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兩 ... 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目錄
1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概述[1]
1.1同一律
1.2矛盾律
1.3排中律
1.4充足理由律
2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2]
2.1同一律
2.1.1同一律內容和要求
2.1.2違反同一律要求產生的邏輯錯誤
2.1.3同一律的作用
2.2矛盾律
2.2.1矛盾律的內容和要求
2.2.2違反矛盾律要求產生的邏輯錯誤
2.2.3矛盾律的作用
2.3排中律
2.3.1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
2.3.2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2.3.3排中律的作用
3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的典型應用:反證法
3.1什麼是反證法
3.2反證法的原理與根據
3.3反證法的基本步驟
3.4反證法的實際應用
4參考文獻
[編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概述[1]
亦稱“思維基本規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由萊布尼茨所提出的充足理由律,它們構成了理性思維最基本的前提與預設,是理性的對話、交談能夠進行下去的最起碼前提,分別確保理性思維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和論證性。
不過,關於充足理由律是不是邏輯基本規律,存在著不同的爭論意見,並且占主導地位的意見似乎認為它不是邏輯基本規律。
本書傾向於把它當作基本規律來對待。
[編輯]同一律
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題)都必須與自身保持同一。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是A;或者,
這裡,“A”指在思維過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個概念或命題。
同一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的確定性,以便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能夠順利進行。
如果違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如果違反同一律在命題和論辯方面的要求,就會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編輯]矛盾律
應該叫做(不)矛盾律。
其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並非(A並且非A);或者,
這裡,“A”代表一個命題,“非A”代表A的否定命題,或是蘊涵A的否定的命題,所以這裡的“”既包括與A互相矛盾的命題,也包括與A互相反對的命題。
矛盾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的一致性,即無矛盾性。
違反矛盾律的要求,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編輯]排中律
其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或者非A;或者,
這裡,“A”代表一個命題,“非A”則只代表與A互相矛盾的命題,A和非A之間必須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兩不可”的錯誤。
排中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的明確性。
違反排中律會犯“模棱兩可”或“兩不可”的錯誤。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內容一起構成所謂的“二值原則”:任一命題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不能既真又假,也不能既不真也不假。
這就是說,非真即假,非假即真。
二值原則刻畫了日常所使用的“真”、“假”這兩個概念的特征,它們是以實在論為基礎的:任一命題都是在述說關於獨立於該命題的某種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決定著該命題的真或假。
因此,描述外部實在的任何一個命題都有一個確定的真值:真或者假,而不依賴於人們是否知道這一點,甚至不依賴於人們是否有可能知道這一點。
一般使用的邏輯都是建立在二值原則之上的,因此叫做“二值邏輯”。
[編輯]充足理由律
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這裡“├”表示“推出”,上面的公式有兩種解讀方式:
如果要證明B是真的,必須先證明A是真的,並且證明從A能夠邏輯地推出B。
或者,如果要證明B是某系統的定理,必須先證明A是該系統的定理,並且證明從A能夠邏輯地推出B。
充足理由律的具體要求是:
對所要論證的觀點必須給出理由;
給出的理由必須真實;
從給出的理由必須能夠推出所要論證的論點。
否則,就會犯“沒有理由”、“理由虛假”和“推不出來”的錯誤。
充足理由律的作用在於確保思維的論證性。
[編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2]
[編輯]同一律
[編輯]同一律內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內容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反映同一個對象的思想是確定的,必須始終保持同一個含義,不能偸換它的含義。
