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天: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戌初一刻為一更,亥初三刻為二更,子時整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基本信息名稱:一更天釋義:古代為夜間巡城交班時間點類別:時間、歷史時辰:戌時 ...
一更天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2.4小時。
戌初一刻為一更,亥初三刻為二更,子時整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基本信息名稱:一更天釋義:古代為夜間巡城交班時間點類別:時間、歷史時辰:戌時時間:19:12相關: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概述一更天:戌初一刻(總第八十刻) 19:12(青島/杭州等地本地時,北京加一刻、洛陽加二刻、成都加四刻)二更天:亥初三刻(總第九十刻) 21:36三更天:子時整(總第一百刻) 00:00四更天:醜正二刻(總第一十刻) 02:24五更天:寅正四刻(總第二十刻) 04:48“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電視上打更時人們還會喊著:“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等提示語。
民間雞叫的傳說:一更火二更賊。
就是說雞在一更天叫將會有火災二更天叫有賊。
打更聲律打落更(即晚上七點十二)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點三十六),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
“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二點整)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兩點二十四)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四點四十八)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古代人用的時辰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
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
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台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台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台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台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台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台北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台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台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台北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台北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
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台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
(台北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鐘頭。
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夜晚有五更,每更又有五點。
兩更之間為1.2個時辰,即144分鐘;兩點之間為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凌晨2:24左右開始做飯,4:48左右開船”。
“五更三點”即早上6:00(卯時整,上朝時間,故古人上班打卡簽到又稱點卯),“三更四點”即凌晨1:36。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
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有100刻,即相當於1440分鐘。
可見每兩刻之間有14.4分鐘。
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中午11:31:12左右(台北時間離北京本地時差16分鐘)。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是1.2個時辰,從晚上七時十二分起更,九時三十六分左右第二更,半夜零時左右第三更,凌晨二時二十四分左右第四更,凌晨四時四十八分左右第五更。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
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更天”前最大的數字是五,是指三時至五時。
相關搜尋1989年2012年12月21日1954年4月11日1989年6月4日2008年夏令時熱門詞條AVARcountyhowever不知天高地厚乳房二階堂你是淫蕩的我的女王公主嶺公路總局冒險者北投麗禧溫泉酒店富察貴人尉遲恭戀舞OL指北針擇天記朱彥碩植物大戰殭屍中文版楊謹華沒有明天無心法師福利網臺北101大樓護理師12daysofchristmasZing仙鶴草伊麗莎白借錢網偷襲元亨利貞全民英雄宅心仁厚小米手機3s岡本帕克有機農場焦耳眾泰汽車網路廣播蔬菜種子金剛雙胞胎黨鞭AmericanTouristerGOODJOBMIXION建川博物館張慶歡攻城掠地梨山真愛遇到他一更天@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北市立圖書館 兒童電子圖書館 小博士信箱
- 2一更天: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 - 華人百科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于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 ...
- 3五更天是什麼時候?古人如何劃分三更四更五更?
一更天:戌時19:00-21:00二更天:亥時21:00-23:00三更天:子時23:00-01:00四更天:丑時01:00-03:00五更天:寅時03:00-05:00具體簡介:一更夜從黃昏 ...
- 4古代定更天是幾點? - 小熊問答
定更天其實也就是一更天,即晚上7點到九點。古人認為從這個時候開始,經過了一天的勞作人必須安定下來了,所以叫定更。以下時段依次類推,即定更(一更) ...
- 5「一更天注音」+ | 蘋果健康咬一口
一更天注音- 「一更天注音」+1。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三更半夜】注音一式ㄙㄢㄍㄥㄅㄢˋ一ㄝˋ注音二式s...或以為即指子時(夜間十一時至隔日凌晨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