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第57講病機: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總之,陽偏盛的病理變化,它的病機演變:1.表現為熱。
這個熱,證候特徵是實熱。
2.陽盛則陰病。
陽盛的時候,機體津液一定會受到損傷。
這種損傷尚未達到陰虛,一般表述這 ...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audioelement.
中醫基礎理論第57講病機: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一)
我們昨天講了基本病理機制,講了第一個——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病機,通過分析邪與正之間的關係,主要來考察人體的正氣和邪氣的發展趨勢。
表現的形式或者是表現為虛,或者表現為實,而更多的是表現為虛實錯雜。
二、陰陽失調
下面我們講第二個,叫陰陽失調。
同學們注意,基本病理機制當中,陰陽失調是最基本的,一定要熟練的掌握用陰陽來分析疾病的病理演變。
什麼叫做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它包括陰陽的盛衰、互損、格拒、轉化或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陰陽失調,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它是機體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氣機運動的升降出入關係失調的高度概括。
所以同學們學習基本病理機制的時候,必須熟練的掌握陰陽失調這個概念,以及用陰陽來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
一、講陰陽偏盛。
陰陽盛衰的第一個講陰陽偏盛。
第一、什麼叫陰陽偏盛?我先講它的含義,它的定義。
陰或者陽的偏盛,主要是指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注意前面這個前提,陰或陽的偏盛。
如果用選言判斷,陰盛也是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陽盛也是,把它放到一起,二者選出一個,就構成了它的定義。
第二、講陰陽偏盛的病機。
(一)陽盛,記住陽盛則熱第一句話。
什麼叫做陽盛?它也叫陽偏盛。
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陽氣偏盛,臟腑經絡功能亢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
邪熱是這個定義的重點。
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把它概括起來,它的病機,基本病理機制,就是陽盛則熱。
陽盛則熱的病理變化,它表現的特徵,陽盛而陰未虛。
注意陽盛而陰未虛,它表現的證候屬性為實熱證。
它的病理變化的特徵,表現的臨床上的特徵,以熱、動、燥為它的主要特點。
熱是指實熱。
動是指病理表現的現象,症狀和體征有動的傾向。
講了虛實診斷的時候,陽主動,陰主靜,觀察患者的狀態、動態。
燥是指燥、動而言,即有傷津,表現為形體的變化,表現為燥、動的特徵,這就是陽盛則熱的基本病理機制。
陽盛為陰病。
在陽偏盛的基礎之上,陽盛必損陰,因此機體一定會表現出津液虧損的病理變化。
但確定陽偏盛的時候,儘管有機體的陰液虧損,尚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定這種病理變化叫陽偏盛。
總之,陽偏盛的病理變化,它的病機演變:1.表現為熱。
這個熱,證候特徵是實熱。
2.陽盛則陰病。
陽盛的時候,機體津液一定會受到損傷。
這種損傷尚未達到陰虛,一般表述這種陰,陽盛則陰病,叫做津虧,津傷,不叫陰虧,陰傷,陰虛。
將來我們後面講津液失調的時候,再進一步講津虧這個概念。
提醒同學們注意,我們講陽盛,陽偏盛的病機,既要知道是邪熱過盛,同時也必須知道體內的津液已經受到損傷,這點必須牢牢記住。
昨天咱們舉過例子,石膏治療陽明經證,那是典型的陽盛則熱。
怎麼解釋陽盛則熱,大熱又大渴呢?熱盛必傷津,津傷所以渴,但是這個津虧,津傷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不能用養陰藥,仍然是用石膏,既清熱,清陽明經熱,又能保護津液。
就這一味石膏,集中體現了陽盛則熱的病理機制。
(二)陰偏盛。
