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TAAZE 讀冊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How We Think. 約翰‧杜威. 章瑋. 商周出版. 9789864772438.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學堂 冊格子 二手書送你 登入 會員中心 Loading 購物車 書籍 中文書 雜誌 中文雜誌 日文MOOK 歐美雜誌 韓文雜誌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中文電子雜誌 二手書 二手中文書 二手簡體書 二手原文書 二手日文MOOK CD/DVD CD DVD 文具百貨 創意文具 生活百貨 健康很簡單 最高6%紅利 我要賣二手書 進階搜尋 ToggleDropdown 搜尋欄位 全文 書名/品名 作者/設計師 出版/製造/代理商 標籤 商品類型 選擇品類 全館 書籍 雜誌 電子書 二手書 唱片影音 文具百貨 選擇類別 選擇小分類 售價 至 元之間 折扣 請選擇 1折 2折 3折 4折 5折 6折 7折 8折 9折 至 請選擇 1折 2折 3折 4折 5折 6折 7折 8折 9折 折之間 出版日期 到 之間 二手書條件 請選擇書況 全新品 近全新 良好 普通 差強人意 請選擇備註 無畫線註記 有畫線 有註記 有畫線及註記 作家簽名 蓋藏書章 有附件 其他 神明便利商店開學書展1折起剪故事少女的祈禱9月選讀思考致富 TAAZE讀冊生活 0 全文 書名/品名 作者/設計師 出版/製造/代理商 標籤 神明便利商店開學書展1折起剪故事少女的祈禱9月選讀思考致富 首頁 登入 暫存清單 書籍 中文書 雜誌 中文雜誌 日文MOOK 歐美雜誌 韓文雜誌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中文電子雜誌 二手書 二手中文書 二手簡體書 二手原文書 二手日文MOOK CD/DVD CD DVD 文具百貨 創意文具 生活百貨 我要賣二手書 健康很簡單 最高6%紅利 學堂 冊格子 會員中心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優惠價:79折,NT$253 放入購物車 首頁 > 中文書 > 哲學宗教 > 西方哲學 >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HowWeThink 作者:約翰‧杜威 1評價 35收藏  35收藏   99二手徵求  99二手徵求   101人次試讀 定價:NT$320 優惠價: 79折, NT$253 優惠截止日:至2022年09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其他版本: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59折 190元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折 224元 圖書館借閱 臺北市立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南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臺灣大學圖書館 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 什麼是借閱查詢 借閱查詢功能可以連結到市立圖書館的館藏庫存,您可以藉由這個功能連結到該圖書館的網址,向圖書館員進行預約借閱。

若圖書館沒有收藏這本書,您也可以寫信建議圖書館員採買。

你知道,全台圖書館藏書總量超過一億了嗎?多多利用圖書館資源,讓您的閱讀不只精彩,更加環保。

二手書交易資訊 2022TAAZE夏季暢銷展|參展書6折起(0930止) 放入購物車 直接購買 放入暫存清單 我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同步收藏 分享至臉書 我想讀 我要賣 了解更多 TAAZE不僅可以『買書』,還可以讓您『賣書』,讓您免出門、免聯絡、免查帳,快速把家裡的二手書變現金。

行銷分紅 了解更多 立即開通權限 什麼是行銷分紅 TAAZE透過您的網站、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推薦而成交的商品,直接分紅給您現金。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 定價:320元 二手書:230元起 優惠價:79折 253元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定價:480元 二手書:198元起 優惠價:79折 379元 超譯尼采 定價:350元 二手書:150元起 優惠價:79折 277元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 定價:330元 二手書:192元起 優惠價:79折 261元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 定價:500元 二手書:360元起 優惠價:79折 395元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定價:320元 優惠價:79折 253元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定價:360元 優惠價:88折 317元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定價:380元 二手書:200元起 優惠價:79折 300元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定價:360元 二手書:262元起 優惠價:88折 317元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 定價:250元 二手書:160元起 優惠價:88折 220元 Previous Next 商品資料 作者:約翰‧杜威譯者:章瑋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7-06-15ISBN/ISSN:9789864772438語言:繁體中文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商品尺寸:長:210mm\寬:150mm類別:中文書>哲學宗教>西方哲學類別有誤? 我的分類建議: 您的建議正在處理中... 標籤:囧說書您的標籤:新增您自己的標籤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目錄 購物須知 文字字級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跟著大師學邏輯思考與反思,真正了解思考的特性,理解思考的過程,並運用科學訓練方法以強化思辨能力。

影響二十世紀前期美國與中國教育思維最大的哲學家杜威,提出近百年仍適用於當代的「思考」五大邏輯步驟:1.發現困難情境2.找出問題所在3.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4.推論各假設的結果,探明哪種假設可以解決問題5.驗證假設以科學態度養成思考習慣,各種問題迎刃而解!中國知名學者胡適,教育家蔣夢麟、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報業家史量才等人都曾是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的學生。

胡適終生服膺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的影響。

杜威認為教育必須以反省思考為目的。

本書就是針對當時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思考上存在的問題而撰寫的,杜威在書中運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詳細闡述了我們進行思考時的不同過程。

全書共三大部,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說明什麼是思考、訓練思考的必要性、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心理訓練的方法和目標。

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說明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系統性的推論、判斷、概念和理解、具體和抽象的思考、實證和科學思考。

第三部思考的訓練,說明活動和思考訓練、語言和思考訓練、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複述課程和思考訓練。

作者簡介:約翰‧杜威JohnDewey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教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涵蓋理則學、認識論、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哲學、美術和宗教,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思想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

美國還曾於1968年發行杜威紀念郵票。

杜威出生於佛蒙特州伯靈頓市,家中經營一家小雜貨店。

1875年,杜威進入佛蒙特大學就讀,開始接觸到進化論。

大學畢業後,杜威先後在兩所中學任教,這時期他閱讀了大量與哲學有關的書籍,深受美國聖路易黑格爾學派刊物《思辨哲學雜誌》影響。

1884年,杜威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

1919年~1921年,杜威受到胡適、蔣夢麟、郭秉文的邀請,來到中國。

在北京、上海、山東、山西、江蘇、浙江等13個省市巡迴演講。

因此他的實用哲學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胡適曾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

」杜威一生學術著作豐富,主要代表作有《民主與教育》、《哲學的改造》、《人類本性及行為》、《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追求》、《藝術即經驗》、《邏輯:探求的理論》、《公眾及其問題》、《人的問題》等等。

譯者簡介:章瑋蒙特瑞國際學院筆譯碩士,旅居美國。

現任本土化專案經理、幼兒中文老師,以及兼職譯者。

認為翻譯是用文字說故事,每一篇翻譯都是一個新世界。

喜愛旅行、甜點、繪本。

各界推薦名人推薦:【審定.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經典推薦】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名人推薦:【審定.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經典推薦】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章節試閱第一章什麼是思考?(摘錄)1思考一詞的多種意義我們最常說出口的詞彙就是想法和思考。

這些詞彙我們使用得如此頻繁、使用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很難輕易地定義這些詞彙的意義。

本章的目標即是找到一個單一且一致的定義。

想想通常如何使用這些詞彙有助於定義它。

第一,思考一詞雖然使用廣泛,但它並未被濫用。

所有想到的事物、也就是「腦中閃過」的事物,都被稱作思考。

思考一件事物,代表著以任何方式意識到這件事物。

第二,這個詞彙有限制,因為它排除了任何顯而易見的事物;我們只思考(或思及)那些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或嘗到的事物。

接著,第三,此定義又局限於因某些證據或見證所產生的信念。

在第三種情形中,又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或兩種程度。

在某些情況下,信念只需些許理由,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就會被接納。

其他狀況下,信念的理由或根基得經過謹慎探索、也需要檢視這些理由或根基是否能充分支持信念。

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反省思考(reflectivethought);這種思考本身就具有教育價值,而它也構成了本書的主要題材。

我們將簡短描述思考的四種意義。

一、在最廣義的意義中,思考代表所謂的「在腦中」或是「心裡閃過」的所有事物。

問「你在思考什麼」的人,並不期待你會有什麼好想法。

雖說他問的是你在思考什麼,但並不是指那種崇高、前後一致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思考。

任何天馬行空的幻想、瑣碎的回憶或是片段的印象都可以滿足他。

作作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在我們放鬆的情境下,這些偶然飄過腦中的片段事物,在這樣隨興的定義下,就是想法。

就算不願意承認,在我們的一生中,多數的清醒時刻都是在隨興空想和不切實際夢想的伴隨下,在瑣碎無用的思考中度過的。

就這樣的意義來說,笨蛋和傻瓜也會思考。

有個故事說,有位男子因為聰明而小有名氣,他希望被選為新英格蘭小鎮的市政委員,他向鄰居這樣說道:「我聽說你們不相信我夠資格當市政委員。

我希望你們知道,我多半的時間都在思考著某件事。

」反省思考,類似這種隨機掠過心中的事物,因為它是由一連串思考到的事物所組成的;但它不一樣,因為僅僅是隨意地東想西想著「某件事物」,並不足夠。

反思不僅包含一連串的想法,還包含了結果,它連貫有序,每一個想法都是下一個想法的前因,而每一個想法也都能依序回溯至先前的想法。

連續的反省思考來自於各個想法,而每個想法也互相印證;它們並非同時發生。

每一個階段都是從某件事物到另一件事物的一步,技術上來說,這是一個思考期。

每個期間都會留下自己的一部分,在下一個思考期中使用。

這樣的流動則變成了思路、連鎖思想或思緒。

二、即便思考是用在較廣義的意義中,通常也被局限於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無法看到、聞到、聽到或觸摸到的事物。

