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香江》1900-45 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 優傳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這條問題倘若問一些沒讀過幾年書的坊間阿伯阿嬸,答案恐怕不外是日本侵犯我國神聖領土,害死我國逾百 ...    焦點內容 國際 政治 兩岸 財經 藝文 生活 醫療 國際 政治 兩岸 財經 藝文 生活 醫療 弊不可赦 談古論今 百家爭鳴 質報評論 名家專欄 質報評論 名家專欄 大話天下 璀璨人生 人物新探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合作夥伴 法律顧問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合作夥伴 法律顧問 简 即時 王惠珀得獎作品》Covid-19肆虐下政治、社會、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之一)11:59 黃丙喜打嘴鼓》持續通膨是政權崩落的鐵律!09:29 我藏身巴黎》在台北巷弄看到有巴黎人的魅力08:42  新聞/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2020-05-1807:00:00 A+ A A-   試題一出,香港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

(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鄭漢良   特首林鄭月娥不久前接受香港大公報訪問時,大篇幅的批評香港目前的教育,似乎將時下港青一切「罪惡」的責任推給教育,甚至形容香港的教育是「無掩雞籠」。

事情就有這麽湊巧,訪問刊登後第二天,今年中學文憑歷史科試題即引發了一個不小的風波,這條必答題問:你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嗎?   試題一出,此間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

  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文章,標題是《「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無掩雞籠」這句香港俗話,一下子成為了中港官場的流行語,亦同時將教育問題與這次考題風波拉成一起。

香港一條考題,竟然要勞動外交部出馬,這顯然已非簡單的教育問題了。

  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這條問題倘若問一些沒讀過幾年書的坊間阿伯阿嬸,答案恐怕不外是日本侵犯我國神聖領土,害死我國逾百萬的同胞,這是國仇家恨的大事,哪有什麼利多弊多的計算?可問題就是,這是一條中學文憑歷史科的問題,考生要以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作為答案的佐證。

就算有考生引述《毛澤東外交文選》指出毛本人也說「在抗戰前,我們的軍隊曾達到過三十萬,由於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減少到兩萬多。

在八年抗戰中間,我們軍隊發展到了一百二十萬人。

你看,日本不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來證明日本對新中國的成立是利多弊少,這位考生也得要解釋毛這番講話的歷史背景,甚至還要解釋新中國成立為中華民族是利多還是弊多。

  我們讀書,從小就知道凡事都要提出疑問,即所謂的每事問。

《論語》八佾就告訴我們:「子入大廟,每事問。

」孔子進太廟,事事問,有人譏諷孔子不懂禮,孔子反說:「這就是禮。

」如果我們只聽從權威所說而毫不懷疑,今天我們或許仍然相信教廷的鬼話:地球是平的,雷電交加是因為老天爺生氣。

  就以中國歷史為例,我在香港唸書時候,歷史教科書告訴我明末的李自成是反朝廷作亂的流寇,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但今天越來越多人卻為李自成平反,認為他是一個官逼民反的平民英雄,新中國的學者更以階級鬥爭理論來看李自成,認為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

如果今天考題是「李自成是流寇還是民族英雄?」你叫我們如何作答?   秦始皇是個暴君,學校書本從小就告訴我們。

他焚書坑儒,奴役千千萬萬人民為他築建阿房宮、萬里長城。

然而今天新中國卻有不少史學家為他翻案,說他興修水利、統一幣制、統一規劃道路,為中國人灌輸追求大一統的概念,是典型的「利多於弊」云云。

  就算是近代一點的歷史人物如汪精衛、蔣介石、毛澤東、張學良等,到了今天也難蓋棺定論,也沒有誰是神聖到不可討論或甚至不可懷疑的地步。

誠如孔子所說,每事問其實「是禮也」。

  此所以,我今天書架上放了一本中國歷史參考書,書名就叫《中國,一本新的歷史》,作者是外國人JohnFairbank,中文譯名是費正清。

他的中國大歷史沒有朝廷正統的觀念,也沒有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只是盡可能的彙集客觀史實。

至於秦始皇是好人還是壞人,讀者可以憑獨立思考從沒有受到歪曲的史實來分辨。

     作者簡介 鄭漢良,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余紀忠時代曾服務美洲中國時報和台灣中國時報,退休前是中時副總編輯以及駐港特派員。

