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不保育和可不可愛真的沒關係,我們對動保議題 - 換日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年來,台灣的動物相關議題漸受重視,尤其流浪動物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後,更是掀起了一波關於流浪動物處境的討論熱潮,也帶出動物保護議題中熱門的觀念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評論
保不保育和可不可愛真的沒關係,我們對動保議題,還可以多些什麼認識?
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
2019/03/15
7530
PhotoCredit:
談到「動物福利」,台灣過去常見的討論中,也有一個常見的迷思:或許是因為「福利」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社會福利」這類的概念,因此許多人認為「動物福利」是一門社會科學、或將討論套用社會科學的種種理論──然而,它其實是一門非常需要自然科學基礎的學問。
「動物保育」是什麼?應該優先「保育」哪些動物?
長久以來,台灣有許多值得深耕的社會議題,然而許多討論往往僅由特定的事件觸發,並在短暫的熱潮後「船過水無痕」。
因此,接下來透過這個專欄,筆者將邀請同在牛津求學的其他青年台灣學者,針對特定的、與台灣相關的公眾議題陸續進行討論。
本文邀請的主角是牛津大學動物系的博士生蔡明珊,主題為「動物議題在台灣」,內容分成兩大部分:「動物保護」以及「動物保育」。
圖/DeanNahumonUnsplash
「動物福利」/「動物權利」是什麼?
近年來,台灣的動物相關議題漸受重視,尤其流浪動物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後,更是掀起了一波關於流浪動物處境的討論熱潮,也帶出動物保護議題中熱門的觀念辯論:「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
但這裏首先要先釐清的,是這兩個常被誤解為同義的詞彙間,有什麼差異:
「動物福利」(AnimalWelfare),意指人可以基於自身的利益需要而利用動物,只是在過程中須盡量減少動物所受的痛苦──舉例而言,人可以飼養牛羊豬雞等作為食用,但屠宰的過程應盡量符合人道標準。
而「動物權利」(AnimalRights),則是主張動物的生命權與人的生命權擁有相同的高度,因此人對動物各種形式的利用都是不當的──例如葷食、使用動物產製品、使用動物試驗產品如化妝品藥品等。
動物權利論者主張萬物皆平等,動物擁有與人同等的生存權利,以及避免痛苦的權利。
其代表性人物有彼得辛格(PeterSinger)以及湯姆雷根(TomRegan)等。
此派學者尤其注重與人類社會關係最緊密的經濟動物(如牛羊豬雞)、實驗動物(如老鼠、兔子)以及伴侶動物(如貓狗),認為人應停止對動物任何形式的利用,例如藉由推行素食主義降低市場需求,最終完全停止肉用動物的屠宰等。
圖/JeanBlackmeronUnsplash
動物權利論的侷限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朋友會和我有著一樣的疑問:「人類真的有可能完全停止所有動物的宰殺嗎?」
確實,無法提出有效的配套措施,甚至主張本身的自我矛盾,是「動物權利論」備受挑戰之處:例如失去經濟價值的動物要如何收容?動物生命的「質」與「量」要如何兼顧?如何滿足全面素食主義所產生更大量的土地需求?又此論者通常以感受痛苦能力(如哺乳動物大於節肢動物)劃分享有權利的先後順序,即「物種歧視」,是否違反了「一切物種皆平等」的原則?⋯⋯等等。
「動物權利論者」推崇一個高度理想、沒有道德瑕疵的世界,卻難免也因此忽略了現實上的窒礙難行,以及對生態及物種差異的了解程度,反而可能導致生態更加不平衡的結果。
明珊也認為,「完全停止利用動物」以目前的科技及市場需求,確實仍難以達成。
但藉由法律約束,以及「動物福利」觀念的推廣,我們仍能以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善待所利用的動物,盡力提升其生活品質,以及最小化利用時產生的痛苦(如人道屠宰及安樂死等)──這是比較符合當前社會現實的作法。
圖/RuthCarononUnsplash
如何「偵測」動物福利
談到「動物福利」,台灣過去常見的討論中,也有一個常見的迷思:或許是因為「福利」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社會福利」這類的概念,因此許多人認為「動物福利」是一門社會科學、或將討論套用社會科學的種種理論──然而,它其實是一門非常需要自然科學基礎的學問。
例如,由於人類無法直接得知動物的情感狀態(Affectivestate),所以需要透過間接的方法旁敲側擊動物的「安適與否」,常見的方法包括:偵測血液或糞便中的皮質酮或皮質醇,又稱「緊迫賀爾蒙」;觀察動物心跳的速率以及瞳孔縮放的比例;還有觀察動物是否有「刻板行為」(stereotypicalbehaviour),也就是重複無特定目的的行為出現──例如動物園中的老虎來回踱步等。
人類需以自然科學的實證基礎、而非直接套用(人類)社會的理論假說,才能相對準確探知動物的壓力狀態,評估動物福利受損的狀況。
為了避免研究可能產生的偏誤,更往往不能只採用單一指標,而需要以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
「動物保育」是什麼?應該優先「保育」哪些動物?
