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心? - 知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心”和“用心”,似乎是我们中国人天生就理解的一组概念,通常根本不需要解释。
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问 ... 但很少有人能说的清,什么叫用心,怎么做才算用心。
生活态度什么是用心?总是在说要用心,用心学习,用心生活,用心去爱。
可,什么是用心呢?用心去做一件事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关注者35被浏览27,13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5添加评论分享7个回答默认排序大树禅修不坚持不放弃不费力关注45人赞同了该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可能都听到过父母长辈的叮嘱:“要用点心!”当我们自己身为父母或单位领导时,也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或职员说过同样的话。
但是,我发现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自己都几乎从来没有具体解释过“要如何用心?”...“心”和“用心”,似乎是我们中国人天生就理解的一组概念,通常根本不需要解释。
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问我们:“爸爸妈妈,能不能教教我怎么用心?”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就好像第一次上终南山禅修时,师父问我:“你会不会用心?”我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
在《我的禅修1000坐》里,我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探讨了用心,以及用心与用脑的区别。
今天我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谈谈我对此的最新体悟。
我们都知道“起心动念”这个说法,但是我们很少会去关注它其实是由“起心”和“动念”两个部分组成的,“起心”并不等于“动念”,而且很显然“起心”发生在“动念”之前。
这就好像我们第一次遇见让自己砰然心动的异性,那种心动感明显要早于想要结识对方的念头。
当我们讲“动念”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大脑思维运作的这一阶段,也就是常说的“用脑”。
而在“动念”之前,还没有动到思维的“起心”阶段却很少被我们关注。
譬如我们在禅修活动时经常会一起喝茶,几杯茶下肚后大家就会轮流分享喝茶的感受,我发现时常会有这样的一类分享:“这应该是红茶,我是比较喜欢红茶的,因为喝绿茶我的胃经常会受不了...”你会发现我们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头脑里浮现的念头抓住,却很少会去留意引发这些念头之前或者此时此刻除了思维以外的其它身心活动,譬如茶汤的气味、滋味、温度、质感、口腔的感觉、舌面的感觉,甚至是气脉的感觉等等,因而经常会导致“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经常活在头脑的念头里,而没有“活在当下”。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怎样才算“用心”呢?岐伯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云:“任物者谓之心”。
所谓“任物”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接收、处理和反映信息,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知觉、思维和情志活动。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云:“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同时又云:“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
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我们可以大致的把“心”理解为:人接收、处理、反应外界信息的一种整体的生命活动和能力。
在我们现代人常用的概念中,广义的“认知”所表示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心”最为接近。
广义的“认知”指的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活动。
而认知的过程就是人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接受外界的信息后,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的建立在西方脑神经科学研究基础上对人类生命活动过程的解读。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所讲的“心”涵盖了现代西方脑神经科学所讲的大脑功能和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用心方式。
图:我在用心地写这篇文章时的脑波形态图:我在午休时的脑波形态上面两张图分别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以及我在午休时所记录的脑波形态,其中粉红色的β波代表的是大脑的专注程度,由于人体需要集中调动身体的能量才能让大脑保持高度专注,因此β波也代表了身心的压力或紧张程度。
前一张图中我的β波占比达到了接近整体脑波50%的比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在写作过程中内心保持了高度的专注。
那么既然“心”包含了大脑的思维等活动,那用心和用脑又有什么区别呢?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来看,古人很少会讲“用脑”,而过去讲“用心”往往已经涵盖了思维、记忆这些部分。