陰偏盛的定義,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陰寒過盛,以及寒性病理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
它的病理機制:(1)陰盛則寒。
是指陰盛必然表現損傷人體的陽氣。
它屬於陰邪侵襲機體,所以出現一派寒的徵象。
我們在前面講寒邪的時候,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它的全身或者局部表現為鮮明的寒象,表現為一派寒的病理變化。
它的病機特點叫做陰盛而陽未虛,和陽盛而陰未虛相對,它是陰盛而陽未虛。
就是陰寒過盛,損傷了人體陽氣,但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
那個陽的損傷,達不到陽虛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定這個病機的變化叫陰偏盛,它表現的證候屬性叫實寒證。
它(的)病理現象特點,以全身和局部有鮮明的寒象為特徵,以靜為特徵,表現為患者精神狀態,肢體的運動,與陽偏盛相比較,陽主動,陰主靜,表現(為)安靜,抑制狀態。
以濕為特徵,是指寒邪過盛,人體的津液生成輸布,排泄受到損傷,表現為過多的水分,與燥傷津比較,它水分比較多,表現為一派的水濕停聚的現象。
它告訴我們,在陰偏盛的時候,人體的津液沒有受到損傷。
不僅如此,人體的津液代謝發生改變,還會有水濕停聚的徵象。
理解這個病理現象,將來同學們學證候分析的時候會進一步學寒邪,比如看舌質,寒邪,津液未傷及,至少看舌是滋潤(的),或者水分過多。
那麼看熱盛,舌質少津,甚或乾燥。
(2)陰盛則陽病。
前面講的是陰盛則寒,下面的陰盛則陽病,同樣道理,陰偏盛,陰盛必須損陽,就是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就是陰盛則陽病,損傷了人體的陽氣。
但在這種條件下,人體的陽氣受損,損傷的程度尚沒有達到陽偏衰,陽虛的程度。
必須意識到,只要陰盛,人體的陽氣一定受到損傷,只是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而已。
所以在臨床治療陰寒證,實寒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人體的陽氣。
這是第一個講陰陽偏盛。
二、陰陽偏衰。
包括陽偏衰,陰偏衰。
什麼叫陰陽偏衰?陰陽偏衰是指人體的陰津或者陽氣虧損所引起的病理變化。
(一)陽偏衰,簡稱陽衰,也稱陽虛。
陽衰或者陽虛,它的定義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失於溫煦,臟腑功能減退,或者虛弱的一種病理變化,因此稱之為陽虛則寒。
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一是虛,二是寒,稱之為虛寒證。
它的病機特點,注意五臟系統,皆可出現陽虛,尤以脾腎陽虛為主,特別是腎陽虛為主。
為什麼呢?五臟系統皆可有陽虛,在這個前提下,掌握陽虛的病理演變趨勢,掌握它的病理機制。
在五臟系統當中,以脾和腎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虛為最。
也就是說,在機體的陽氣當中,腎陽虛對陽偏衰的發病機制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是指陽偏衰。
就五臟系統的陽衰而言,最多見的是脾陽虛。
而腎陽虛呢?它在五臟系統陽虛當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為什麼?目前中醫理論是從脾腎之間的關係來理解的。
我們在講臟腑之間的關係,脾腎關係曾經講到,脾陽和腎陽之間的關係有一句話叫脾陽根於腎陽,是根據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而言。
那麼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在陽虛的情況下,各個臟腑都可以由於腎陽的虛加重了原有的陽虛。
那麼為什麼又有以脾陽佔有特殊地位呢?這就根據脾和腎的關係而來。
脾陽要賴腎陽的溫煦,這兩者先、後天的關係決定了腎陽已虛,直接受累,最多見的在脾陽。
因此說陽偏衰在五臟系統中以脾腎為最,尤其是以腎為最。
這樣一個機制,這個原理,不僅解釋了五臟系統陽虛的孰輕孰重,它們之間的關係,脾陽和腎陽的關係,而且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臨床上,陽虛最多見的不是脾就是腎。
那麼脾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腎陽虛。
所以陽虛到了末期,治療上總是溫補脾陽,進一步的溫補腎陽為主。