同一律要求思維必須具有確定性。
就命題而言,同一律要求,一個命題如果代表的是某個事件,它就必須始終代表這一事件。
如果這一事件是事實,那麼該命題就是真的;如果命題代表的事件不是事實那麼命題就是假的。
因此同一律認為,一個命題必須有確定的真值,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麼它就是假的。
這一要求我們可以用“p→p”表示。
就詞項而言,同一律要求,一個詞項如果指稱某個對象,它就必須始終指稱這個對象。
就是說詞項a就是a,它具有確定的外延和內涵,並始終保持同一的外延和內涵,即保持自身同一。
這一要求可用公式“a=a”表示。
[編輯]違反同一律要求產生的邏輯錯誤
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就會產生邏輯錯誤。
這樣的邏輯錯誤主要有兩個方面:
1、混淆詞項,又叫作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
語詞具有多義性,一個語詞一般來說同含義、對象之間並無一一對應關係。
同一語詞往往可以表達多種不同的含義,指稱多種不同的對象,這就是語詞的多義性與歧義性,它導致了語詞相同但表達的詞項不同的現象,使混淆詞項、混淆概念等邏輯錯誤的產生成為可能。
我們把那些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加說明、定義地用同一個語詞項表達不同的含義,指稱不同的對象所犯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詞項、混淆概念。
以同一字眼或同一語詞表達不同的詞項,或者說賦予同一語詞以不同的含義是這種邏輯錯誤的典型表現。
如在《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鄭縣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鬼混。
一天他的褲子弄出了一個洞。
他買了新布,回家讓妻子為他作一條新的褲子。
妻子問他如何做,他說“照原樣”。
於是他妻子把褲子照原來的樣式做好後,照樣在褲子原來的地方剪了一個洞。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
但從邏輯的角度來說,他的妻子是有意或無意地違反同一律。
“原樣”在丈夫的那裡指的是原來樣式的、尺寸,絕不是有破洞的原樣。
在使用語詞表達詞項、指稱對象時,如果是無意地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錯誤就稱為“混淆詞項”或者“混淆概念”。
如果是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以達到某種目的,就稱為“偷換詞項”或者“偷換概念”。
兩者的區別隻在違反同一律的動機上而並不在形式上。
2、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
在沒有語境限制的情況下,同一語句可以陳述不同的內容,即它表達的涵義有可能是不相同的,這就是語句的歧義性。
這就使“混淆論題”邏輯錯誤的產生成為可能。
我們把那些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用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題來代替原來的論題的現象稱作“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
例如,魯迅在其雜文里曾經談論到一位不懂邏輯的排長。
他寫道:“這排長的天真,…他以為不抵抗將軍下臺,‘不抵抗’就一定跟著下臺了。
這是不懂邏輯:將軍是一個人,而不抵抗是一種主義,人可以下臺,主義卻可以仍舊留在臺上的。
”(《魯迅全集》第5捲第116頁)魯迅提到的這位天真的排長所以錯誤,就在於他把“不抵抗將軍下臺”和“不抵抗主義下臺”混為一談,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
不自覺地或者無意地以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題來代替原論題的,稱為混淆論題。
但如果別有所圖而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混淆論題的稱為“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編輯]同一律的作用
同一律從形式上說,只是關於邏輯形式表述思維時應當遵守的規律。
只有遵守同一律的要求,才能使思維在表述上具有確定性。
因此可以說,遵守同一律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它要求我們在表述思維的同一過程中,任何一個詞項都要前後一致地保持含義即內涵的相同,並且使指稱對象即外延也相同,否則,我們在詞項的理解上就要發生混亂;任何一個命題都要前後一致地保持意義即內容上的相同和在真假斷定上的相同,否則,我們在命題的理解上就要發生混亂。
詞項或命題在理解上的混亂,都將導致思維本身的混亂,從而不可能去正確地進行思維以真實地認識客觀世界。
不能準確無誤地去表達、交流思想,也就不可能在思想交流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揭露和反駁謬論或詭辯。
說遵守同一律是正確地表達思維的必要條件,是說違反了同一律,對思維的表達必定是錯誤的,但遵守了同一律,對思維的表達也未必一定是正確的。
例如,在“教育是有階級性的,教育是社會現象,所以,社會現象是有階級性的”這一推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活動,檢查其使用的詞項和命題,一般來說都被認為是遵守了同一律的,但這個推理活動仍然是錯誤的。
因此,我們應當恰如其分地而不是誇大地把握同一律的認識作用。
說遵守同一律是正確地表達思維的必要條件,還強調著同一律只是在人們運用邏輯形式的過程中起作用的規律,它作用的對象僅僅是人們所使用的邏輯形式,是運用邏輯形式的規律,這顯然有別於我們常說的客觀世界本身的規律。