譬如古人学习一门学问或技能大都是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更注重通过观察师父如何做以及感受自己的实际练习来体会和领悟,而纯概念的灌输和思维在学习中的占比很少。
所以,古人讲的“用心学习”首先说的就是你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聆听和感受,其次才是概念理解、思维分析和记忆。
而前面这部分的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概念,也不并需要依靠大脑的思维功能,而在于充分调动你的感官装备直接、广泛地获取所需的外界信息甚至是内在的直觉信号。
就好比在喝茶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去思考任何的概念,而只需要静下心来直接通过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去充分地感受这杯茶。
那我们又为什么要讲“用脑”呢?“用脑”应该是近现代才逐渐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它是为了特指大脑的概念理解、思维分析、逻辑推理、记忆甚至是语言表达这部分的活动。
我们有时候也会讲:“你能不能动动脑子?”因为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觉受中,那么人就跟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譬如三岁以前的孩子就主要是依靠感觉来生活的。
而人类相对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来讲,最大的优势恰恰是我们的概念思维、逻辑推理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所以,“用脑”是相对于感觉和觉受来讲的,也就是说人不能仅仅只注重感觉和觉受,还要充分发挥理性思维以及知性思维的能力。
我在《我的禅修1000坐》中曾经分享过学习禅修的两大部分:一是禅定,二是知见。
禅定的部分需要训练我们不思不想的能力,也就是能主动停止大脑思维运行的能力,而知见的部分却恰恰是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大脑学习各种概念,并进行思维分析和判断的。
如果只重视禅定而偏废知见的学习,那么很容易在修禅定的过程中沉溺于各种觉受的境界。
例如打坐时如果一味地沉溺于“身体消失”、“周身光明”等美好的觉受,而没有通过学习知见认识到任何的觉受都属于相,并且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就很容易落于对这类觉受的执着而停滞不前。
作为现代人,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我们对大脑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它的感官装备。
大约十年前我每天都会步行40分钟去上班,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几年里竟从未关注过这条必经之路上的景象,我对途经的花园、路边的大树以及沿路的建筑几乎是视而不见,因为我的脑袋里总是一刻不停地思考着每一天的工作。
就像我们长期不锻炼身体就会造成肌肉退化一样,当一个人长期地过分地依赖头脑而忽视其它的感官装备,那么他的感受能力也很可能会随之退化。
而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恢复我们的感受力,训练我们对“起心”这个阶段的观察力。
仅仅能观察到自己头脑里的念头这对禅修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念头是概念性的、粗糙的、间接的、滞后的。
譬如虽然我们能观察到引发自己内心紧张的各种念头,但是这种粗层级的观察却不足以让我们找到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入手处。
这有点像我们做图片编辑时需要借助PS将图片放大到像素级后才能轻松地对图片进行各种处理一样。
所以,在禅修时所说的“用心”其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充分调动我们内在深细而直接的感受力,并以此来观察到尚未被概念包裹和覆盖的内在心行。
发布于2020-10-0710:17赞同458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丁满加拿大心理咨询硕士|统计跨行心理|前市场分析关注19人赞同了该回答这就是道理,简单易懂,听起来明白,深思后发现却不明就里,只有时间能让你在某一时刻恍然大悟,惊觉原来是这个道理。
直到工作以后,对“用心”这两个字的理解才突然深刻。
它是——真正地投入,让自己去享受正在做或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投入其中的每一个时刻,制造并感受到心流的体验。
之于我,就是“用心”了。
发布于2019-05-1906:48赞同1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延伸文章資訊
- 1用心做事就能成長 - 今周刊
- 2區別是,“認真”做事和“用心”做事的區別是什麼? - 極客派
區別: 用心是指整體態度,體現不到動作上,以“做好”為出發點,認真是指體現在具體動作上的態度,以“做對、不出錯”為出發點。
- 3怎樣做才叫用心做事? - 每日頭條
用心做事,這一主題很多人說過,並且很多都是長篇大論,相信大家都看得多了,所以我們就簡單點,直說重點。把要做的事情,按時按量地做好,不叫用心 ...
- 4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 HappyRainy的部落格- 痞客邦
- 5什麼是用心和到位?什麼是想當然,常見的詞有更深刻 ... - 趣關注
不能想當然是什麼意思. 生活之中,很多人喜愛說教別人,常常會用到,你要用心做事,我其實是挺不讚賞輕易這樣說的,畢竟啥叫用心不是嘴上兩個字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