它的進一步發展(為)陽虛,我們後面講的亡陽,就是中醫所說的亡陽,雖然是五臟系統的陽都亡,但是最終強調是亡腎陽。
這是陽偏衰的病理機制。
最後一點,需要掌握的,要明確在五臟系統的陽偏衰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脾陽虛和腎陽虛,這兩者中又以腎陽虛為主,最多見。
那麼這個結論,這個原理告訴我們治療陽偏衰,常常是從溫補脾陽,培補後天著手。
那麼進一步發展,就是到疾病的中期以後,更不需要到末期,就要注意溫補腎陽。
這是根據陽偏衰這樣一種機制在臨床領域的應用。
(二)(下面)講講陰衰。
定義,(陰衰)是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陰不制陽,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
它表現的證候屬性是虛熱證。
與陽盛則熱相對,它是虛熱。
這是一、它有虛,
二、它有熱,屬於虛熱。
這個虛熱,叫陰虛則熱,用陰虛則熱概括它的病理機制。
這個是陰液虧損,陽不制陰,陰相對的偏亢。
陽亢類似陽盛,有熱。
陰盛是因,那麼陽亢是果,就是陰虛則熱。
它表現出來,結合我們前面講的邪正盛衰,既有機體之虛,正氣的陰液虧損,又有病理屬性的熱,這是第一點。
第二、它與陽衰相比較,在五臟系統當中,最多見的是指肝腎陰虛,肺腎陰虛最多見。
五臟系統都可以出現陰虛,而肺腎陰虛、肝腎陰虛最多見,其中尤以肝腎為最。
肝腎比較,特別是腎陰虛,中醫怎樣解釋陰虛這個演變規律呢?根據中醫學的腎,因腎陽在五臟六腑當中的地位,這是根據腎和命門學說而來的。
在陽衰就是講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
那麼腎陰呢?為人身諸陰之本,這是一個根據。
其二、肝與腎。
就五行而言,腎屬水,肝屬木。
我們前面講了一個乙癸同源,講過肝體陰用陽,反復強調肝臟的陰液,除了自身調節能力正常之外,在自身調節能力正常狀態下,仍然不能滿足生理的需要,必須靠腎陰源源不斷的給以滋補,才能保證它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這就決定了腎陰虛首當其衝,肝陰必然要虛。
就這個意義講,根據這個理論說五臟陰虛,以肝腎為最,尤以腎為主。
在五臟陰虛當中,為什麼說除了肝腎陰虛最多見之外,還說肺腎陰虛最多見呢?我們前面講五行,講金水相生。
講金水相生的時候強調,在解釋金水相生,治療金水相生的時候不是補肺金而生腎水,而是滋腎水而養肺陰,這仍然是根據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這個原理來的。
就這個意義講,在陰偏衰的病理機制中,首先想到的是以腎陰虛最多見。
在它的演變過程中,以腎陰虛為最。
其次是肝陰虛,再次是肺陰虛,是五臟皆有陰虛的情況下,按照歷代的文獻演變來看,陰虛在五臟系統中,陰虛的演變規律,以這幾個臟最多見。
這三者之間誰最重要呢?就是腎陰對它們作用最重要。
因此治療陰虛這個病變,初期不論哪個臟腑的陰虛,除從每個臟分別來治療之外,一進入中期以後都要考慮到這個陰虛最終是以腎陰虛收場為結局。
這個腎陰虛發展到嚴重程度,陰虛發展到嚴重程度,到陰液脫了,咱們叫亡陰。
亡陰在本質上是亡腎陰,將來在講亡陰的時候進一步講它。
從另一方面,從亡陰的機制也進一步論證,證明瞭陰虛以腎陰虛為最。
這個理論,它解釋了陰偏衰的病機演變過程,在五臟系統的演變過程。
其三、我們在臨床治療的時候,陰虛病久,中期以後,常常,而且最多的表現為腎陰虛。
不管原來是在哪個臟陰虛,它表現為腎陰虛的表現,在治療上都考慮從腎陰虛入手來治療這個陰衰。
將來同學們學新課的時候注意讀《難經》,講陰衰和陽衰,就是損,從哪個臟腑開始,最後落到哪個臟腑。
從《難經》裡面學習,閱讀《難經》也可以進一步來理解我們前面講的陽偏衰、陰偏衰在五臟系統當中哪個臟腑占最重要。
為什麼不管是陽偏衰還是陰偏衰,最終歸結的結局都表現為腎陽衰或者腎陰衰?而治療陽衰和陰衰,在臨床上中期以後,都要考慮從腎入手,它的理論依據就在於此。
同學們注意,我們分析陰陽失調,這是個最基本的規律。
在陰陽失調的內容當中,偏盛偏衰是最基本的。
中醫分析病機的時候按照盛衰來分析,實和虛來分析,陽盛、陰虛表現為熱;那麼陰盛和陽衰表現為寒。
我們和前面邪正消長聯繫起來,那麼最基本的病理機制,我們中醫學分析病機,不論怎麼複雜,不論何臟何腑,最重要的是要得出的結論,寒、熱、虛、實,這是最一般的規律。
在這個前提下,再看這個寒、熱、虛、實具體定位在哪臟哪腑?哪經哪絡?這個是基本病理機制當中最重要的。
把前面講的邪正盛衰和陰陽盛衰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中醫學分析病理機制的四個最基本的要素。
換句話說,用咱們現在數學的話,這叫做公式,這叫做規律。