因此不能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觀點、不同理解,以及運用詞項表示發展並豐富起來的概念、運用命題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所陳述的不同觀點等等都看成是對同一律要求的違反。
這也就是說,不能把同一律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一概而論。
同一律既不否定客觀世界本身的運動性、發展性、豐富多彩性,也不排斥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是所持有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編輯]矛盾律
[編輯]矛盾律的內容和要求
矛盾律也稱為不矛盾律。
它的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關於同一對象的思想必須始終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矛盾律要求思維必須具有一致性。
就命題而言,由於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上一個事件不可能即存在又不存在,因此我們不可能對同一命題作出不同的斷定,不能既斷定它真,又斷定它假。
由此矛盾律要求:兩個互相否定的命題不可能都真,必有一個是假的。
矛盾律的這一要求可用公式“?”表示.。
例如,我們不能既斷定“這個證人的所有話都是真的”,同時又斷定“這個證人的有些話不是真的”。
就詞項而言,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a≠a”表示。
即要求不能用兩個相互的否定的詞項指稱同一個對象,並且同一個詞項不能包含自相矛盾的東西。
例如,“方的圓”、“可以溶化一切的溶液”等都是違反矛盾律的。
[編輯]違反矛盾律要求產生的邏輯錯誤
邏輯矛盾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做出互相否定的表述時所產生的邏輯錯誤。
如上所述,互相否定的表述形式可分為相互矛盾的命題和相互反對的命題,因此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儘管我們都把它稱為“自相矛盾”,但在應用時則應分為兩種情況去處理。
首先,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一對矛盾命題的表述同時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而產生的邏輯錯誤。
矛盾命題在真或者假上總是不相容的,我們既不能同時斷定它們都真,也不能同時斷定它們都假。
不妨以命題形式p→q和~(p→q)為例,它們的真值表分別是
p→q ~(p→q)
TTT F TTT
TFF T TFF
FTT F FTT
FTF F FTF
顯然,在對命題形式賦值的同一過程中,p→q和~(p→q)的真值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既不同真也不同假的。
它表明,只要我們肯定p→q就要否定~(p→q),而否定p→q就要肯定~(p→q),反之亦然。
在傳統邏輯中,把違反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時肯定或否定一對矛盾關係的命題產生的錯誤稱為“自相矛盾”,我國先哲韓非子在《韓非子?難一》中所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最為生動地反映了自相矛盾的這種錯誤。
該故事描寫了的一個既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他吹噓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為鋒利的,以至於“任何東西都能被它扎透”;繼而,他又炫耀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為堅固的,是“沒有任何東西能扎透它的”。
旁邊有好事者問他,“若以你的矛扎你的盾,其結果又如何呢?”這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只好張口結舌,無以為答了。
其所以不能對答,就在於他在宣傳自己的矛與盾的過程中所陳述的兩個命題“任何東西都能被它扎透”和“沒有任何東西能扎透它的”,它們構成了一對邏輯矛盾,因而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我們在說話、寫文章等等過程中,如果不註意思想的前後一貫性,就可能出現邏輯矛盾。
例如,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肯定是自相矛盾的。
因為既然說前者是“唯一的”,那麼其他的標準又從何而來呢?又如“大家相互作了自我批評”,顯然,是“自我批評”就不是“相互”的,而是“相互”的也決不是“自我批評”,儘管這裡只出現了一個命題,但卻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命題。
其次,違反矛盾律的錯誤,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一對錶述反對關係的命題同時予以肯定而產生的邏輯錯誤。
把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一對錶述為反對關係的命題同時予以肯定依舊歸結為“自相矛盾”,這是符合矛盾律的要求的,因為具有反對關係的一對命題本質上是相互否定的,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它們都肯定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矛盾律對具有矛盾關係和反對關係的命題在如何制約上是有區別的。
對矛盾關係的命題來說,矛盾律肯定其一真一假,當其中一個命題為真時,另一個命題則必然是假的,反之亦然;而對具有反對關係的命題來說,矛盾律儘管可以由其中一命題的真肯定另一命題的假,但反之卻不成立,因為具有反對關係的命題是可以同假的。