        試題一出,香港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

(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鄭漢良   特首林鄭月娥不久前接受香港大公報訪問時,大篇幅的批評香港目前的教育,似乎將時下港青一切「罪惡」的責任推給教育,甚至形容香港的教育是「無掩雞籠」。

事情就有這麽湊巧,訪問刊登後第二天,今年中學文憑歷史科試題即引發了一個不小的風波,這條必答題問:你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嗎?   試題一出,此間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

  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文章,標題是《「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無掩雞籠」這句香港俗話,一下子成為了中港官場的流行語,亦同時將教育問題與這次考題風波拉成一起。

香港一條考題,竟然要勞動外交部出馬,這顯然已非簡單的教育問題了。

  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這條問題倘若問一些沒讀過幾年書的坊間阿伯阿嬸,答案恐怕不外是日本侵犯我國神聖領土,害死我國逾百萬的同胞,這是國仇家恨的大事,哪有什麼利多弊多的計算?可問題就是,這是一條中學文憑歷史科的問題,考生要以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作為答案的佐證。

就算有考生引述《毛澤東外交文選》指出毛本人也說「在抗戰前,我們的軍隊曾達到過三十萬,由於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減少到兩萬多。

在八年抗戰中間,我們軍隊發展到了一百二十萬人。

你看,日本不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來證明日本對新中國的成立是利多弊少,這位考生也得要解釋毛這番講話的歷史背景,甚至還要解釋新中國成立為中華民族是利多還是弊多。

  我們讀書,從小就知道凡事都要提出疑問,即所謂的每事問。

《論語》八佾就告訴我們:「子入大廟,每事問。

」孔子進太廟,事事問,有人譏諷孔子不懂禮,孔子反說:「這就是禮。

」如果我們只聽從權威所說而毫不懷疑,今天我們或許仍然相信教廷的鬼話:地球是平的,雷電交加是因為老天爺生氣。

  就以中國歷史為例,我在香港唸書時候,歷史教科書告訴我明末的李自成是反朝廷作亂的流寇,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但今天越來越多人卻為李自成平反,認為他是一個官逼民反的平民英雄,新中國的學者更以階級鬥爭理論來看李自成,認為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

如果今天考題是「李自成是流寇還是民族英雄?」你叫我們如何作答?   秦始皇是個暴君,學校書本從小就告訴我們。

他焚書坑儒,奴役千千萬萬人民為他築建阿房宮、萬里長城。

然而今天新中國卻有不少史學家為他翻案,說他興修水利、統一幣制、統一規劃道路,為中國人灌輸追求大一統的概念,是典型的「利多於弊」云云。

  就算是近代一點的歷史人物如汪精衛、蔣介石、毛澤東、張學良等,到了今天也難蓋棺定論,也沒有誰是神聖到不可討論或甚至不可懷疑的地步。

誠如孔子所說,每事問其實「是禮也」。

  此所以,我今天書架上放了一本中國歷史參考書,書名就叫《中國,一本新的歷史》,作者是外國人JohnFairbank,中文譯名是費正清。

他的中國大歷史沒有朝廷正統的觀念,也沒有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只是盡可能的彙集客觀史實。

至於秦始皇是好人還是壞人,讀者可以憑獨立思考從沒有受到歪曲的史實來分辨。

     作者簡介 鄭漢良,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余紀忠時代曾服務美洲中國時報和台灣中國時報,退休前是中時副總編輯以及駐港特派員。

      焦點新聞 焦點內容 長期支持體育發展台灣大連續5年榮獲《體育推手獎》 焦點內容 《優傳媒》作者王惠珀榮膺卓越[新聞評論獎] 焦點內容 陳瑞斌近日演出將力推江文也鋼琴作品 焦點內容 台灣永續獎揭曉台灣大哥大7度榮獲「十大永續典範企業」 %%BT_TITLE%% %%BT_TEXT%% 延伸閱讀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中聯辦掃黃打黑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永遠的古惑仔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從中共「有權監督」到法官「情操高尚」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北京趁「疫」打劫一國兩制氣若游絲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美台海底光纜為何不准香港連通?  焦點內容 弊不可赦 談古論今 百家爭鳴 大話天下 璀璨人生 人物新探 關於我們 優傳媒版權所有©2019AllRightsReserved. 首頁/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合作夥伴/ 法律顧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