在談話中,我們也聊到另一組常被混淆的詞彙:「動物保育」和「動物保護」。
簡要來說,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相對注重群體以及自然狀態下的動物,即天擇演化出的野生動物;後者相對注重個體,尤其受人類利用的動物,如上述的經濟、實驗、同伴及展演動物等。
換句話說,「動物保育」更注重物種存續,而這項關鍵在於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動物保育其實是一門應用科學,目的在保護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的多樣性,以減緩物種滅絕的速度。
由於世界上的物種繁多,要實現保護全部物種的想法受限於技術及資源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目前國際上的趨勢,是優先選擇關鍵的「四大類物種」作為主要的保育對象,包括基石物種(keystonespecies)、雨傘物種(umbrellaspecies)、旗艦物種(flagshipspecies)和指標物種(indicatorspecies):
「基石物種」通常指體型較大,且移動力較強的物種。
大象就是基石物種中的代表,一隻成年的大象可以一次吃下大量的各式果實,並進行長途的遷徙,途中自然會藉由糞便協助果樹種子的傳播──因此「保育大象」也就等同於「保育了許多樹種的繁衍」。
「雨傘物種」跟生態系中其他成員連結較為緊密的物種。
因此保育這些物種的同時,也保育了其他與這個物種相依的整個生態系,從而達到保育更多物種的目的──例如北美北方斑點鴞的保育,促成了古老原生林的保留,進而使當地的其他物種如蠑螈也受到保護。
「旗艦物種」則是在人類社會中享有高知名度的物種。
例如台灣的石虎、中國的大熊貓、非洲的獵豹⋯⋯等等。
旗艦物種本身在生態系中不一定佔據樞紐的地位,但卻在人類社會中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也使得動物保育的議題能夠受到重視,舉凡大熊貓、獅子、北極熊⋯⋯等動物的宣傳及商業效應,往往為世界各地的保育研究募得了可觀的資金。
因此做為一種「動保永續策略」,旗艦物種的保育工作同樣不可或缺。
最後是「指標物種」,通常意指對棲息環境敏感度較高的物種。
由於該類物種對於環境的敏感度較高,細微的環境變化就可能影響該物種的存活。
因此只要「確保指標物種的存活」,通常也就意味著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同樣適合其他物種的生存。
在台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珊瑚的保育──由於珊瑚對海水的變化極為敏感,只要周遭水溫過高或透光度不足都會造成珊瑚白化,因此珊瑚便成為確認周遭海域環境是否保護得當的指標物種。
圖/WynandvanPoortvlietonUnsplash
動物議題,值得長期關注與深度討論
最後,無論是討論「動物福利」或「動物保育」等動物相關議題,總會有人振振有詞地質疑:「人都自顧不暇了,為什麼還要去關心/保育其他物種?」
但事實是,人類的生存永續與生活品質,永遠與大自然緊密相連。
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和完整,對人類來說,提供的更是許多不可或缺的「服務」,分別為「提供」、「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幾個面向:像是「提供」原料、食物、能源、水源等;「支持」水土保持、營養循環等;「調節」空氣、水、氮循環、污染及害蟲疾病等;牠們同時也是人類「文化」中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符號象徵的素材、以及無窮的教育資源。
今日,諸多科學研究都指出,由人類活動所引發的「第六次大滅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造成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失衡──這是「5億年來的地球史(遠不只人類史)」中前所未見的,對人類的影響與衝擊亦可能非常嚴重。
因此明珊認為,保育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保護其他物種,也是保護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
無論是「動物福利」或是「動物保育」這些議題在台灣,都值得更深度的討論與關心,更不該是為了特定事件而炒作的短期議題──透過與明珊討論的這篇短文,希望能夠略盡一己之力,引發並累積台灣社會中更多關於動物議題的關注與討論,進一步將這些觀念推展到社會教育中。
動物保護促進我們思考身為人的道德與責任,而動物保育則讓我們了解人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畢竟,人類無論如何「偉大」,終究無法生存在一個全面失衡的生態系中。
文末推薦閱讀:
王佩華等:動物福祉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
愛德華・威爾森:半個地球
伊莉莎白・寇伯特: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
思想:動物與社會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BalajiMalliswamyonUnsplash
教育
動物
動保議題
動物福利
保育
關聯閱讀
借鏡他國,「用領養代替購買」還不夠──關心毛小孩,你我可以做更多
可憐的「非洲五醜」,「天生壞人臉」受害者──保育員:我最討厭醜化斑點鬣狗的《獅子王》
作品推薦
一座城市,兩個世界:香港人的最後一聲怒吼
知識的傳遞者:英國出版風景400年──下次造訪「牛劍」,何妨在這兩間「世界級書店」駐留片刻?