我們以命題形式p∧q與p∧~q的真值表來比較說明。
p∧q p∧~q
TTT TFFT
TFF TTTF
FFT FFFT
FFF FFTF
從上述真值表的第二、五兩列可以看出,雖然p∧q取真時p∧~q必然取假,p∧~q取真時p∧q必然為假,但當p∧q取假時,p∧~q是可以同時為假的,反之也一樣。
這表明,當矛盾律作用的對象是具有反對關係的一對命題時,我們不能由其中的一個命題假去推斷另一個命題的真。
[編輯]矛盾律的作用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同樣是思維得以正確表達的必要條件。
換言之,只有遵守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在由邏輯形式的表述過程中才能首尾一貫,前後一致,表達準確。
而違犯矛盾律的要求,在思維的表達上必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最終導致思維也是混亂的。
例如,如果我們在同一時間去既肯定命題“我們班的同學現都在軍訓”,又肯定命題“我們班第一小組的同學現正在上心理學課”,這就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在命題的表述上是自相矛盾的。
但如果我們同時肯定“我們班有的同學是黨員”和“我們班有的同學是非黨員”,儘管此時的謂項是一對具有矛盾關係的詞項,但兩個命題既無腦袋關係又無反對關係,因此並不違犯矛盾律的要求。
矛盾律也是我們進行反駁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人們在反駁一個假命題時,常常是間接地去證明這個假命題的矛盾命題或反對命題為真,從而根據矛盾律去說明原命題的假。
而在確立某個命題的真時,也可以去證明該命題的矛盾命題的假,從而根據矛盾律去說明原命題的真,但此時應當註意的是,所涉及的兩命題現在必須是矛盾關係而不是反對關係。
[編輯]排中律
[編輯]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關於同一事物的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必有一個為真。
因此,對於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我們必須作出明確的選擇.必須肯定其中之一為真。
排中律的這一要求可用公式“”表示。
要註意,根據排中律的內容,排中律適用於“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這與矛盾律適用“兩個相互否定的思想”有所不同。
排中律所適用的一般來說是具有矛盾關係的命題。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
如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兩個命題,由於它們不可能都假,因此也必須斷定其中一個為真。
例如命題“這個報告提供的數據有些是真實的”與“該報告提供的數據有些不是真實的”,這兩個命題不可能都是假的,必有一個為真。
我們否定其中的一個真,就必須肯定另一個為真。
而具有形式“”與“?”的兩個命題也是如此。
[編輯]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對錶述的兩個互為矛盾的命題,或者兩個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既不肯定這個,又不肯定那個就要違反排中律的要求。
違反排中律的要求而產生的邏輯錯誤,稱為“模棱兩可”或“模棱兩不可”。
例如,歷史上托洛茨基在混布爾什維克黨的時候,對自己過去那些反對黨的思想所作的聲明“我加入布爾什維克黨這件事實本身…,已經證明,我已經把過去所有那些使我和布爾什維主義分開的東西放在黨的門口了”。
托洛茨基既不說“把過去所有那些使我和布爾什維主義分開的東西”拋掉了,也不說對那些東西不拋掉,而只是給出一個含糊不清詞項“放在黨的門口”,這樣的表述就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有“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這是一種以含混的語句違反排中律的方式。
又如有人陳述自己的思想說,“說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這我不同意。
但說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恐怕也不正確”。
這種說法,顯然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和“有的事物都是絕對靜止的”這兩個矛盾命題的同時否定,當然是違反排中律,犯有“模棱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應當註意的是,在排中律的實際運用中,對具有矛盾關係的兩個命題固然可以由肯定推否定,並且由否定推肯定,但對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卻只能由否定推肯定,而不可由肯定去推否定。
[編輯]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表述的明確性。
只有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表述,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
因此,排中律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此外,排中律也是間接論證的邏輯依據,當我們難以從正面去證明某個命題時,常常可以通過證明該命題的矛盾命題或具有下反對關係的命題為假,從而由不能都假的特征推出原命題的真。
要正確地運用或理解排中律,應當註意下述幾點。