我們問一名說故事的人,他是否目睹某件事發生,他的回答可能是:「沒有,這只是我想到的。

」故事是虛構的,與忠實的觀察紀錄不一樣。

此種思考,最重要的是有一連串想像出來的、具連貫性的事件和情節,它們有一致的脈絡連結,介於千變萬化的奔放想像和確立結論的慎思之間。

孩子訴說的想像故事,連貫性程度不一:有些毫無關聯,有些條理清晰。

情節相連時,會激發反省思考;當然,這通常出現在有邏輯能力的腦中。

這樣的想像力時常發生在最縝密的思考類型之前,並為之鋪路。

但是,它們的目標並非取得知識、也不是獲取關於事實或是真理的信念,因此即便十分雷同時,它們和反省思考還是不同的。

表達出這種思考的人並不期待其他人的認同,而是期待自己完美建構的情節,或是精心安排的高潮受到讚賞。

如無意外,他們創造絕佳的故事,而非知識。

這樣的思考是感官的全盛期,目標是強化心情或感受,情感的一致性凝聚這些想法。

三、在下一個意義中,思考意味著有某些根據的信念,也就是真或信以為真的知識,而不只是顯而易見事物。

它的特徵是因某件事物合理地可能或不可能,而加以接受或否定。

這個階段的思考包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信念,不過,兩者的不同,完全是程度上,而非種類上的不同,但在實務上分別考量兩者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信念在其理由尚未經過思索就被接受,有些信念則因為其理由已經過檢驗,所以被接受。

當我們說:「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平的。

」或者,「我以為你從屋子旁邊走過了。

」我們表達一種信念:某件事物被接受、遵守、同意或是確認。

但是這樣的思考可能代表著,未經考量真正的理由便接受了推論。

理由可能適當,也可能不是。

但是並未思索理由支持信念的價值。

這樣的思考在不自覺中發展,並未想過信念是否正確。

我們選擇了這些想法,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選擇的。

它們從模糊的源頭、經由未注意到的管道而逐漸被接納,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心智的一部分。

這是因為傳統、教導和模仿,它們都仰賴某種形式的權威,或訴諸於我們自身的利益,抑或肇因於某種強烈的熱情。

這樣的思考是偏見,也是預判,而非勘測證據所得的合適判斷。

四、產生信念的思考,有一種重要性,就是會帶來反省思考、有意識地質疑信念的本質、條件和面向。

認為雲長得像鯨魚和駱駝,是自娛的幻想,只要我們想要結束幻想,隨時都可以結束,這並不會帶來任何特定的信念。

但是相信地球是平的,是認為真實的東西有某種特性,且那種特性是它真實的特質。

這樣的結論便代表事物間有所連結,因此,這和我們依心情而定的想像思考不同。

相信地球是平的,讓抱持這個信念的人,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其他客體(objects),比如行星、對蹠點和導航的可能性。

他的行為和他對這些客體的觀念是一致的。

根據其他信念和行為而產生的信念,其結果可能太重要,而迫使一個人不得不思索信念的根據或理由,以及它的邏輯意義。

這就是反省思考,是思考為人讚頌且堅定有力的意義。

人們曾經以為地球是平的,直到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才改觀。

人們抱持先前的那種想法,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或勇氣,去質疑那些為人接受或教導的事物,尤其當信念根據的是,好像顯然合情合理的事實。

哥倫布的想法是個合理的結論。

它是經過仔細研究事實、檢視和修正證據、推斷各種假設的含義、並將理論結果與其他理論和既知事實相對照。

哥倫布並沒有毫不遲疑地接受現存的傳統理論、因為他質疑並探索,於是得出了他的見解。

哥倫布質疑一直看來都十分確定的信念、相信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信念,他不斷思考,直到能夠提出證據,證明他所相信的事,也證實他的懷疑。

就算他的結論最終是錯的,他的信念也會和原先對立的信念不同,因為這個信念是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來的。

主動積極、鍥而不捨及縝密考量任何信念或任何形式的知識,作為支持信念及其所達致結論的依據,即構成反省思考。

前三種思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會引發這類型的思考,但反省思考一旦開始,就是在可靠的基礎上,有意識且自願地建立起信念。

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摘錄)在第一部簡短討論過反省思考的本質後,接著談論了反省思考訓練的必要性。

然後,我們談到訓練的資源、困難和目標。

這些討論的目的,是在探討訓練學生的心智時,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現在馬上要開始討論的第二部,主旨是更完整地敘述思考的自然和正常成長,以便在總結第二部的時候,將培育思考所面臨的特別問題併入考量。

在本章中,我們會分析思考的過程,將過程分解為步驟階段,或是基本構成要素,此分析將根據數個極簡單,卻真實的反思經驗案例來論述。

1.「有一天,我在市區的十六街上,注意到了一個鐘。

我看到時針和分針指著十二點二十分。

這讓我想到,一點的時候,我在一百二十四街有約。

我剛剛花了一個小時搭路面電車才抵達市區,我推想如果回程也搭路面電車,那麼大概會遲到二十分鐘。

如果搭快捷地鐵,可能會快二十分鐘。

但是附近有地鐵站嗎?如果沒有的話,我花在找車站的時間可能會超過二十分鐘。

於是我想到了高架纜車,在兩個街區內,我看到了高架纜車的纜線。

但是車站在哪裡?如果車站離我所在的位置還有好幾個街區,那我可能省不了時間,反而會花更多時間。

我又想到快捷地鐵比高架纜車要快;而且比起在一百二十四街的纜車車站,在一百二十四街的地鐵站離我要去的地方更近,所以搭地鐵會比較快。

於是我決定選擇搭地鐵,並在一點時抵達目的地。

」2.「在我每天搭乘過河的渡輪上,有一根白色的長型杆子,它從上層甲板幾近水平地延伸,杆子上面有一顆鍍金的球。

第一眼看到杆子的時候,我覺得它是旗桿,它的顏色、形狀和金球都支持我的想法,並且也讓我相信自己是對的。

但是我馬上就碰到了困難。

杆子幾乎是水平的,對旗杆來說,這是很不尋常的位置;再者,旗杆上並沒有可以用來固定旗子的滑輪、扣環或是繩索;最後,在其他地方還有兩根垂直的杆子,有時候上面會飄揚著旗子。

所以,這根杆子很可能不是用來懸掛旗子的。

「我試著設想這根杆子各種其他可能用途,考慮了下列最適合的可能性:(a)它可能是裝飾品。

但是所有的渡輪,甚至拖船都有這樣的杆子,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b)它可能是無線電報終端機。

但是如果仔細考慮杆子最合適的用途,這個假設也不太可能為真。

再說,更適合裝設終端機的地方,應該是渡輪的最高點,也就是駕駛艙的上面。

(c)杆子的用途可能是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

「為了證明上述的結論,我發現杆子比駕駛艙要低,所以舵手可以輕易地看見它。

另外,杆子的頂端比底部高,所以從舵手的位置來看,杆子一定是從船頭延伸至遠處。

還有,舵手很靠近船頭,所以他需要某種指引方向的東西。

拖船也會需要這種用途的杆子。

第三個假設比其他假設更有可能,所以我接受了這個假設。

我得到的結論是,設立杆子是為了告知舵手渡輪行駛的方向,以便讓舵手航向正確的方向。

」3.「用熱肥皂水洗杯子,並將杯子口朝下放在盤子上,泡泡先在杯口出現,之後則跑進杯子裡。

為什麼會這樣?泡泡的出現代表著空氣的存在,我注意到空氣一定是從杯子裡來的。

我知道盤子上的肥皂水會防止空氣從杯子裡跑出來,用泡泡包住空氣。

但是空氣為什麼要跑出杯外?又沒有實體物質強迫空氣出去。

空氣一定膨脹了。

它因為溫度增加或是壓力減少而膨脹,或兩者都是。

從熱肥皂水中拿出杯子後,空氣可能增溫嗎?很顯然地,增溫的不是已經和水混在一起的空氣。

假設變熱的空氣是原因,那麼從肥皂水中拿出杯子,並把杯子移到盤子上時,冷空氣肯定進入了杯中。

我再多拿了幾個杯子出來,以測試此假設是否為真。

我搖了搖其中的幾個杯子,以確保冷空氣進入杯子裡,然後又拿出另外幾個杯子,將杯口朝下並蓋住,以防止冷空氣進入。

在前一批的杯子中,每一個杯子外面都出現了泡泡,但在後一批杯子中,則沒有任何一個杯子有泡泡。

我的推論是對的。

杯外的空氣一定因為杯子的熱度而膨脹了,因此解釋了杯外為什麼出現泡泡。

「但是泡泡為什麼之後又到杯子裡去了?因為冷縮。

杯子降溫了,杯子裡面的空氣也是。

張力消失了,於是泡泡出現在杯子裡。

當泡泡仍在杯外時,我將一杯冰塊放在杯子上,泡泡馬上就跑進杯子裡。

」這三個精挑細選的實例,組成了一系列從較基本到較複雜的反思例子。

第一個例子,描述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做出的思考,論據和處理這些事物的方式,都沒有超越日常經驗的限度。

而在最後一個例子中,如果一個人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科學訓練,那問題或解決方法就不太可能會發生。

第二個例子則構成一個自然的轉折;它的題材在日常生活、非專業經驗範圍內;但是問題卻未和個人事務直接相關,而是因為個人活動而間接出現的,因此就需要某種理論和合理的解釋來說明。