這個最基本的規律把握不住,不能從總體上考察,將來學習,僅記住心氣補助,心陽虛,那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沒法把握中醫的思維方式。
掌握這個規律,將來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導致死記這個證是個什麼樣。
到臨床實習或給人看病的時候,就這個病人必須按這個分析。
而掌握這個規律,你將來到臨床看病,不管他表現是怎麼複雜,總能找出它的規律。
在這個前提下,再結合學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就能夠找出某一個具體部位,寒熱虛實,辨證結論就會出來,所以一定要下功夫來掌握它,加深理解,重在掌握它的思考問題的規律。
我們在前面陰陽學說應用的時候,簡單說一說,到此把兩者結合起來,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它要得出個什麼結論。
三、陰陽互損。
什麼叫陰陽互損?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累及相對的一方,最終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這個含義重在陰陽兩虛。
陰陽互損,它的病理變化叫陰陽兩虛,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兩種病理變化。
(一)陽損及陰。
(1)陽損及陰的含義。
陽損及陰是指在陰虛的基礎上,由陰虛而累及了陽,導致了陽虛,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記住這個含義的最後一句話,說陰損及陽,是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它的病理機制是先有陽虛,後有陰虛。
臨床表現的特徵,證候的屬性是虛證。
(2)病變的性質表現為寒熱並存,陽損及陰。
證候的性質也就是表現出的病理變化的屬性,用陰陽來分析它的屬性,寒熱並存。
陽損及陰,寒為主,熱為次。
邪正之間的關係,正氣虛。
那麼寒和熱孰輕孰重,陽損及陰是寒為主,熱為次。
它的基本病理機制的特點是這樣一個特點。
那麼治療,我們前面講過,張景嶽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對陽損及陰的治療採取陰中求陽,就是重在補陽,補陽虛,同時又稍輔以補陰的藥物來陰中求陽。
那麼陽損及陰的病機記住,先記這個術語,陽損及陰。
那麼,這個及,是累及,陽損在前,陰虛在後,因果關係。
由於陽虛就會導致了陰虛,為什麼這樣呢?陰陽互根。
它表現出來的病變的屬性寒熱並存,兩者孰輕孰重?寒為主,熱為次。
邪正之間的關係,正氣虛,人體的陰陽都虧損,這樣一個病理機制叫做陽損及陰。
(二)陰損及陽。
它的定義,是在陰虛的基礎之上,累及於陽,導致陽虛,最終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它的病機,是先有陰虛,後有陽虛,它有個先後之間的關係。
那麼形成的病理變化的屬性是寒熱並存,兩者以熱為主,寒為次,這就是陰損及陽,陰陽互損是根據陰陽互根這個理論來解釋的。
請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到陰虛、陽虛的末期的時候,根據這樣一個病機的理論,嚴格說來,我們去找非常純粹的陽虛,純粹的陰虛,根據這個理論,很難能夠找到非常典型的陽虛,非常典型的陰虛。
那麼根據這個理論,即使我們在臨床看到典型的陽虛,也即根據這個理論也要想到也要有陰虛的存在,僅僅是表現在它的臨床特徵,它的表現是顯著還是隱性而言。
基於這樣一個思想,不僅僅是在陰偏衰、陽偏衰的時候,不僅僅是出現在陰陽互損,陰陽兩衰這種狀態下,治療才考慮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換句話說,調整陰陽兩虛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治療。
即使是在臨床表現為單純的陽虛或單純的陰虛,中、末期的時候,也要採取這種方法。
這是為什麼後世醫家,特別是現代中醫臨床上補腎陽、補腎陰的時候都從採用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法,中醫臨床學把它叫做平治療學,把它叫平補的方法,而不是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雖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仍然在用,就是單純補陰,單純補陽,在陰陽偏衰的時候。