首先,從形式上說,排中律僅僅是正確的思維表述從而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因此,遵守了排中律的要求,思維表述從而思維本身也僅僅是可能正確的,其最終是否正確還要取決於正確思維的其它必要條件。
其次,排中律同邏輯形式的其它基本規律一樣,都是在一定的條件才能產生影響的。
固然每一條基本規律都有自己特殊的條件,但決不可以此忽略它們的共有前提,即同一時間、同一場合、同一關係、同一對象等等這些反映同一思維過程的因素。
第三,排中律反映的是思維表述的方法而不是世界觀,因此,排中律並不否認客觀事物本身狀態的多樣性,排中律所要排除的,只是人們在思維表述上的居中騎牆,模棱兩可,使我們關於對象某一方面的思想表述成為明確的表述。
第四,排中律在其實際應用中,對那些因客觀或主觀條件尚不成熟,因而不能斷定的問題,並不排除採取“二不擇一”的表述方式。
所謂客觀條件不成熟,是指認識對象還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從某一角度對其認識因此還不可能有定論。
例如對“非典”的預防,我們對命題“非典的預防有特效藥或者沒有特效藥”的任何一支,都不能如排中律所要求那樣作出明確的回答,但此時的“二不選一”的回答是並不違反排中律的。
所謂主觀條件不成熟,是指認識對象的發展變化雖然已處於相對靜止的階段,事物本身的屬性、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了,但人們本身的認識水平並沒有跟上事物的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還處於不能斷定的狀態。
例如,對“火星上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回答,它實際上涉及到對命題“火星上有生命或者無生命”支命題的選擇,當然是一個涉及排中律的問題。
但這裡的回答卻不能簡單地是“有”或者“沒有”,因為從主觀來說,火星的情況雖說是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但人們的認識水平則因科學技術的限制尚不能達到對火星真實情況的認識,所以在上述問題的回答中我們只能“二不選一”
最後,排中律在複雜問語的處理上是沒有制約作用的。
所謂複雜問語,是在疑問句中隱含了某種假設的問句,如“你殺了他是不是心裡特高興?”此時,無論是回答“是”還是“不是”,你都實際上承認了那個隱含的假設即“你殺了他”。
。
對這樣的問句,我們避開問題的肯定和否定,而針對問題中的假設予以說明,就不能說是違反了排中律。
[編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的典型應用:反證法
[編輯]什麼是反證法
反證法(又稱歸謬法、背理法)是一種論證方式,他首先假設某命題不成立(即在原命題的條件下,結論不成立),然後推理出明顯矛盾的結果,從而下結論說原假設不成立,原命題得證。
反證法常稱作Reductioadabsurdum,是拉丁語中的“轉化到不可能”,源自希臘語中的“ἡειςτοαδυνατονπαγωγη”,阿基米德經常使用它。
“歐幾裡得最喜歡用的反證法,是數學家最精良的武器。
它比起棋手所用的任何戰術還要好:棋手可能需要犧牲一隻兵或其他棋,但數學家用的卻是整個游戲。
”《一個數學家的辯解》,英國數學家高德菲·哈羅德·哈代。
維也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論點:“不能被反證的理論就不能被稱作科學的理論”。
(這裡的反證不是指反證法,而是指推翻如證偽、修正、提出異議等。
反證法在數學中經常運用。
當論題從正面不容易或不能得到證明時,就需要運用反證法,此即所謂"正難則反"。
牛頓曾經說過:“反證法是數學家最精當的武器之一”。
一般來講,反證法常用來證明正面證明有困難,情況多或複雜,而逆否命題則比較淺顯的題目,問題可能解決得十分乾脆。
應用反證法的是:欲證“若P則Q”為真命題,從相反結論出發,得出矛盾,從而原命題為真命題。
[編輯]反證法的原理與根據
反證法是“間接證明法”一類,是從反方向證明的證明方法,即:肯定題設而否定結論,從而得出矛盾。
法國數學家阿達瑪(Hadamard)對反證法的實質作過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設而否定其結論,就會導致矛盾”。
具體地講,反證法就是從反論題入手,把命題結論的否定當作條件,使之得到與條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題的結論,從而使命題獲得了證明。
在應用反證法證題時,一定要用到“反設”,否則就不是反證法。
用反證法證題時,如果欲證明的命題的方面情況只有一種,那麼只要將這種情況駁倒了就可以,這種反證法又叫“歸謬法”;如果結論的方面情況有多種,那麼必須將所有的反面情況一一駁倒,才能推斷原結論成立,這種證法又叫“窮舉法”。
原理1:給出命題P和命題(非P),根據排中律(),兩者之中起碼有一個是真(更強的說法為,除了真和假之外並無其他的情況),所以若果其中一個是假的,另一個就必然是真。
原理2:給出命題P和命題(非P),根據無矛盾律,兩者同時為真的情況)為假。
形式化為:。
與排中律的邏輯結構相同。
原理3:給出命題p和r,根據否定後件律,如果若成立p時出現r,則為r假時即為p假。
反證法在要證明時,透過顯示出若成立時出現矛盾,即為假,從而證明為P真。
[編輯]反證法的基本步驟
證明:命題P為真
1.假設反命題為真
2.推出謬誤或矛盾。
據無矛盾律得:
3.證明:反命題為假。
據否定後件律,反命題為真,不成立。
4.據排中律(),命題P為真得證。
[編輯]反證法的實際應用
詳細論證以下命題為真:
A.沉默是金
B.和氣生財
1.反命題為:話多是金。
假設該命題為真。
2.舉出實際反例:
a.言多必失,禍從口入。
話過多,把自己底牌亮出,讓自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暴露自己的隱私與弱點,陷入被動的境地,極易破財。
b.話多誤事,分散註意力,效率低下,浪費時間與精力,等同於破財。
不節制說話的話,會忘記該做的事情。
c.話多容易造成重覆啰嗦甚至傷害人,十分討人厭,搞壞形象與人緣,等同於甚至甚於破財。
一個只知道話多的人,他的思想是不會隨著話多而增加的。
d.即使是有些靠說話謀生的人,也不能話多。