我們在之後的一章會談到,從相對實務和直接思考中發展出的抽象思考;而在此章,我們只關心在所有思考類型中,都找得到的普遍元素。

經過檢視後,每個例子大致都顯示了五個邏輯上獨特的步驟:一、碰到困難。

二、辨識和定義困難。

三、聯想到可能的解決方法。

四、經由推論而發展聯想的意義。

五、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以接受或駁斥聯想,也就是做出相信或不相信聯想的結論。

第一和第二步驟常常融合為一個步驟。

困難可能已經足夠明確,所以心智能立即推測解決困難的可能方法,或者,心智先因為不清楚的定義而不安和震驚,之後才開始明確地嘗試找尋問題。

不管這兩個步驟是分開,還是合在一起,都有一個我們在反思根基中強調的因素,那就是困惑或問題。

在上述三個例子中的第一個例子,困難是目前的狀況和欲達成結果之間的衝突、目的和達成目的的方法之間的衝突。

想在特定時間赴約,以及到達赴約地點所需的時間,並不一致。

思考的目標是讓兩者協調一致。

現有的環境並無法改變;時間不會倒退,十六街和一百二十四街之間的距離也不會縮短。

問題在於發掘一個可以協調長遠目標和已知方法的居中條件。

在第二個例子中,所面臨的困難是,認為杆子是旗杆,但是,此聯想到以及(暫時)接受的信念,和其他事實並不相符。

假設我們用英文字母a、b、c,代表會令人聯想到旗杆的各種特性,其他和這些相反的特性,則用p、q、r表示。

當然,這些特性本身並沒有任何不一致;但是它們讓心智做出相異且不協調的結論,因此互相衝突,於是產生了問題。

這裡的目標是找出某個客體(object,O),讓a、b、c和p、q、r都是它適宜的特性,但就和第一個例子一樣,我們是要發掘一個行動程序,可以將現有條件和長遠結果,結合為一個整體。

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一樣的:發掘居中的特性(駕駛艙的位置、杆子的位置、需要指標以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這些特性以d、g、l、o代表,它們將本來互不相容的特性連結在一起。

在第三個例子裡,一名了解自然定律或一致性的觀察者,發現泡泡的反應有些奇怪或不尋常。

他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明顯的異常變成確立定律的實例。

在這個例子中的解決方法,也是尋找居中的條件,藉由一般的聯結,將看似不尋常的泡泡活動與應有的運作條件相連。

之前已經提過,前兩個步驟,也就是感受到不一致或困難,還有為了定義困難的特徵而做的觀察,在某些情況中,可能會相疊在一起。

但是,在十分新奇或特別困惑的情況中,困難一開始很可能讓人感到震驚,如同情緒的波動、像是隱約感覺到不可預測、古怪、奇異、奇怪或令人不安的事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深思熟慮的觀察就是必要的,才能夠揭露困境為何,或是讓問題的特徵清楚明瞭。

主要而言,這個步驟是否存在,區分了適當的反思(或謹慎批判的推論)和不受管束思考之間的不同。

如果在確定困難上的努力不足,建議解決這個困難的方法,肯定多少是隨意的。

試想,一位醫生被請來為病人開藥。

病人告訴醫生自己的某些症狀;醫生經驗豐富,一眼就看出某種疾病的其他徵兆。

但是如果醫生太快接受此特定疾病的想法,並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結論,就會打斷他的科學思考。

身為技術純熟的醫生,他很大一部分的技能,就是要避免接受第一個浮現的聯想;甚至要延遲任何十分明確聯想的出現,直到已經徹底探究過讓人苦惱的狀況,也就是問題的本質之後,才做出結論。

以醫生作為例子,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診斷」。

但是在每一種新穎和複雜的情況下,都需要相同的檢視,以預防妄下結論。

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要素是懸置判斷(suspendedjudgment);而懸置的核心要素,則是在繼續嘗試解決問題前,探索能夠決定問題的本質。

這就是將單純的推論,轉變為經過測試的推論、將聯想到的結論轉變為證明。

第一章什麼是思考?(摘錄)1思考一詞的多種意義我們最常說出口的詞彙就是想法和思考。

這些詞彙我們使用得如此頻繁、使用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很難輕易地定義這些詞彙的意義。

本章的目標即是找到一個單一且一致的定義。

想想通常如何使用這些詞彙有助於定義它。

第一,思考一詞雖然使用廣泛,但它並未被濫用。

所有想到的事物、也就是「腦中閃過」的事物,都被稱作思考。

思考一件事物,代表著以任何方式意識到這件事物。

第二,這個詞彙有限制,因為它排除了任何顯而易見的事物;我們只思考(或思及)那些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或嘗到...顯示全部內容推薦序〔導讀]世界星移斗轉,教育卻古今一轍?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邱淑惠杜威是與國父孫文同時代的哲學家。

國父在中國掀起一場政治革命,杜威則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

杜威反對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他倡導的「教育即經驗」、「從做中學」、「以學生為本位」等,是現代教師耳熟能詳的理念。

但教育改革至今,杜威的理念仍然未能普遍落實。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師資培訓,無法培育能落實杜威教育理念的教師。

再加上,家長和政客對杜威的教育學不甚瞭解,即使學校、教師有心改革,也需要面對重重阻礙。

在杜威創建他的實驗學校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世界星移斗轉,學校的教學方式,卻仍是古今一轍。

筆者當初選擇投入幼兒教育領域,也是有感於小學以上的學校教學,過度強調片段、抽象的知識,無法讓孩子感覺到知識的價值。

最能實踐杜威教育理念的,可能只有在幼兒教育階段。

如今「從做中學」,以「幼兒為本位」,已經在許多幼兒園落實。

但筆者在大學任教,依舊常遇見無論如何提問,總是沉默以對的大學生,難免心中質疑,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在幼兒園經常可以看到,孩子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對事物勇於探究,這樣的孩子長大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可以如何重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在杜威的這本書裡,可以找到解答與具體建議。

教育應該如何落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教育的目標為何。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就要知道人在哪種狀況下比較願意思考。

杜威認為思考不是自發的,是要有困惑、碰到問題才會開始思考。

那麼,教育就應該營造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面對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練習思考。

大學生面對教師提問時的表情木然,是他們已經不習慣思考,還是問題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沒有動機思考,或不想回答問題,還是在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已經習慣老師有他們想要的答案,如果猜不到老師要什麼而無法不回應,他們知道老師通常會自行宣告答案。

這樣的互動,是不是已經讓孩子不習慣思考?本書的第一部,杜威就仔細地討論思考的定義,以及在學校環境中,教師所提供的榜樣、學科本身的特質、當今的教育目標,都可能破壞學生的思考習慣。

第二部,杜威討論完整思考的步驟,以及思考過程所涉及的判斷、詮釋和歸納演繹。

杜威也對具體思維和抽象思考,經驗法則和科學思考加以區別,為本書第三部的思維訓練提供立論基礎。

例如,教學要從「具體到抽象」。

這句名言大家都聽過,但對何謂具體,何謂抽象,沒有清楚的概念,經常詮釋為「教育應該先從教導具體的事物開始,再提升至抽象的理論」,但這只是一知半解。

依據這樣的詮釋,教師以為只要讓孩子用木條、豆子或圓點等實物,完成老師指定的數字問題就是具體。

但就杜威的觀點而言,「具體是指將思考應用於活動上,以便解決實務上的困難」,「只要讓孩子清楚知覺到數字關係的用途和意思時,就算只使用數字本身,數的觀念仍是具體的」,例如查看時刻表和價目表,規劃旅行出門和回來的時間,以及計算所需車資,就是由解決實務問題瞭解數字。

思考訓練應該要用生活化的問題,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探索和測試的思考習慣。

然而學校教育太常提供人為虛假的問題,例如雞兔同籠,讓孩子無法感覺到知識的價值而喪失求知慾。

由杜威的觀點來看,面對課堂中大學生沉默以對的問題,筆者身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由解決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思考。

由本書建議的思考步驟,筆者可以透過觀察、蒐集資訊定義面臨的問題,確定這群大學生不回答問題,是習於被動等待老師傳遞知識,還是筆者的提問與生活脫節,學生無法回答或沒有意願回答,又或者是筆者的教學規劃無法引起學習興趣,還是以上皆是,或者以上皆非。

面對這種種的聯想,筆者心中要先有個暫定的假設,才能擬定解決方案。

如果筆者對大學生的思考能力還抱希望,先假設問題是出在自己的教學規劃上,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應該是改變教學規劃。

傳統上的教學規劃有五個步驟:(1)準備,(2)呈現,(3)比較,(4)總括,和(5)將通則運用至新例子上。

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與思考的三步驟相符:(1),了解特殊或特定的事實:用問題喚起學生的經驗,將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連結,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特定事實。

(2),理性地總括:讓學生比較新學到的事實,排除事物間偶然和不重要的特性,形成新觀念和新原則。

(3),應用和證實:應用新原則到新情境,測試原則的適用性。

也就是,教學規劃與思考步驟有相似的邏輯順序。

杜威更強調,這樣的邏輯性,只是教師備課前的思考順序,是一個已經熟悉教材的專家思考方式。

但初學者的思維不是如此,實際的授課程序要因應學習者的心智,可以從任何一個步驟開始,而且過程可能是在這些步驟間,來來回回的曲折進行,需要靈活彈性。

據此,筆者可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學步驟,是不是和大多數教師一樣,過於僵硬,準備和呈現知識階段過於冗長,讓學生的注意力雲遊四海。

筆者改變教學規劃的具體作法,就可以是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彈性變化教學步驟,例如:在教育概論課程中,不再給予過長的準備呈現階段,而是提早讓學生應用知識,針對教育議題辯論,讓學生由辯論過程中,發現原則的不適用之處,然後才倒回去蒐集遺漏的事實、修正觀念等等;在步驟間來回穿梭,就像高山火車,以「之」字形的方式前進。