而講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個理論也是張景嶽的一大貢獻,也反映出陰陽學說在理論上,解釋病機上往前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也可以說是一個創新。
臨床醫生喜歡用左歸、右歸調整陰衰和陽衰的理論根據。
雖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六味地黃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八味丸仍然為臨床所喜用,但是人們最推崇的還是陽中求陰,陰中求陽。
它體現了中醫學中的陰陽對待和互根。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它的前提強調是兩者的對立。
而張景岳這個平補,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根據陰陽互損這個理論是強調兩者之間的關係,既考慮對立,又考慮互根。
再回到《內經》裡面講就是陽化氣陰成形,強調陰陽之間的關係。
所以,在中醫理論上,關於陰陽互損的理論,是張景嶽在中醫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它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它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咱們前面在講陰陽學說的時候講到明確的來為陰陽下定義。
在他之前,楊上善提出過,但沒有像他表述這麼清楚。
《內經》根本沒有提出來。
全部《內經》思想,講了陰陽對立互根,它的明確的病因下定義還是張景岳。
結合前面講過的張景岳老先生,他的一生當中,
對陰陽學說的研究,給陰陽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一個明確的定義。
在理論上,根據陰陽對立互根的理論,對中醫的陰陽互損的理論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也是一個重要貢獻。
四、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只要求同學們知道它的概念就可以了。
這個將來在《診斷學》裡面要講,將來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通過《傷寒論》進一步來理解。
這個是很難學習的一個。
首先說一說陰陽格拒的概念和它的含義。
陰陽格拒是指,陰盛至極或陽盛至極而壅遏於內,使陰陽二性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
(1)首先講陰盛格陽,還是講含義,陰盛格陽的含義,什麼叫陰盛格陽?陰盛格陽是指陰寒過盛,陽氣被格拒於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
它的病理機制,就是我們前面的定義解釋的,陰盛於內,格陽於外。
它表現出來的病理變化的屬性,叫真寒假熱。
真寒是指全身表現的一派陰寒之象。
而假熱,局部或者是表現在面部,患者表現為全身自主的感覺,五臟系統表現出一派的陰寒內盛,陽虛至極,陰寒內盛這樣的臨床表現,而外邊的局部,或者是面部,或者全身,患者自己的感覺表現出某些寒象。
它表現為兩種形式,這個假熱表現為面部僅僅是兩顴發紅,把這叫做什麼?叫格陽,叫做陰盛於下,格陽於上。
起個名字,病機名字叫格陽,表現的證候叫格陽證。
它的特點,同學們暫時不用記住症狀。
這種解釋,歷代醫家,歷代理論解釋都是從《傷寒論》來的。
它表現出來的全身的陰寒現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
就這十二字表現它的臨床表現,表現它全身非常典型的一派陽虛至極,陰寒內盛的現象。
可是呢,唯獨臉上表現出兩顴紅,而且是一陣陣的顴紅,不是持續。
面紅,紅屬熱,把這個熱當作假熱。
機體內陰寒越盛,上面面部兩顴發紅越厲害,把這個叫做真寒假熱,就是陰盛格陽的一個類型,稱之為戴陽。
如果表現為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脈微欲絕,患者自己感覺我不怕冷,但是喜歡保暖,中醫術語把它叫什麼?身反不惡寒。
他應該惡寒,患者自己感覺到說我不怕冷,但是他喜歡保溫,把這個現象,患者自我感覺的現象叫身反不惡寒,把它當作是熱,不惡寒不怕冷理解為熱,這叫做假熱。
那麼全身自我感覺不惡寒,又喜歡保暖,把陰寒內盛出現這種現象才是陰盛格陽的本來意義。
那它的病機呢?叫陰盛於內,格陽於外。
再回到我們前面這個定義,那個戴陽證是陰盛格陽的一種特殊的類型。
但是歷代文獻中醫理論習慣上分為格陽和戴陽。
將來同學們在學《傷寒論》少陰寒化證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去講格陽和戴陽這兩個字。
