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奉公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皇民奉公會於1941年(昭和16年)4月19日成立,提倡四點:(一)「貫徹皇國精神」,強調皇民精神,信仰絕對無上的國體、尊皇敬神;(二)「竭盡職分奉公的赤誠」,要求去除 ...
皇民奉公會以為國家奉公的皇民之義為名,標舉確立高度國防國家體制及邁進東亞新秩序的建設,其性質如日本的「大政翼贊會」。
皇民奉公會於1941年(昭和16年)4月19日成立,提倡四點:(一)「貫徹皇國精神」,強調皇民精神,信仰絕對無上的國體、尊皇敬神;(二)「竭盡職分奉公的赤誠」,要求去除私心,依職分服務;(三)「確立後方生活的體制」,以建設新時代為理想,致力文化發揚、革新生活;(四)「協力推進非常時經濟」,以公益優先,擴充生產。
在「臺灣一家」的理念下,進行社會動員,將民間與各階層領導者網羅其中,以達成總督推行的各項目標。
奉公會的組織可分為中央本部、地方組織、外圍團體三部分。
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擔任奉公會的總裁,中央本部設部長,由總務長官擔任,奉行總裁的命令。
中央本部設事務局,下轄總務、生活、地方、宣傳、訓練、經濟六部,六部部長分別負責其職務。
此外還設有中央實踐協力會議、地方事務局連絡會議,以及陸續增設婦人委員會、娛樂委員會、厚生委員會、運營委員會、推進員。
在地方組織上,各級地方官兼任奉公會地方組織的首長,各州、廳、市、郡、街、庄依序設支部、分會、區分會、部落會、奉公班,在繁多的名目下,幾乎全臺灣的人民都被編入組織中,由各層級的地方官所指導,再加上運用原有的保甲組織,以達到徹底執行政策的效果。
外圍團體包括以年齡層區分的奉公青年團、少年團、壯年團;以職業區分的演劇挺身隊、學徒奉公隊、商業奉公團、臺灣醫師奉公團、臺灣宣傳美術奉公團、從軍紀念會、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海洋訓練隊等組織。
奉公會的工作是多面的,他們必須指導和統轄島內各民間團體,除了有時局講演隊,到各處宣傳聖戰的義務,在生活禮儀上制定結婚與葬儀基準,訂定健全結婚獎勵要綱;還有為了達到節約消費、生活樸實,也制定戰時食衣生活簡素化實施要綱,要求民眾遵行。
另外奉公會也須負責辦理拓南戰士、志願軍或正式服役兵的相關事宜,以及在職場上建立勤勞新體制和統制、分配經濟新體制。
由於街庄行政遭受侵犯,變為奉公會的附屬,有本末倒置的情況,加上志願兵、徵兵制的實施,總督府於1945年6月17日,以逢日本治臺50週年,宣布將皇民奉公會和保甲制度一併取消,使臺人分擔得以減輕。
皇民奉公會的相關業務,由警察系統接收,但另外編成國民義勇隊,準備與可能登陸的美軍作最後殊死戰。
撰稿者:蔡錦堂最後修訂日期:99年04月16日參考資料:1林蘭芳。
1996。
〈日據末期臺灣「皇民奉公」運動1941-1945〉。
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
臺北:國史館。
2許雪姬。
1999。
〈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
延伸文章資訊
- 1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皇民奉公會於1941年(昭和十六年)4月19日成立,1945年(昭和二十年)6月17日解散,前後四年,其目的和做法皆有異於四、五年前的皇民化(Kominka 日本國民化)運動。
- 2皇民奉公會- 翰林雲端學院
皇民奉公會(時間:西元1941 ~ 1945 年),口號為「臺灣一家」、「內臺一如」。 皇民化運動以改變殖民地人民的認同,使其成為日本皇民為目標;皇民奉公運動則是假借殖民地 ...
- 3皇民奉公會_百度百科
皇民奉公會,是1941年內,台灣日據時代末期為日本殖民者配合“新體制運動”成立的作為日本大政翼贊會的從屬組織,由台灣軍人總督長谷川清兼任總裁,其目的是把台灣人改造 ...
- 4皇民奉公會
皇民奉公會於1941年(昭和16年)4月19日成立,提倡四點:(一)「貫徹皇國精神」,強調皇民精神,信仰絕對無上的國體、尊皇敬神;(二)「竭盡職分奉公的赤誠」,要求去除 ...
- 5皇民奉公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民奉公會,簡稱皇奉。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末期為配合「新體制運動」和皇民化運動,而於昭和16年(1941年)所成立的組織。其性質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大政翼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