當筆者實際執行改變後,也要繼續蒐集學生的反應以檢視成效,然後據此修正假設或確立假設。

閱讀此書,筆者發現,杜威百年前指出的思考與教育迷思,百年後依然存在。

杜威的理念依然前瞻。

少數筆者所見,能落實杜威教育哲學的學校,學生也如杜威所預測的樂於學習,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本書所談的完整思考步驟,也可用於解決讀者在其他領域中遇到的困難。

時值政府大力推動實驗教育之際,誠摯的期待杜威的理念,能在更多的學校落實。

最後,要回答有些人心中的疑惑:為了學習數字的實務應用,就要出外旅行,是不是大費周章?杜威強調的學習是統整的。

一個統整的課程主題,例如:廚房裡的科學,可能為了製作酵母,而出外探訪老祖母的祕方,而這樣的外出,正好需要規劃行程。

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真實問題,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

有規劃的老師,不會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

〔專文推薦〕(摘錄)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我們如何思考》(Howwethink)書名很杜威。

很少書名,尤其屬於比較嚴肅的內容或課題,會把「我們」兩個字放進來。

正如杜威一向的風格,他與我們在一起。

整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界說思考、思考的培訓原則、以及培訓的意義與目的。

雖然說第一部的標題是「培訓思考的問題」,然則此問題不是在問培訓思考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與處理。

「問題」在這兒指的是「為何要培訓思考?」此一根本性問題,亦即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走過嚴肅的「思考有何意義」之後,我們進入第二部分,杜威在第二部中進行重要概念的解說,以及這些概念在我們思考歷程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功能。

在這部分中,我們將會讀到歸納與演繹、事實與判斷、理解與意義、以及科學性思惟。

我在寫序的那一天,四月四日兒童節,發生了一個悲慘的意外。

美國紐約皇后區一位十三歲少女,手機掉落地鐵站的軌道上,她跳下月台去撿,試圖爬上月台時,慘遭進站的列車撞上,送醫後傷重不治。

在這不幸的意外中,事情發生的那一刻是:「手機掉落軌道,我要把手機撿回來。

」這是直覺,如果馬上以直覺來行動,跳下軌道撿手機,我們便服膺了直覺,沒有思考。

如果此時轉入思考的模式,這一個事件便成為待解決的問題,思考開始啟動。

此時讀者不妨先自己假想,你的思考歷程是什麼…….想好後再讀下一段。

你大概會這樣想,糟糕,手機掉了,怎麼辦?要不要跳下去撿?哇,地下鐵軌道耶,會不會被撞死?好怕被撞死;抬頭看看遠方,好像沒有車過來;那我估計跳下去再爬上來,應該時間很短,足夠我撿起手機再回來的;再說我身手矯健,動作很快;前看後看,估量好沒有車的影子,加上自己的好體力,好,沒問題,我可以去撿。

於是你跳下去,且身手矯健立刻爬上來,撿回手機。

這是可能的,你也成功了。

或者,另外一個路徑,你抬頭看看遠方,沒有車過來,你甚至於趴在地上聽聽是否有車過來(像古代戰爭片那樣),不過大概聽到很多聲音實在無法判斷;你很想跳下去撿手機,但是你滿害怕的,也記得有警告提及任何東西掉落軌道,都要通知站務人員不可以進入軌道區;最後,你轉身跑去找站務人員,想要在列車入站時撿起手機,可不要被輾破掉就可惜了。

這樣一段歷程,以杜威來說,就是思考歷程,包含五個步驟:1.遭遇問題或困難,2.辨識與定義問題,3.聯想可能的解決方案,4.推論方案的可行性或後果,5.進一步觀察與實驗以得到結論。

這些步驟其實很簡單,在我們每天生活中不斷重複演出。

那孩子或許也經歷了思考,最後作出判斷,遺憾的是發生這悲劇,家人、朋友、師長,都很難過。

成為思考上自由的人可以擺脫感官的束縛,然而,卻不表示感官是錯或不可依循,感官的立即性感受,有時候亦可解懸與救命。

還記得考試時候,必然耳提面命,碰到困惑的問題不知該如何選擇時,就以直覺來判斷,因為人類有很多學習,是先以感官留存在直覺中還未被意識覺察到。

所以,感官或直覺沒有不好,但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就是心智訓練。

杜威在第六章最後,提醒我們,受過訓練的心智、也是教育的目標,在於讓我們得以判斷思考的步驟,要執行到什麼程度。

每一個案例有不同重要性與脈絡因素,受過訓練與教育的心智便能根據經驗,掌握時機,判斷思考步驟的進程與快慢。

經過訓練後的深思熟慮往往能對困難情境的判斷與行動,更為敏銳與直捷。

結合第一部與第二部內容,我們得到結論,思考的訓練與教育,讓我們在智能上與心靈上,作一個成熟的自由人。

咀嚼完第一部與第二部,接下來,你會進入愉快的第三部。

啊?第三部:思考的訓練,會是愉快的嗎?是的,相信我。

其實我更想建議讀者,如果不太喜歡讀這些意義、定義等的嚴肅內容,或者說,意義你已了然於胸——就是思考很重要啊;定義,你早已清楚摸透。

你就是想要知道:到底思考要如何訓練呢?我買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追尋意義或是解析定義,我想要知道怎麼行動、行動、行動。

是的,我相信有些讀者是行動派與實踐者,那麼展開第三部,你就掌握了思考訓練的要方。

我在序言開端時提及了做中學。

做,就是思考訓練的起始點。

最最根本的做,就是我們的成長。

我們哭泣、吃奶、走路、說話,成長,起始於腦部的指揮,身體的行動。

因而,我們透過身體在社會互動脈絡中行動,得到訊息回饋給大腦,建立經驗。

經驗的建立,學習的開始。

杜威說,心智生命的型態結構,實乃奠基於四、五歲時候(第十二章)。

阿德勒也說,二、三歲時,孩子已經開始在摸索如何適應環境、也正在定向如何讓自己更好、超越自卑的生活目標(Theeducationofchildren,A.Adler,取自《EducationforPrevention》,2006,頁112),阿德勒同樣也說(頁135),孩子四歲或五歲左右,他的生命風格雛形差不多已經建立好了,此時孩子會發展出對生活的適應與彈性,與社會的感情,對環境的態度,依此方向,生命便不斷持續下去。

兩位學者所說的,事實上與我們的俗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不謀而合。

杜威曾於一九二〇時候來到北大,北大校長蔡元培,授與杜威北大榮譽哲學博士,盛讚杜威為孔子第二(thesecondConfucius)(〈TimeMagazine〉,1928六月號封面故事)。

巧合的是阿德勒在西方也獲得此美名,在阿德勒《thescienceofliving》書中的作者介紹裡,PhillipeMairet盛讚阿德勒是西方的孔子(1930/2011,頁30)。

百年前,兩位西方的孔子,皆清楚強調兒童教育的重要,早自三歲左右,心智的型態、生命的風格、習慣的雛型,大體上已經有一個樣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到此,有遠見的父母,皆要謹慎嚴肅看待而且認真學習如何教養孩子。

但也不禁讓人擔心,如果小時候沒有培養好基礎呢?那怎麼辦?先別緊張,孔子老人家已經說過了,「我欲仁,斯仁至矣」,阿德勒也說,正因為我們人類天生自卑與脆弱,所以我們群居在社會中生活,也因此,社會情懷與社會合作就是我們的救贖(《thescienceofliving》,1930/2013,頁264)。

是的,杜威也說,上一代的成就,形成了帶動與領導下一代活動的起點與平台,因此,孩子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繼續前行。

假若沒有這樣的過程,每一個世代都只得艱辛地為自己存活、為擺脫野蠻而打拼(第十二章),文明的故事便不復存在。

三位東西方孔子跨越時空告訴你,當你心中存仁,想著社會與下一代,你便可以擺脫那已成過去的小時候,身為智能上的自由人。

回到我們對於下一代的任務,思考的訓練,有什麼相應的方法?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第二部所說的思考五步驟,你也可以自己試一試,歸納出思考訓練五步驟。

闔上書,你有許多思考、判斷、與行動的經驗,如果要訓練別人或者鍛鍊自己的思考,你尋思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你覺得思考要如何訓練呢?沒錯,當問題來臨時,你回到自己的經驗資料庫,這便開啟了思考的寶盒,同樣的,也啟動了訓練的起始。

無論你結果想出了什麼訓練步驟,這樣開始,就很杜威了。

思考要如何訓練?當然,最最好玩的,莫過於玩這回事兒。

杜威百年前就說了,要把智能潛力與藝術、工藝、職能工作結合,重新組合課程,讓盲目的競爭比較與一成不變的經驗,轉化為豐富有趣與啟動能量的實驗與學習。

思考訓練的關鍵處在於帶出經驗,從經驗開始。

例如,學習河流,如果孩子沒有看過河流,那麼,排水溝也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當然,現代城市裡,連排水溝都很難看到,那麼下雨時的水窪或是泥土上的水流等等都是生活經驗。

設計者要想盡辦法為提升孩子的學習作好準備,導入孩子的經驗。

整個教學過程中,責任歸屬必須很清楚,老師的責任是作好規劃、設計與準備,在師生互動歷程中,向孩子提出建議性、啟發性的問題,轉而把智能思考的責任,交給學生。

學生則要在心智上歸納出或聯想出原則,尤其要展現出這個原則如何來自證據,而證據又如何支持此原則。

我如何開始呢?回到自我經驗吧如果你曾擔心這一本書會不會很哲學,概念繁多,定義繁瑣,論證無趣,那麼,別擔心,建議你從第三部訓練開始讀起。

第三部很務實也很有趣,很貼近你的經驗——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曾經是個孩子,雖然你不覺得自己是思考訓練者或教育者,但是一旦你打開這本書來閱讀,我相信你對於思考這回事,充滿著好奇。

