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在中醫病理的應用 - Shen-Nong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醫正氣指身體的抗病及康復能力,包括陽氣(生理功能)和陰精(精、血、津液等 ... 人陰的一方力量太強大,使其對陽的制約太過,甚至受到損害體(陽氣受損), 「陰盛則 ...   主頁>中醫原理>陰陽學說>陰陽學說在中醫病理的應用 陰陽學說在中醫病理的應用 中醫認為失調是疾病的基礎。

前面提及,生命活動基本上是由於陰陽相互作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結果,當人體的陰陽關係由於某種因素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出現偏盛偏衰,就會生病。

中醫運用陰陽學說來說明身體失調的情況。

從整體來看,每一個疾病都應從兩方面著想,即病邪和正氣。

正勝邪走向痊癒,而邪勝正則導致病重。

雖然有很多因素可導致陰陽失調,但都與體內正氣和病邪的相互鬥爭有關,亦可以陰陽來概括說明。

中醫正氣指身體的抗病及康復能力,包括陽氣(生理功能)和陰精(精、血、津液等物質)兩方面。

病邪指不同的致病因素,包括任何影響身體平衡的物質或元素,如氣候,飲食及勞累等,也劃分為陰邪和陽邪。

陰邪有寒邪、濕邪等,陽邪有風邪、熱邪、暑邪等。

疾病發生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為正氣的不足,其二為病邪的過盛,正氣及病邪的衝突解釋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正邪情況 陰陽盛衰 陰陽運動 體內病理變化 陰邪(寒、濕)過盛 陰偏盛 人陰的一方力量太強大,使其對陽的制約太過,甚至受到損害體(陽氣受損) 「陰盛則寒」:在病因影響下,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減退,導致寒冷或各種虛弱、衰竭的病變,如腹痛腹瀉、形寒肢冷、脈沉等。

陰精不足 陰偏衰 人體陰的一方力量太單薄,使其對陽的制約不足,導致陽的一方相對亢盛 「陰虛則熱」:因體內營養物質不足,致濡養、滋潤、清涼、寧靜、內守等功能減退而產生的病變,如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脈細數等。

陽氣不足 陽偏衰 人體陽的一方力量太單薄,使其對陰的制約不足,導致陰的一方相對亢盛 「陽虛則寒」:因體內生理功能虛損,致溫煦、推動、興奮、衛外等功能減退而產生的病變,如蒼白、畏寒、肢冷、疲倦、嗜睡等。

陽邪(風、暑、熱)過盛 陽偏盛 人體陽的一方力量太強大,使其對陰的制約太過,甚至受到損害(陰液受損) 「陽盛則熱」:人體器官在病因影響下作用太旺盛了,導致發熱或其他緊張亢奮的病變,如高熱、出汗、口渴、面紅、脈數等。

陰精及陽氣不足 陰陽互損 陰陽互根互用,當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足,所謂「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 慢性病常見病理發展過程,如氣血雙虧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