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歷史試題被取消】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我們真的實行同心圓史觀教育,那麼回到這被教育局抹殺的題目,其實應該是這樣的:「1900–1945年間中國和日本關係的變化,對當時的香港有什麼影響 ... 香港舊日誌香港一日遊檔案有話說現世與舊時香港隨筆「香港故事」文字保育計劃香港:國際保險套?【文憑試歷史試題被取消】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與香港何干?香港古事記FollowDec21,2020·10minread歷經數天來自中國和親北京派系的狂轟濫炸,聲言「傷害中國人感情」云云,至今年五月十五日,教育局長楊潤雄公開表示會要求考評局取消文憑試中史科的這一條考題:「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而資料C及D,則分別是日本法政大學校長在1905年的文章談到清朝人赴日留學的事,以及1912年黃興寫給日本政客的信,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向日本企業借貸的合同。

到了今年七月底,負責這條考題的考評局歷史科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博士受壓被迫辭職,其後更向媒體公開中國歷史科考試背後的政治操作。

五月十四日《大公報》批鬥楊穎宇博士的報紙頭版,《眾新聞》圖片同心圓歷史教育當然,考題讓學生自由作答,令學生討論日本對中國「利大於弊」這個可能性本身,已經傷害到中國人的弱小心靈,更觸碰了中國賴以維繫政權合法性的政治正確底線。

中國式教育之下,「自由作答」本身已是罪名。

關於此事的政治問題,已有不少人詳細講解過,自不必贅述。

但我們亦不妨細想:香港學子要讀中國歷史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或者:我們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和目的又沒有問題?一般來說,除了本地史外,在歷史教育中加入外地歷史的目的,是要讓同學了解周遭世界局勢的變化,如何影響自身的歷史發展。

1990年代,時任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教授提出「同心圓」歷史教育,即以台灣為歷史教育的最中心,再向外擴展到東亞(不只是中國,還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等),進而討論世界其他地域,探討台灣如何與外間互動,從而了解當今台灣於國際上位置的歷史源流。

在台灣,這種歷史教育理念正逐步推行,亦漸見成果,至最新的歷史課綱已經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的課程。

同理,香港的歷史教育,是否也應該以香港為同心圓的中心,令下一代明白香港的國際面向?如果我們真的實行同心圓史觀教育,那麼回到這被教育局抹殺的題目,其實應該是這樣的:「1900–1945年間中國和日本關係的變化,對當時的香港有什麼影響?試論述之。

」因主導台灣本土史觀教育政策而被親中派打壓的杜正勝教授,維基百科圖片英日同盟與香港要回答這條問題,必須先從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以及八國聯軍戰爭說起。

在八國聯軍戰爭中,英國與日本同屬盟軍,皆受義和團攻擊之苦,香港既是英國殖民地,自然也在清朝對外戰爭中站在盟軍的一方。

日本在戰爭中出兵最多,與英國合作無間,也與英國兩年後決定與日本結盟有關。

當時,倫敦殖民地部也將外交大臣與駐日大使的信件副本傳給香港政府,當中便提到「在中國因拳民引起的紛亂和動盪,以及針對各國使館的攻擊中,兩國(英國和日本)一直保持緊密合作和聯繫」,「在兩國政府頻繁交流意見下,發現兩國皆有同樣的遠東政策,因此雙方決定此共同政策應以國際條約予以確認」。

英日同盟下,香港的軍事威脅都交由日本對付,例如曾經被香港政府視為威脅的俄羅斯,也在日俄戰爭中被打敗,因此香港的防衛開支也可以隨之減少。

例如,在香港政府的軍費報告中,1883年的軍費開支佔政府總開支的8.3%,到了英日已經1908年則是16%左右,增加了將近一倍。

到了英日同盟結束前的1923年,軍費開支仍只佔總開支約18%。

這樣的數字反映進入二十世紀後,香港的軍費開支不再像十九世紀末時般不斷大幅增加。

政府憲報中隨附有關英日同盟的外交信函,香港大學圖書館藏中國的政治威脅中日關係在二十世紀初最嚴峻的時刻,無疑是五四運動期間。

由於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期間將原德國在山東之利益交予日本,掀起中國一股反日熱潮。

不過,香港雖同受反日情緒影響,但並未積極投入反日活動。

即使有學生鼓吹抵制日貨活動,也沒有太大迴響。

在政府的檔案中,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社會氣氛有異的紀錄,只有何福(何東二弟)在定例局問了一些關於治安的問題,反而該年底的白米短缺才是該年更重要的議題,反映英日同盟下,香港人受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確實不及中國自身的多。

二十世紀中日關係早期的另一個重點,是日本對中國各個軍閥的支持。

日本曾經直接或間接幫助過不少中國軍閥,例如是東北奉系的張作霖。

至於孫中山,則是日本政府須要防範的人物。

孫中山的共產主義傾向,使香港政府背後的英國同樣對其反感。

因此,和英國一樣,日本在廣東兩大軍閥——孫中山廣州政府和粵系陳炯明之間,選擇了後者。

後來陳炯明被孫中山打敗後,得以藏身香港,就是因為得到香港政府同情之故,及後日本也曾經提出資助陳炯明,不過被陳婉拒。

雖然二十世紀初的香港並不能完全自行訂定外交政策,但既然位處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最前線,在中、日關係的變化裡英國的取態,自然也會影響到香港在中國和日本人眼中的地位。