為了不讓你失望,維持你的興趣,我挺建議你從第三部開始讀起。

第三部開章明義,談的就是玩。

如果你的經驗被喚起,呼應到,讀完之後,很想繼續往下深究,那麼,杜威成功了,你有第一部與第二部、兩部分的內容可以選擇。

如果你是喜歡一探究竟的人,總是喜歡問「憑什麼?」這類的問題,建議你不妨跟著杜威的思緒,從第一部開始讀起,你將會得到根本性的答案。

如果你不滿意第一部所寫的內容,那麼,你可以把書放回書架上,不需要再打開來閱讀。

你不妨自己來寫寫看,試試看,就這個根本性/批判性/反省性問題,書寫你腦袋裡的答案。

如果你一向不喜歡問為什麼,認為這樣的問題想多了,容易成為往前邁進的絆腳石,你喜歡腳踏實地的工作。

那麼,第二部,有清楚的定義與邏輯,詳細解說思考歷程所包含的要素,非常適合總是挽起袖子好好做事的你。

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其實也是為自己開啟一個機會,展開自己的思考訓練。

自我是最了解自己的教練,訓練細節都寫在第十五章中,但是你不需要從第一步開始步步推移到最後。

讀者經驗不同、風格不一、狀態各異,自然也都有自己的起始點。

那麼,你必定同意杜威所強調的,思考訓練中每一個步驟都可以成為教學的首發步驟,要看孩子的準備狀況在哪一點上(第十五章),這就是教練的專業了。

看起來,你對自己也知之算深,那麼,就打開專屬於你的那一部分吧!〔導讀]世界星移斗轉,教育卻古今一轍?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邱淑惠杜威是與國父孫文同時代的哲學家。

國父在中國掀起一場政治革命,杜威則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

杜威反對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他倡導的「教育即經驗」、「從做中學」、「以學生為本位」等,是現代教師耳熟能詳的理念。

但教育改革至今,杜威的理念仍然未能普遍落實。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師資培訓,無法培育能落實杜威教育理念的教師。

再加上,家長和政客對杜威的教育學不甚瞭解,即使學校、教師有心改革,也需要面對重重阻礙。

在杜威創建他的實驗學...顯示全部內容目錄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專文推薦: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前言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第一章:什麼是思考?第二章:訓練思考的必要性第三章: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第四章: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第五章:心智訓練的方法和目標:心理學和邏輯上的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第七章:系統的推論:歸納和演繹第八章:判斷:事實的詮釋第九章:意義:或,觀念和理解第十章:具體思維和抽象的思考第十一章:經驗和科學思考第三部:思考的訓練第十二章:活動和思考訓練第十三章:語言和思考訓練第十四章: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第十五章:授課和思考訓練第十六章:一般性結論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專文推薦: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前言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第一章:什麼是思考?第二章:訓練思考的必要性第三章: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第四章: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第五章:心智訓練的方法和目標:心理學和邏輯上的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第七章:系統的推論:歸納和演繹第八章:判斷:事實的詮釋第九章:意義:或,觀念和理解第十章:具體思維和抽象的思考第十一章:...顯示全部內容購物須知退換貨說明: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

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

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我來寫評論 看更多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定價:320元 優惠價:79折 253元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定價:280元 優惠價:88折 246元 大腦喜歡這樣學:先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二版) 定價:330元 優惠價:88折 290元 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 定價:400元 優惠價:79折 316元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外部化腦中資訊、善用雜物抽屜,完美組織你的社群、時間與決策 定價:460元 優惠價:88折 405元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定價:450元 優惠價:79折 356元 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 定價:480元 優惠價:79折 379元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定價:440元 優惠價:88折 387元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 221元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定價:310元 優惠價:79折 245元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定價:380元 優惠價:88折 334元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典藏紀念版〕 定價:360元 優惠價:88折 317元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定價:480元 優惠價:79折 379元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定價:530元 優惠價:88折 466元 人的條件 定價:500元 優惠價:500元 想太多也沒關係:如何紓解紛亂的思緒?不再對人生感到厭倦! 定價:290元 優惠價:79折 229元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定價:480元 優惠價:480元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定價:340元 優惠價:88折 299元 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定價:360元 優惠價:79折 284元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定價:550元 優惠價:79折 435元 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 定價:420元 優惠價:88折 370元 Previous Next 近期最多人購買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折 237元 臨終者的孤寂 定價:150元 優惠價:9折 135元 沉思錄:世界名人、國家級領導人、各大企業領袖隨身書,羅馬哲學家皇帝淬鍊一生的智慧經典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折 237元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定價:320元 優惠價:79折 253元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定價:499元 優惠價:79折 394元 廁所裡的哲學課:每天14分鐘,跟著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13位世界哲人,秒懂100個最經典的哲學思維(二版) 定價:380元 優惠價:75折 285元 普通人都可以讀的,道德情感論 定價:300元 優惠價:88折 264元 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 221元 扎根:人類義務宣言緒論 定價:500元 優惠價:79折 395元 火的精神分析【隨書附贈書籤一枚】 定價:450元 優惠價:7折 315元 邏輯哲學論叢 定價:260元 優惠價:75折 195元 叔本華思想隨筆 定價:590元 優惠價:7折 349元 Previous Next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首頁 > 中文書 > 哲學宗教 > 西方哲學 >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HowWeThink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約翰‧杜威 1評價 35收藏  35收藏   99二手徵求  99二手徵求   101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79折, NT$253 NT$320 優惠截止日:至2022年09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其他版本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59折 190元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折 224元 圖書館借閱     臺北市立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南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臺灣大學圖書館     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     什麼是借閱查詢 借閱查詢功能可以連結到市立圖書館的館藏庫存,您可以藉由這個功能連結到該圖書館的網址,向圖書館員進行預約借閱。

若圖書館沒有收藏這本書,您也可以寫信建議圖書館員採買。

你知道,全台圖書館藏書總量超過一億了嗎?多多利用圖書館資源,讓您的閱讀不只精彩,更加環保。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優惠價:79折253元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優惠價:79折379元 超譯尼采 優惠價:79折277元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優惠價:79折261元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優惠價:79折395元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優惠價:79折253元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優惠價:88折317元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優惠價:79折300元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優惠價:88折317元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 優惠價:88折220元 商品資料 作者:約翰‧杜威譯者:章瑋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7-06-15ISBN/ISSN:9789864772438語言:繁體中文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商品尺寸:長:210mm\寬:150mm類別:中文書>哲學宗教>西方哲學類別有誤? 我的分類建議: 您的建議正在處理中... 標籤:囧說書您的標籤:新增您自己的標籤 內容簡介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跟著大師學邏輯思考與反思,真正了解思考的特性,理解思考的過程,並運用科學訓練方法以強化思辨能力。

影響二十世紀前期美國與中國教育思維最大的哲學家杜威,提出近百年仍適用於當代的「思考」五大邏輯步驟:1.發現困難情境2.找出問題所在3.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4.推論各假設的結果,探明哪種假設可以解決問題5.驗證假設以科學態度養成思考習慣,各種問題迎刃而解!中國知名學者胡適,教育家蔣夢麟、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報業家史量才等人都曾是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的學生。

胡適終生服膺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的影響。

杜威認為教育必須以反省思考為目的。

本書就是針對當時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思考上存在的問題而撰寫的,杜威在書中運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詳細闡述了我們進行思考時的不同過程。

全書共三大部,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說明什麼是思考、訓練思考的必要性、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心理訓練的方法和目標。

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說明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系統性的推論、判斷、概念和理解、具體和抽象的思考、實證和科學思考。

第三部思考的訓練,說明活動和思考訓練、語言和思考訓練、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複述課程和思考訓練。

作者簡介:約翰‧杜威JohnDewey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教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涵蓋理則學、認識論、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哲學、美術和宗教,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思想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

美國還曾於1968年發行杜威紀念郵票。

杜威出生於佛蒙特州伯靈頓市,家中經營一家小雜貨店。

1875年,杜威進入佛蒙特大學就讀,開始接觸到進化論。

大學畢業後,杜威先後在兩所中學任教,這時期他閱讀了大量與哲學有關的書籍,深受美國聖路易黑格爾學派刊物《思辨哲學雜誌》影響。

1884年,杜威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

1919年~1921年,杜威受到胡適、蔣夢麟、郭秉文的邀請,來到中國。

在北京、上海、山東、山西、江蘇、浙江等13個省市巡迴演講。

因此他的實用哲學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胡適曾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

」杜威一生學術著作豐富,主要代表作有《民主與教育》、《哲學的改造》、《人類本性及行為》、《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追求》、《藝術即經驗》、《邏輯:探求的理論》、《公眾及其問題》、《人的問題》等等。

譯者簡介:章瑋蒙特瑞國際學院筆譯碩士,旅居美國。

現任本土化專案經理、幼兒中文老師,以及兼職譯者。

認為翻譯是用文字說故事,每一篇翻譯都是一個新世界。

喜愛旅行、甜點、繪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審定.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經典推薦】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名人推薦:【審定.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經典推薦】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第一章什麼是思考?(摘錄)1思考一詞的多種意義我們最常說出口的詞彙就是想法和思考。

這些詞彙我們使用得如此頻繁、使用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很難輕易地定義這些詞彙的意義。

