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尊重與包容 - 人間福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點解說--尊重與包容 ... 在這個多元文化交會的世代裡,充斥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思想潮流。

不論是內在本有的既有文化傳統色彩,或是透過經貿往來而隨之傳 ... 首頁> > 週日下午茶> 重點解說--尊重與包容 重點解說--尊重與包容 藍梅/輯錄 |2006.04.02 語音朗讀 4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這個多元文化交會的世代裡,充斥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思想潮流。

不論是內在本有的既有文化傳統色彩,或是透過經貿往來而隨之傳入新的異質文化或思想,都隨著歷史的洪流,不斷進行衝擊、互動、融合、演變的過程。

就連佛教發展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各地的佛教信仰色彩也都各有不同。

就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世間山河大地、人情冷暖(大正七、五○六上):「以色界乃至法界,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

…以因緣乃至增上緣,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乃至一切無常、無恒、有變、有易,都無實性故。

」至於思潮、風氣等自然也都會有變易的狀況。

不同族群之間,剛開始的紛爭,起於個體解讀背景的不同;後來的融合終於相互的溝通與諒解,就像俗語說:「不打不相識」。

既然如此,當初又何必訴諸於暴力或武力?歷史上有多少悲劇不就是這樣造成的嗎?尊重萬善的同歸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先秦時代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就像春日的百花齊放,各有各不同的看法。

例如,對世人的「愛」,墨家說「兼愛」;而儒家雖也認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但那是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的環境下才談;當大道不顯時,人只能「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甚至於荀子與孟子在人性本質上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都是希望能「勸人向善」,並促進「社會和諧」,以對治當時代的種種問題。

由於,觀念上種種的差異,則提供追隨者修習方對也會有所不同。

事實上,佛教看待「菩薩」一詞,並不一定是指佛教徒本身;而是指只要有慈悲心、願意助己助人,遠離殺、盜、淫、妄等不善行,甚至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善行精神,立足點就在對所有眾生的尊重與利益,故《大智度論》說(大正二十五、三四五中):「菩薩於諸眾生皆為尊重,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者,能以清淨法施者,不應雜起身、口、意惡業。

」如此「成就種種殊勝善根,名尊重行。

」(出自《大乘義章》大正四四、七四七中)包容異已的存在俗語說:「一種米養百樣人。

」說明了不同的人,需求也會跟著有所不同。

如同人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不要天真的以為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若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則不應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缺點上;應多花一些時間與體力去挖掘出別人的優點或特質,會有助於大家合作愉快,提提昇團隊的效能。

在分工愈細的年頭,如何發揮集體創作的力量,更顯的異常重要。

因為,人們窮其一生也讀不完日新月異的資訊,也學不完所有的技術,其他來不及兼顧的研究,沒有體力完成的工作,都需要其他人各司其職,當每個人都能「遠離無黠,除去愚心,不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

其心清淨,不懷愚癡,遠離瞋怒,無恚害意。

常懷慈心,志存善權,哀護蠕動,羞愧安慰一切眾類,其心清淨,不懷恚怒。

」(出自《寂志果經》大正一、二七二下)自然就能和諧無諍、解脫自在,所謂「一念包容無礙,而大小相入。

」(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五五七上) 前一篇文章諸經集義--明心 下一篇文章老師的話 熱門新聞 01明月幾時有吟詩問青天2022.09.0902白露養生肺為重把握轉骨好時節2022.09.0603MLB/台灣第一人張育成百安出爐2022.09.0704如何挽救企業?稻盛和夫運用宇宙心法2022.09.0705社論--海鮮與海峽的距離2022.09.0806英國女王謝幕伊麗莎白二世走過的傳奇2022.09.0907影/禁肉類廣告荷蘭全球首例2022.09.0908社論--迎返空軍忠靈2022.09.0609社論--俄烏之戰與經濟制裁2022.09.0710星雲大師:月亮的啟示2022.09.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