在政治人物上,英國和日本都較傾向陳炯明而不是孫中山,使孫中山和他的廣州軍政府對香港始終懷有一重戒心。

及後的省港大罷工,有廣州軍政府撐腰,更一度封鎖香港邊境。

當時的運動,正是打著反英和反日的旗號,孫中山扶植的國民黨左派,是關心香港工人的福祉,還是純粹敵視英、日?恐怕只有他們才知道了。

較受香港政府信任的陳炯明,維基百科圖片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情勢又有改變。

英日同盟在1923年結束。

英國開始認為日漸強大的日本將成為威脅,對英國在遠東的據點,包括新加坡、香港和上海都有危險。

同時,日本在中國的活動也漸見頻繁,1928年炸死時任中華民國元首張作霖,更在三年後直接揮軍東北三省,此時中國的注意力在於消滅共產黨,以及應對來自東北的日本威脅,減低了對英國的敵視。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可謂外交史上最常見的行事方式之一,進入三十年代後的英國,也在中、日之間漸漸向前者靠攏。

而香港處於夾縫之下,思考的就是如何生存了。

根據香港政府的年度報告,香港的軍費開支在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太平洋各大海軍規模的條約)失效前夕是4,451,243.91,佔政府總開支的15%,但到了1939年便已增至7,595,171.85元,佔政府開支的20%。

回到上文提到的數字,從1908到1923年的15年間,軍費佔政府開支的百分比只上升了2%,但在1936–1939年的短短四年間,卻已增加了5%,銀碼更是大增三百多萬港元,可見日本和中國的戰況,同樣影響著香港的部署。

1905年日本三越百貨發售的英日同盟明信片,維基百科圖片政治之外的連繫大國政治以外,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又對香港有著什麼影響呢?中國和日本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頻繁交流,為中國引進不少現代思維。

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知識分子,例如梁啟超、魯迅、胡適等等,將現代世界的新思潮帶進中國,並在二十世紀初主宰著中國整個學術和文化界。

那麼,維持傳統思想,秉承傳統文化的「舊時代」人物,就在中國失去立錐之地了,他們去哪裡了呢?沒錯,當中不少人南來香港。

這些舊中國文人在香港的教育和文化界有著主導地位。

1913年政府報告中關於香港大學一節,便明言大學的中國文學及歷史課程,皆由前清翰林院士教授。

1913年的這兩位清朝文人,就是賴際熙和區大典。

商貿方面,香港自開埠以來都以轉口貿易為經濟基礎,凡進入中國的商品,大多經香港進入,日本貨也不例外。

因此,中日間的貿易關係也會對香港的經濟有影響。

以政府年度藍皮書中的船運統計來看,1900年來自日本的船共有414艘,排水量920,438噸,來自日屬台灣的,也有113艘,排水量93,754噸。

在《中日關稅協定》簽署,中國重新擁有關稅自主權的翌年(在此之前中國海關由外國管理),即1931年,日本前來的貨船就達到587艘,2,470,701噸,台灣來的也有176艘,205,888噸,增加了兩倍有多。

但到了1940年,中日戰爭已經全面開打了三年,貿易中斷,連帶從日本到香港的貨船也減少到245艘,1,075,855噸,台灣的更只剩下48艘,28,577噸。

而以船運排水量來看,在1900和1931年日本都位居第二,僅次中國,且大幅拋離第三和第四名的澳門和美國,可見中日在香港的轉口貿易對香港自身的重要。

但到了1940,則日本已經被澳門超越,只比美國稍多一點,這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從清朝翰林院編修變成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的賴際熙教授,維基百科圖片楊潤雄和中國批鬥香港文憑試考題,固然引來了在香港展開文革和文字獄的憂慮。

政府肆意取消不合心意的考題,以政治正確取代專業判斷,無疑是白色恐怖的一環,旨在消滅香港學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自由。

當然此事的政治意味濃厚,但除卻現今政治以外,這件事也引起筆者的思考——香港一直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教育,有沒有問題?為什麼中學生需要學習漢武帝入侵匈奴,但課本在漢朝征服嶺南和南越國的著墨,卻少得多?要知道,沒有漢朝的南征,就不會有李鄭屋漢墓了,至於什麼「自古以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會存在。

我們應該好好反省香港的歷史教育,可以如何增加一點與香港有關的內容了。

畢竟,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與香港何干?參考資料/延伸閱讀:AR1883,RevenueandExpenditureAR1908,FinancialReturnsAR1913,GovernmentandAidedInstitutionsAR1923,FinancialReturnsAR1936,FinancialReturnsAR1939,FinancialReturnsBB1900,ShippingBB1931,ShippingBB1940,ShippingGA1902,№229,DespatchtoHisMajesty’sMinisteratTôkiôforwardingAgreementbetweenGreatBritainandJapanofJanuary30,1902.朱維理,〈著述香港史的新嘗試:評陳學然《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中國史研究》第91輯,2014陳學然,《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中華:2014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牛津:2004香港古事記今天只做一件事:學習香港歷史香港歷史文憑試中日關係香港涉外關係中國歷史科9 claps9香港古事記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

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

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

(盡量)逢星期一晚上八點更新。

IG: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Writtenby香港古事記Follow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

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

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

IG: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香港古事記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

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

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

(盡量)逢星期一晚上八點更新。

IG: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