參考資料
TOP
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
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目前是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於如何透過討論音樂的全球流動提出批判帝國主義與冷戰政治的新論述。
專欄以「業餘知識分子」為名,期許自己成為薩伊德(EdwardWadieSaid)筆下「思想上的業餘者」,不為權力所動,只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言。
粉絲專頁:郁見英國-直擊牛津博士的生活
部落格:郁見英國-直擊牛津博士的生活
方格子: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的音樂、學術筆記
看更多
上一篇
韓國救火英雄辛酸談(下):患PTSD、自殺率高居不下
下一篇
焦慮的廣州:被超越的硬實力,與大一統史觀下,那些「不好說」的歷史特色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請把子宮還給我──論「女性得到的事實」
評論Opinion
《優生保健法》修法爭議(上)「配偶也有貢獻,為何墮胎決定權卻在孕婦?」
時事CurrentAffairs
大象「快樂」不快樂了?──為一頭獨居象爭「人身」保護令!紐約法院給過嗎?
商業Business
全球企業都瘋搶的「綠領人才」如何以專業翻轉世界?
退學生逆襲成馬雲的老師,下一站,前進元宇宙|廣編企劃
熱門文章
1
沒有人一生順遂,你要學的是《克服倦怠》:「人生的進步,往往從下坡開始」
2
新鮮人求職攻略!面試超過300人,日商人資經驗談:為何這些人「不被錄取」?
3
法國媽媽給我的「震撼教育」:你真的會用下半輩子,無條件「孝順」父母嗎?
4
穿著拖鞋的富豪,是廣東獨特的風景:中國億萬富豪最多的一「省」
5
丹麥學術圈為何強大?──這些特色吸引各國頂尖人才,讓小國成為「研究天堂」
6
「成也努力,敗也努力」的內捲文化,為何在金融業特別嚴重?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動物保護議題的社會行銷策略
- 2動物保護運動的三層意義:道德、政治、與社會
接下來的幾年裏,動物保護的運動面,雖然沒有機會大幅度的擴張成長,卻也篳路藍縷地將議題由流浪狗推展到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等等大眾不見為淨、遭遇卻 ...
- 3動物保護- 最新文章 - 關鍵評論網
動物保護最新文章相關標籤: 動物保護, 動物, 動保, 動保法, 皮草養殖場, 動物虐待, ... 期待發揮自身影響力,改善嘉義市社區的友善動物環境,讓更多人關注動保議題。
- 4我國「動物保護議題」的重點與挑戰--趙忠傑@ 趙忠傑 ... - 隨意窩
我國「動物保護議題」的重點與挑戰當今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人類經歷過種族平權、女權議題之後,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最大道德挑戰,除了「生態環境」保護之外, ...
- 5探討「動保議題」!無鰭鯊魚、象牙被挖空動物無聲哭泣 - 妞新聞
... 保護議題」而努力。香港一位藝術家就以驚悚血腥的繪圖風格,將長期被忽略的「動保議題」以插圖的方式呈可愛動物、寵物、毛小孩、動物、保育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