本章的目標即是找到一個單一且一致的定義。

想想通常如何使用這些詞彙有助於定義它。

第一,思考一詞雖然使用廣泛,但它並未被濫用。

所有想到的事物、也就是「腦中閃過」的事物,都被稱作思考。

思考一件事物,代表著以任何方式意識到這件事物。

第二,這個詞彙有限制,因為它排除了任何顯而易見的事物;我們只思考(或思及)那些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或嘗到的事物。

接著,第三,此定義又局限於因某些證據或見證所產生的信念。

在第三種情形中,又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或兩種程度。

在某些情況下,信念只需些許理由,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就會被接納。

其他狀況下,信念的理由或根基得經過謹慎探索、也需要檢視這些理由或根基是否能充分支持信念。

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反省思考(reflectivethought);這種思考本身就具有教育價值,而它也構成了本書的主要題材。

我們將簡短描述思考的四種意義。

一、在最廣義的意義中,思考代表所謂的「在腦中」或是「心裡閃過」的所有事物。

問「你在思考什麼」的人,並不期待你會有什麼好想法。

雖說他問的是你在思考什麼,但並不是指那種崇高、前後一致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思考。

任何天馬行空的幻想、瑣碎的回憶或是片段的印象都可以滿足他。

作作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在我們放鬆的情境下,這些偶然飄過腦中的片段事物,在這樣隨興的定義下,就是想法。

就算不願意承認,在我們的一生中,多數的清醒時刻都是在隨興空想和不切實際夢想的伴隨下,在瑣碎無用的思考中度過的。

就這樣的意義來說,笨蛋和傻瓜也會思考。

有個故事說,有位男子因為聰明而小有名氣,他希望被選為新英格蘭小鎮的市政委員,他向鄰居這樣說道:「我聽說你們不相信我夠資格當市政委員。

我希望你們知道,我多半的時間都在思考著某件事。

」反省思考,類似這種隨機掠過心中的事物,因為它是由一連串思考到的事物所組成的;但它不一樣,因為僅僅是隨意地東想西想著「某件事物」,並不足夠。

反思不僅包含一連串的想法,還包含了結果,它連貫有序,每一個想法都是下一個想法的前因,而每一個想法也都能依序回溯至先前的想法。

連續的反省思考來自於各個想法,而每個想法也互相印證;它們並非同時發生。

每一個階段都是從某件事物到另一件事物的一步,技術上來說,這是一個思考期。

每個期間都會留下自己的一部分,在下一個思考期中使用。

這樣的流動則變成了思路、連鎖思想或思緒。

二、即便思考是用在較廣義的意義中,通常也被局限於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無法看到、聞到、聽到或觸摸到的事物。

我們問一名說故事的人,他是否目睹某件事發生,他的回答可能是:「沒有,這只是我想到的。

」故事是虛構的,與忠實的觀察紀錄不一樣。

此種思考,最重要的是有一連串想像出來的、具連貫性的事件和情節,它們有一致的脈絡連結,介於千變萬化的奔放想像和確立結論的慎思之間。

孩子訴說的想像故事,連貫性程度不一:有些毫無關聯,有些條理清晰。

情節相連時,會激發反省思考;當然,這通常出現在有邏輯能力的腦中。

這樣的想像力時常發生在最縝密的思考類型之前,並為之鋪路。

但是,它們的目標並非取得知識、也不是獲取關於事實或是真理的信念,因此即便十分雷同時,它們和反省思考還是不同的。

表達出這種思考的人並不期待其他人的認同,而是期待自己完美建構的情節,或是精心安排的高潮受到讚賞。

如無意外,他們創造絕佳的故事,而非知識。

這樣的思考是感官的全盛期,目標是強化心情或感受,情感的一致性凝聚這些想法。

三、在下一個意義中,思考意味著有某些根據的信念,也就是真或信以為真的知識,而不只是顯而易見事物。

它的特徵是因某件事物合理地可能或不可能,而加以接受或否定。

這個階段的思考包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信念,不過,兩者的不同,完全是程度上,而非種類上的不同,但在實務上分別考量兩者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信念在其理由尚未經過思索就被接受,有些信念則因為其理由已經過檢驗,所以被接受。

當我們說:「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平的。

」或者,「我以為你從屋子旁邊走過了。

」我們表達一種信念:某件事物被接受、遵守、同意或是確認。

但是這樣的思考可能代表著,未經考量真正的理由便接受了推論。

理由可能適當,也可能不是。

但是並未思索理由支持信念的價值。

這樣的思考在不自覺中發展,並未想過信念是否正確。

我們選擇了這些想法,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選擇的。

它們從模糊的源頭、經由未注意到的管道而逐漸被接納,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心智的一部分。

這是因為傳統、教導和模仿,它們都仰賴某種形式的權威,或訴諸於我們自身的利益,抑或肇因於某種強烈的熱情。

這樣的思考是偏見,也是預判,而非勘測證據所得的合適判斷。

四、產生信念的思考,有一種重要性,就是會帶來反省思考、有意識地質疑信念的本質、條件和面向。

認為雲長得像鯨魚和駱駝,是自娛的幻想,只要我們想要結束幻想,隨時都可以結束,這並不會帶來任何特定的信念。

但是相信地球是平的,是認為真實的東西有某種特性,且那種特性是它真實的特質。

這樣的結論便代表事物間有所連結,因此,這和我們依心情而定的想像思考不同。

相信地球是平的,讓抱持這個信念的人,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其他客體(objects),比如行星、對蹠點和導航的可能性。

他的行為和他對這些客體的觀念是一致的。

根據其他信念和行為而產生的信念,其結果可能太重要,而迫使一個人不得不思索信念的根據或理由,以及它的邏輯意義。

這就是反省思考,是思考為人讚頌且堅定有力的意義。

人們曾經以為地球是平的,直到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才改觀。

人們抱持先前的那種想法,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或勇氣,去質疑那些為人接受或教導的事物,尤其當信念根據的是,好像顯然合情合理的事實。

哥倫布的想法是個合理的結論。

它是經過仔細研究事實、檢視和修正證據、推斷各種假設的含義、並將理論結果與其他理論和既知事實相對照。

哥倫布並沒有毫不遲疑地接受現存的傳統理論、因為他質疑並探索,於是得出了他的見解。

哥倫布質疑一直看來都十分確定的信念、相信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信念,他不斷思考,直到能夠提出證據,證明他所相信的事,也證實他的懷疑。

就算他的結論最終是錯的,他的信念也會和原先對立的信念不同,因為這個信念是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來的。

主動積極、鍥而不捨及縝密考量任何信念或任何形式的知識,作為支持信念及其所達致結論的依據,即構成反省思考。

前三種思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會引發這類型的思考,但反省思考一旦開始,就是在可靠的基礎上,有意識且自願地建立起信念。

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摘錄)在第一部簡短討論過反省思考的本質後,接著談論了反省思考訓練的必要性。

然後,我們談到訓練的資源、困難和目標。

這些討論的目的,是在探討訓練學生的心智時,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現在馬上要開始討論的第二部,主旨是更完整地敘述思考的自然和正常成長,以便在總結第二部的時候,將培育思考所面臨的特別問題併入考量。

在本章中,我們會分析思考的過程,將過程分解為步驟階段,或是基本構成要素,此分析將根據數個極簡單,卻真實的反思經驗案例來論述。

1.「有一天,我在市區的十六街上,注意到了一個鐘。

我看到時針和分針指著十二點二十分。

這讓我想到,一點的時候,我在一百二十四街有約。

我剛剛花了一個小時搭路面電車才抵達市區,我推想如果回程也搭路面電車,那麼大概會遲到二十分鐘。

如果搭快捷地鐵,可能會快二十分鐘。

但是附近有地鐵站嗎?如果沒有的話,我花在找車站的時間可能會超過二十分鐘。

於是我想到了高架纜車,在兩個街區內,我看到了高架纜車的纜線。

但是車站在哪裡?如果車站離我所在的位置還有好幾個街區,那我可能省不了時間,反而會花更多時間。

我又想到快捷地鐵比高架纜車要快;而且比起在一百二十四街的纜車車站,在一百二十四街的地鐵站離我要去的地方更近,所以搭地鐵會比較快。

於是我決定選擇搭地鐵,並在一點時抵達目的地。

」2.「在我每天搭乘過河的渡輪上,有一根白色的長型杆子,它從上層甲板幾近水平地延伸,杆子上面有一顆鍍金的球。

第一眼看到杆子的時候,我覺得它是旗桿,它的顏色、形狀和金球都支持我的想法,並且也讓我相信自己是對的。

但是我馬上就碰到了困難。

杆子幾乎是水平的,對旗杆來說,這是很不尋常的位置;再者,旗杆上並沒有可以用來固定旗子的滑輪、扣環或是繩索;最後,在其他地方還有兩根垂直的杆子,有時候上面會飄揚著旗子。

所以,這根杆子很可能不是用來懸掛旗子的。

「我試著設想這根杆子各種其他可能用途,考慮了下列最適合的可能性:(a)它可能是裝飾品。

但是所有的渡輪,甚至拖船都有這樣的杆子,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b)它可能是無線電報終端機。

