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地區客家禮俗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嘉義地區的客家族群約略可分為福佬客、詔安客、與北部客等三種類別,其分佈區域以海線地區、平原地形、沿山地區為主。

有相當多的北部客家人,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意見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RSS訂閱 景點| 美食| 文化| 進階搜尋 現在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 學術研究 > 客家學術研究 ::: ::: 友善列印 Facebook Twitter 嘉義地區客家禮俗研究 張貼日期:2005-12-26 年度:92年 作者:李建興 獎助金額(萬元):5   嘉義地區的客家族群約略可分為福佬客、詔安客、與北部客等三種類別,其分佈區域以海線地區、平原地形、沿山地區為主。

有相當多的北部客家人,是二次大戰末期和戰後初期才移民嘉義,是什麼因素令許多的客家前輩離鄉背井來到嘉義,並將原鄉的禮俗文化延續斯土,展現令人佩服的客家生活智慧,是本計畫的主要研究目的。

其研究意義,是客家文化的薪傳在面對新移民地區時,可以從歷史記憶與族群的強烈認同來重構其文化內涵與本質,因此在許多次的田野調查時,我們了解到嘉義地區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並不輸桃、竹、苗、高、高、屏等地,所予人的客家印象。

  從東寧王國到清領初期,由中國到台灣的漢人移民發展,是先南下高高屏再向北逐漸拓墾,因此早期許多廣東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籍等移民,也是順著這樣的移民潮逐漸向北發展。

然而,發展的模式卻也不純然是如此的單一面向,有部分移民因為渡臺禁令,而自行偷渡到台灣北部落腳,因為廣東籍移民的比例佔少數,而且與福佬人混居,在強勢的福佬文化與生存競爭中,逐漸被福佬化、邊緣化,加上移民年代久遠且與福佬人混居,已難從語言之中分辨出明顯的族群差異,但是若從族群的生活文化之中,仍可以發現不少的客家族群文化元素,此種可以通稱為「福佬客」與「詔安客」二種類別。

反觀,分佈於桃、竹、苗或南部的高雄美濃、屏東內埔、六堆一帶,有獨立的文化發展空間,雖歷經數百年但是仍可以明顯的區別出客家族群的特殊文化;因此可以從上述不同的時間、空間客家族群發展概況,來觀照嘉義地區的客家族群之歷史,呈現出相當有趣,又嚴肅的「族群邊界」。

  嘉義地區擁有明顯的客家族群標誌的社群,以日治中晚期的桃竹苗移民潮為主,因為各種因素從北部移民到嘉義來,故而在族群的稱謂上,可以通稱為「北部客」。

是什麼因素或時間點,讓這群分佈於桃竹苗一帶的客家人,離鄉背井將原鄉的生活模式、歷史記憶帶往新天地,成為所謂的「北部客」,這樣的地方文化(或是客家意識)如何在異地重新建構起來呢?而所謂的「客家意識」或「客家文化」又是以何種指標成為凝聚族群認同的力量?   本文主要以清代方志上的客家禮俗記載,作清代廣東籍移民之文獻彙編與分析,並運用研究史回顧來蒐集與分析嘉義地區福佬客研究之歷史面向,進而比較清代方志書的禮俗文獻記載及北部客禮俗研究有何重大異同,配合嘉義地區客家禮俗的田野調查,觀察研究三百年來嘉義客家禮俗的歷史。

幸運的是,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客家禮俗的文化價值,例如:喪禮之中,客家人對「四禮八拜」相當重視,此可能也是客家人移民過程中借由「尊古禮」的方式來凝聚客家文化,展現客家人的文化優越感。

因此本計畫將以此為基礎,針對客家禮俗研究的文獻分析,運用1940年代左右移民嘉義客家人的祖籍調查、報紙資料等作詳細的爬疏,再配合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的方式,來分析其文化模式與禮俗價值之文化象徵,這是本計畫在歷史田野之中所能展現的研究成果。

另外,本計畫第四章第二節,歲時節俗部分輯成王俊昌嘉義地區北部客文化模式研究成果,在此提出說明。

相關附件 本文.pdf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