如,主持人,銷售員等,主要靠提問引導對方多說話而不是自己多說話。
e.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精。
人的內心是很隱密的,恭維了某個人可能就得罪了另一個人。
說話是門藝術,除了十分用腦,還要十分用心。
心直口快,小事冒煙,大事冒火,是十分不用腦,十分不用心的表現,也是還沒學會自我控制的表現,最終吃虧的就是自己。
f. 實證分析一下:冷靜想想身邊熟悉的人。
話多財多,話多破財,悶聲發財,悶聲破財。
從人數和財富的數量上,對比這四種人中,有沒有典型代表,結論自然就能得出。
3.反命題:話多是金。
該命題不成立。
4.據排中律:沉默是金。
5.和氣生財,大致同理。
[編輯]參考文獻
↑陳波,《邏輯學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曉嘉.《邏輯學導論》教學講義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9%80%BB%E8%BE%91%E6%80%9D%E7%BB%B4%E7%9A%84%E5%9F%BA%E6%9C%AC%E8%A7%84%E5%BE%8B"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第六章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20頁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關係研究6頁 邏輯思維10頁 (思維超車)思維之邏輯思維35頁 邏輯思維方法41頁 邏輯思維訓練55頁 領導邏輯思維15頁 零售業的邏輯思維2頁 策劃邏輯思維的培養51頁 邏輯思維與有效表達29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可恨密码记不住,方小莉,Mis铭,y桑. 頁面分類:邏輯
評論(共4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可恨密码记不住(討論|貢獻)在2013年12月20日17:49發表
[編輯]反證法的實際應用
詳細論證以下命題為真:
A.沉默是金
B.和氣生財
1.反命題為:話多是金。
假設該命題為真。
2.舉出實際反例:
a.言多必失,禍從口入。
話過多,把自己底牌亮出,讓自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暴露自己的隱私與弱點,陷入被動的境地,極易破財。
b.話多誤事,效率低下,浪費時間與精力,等同於破財。
不節制說話的話,會忘記該做的事情。
c.話多容易造成重覆啰嗦甚至傷害人,十分討人厭,搞壞形象與人緣,等同於甚至甚於破財。
d.即使是靠說話謀生的人,也不能話多。
如,主持人,播音員,銷售員,等,主要靠提問引導對方多說話而不是自己多說話。
3.反命題:話多是金。
該命題不成立。
4.據排中律:沉默是金。
5.和氣生財,大致同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可恨密码记不住(討論|貢獻)在2013年12月20日17:52發表
排中律,實質就是2選1。
是排除法的特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可恨密码记不住(討論|貢獻)在2013年12月20日17:53發表
可恨密码记不住(討論|貢獻)在2013年12月20日17:52發表
排中律,實質就是2選1。
是排除法的特例。
排中律,實質就是2選1。
是排除法的特例。
排除法是多選1。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223.72.82.*在2022年1月22日14:01發表
?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0,288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零和博弈羅斯柴爾德家族嘉能可國際電子商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仕強費斯汀格法則INFP頭寸恩格爾繫數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懶螞蟻效應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6:59,2014年6月19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延伸文章資訊
- 1奇妙的邏輯
作為一個形式科學,邏輯透過對推論的形式系統與自然語言中的論證等來研究並分類命題 ...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被稱為“思維三律”,它們一向被視為思維的最重要法則。
- 2邏輯與思維1
邏輯學家們檢視日常語言,提出論證概念:哲學語言需要. 透過論證,排除主觀與情緒 ... 理」,是人類推論的基礎,若推論過程違反這三條基本法則,推論就無. 法成立。
- 3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 MBA智库百科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兩 ... 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和論證過程中,一個思想被確定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 4[H11] 基本邏輯概念
正確和錯誤,或真與假,可以算是邏輯裏面最基本的概念。不過,這些概念如何界定卻並不容易。 ... 這些前題及結論兩者構成一個所謂「論証」或「論證」。例如:.
- 5學會思考,你贏定了!:45個讓你站穩立場的論證法則 - 博客來
45個讓你站穩立場的論證法則,原文名稱:A Rulebook for Arguments, ... 推薦序:你需要的邏輯基礎在這裡蔡清田推薦序:論證有力,歪理無所遁形畢恆達譯序: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