但是如果仔細考慮杆子最合適的用途,這個假設也不太可能為真。

再說,更適合裝設終端機的地方,應該是渡輪的最高點,也就是駕駛艙的上面。

(c)杆子的用途可能是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

「為了證明上述的結論,我發現杆子比駕駛艙要低,所以舵手可以輕易地看見它。

另外,杆子的頂端比底部高,所以從舵手的位置來看,杆子一定是從船頭延伸至遠處。

還有,舵手很靠近船頭,所以他需要某種指引方向的東西。

拖船也會需要這種用途的杆子。

第三個假設比其他假設更有可能,所以我接受了這個假設。

我得到的結論是,設立杆子是為了告知舵手渡輪行駛的方向,以便讓舵手航向正確的方向。

」3.「用熱肥皂水洗杯子,並將杯子口朝下放在盤子上,泡泡先在杯口出現,之後則跑進杯子裡。

為什麼會這樣?泡泡的出現代表著空氣的存在,我注意到空氣一定是從杯子裡來的。

我知道盤子上的肥皂水會防止空氣從杯子裡跑出來,用泡泡包住空氣。

但是空氣為什麼要跑出杯外?又沒有實體物質強迫空氣出去。

空氣一定膨脹了。

它因為溫度增加或是壓力減少而膨脹,或兩者都是。

從熱肥皂水中拿出杯子後,空氣可能增溫嗎?很顯然地,增溫的不是已經和水混在一起的空氣。

假設變熱的空氣是原因,那麼從肥皂水中拿出杯子,並把杯子移到盤子上時,冷空氣肯定進入了杯中。

我再多拿了幾個杯子出來,以測試此假設是否為真。

我搖了搖其中的幾個杯子,以確保冷空氣進入杯子裡,然後又拿出另外幾個杯子,將杯口朝下並蓋住,以防止冷空氣進入。

在前一批的杯子中,每一個杯子外面都出現了泡泡,但在後一批杯子中,則沒有任何一個杯子有泡泡。

我的推論是對的。

杯外的空氣一定因為杯子的熱度而膨脹了,因此解釋了杯外為什麼出現泡泡。

「但是泡泡為什麼之後又到杯子裡去了?因為冷縮。

杯子降溫了,杯子裡面的空氣也是。

張力消失了,於是泡泡出現在杯子裡。

當泡泡仍在杯外時,我將一杯冰塊放在杯子上,泡泡馬上就跑進杯子裡。

」這三個精挑細選的實例,組成了一系列從較基本到較複雜的反思例子。

第一個例子,描述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做出的思考,論據和處理這些事物的方式,都沒有超越日常經驗的限度。

而在最後一個例子中,如果一個人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科學訓練,那問題或解決方法就不太可能會發生。

第二個例子則構成一個自然的轉折;它的題材在日常生活、非專業經驗範圍內;但是問題卻未和個人事務直接相關,而是因為個人活動而間接出現的,因此就需要某種理論和合理的解釋來說明。

我們在之後的一章會談到,從相對實務和直接思考中發展出的抽象思考;而在此章,我們只關心在所有思考類型中,都找得到的普遍元素。

經過檢視後,每個例子大致都顯示了五個邏輯上獨特的步驟:一、碰到困難。

二、辨識和定義困難。

三、聯想到可能的解決方法。

四、經由推論而發展聯想的意義。

五、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以接受或駁斥聯想,也就是做出相信或不相信聯想的結論。

第一和第二步驟常常融合為一個步驟。

困難可能已經足夠明確,所以心智能立即推測解決困難的可能方法,或者,心智先因為不清楚的定義而不安和震驚,之後才開始明確地嘗試找尋問題。

不管這兩個步驟是分開,還是合在一起,都有一個我們在反思根基中強調的因素,那就是困惑或問題。

在上述三個例子中的第一個例子,困難是目前的狀況和欲達成結果之間的衝突、目的和達成目的的方法之間的衝突。

想在特定時間赴約,以及到達赴約地點所需的時間,並不一致。

思考的目標是讓兩者協調一致。

現有的環境並無法改變;時間不會倒退,十六街和一百二十四街之間的距離也不會縮短。

問題在於發掘一個可以協調長遠目標和已知方法的居中條件。

在第二個例子中,所面臨的困難是,認為杆子是旗杆,但是,此聯想到以及(暫時)接受的信念,和其他事實並不相符。

假設我們用英文字母a、b、c,代表會令人聯想到旗杆的各種特性,其他和這些相反的特性,則用p、q、r表示。

當然,這些特性本身並沒有任何不一致;但是它們讓心智做出相異且不協調的結論,因此互相衝突,於是產生了問題。

這裡的目標是找出某個客體(object,O),讓a、b、c和p、q、r都是它適宜的特性,但就和第一個例子一樣,我們是要發掘一個行動程序,可以將現有條件和長遠結果,結合為一個整體。

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一樣的:發掘居中的特性(駕駛艙的位置、杆子的位置、需要指標以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這些特性以d、g、l、o代表,它們將本來互不相容的特性連結在一起。

在第三個例子裡,一名了解自然定律或一致性的觀察者,發現泡泡的反應有些奇怪或不尋常。

他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明顯的異常變成確立定律的實例。

在這個例子中的解決方法,也是尋找居中的條件,藉由一般的聯結,將看似不尋常的泡泡活動與應有的運作條件相連。

之前已經提過,前兩個步驟,也就是感受到不一致或困難,還有為了定義困難的特徵而做的觀察,在某些情況中,可能會相疊在一起。

但是,在十分新奇或特別困惑的情況中,困難一開始很可能讓人感到震驚,如同情緒的波動、像是隱約感覺到不可預測、古怪、奇異、奇怪或令人不安的事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深思熟慮的觀察就是必要的,才能夠揭露困境為何,或是讓問題的特徵清楚明瞭。

主要而言,這個步驟是否存在,區分了適當的反思(或謹慎批判的推論)和不受管束思考之間的不同。

如果在確定困難上的努力不足,建議解決這個困難的方法,肯定多少是隨意的。

試想,一位醫生被請來為病人開藥。

病人告訴醫生自己的某些症狀;醫生經驗豐富,一眼就看出某種疾病的其他徵兆。

但是如果醫生太快接受此特定疾病的想法,並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結論,就會打斷他的科學思考。

身為技術純熟的醫生,他很大一部分的技能,就是要避免接受第一個浮現的聯想;甚至要延遲任何十分明確聯想的出現,直到已經徹底探究過讓人苦惱的狀況,也就是問題的本質之後,才做出結論。

以醫生作為例子,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診斷」。

但是在每一種新穎和複雜的情況下,都需要相同的檢視,以預防妄下結論。

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要素是懸置判斷(suspendedjudgment);而懸置的核心要素,則是在繼續嘗試解決問題前,探索能夠決定問題的本質。

這就是將單純的推論,轉變為經過測試的推論、將聯想到的結論轉變為證明。

第一章什麼是思考?(摘錄)1思考一詞的多種意義我們最常說出口的詞彙就是想法和思考。

這些詞彙我們使用得如此頻繁、使用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很難輕易地定義這些詞彙的意義。

本章的目標即是找到一個單一且一致的定義。

想想通常如何使用這些詞彙有助於定義它。

第一,思考一詞雖然使用廣泛,但它並未被濫用。

所有想到的事物、也就是「腦中閃過」的事物,都被稱作思考。

思考一件事物,代表著以任何方式意識到這件事物。

第二,這個詞彙有限制,因為它排除了任何顯而易見的事物;我們只思考(或思及)那些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或嘗到...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導讀]世界星移斗轉,教育卻古今一轍?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邱淑惠杜威是與國父孫文同時代的哲學家。

國父在中國掀起一場政治革命,杜威則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

杜威反對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他倡導的「教育即經驗」、「從做中學」、「以學生為本位」等,是現代教師耳熟能詳的理念。

但教育改革至今,杜威的理念仍然未能普遍落實。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師資培訓,無法培育能落實杜威教育理念的教師。

再加上,家長和政客對杜威的教育學不甚瞭解,即使學校、教師有心改革,也需要面對重重阻礙。

在杜威創建他的實驗學校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世界星移斗轉,學校的教學方式,卻仍是古今一轍。

筆者當初選擇投入幼兒教育領域,也是有感於小學以上的學校教學,過度強調片段、抽象的知識,無法讓孩子感覺到知識的價值。

最能實踐杜威教育理念的,可能只有在幼兒教育階段。

如今「從做中學」,以「幼兒為本位」,已經在許多幼兒園落實。

但筆者在大學任教,依舊常遇見無論如何提問,總是沉默以對的大學生,難免心中質疑,我們的教育怎麼了?在幼兒園經常可以看到,孩子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對事物勇於探究,這樣的孩子長大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可以如何重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在杜威的這本書裡,可以找到解答與具體建議。

教育應該如何落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教育的目標為何。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就要知道人在哪種狀況下比較願意思考。

杜威認為思考不是自發的,是要有困惑、碰到問題才會開始思考。

那麼,教育就應該營造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面對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練習思考。

大學生面對教師提問時的表情木然,是他們已經不習慣思考,還是問題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沒有動機思考,或不想回答問題,還是在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已經習慣老師有他們想要的答案,如果猜不到老師要什麼而無法不回應,他們知道老師通常會自行宣告答案。

這樣的互動,是不是已經讓孩子不習慣思考?本書的第一部,杜威就仔細地討論思考的定義,以及在學校環境中,教師所提供的榜樣、學科本身的特質、當今的教育目標,都可能破壞學生的思考習慣。

第二部,杜威討論完整思考的步驟,以及思考過程所涉及的判斷、詮釋和歸納演繹。

杜威也對具體思維和抽象思考,經驗法則和科學思考加以區別,為本書第三部的思維訓練提供立論基礎。

例如,教學要從「具體到抽象」。

這句名言大家都聽過,但對何謂具體,何謂抽象,沒有清楚的概念,經常詮釋為「教育應該先從教導具體的事物開始,再提升至抽象的理論」,但這只是一知半解。

依據這樣的詮釋,教師以為只要讓孩子用木條、豆子或圓點等實物,完成老師指定的數字問題就是具體。

但就杜威的觀點而言,「具體是指將思考應用於活動上,以便解決實務上的困難」,「只要讓孩子清楚知覺到數字關係的用途和意思時,就算只使用數字本身,數的觀念仍是具體的」,例如查看時刻表和價目表,規劃旅行出門和回來的時間,以及計算所需車資,就是由解決實務問題瞭解數字。

