作坊的實際策劃和運作後,產生更為豐富的延伸想法和對於策展教/學的建議,若是收納來自各方的意見作為未來相關的籌辦推進,也許匿名的問卷調查會替未來無論是策辦工作坊的主辦方或參與的學員,多一次建議的可能。
這也讓建構一個工作坊的方法論得以分享、提出教學和學習間的現實問題,在差異中持續共學與共創,並延續這樣的資源。
策展工作坊學員年齡佔比,資料由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製表/王萱)
第四場工作坊由講師許芳慈和維帕.布利貞農(VipashPurichanont)帶領,每位學員以七個重要物件為出發點,彼此分享經驗與記憶,並以此為基礎共同思考將個人敘事相互交融的可能。
(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在實踐中積累成為自己的樣貌
該如何教授或學習策展,透過拆解工作坊的流程與配置,本文試著讓知識累積的過程更為具體。
在策展人的定義不斷擴大的今日,我們該如何思考策展人在藝術社群中扮演的角色和社會功能?是知識生產、詮讀轉譯,還是資源分配或整合?而又該成為哪種類型的策展人、為何而策展?
無論答案是什麼,人們早已在各種實踐與思辨中,逐步定調自身的樣貌。
並透過策展的方法,展示出一種充滿創造性的思考景觀。
從進行到2/3的「CIT19」策展工作坊中,講師透過分享自身的思考路徑與經驗累積,反饋予學員的知識內涵與策展意義的思辨。
也讓機構從事策展的相關工作者,回溯自身對於此一工作的想法;對於新進的策展人,則提供實際且多元的策展實踐面向。
若是將策展視為一種思維的方法,如何持續的累積與探索便至為重要,也更可能讓有志者在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何種策展人之時、學習與實踐並行之餘,能夠開創出更為多元的策展實踐類型。
延伸閱讀:〈專訪「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幕後推手:國藝會林曼麗董事長、北美館館長林平〉
Tags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
工作坊
策展
策展學
王萱(32篇)
查看評論(0)
LeaveaReplyCancelreply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相關文章
藝術展演.藝術觀點
那都是關於聽著海浪的拍打聲:本事藝術「作浪」
文化政策.藝術觀點.觀察.訪談
反思「綠島人權藝術季」:綠島觀點
藝術展演.藝術觀點.觀察
是誰在壓抑臺灣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從TIDF紀錄劇場《實驗067》試問之
藝術觀點.觀察
2020世代,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
典藏ARTouch專欄.許峰瑞專欄
【許峰瑞專欄】做展覽的人:從「策展」定義之亂,談機構化現象
藝術觀點.觀察
【北美館策展案認錯!】策客李林「行政執行」混充策展也行?「策展執行」一詞在爭議後留下的爛攤子
藝術新聞
「2020策展徴件計畫」獲選者資歷爭議,獲選者與北美館分別發表聲明
藝術新聞
2020北美館策展徵件計畫結果公布:李雨潔、林瑀希「感性機器:後資本時代的自我療癒」獲選
©2022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權利。
8f-2網頁設計和維運。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Entersomething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ARTouch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V-Touch藝術影音頻道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OnlineViewingRooms線上展廳
小典藏ArtcoKids
CriticTic-Tac-Toe
更多典藏
ArtcoBooks典藏藝術出版
ArtcoDeCafé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SubscribenowtogetnotifiedaboutexclusiveoffersfromTheIssueeveryweek!
SIGNUP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按ESC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策展如何教、怎麼學?從「CIT19」策展工作坊觀察側記談起
如何架構出一個面對策展思考與敞開討論可能的工作坊,並從中激盪出思辨與實踐並存的學習方法?透過對「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 ...
- 2當代策展學: 邁向知識生產與思辯行動(藝術觀點ACT 64期專題)
1. 當代策展學如何可能?/呂佩怡2. 當代藝術, 策展與展覽史(Contemporary Art, Curating and Exhibition Histories)/Lucy Steeds...
- 3策展學程 - 人文藝術學院
本學程開設有關博物館及美術館學理、互動媒體設計、當代策展…等專業實務課程。 不限科系,歡迎有興趣的同學選修! 申請時間:即日起至3月5日收件時間8:30~16:00 逾時不 ...
- 4《策展學/Curatography》第五期《策展知識域》上線 - ArtWave
《策展學/Curatography》第五期《策展知識域》(https://curatography.org/),由策展人林宏璋擔任主編,收錄荷蘭策展人暨烏特勒支視覺藝術與設計 ...
- 5風格策展學—整合溝通、空間與互動體驗的策展必修課
Shopping Design 自2016年創辦,累積邀請超過100 位設計師、策展人、創意人、品牌主,透過全天課程企劃,提供與時俱進、系統化的知識觀點、設計思維和經營策略,以「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