這是第一點,叫陰盛格陽。
其病機的屬性,真寒假熱,將來表現的證候就是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是指陽盛至極,格陰於外,而形成的內真熱,外假寒的一種病理變化。
它的病理機制,陽熱至極,深伏於內,逼陰於外,這就是它的病理機制,用這麼幾個術語把它高度概括起來。
它表現出的證候的性質,就是病變的性質是寒熱並存,有寒有熱,先不說它的真假。
那麼這個寒熱關係是什麼呢?它的病變的性質是真熱假寒,它體現出的證候叫真熱假寒證。
這個概念和前面這個陰盛格陽,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都是源於《傷寒論》的少陰病和厥陰病。
陽盛格陰,它表現出的特點,陽熱是症狀;它表現出的假寒,僅僅表現為手足部位,所以它這個陽盛格陰這個假寒的症狀要比前面講的這個假熱症狀好理解點,它僅僅表現為手足逆冷,就是手腳發涼。
中醫有一句話,講裡邊的熱,和外邊的寒,還有一個規律,叫“熱微厥亦微,熱盛厥亦盛”。
也就是說裡面陽氣陽熱閉鬱得越厲害,手腳涼得越厲害。
這裡面包括幾種現象:1.將來同學們學習《傷寒論》厥陰篇的時候有一個四逆散證,叫陽微厥微,陽氣閉鬱,手腳發涼。
將來我們講氣閉氣鬱的時候可能還進一步提到,是陽氣閉鬱於裡面,和陰陽相隔絕,最後逼陰於外,表現手腳發涼。
而最典型的是將來同學們學習《傷寒論》的時候講到陽明證,陽明篇,講到厥陰篇,體現為熱盛至極,手腳發涼。
前面我提過白虎湯,白虎湯就是最典型的治陽盛格陰的一個方子。
“熱深厥亦深”,熱越高,手腳越發涼。
將來學習《溫病》的時候,中醫學有三寶,就是安宮丸、紫雪丹、至寶丹,治陽盛格陰。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小孩發熱,發高燒,出現抽了,那就講他那個肝風內動。
他抽的同時通常有手腳發涼。
這小孩的角弓反張,定是肝風內動,熱極生風。
這個小孩手腳發涼,體溫又高,用中醫陰陽失調來解釋,叫陽盛格陰,叫“熱深厥亦深”。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臨床醫生常常小孩發高燒,手腳發涼,吃點安宮牛黃丸,吃點紫雪丹。
講《溫病學》,這三張方子是治熱厥的,把這叫熱厥,也叫陽厥,治陽盛格陰的非常有效的方劑。
陽盛格陰的這個病機概念要比陰盛格陽更複雜一些。
這些內容將來同學們在《方劑學》,在《傷寒論》、《溫病》、《內科學》通過講授病來進一步加深理解。
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掌握什麼叫陽盛格陰?什麼叫陰盛格陽?什麼叫戴陽?什麼叫格陽?把概念搞清楚。
陽盛格陰的基本病理機制,表現出來的病變的屬性是什麼?它將來表現的證候特徵是什麼?明白什麼叫陽盛格陰?它的定義,病理機制是什麼?它表現病變的屬性是什麼?它表現出的證候的特徵是什麼?為學習《診斷學》奠定了基礎。
給同學們舉些例子,用這個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旨在幫助同學們理解,等將來學習相關學科會進一步來理解它的含義。
這節課到這裡。
延伸文章資訊
- 1基本病機——陰陽失調 - 壹讀
在用陰陽失調來說明病機變化的時候,重點是來分析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或寒或 ... 但是這種損傷尚未達到陰虛,陽盛則陰病,叫做津虧,津傷,不叫陰虧,陰 ...
- 2《中醫基礎理論》陰陽失調 - 每日頭條
1.陰陽偏盛: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病理變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是陽偏盛和陰偏盛病機的特點。前者其病屬熱屬實,後者其病屬寒 ...
- 3中醫基礎理論第57講病機: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一)
總之,陽偏盛的病理變化,它的病機演變:1.表現為熱。這個熱,證候特徵是實熱。2.陽盛則陰病。陽盛的時候,機體津液一定會受到損傷。這種損傷尚未達到陰虛,一般表述這 ...
- 4中醫基礎之陰陽學說| 大紀元
若陽熱亢盛過久,則必耗陰液,故陽盛實熱病證,易於煎灼人體陰液,久之亦可導致人體津液不足,陰精虧損,轉化為實熱傷陰的病證。此即是「陽勝則陰病」。
- 5陰陽學說在中醫病理的應用 - Shen-Nong
中醫正氣指身體的抗病及康復能力,包括陽氣(生理功能)和陰精(精、血、津液等 ... 人陰的一方力量太強大,使其對陽的制約太過,甚至受到損害體(陽氣受損), 「陰盛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