思考訓練應該要用生活化的問題,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探索和測試的思考習慣。

然而學校教育太常提供人為虛假的問題,例如雞兔同籠,讓孩子無法感覺到知識的價值而喪失求知慾。

由杜威的觀點來看,面對課堂中大學生沉默以對的問題,筆者身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由解決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思考。

由本書建議的思考步驟,筆者可以透過觀察、蒐集資訊定義面臨的問題,確定這群大學生不回答問題,是習於被動等待老師傳遞知識,還是筆者的提問與生活脫節,學生無法回答或沒有意願回答,又或者是筆者的教學規劃無法引起學習興趣,還是以上皆是,或者以上皆非。

面對這種種的聯想,筆者心中要先有個暫定的假設,才能擬定解決方案。

如果筆者對大學生的思考能力還抱希望,先假設問題是出在自己的教學規劃上,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應該是改變教學規劃。

傳統上的教學規劃有五個步驟:(1)準備,(2)呈現,(3)比較,(4)總括,和(5)將通則運用至新例子上。

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與思考的三步驟相符:(1),了解特殊或特定的事實:用問題喚起學生的經驗,將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連結,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特定事實。

(2),理性地總括:讓學生比較新學到的事實,排除事物間偶然和不重要的特性,形成新觀念和新原則。

(3),應用和證實:應用新原則到新情境,測試原則的適用性。

也就是,教學規劃與思考步驟有相似的邏輯順序。

杜威更強調,這樣的邏輯性,只是教師備課前的思考順序,是一個已經熟悉教材的專家思考方式。

但初學者的思維不是如此,實際的授課程序要因應學習者的心智,可以從任何一個步驟開始,而且過程可能是在這些步驟間,來來回回的曲折進行,需要靈活彈性。

據此,筆者可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學步驟,是不是和大多數教師一樣,過於僵硬,準備和呈現知識階段過於冗長,讓學生的注意力雲遊四海。

筆者改變教學規劃的具體作法,就可以是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彈性變化教學步驟,例如:在教育概論課程中,不再給予過長的準備呈現階段,而是提早讓學生應用知識,針對教育議題辯論,讓學生由辯論過程中,發現原則的不適用之處,然後才倒回去蒐集遺漏的事實、修正觀念等等;在步驟間來回穿梭,就像高山火車,以「之」字形的方式前進。

當筆者實際執行改變後,也要繼續蒐集學生的反應以檢視成效,然後據此修正假設或確立假設。

閱讀此書,筆者發現,杜威百年前指出的思考與教育迷思,百年後依然存在。

杜威的理念依然前瞻。

少數筆者所見,能落實杜威教育哲學的學校,學生也如杜威所預測的樂於學習,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本書所談的完整思考步驟,也可用於解決讀者在其他領域中遇到的困難。

時值政府大力推動實驗教育之際,誠摯的期待杜威的理念,能在更多的學校落實。

最後,要回答有些人心中的疑惑:為了學習數字的實務應用,就要出外旅行,是不是大費周章?杜威強調的學習是統整的。

一個統整的課程主題,例如:廚房裡的科學,可能為了製作酵母,而出外探訪老祖母的祕方,而這樣的外出,正好需要規劃行程。

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真實問題,可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

有規劃的老師,不會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

〔專文推薦〕(摘錄)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我們如何思考》(Howwethink)書名很杜威。

很少書名,尤其屬於比較嚴肅的內容或課題,會把「我們」兩個字放進來。

正如杜威一向的風格,他與我們在一起。

整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界說思考、思考的培訓原則、以及培訓的意義與目的。

雖然說第一部的標題是「培訓思考的問題」,然則此問題不是在問培訓思考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與處理。

「問題」在這兒指的是「為何要培訓思考?」此一根本性問題,亦即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走過嚴肅的「思考有何意義」之後,我們進入第二部分,杜威在第二部中進行重要概念的解說,以及這些概念在我們思考歷程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功能。

在這部分中,我們將會讀到歸納與演繹、事實與判斷、理解與意義、以及科學性思惟。

我在寫序的那一天,四月四日兒童節,發生了一個悲慘的意外。

美國紐約皇后區一位十三歲少女,手機掉落地鐵站的軌道上,她跳下月台去撿,試圖爬上月台時,慘遭進站的列車撞上,送醫後傷重不治。

在這不幸的意外中,事情發生的那一刻是:「手機掉落軌道,我要把手機撿回來。

」這是直覺,如果馬上以直覺來行動,跳下軌道撿手機,我們便服膺了直覺,沒有思考。

如果此時轉入思考的模式,這一個事件便成為待解決的問題,思考開始啟動。

此時讀者不妨先自己假想,你的思考歷程是什麼…….想好後再讀下一段。

你大概會這樣想,糟糕,手機掉了,怎麼辦?要不要跳下去撿?哇,地下鐵軌道耶,會不會被撞死?好怕被撞死;抬頭看看遠方,好像沒有車過來;那我估計跳下去再爬上來,應該時間很短,足夠我撿起手機再回來的;再說我身手矯健,動作很快;前看後看,估量好沒有車的影子,加上自己的好體力,好,沒問題,我可以去撿。

於是你跳下去,且身手矯健立刻爬上來,撿回手機。

這是可能的,你也成功了。

或者,另外一個路徑,你抬頭看看遠方,沒有車過來,你甚至於趴在地上聽聽是否有車過來(像古代戰爭片那樣),不過大概聽到很多聲音實在無法判斷;你很想跳下去撿手機,但是你滿害怕的,也記得有警告提及任何東西掉落軌道,都要通知站務人員不可以進入軌道區;最後,你轉身跑去找站務人員,想要在列車入站時撿起手機,可不要被輾破掉就可惜了。

這樣一段歷程,以杜威來說,就是思考歷程,包含五個步驟:1.遭遇問題或困難,2.辨識與定義問題,3.聯想可能的解決方案,4.推論方案的可行性或後果,5.進一步觀察與實驗以得到結論。

這些步驟其實很簡單,在我們每天生活中不斷重複演出。

那孩子或許也經歷了思考,最後作出判斷,遺憾的是發生這悲劇,家人、朋友、師長,都很難過。

成為思考上自由的人可以擺脫感官的束縛,然而,卻不表示感官是錯或不可依循,感官的立即性感受,有時候亦可解懸與救命。

還記得考試時候,必然耳提面命,碰到困惑的問題不知該如何選擇時,就以直覺來判斷,因為人類有很多學習,是先以感官留存在直覺中還未被意識覺察到。

所以,感官或直覺沒有不好,但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就是心智訓練。

杜威在第六章最後,提醒我們,受過訓練的心智、也是教育的目標,在於讓我們得以判斷思考的步驟,要執行到什麼程度。

每一個案例有不同重要性與脈絡因素,受過訓練與教育的心智便能根據經驗,掌握時機,判斷思考步驟的進程與快慢。

經過訓練後的深思熟慮往往能對困難情境的判斷與行動,更為敏銳與直捷。

結合第一部與第二部內容,我們得到結論,思考的訓練與教育,讓我們在智能上與心靈上,作一個成熟的自由人。

咀嚼完第一部與第二部,接下來,你會進入愉快的第三部。

啊?第三部:思考的訓練,會是愉快的嗎?是的,相信我。

其實我更想建議讀者,如果不太喜歡讀這些意義、定義等的嚴肅內容,或者說,意義你已了然於胸——就是思考很重要啊;定義,你早已清楚摸透。

你就是想要知道:到底思考要如何訓練呢?我買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追尋意義或是解析定義,我想要知道怎麼行動、行動、行動。

是的,我相信有些讀者是行動派與實踐者,那麼展開第三部,你就掌握了思考訓練的要方。

我在序言開端時提及了做中學。

做,就是思考訓練的起始點。

最最根本的做,就是我們的成長。

我們哭泣、吃奶、走路、說話,成長,起始於腦部的指揮,身體的行動。

因而,我們透過身體在社會互動脈絡中行動,得到訊息回饋給大腦,建立經驗。

經驗的建立,學習的開始。

杜威說,心智生命的型態結構,實乃奠基於四、五歲時候(第十二章)。

阿德勒也說,二、三歲時,孩子已經開始在摸索如何適應環境、也正在定向如何讓自己更好、超越自卑的生活目標(Theeducationofchildren,A.Adler,取自《EducationforPrevention》,2006,頁112),阿德勒同樣也說(頁135),孩子四歲或五歲左右,他的生命風格雛形差不多已經建立好了,此時孩子會發展出對生活的適應與彈性,與社會的感情,對環境的態度,依此方向,生命便不斷持續下去。

兩位學者所說的,事實上與我們的俗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不謀而合。

杜威曾於一九二〇時候來到北大,北大校長蔡元培,授與杜威北大榮譽哲學博士,盛讚杜威為孔子第二(thesecondConfucius)(〈TimeMagazine〉,1928六月號封面故事)。

巧合的是阿德勒在西方也獲得此美名,在阿德勒《thescienceofliving》書中的作者介紹裡,PhillipeMairet盛讚阿德勒是西方的孔子(1930/2011,頁30)。

百年前,兩位西方的孔子,皆清楚強調兒童教育的重要,早自三歲左右,心智的型態、生命的風格、習慣的雛型,大體上已經有一個樣貌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到此,有遠見的父母,皆要謹慎嚴肅看待而且認真學習如何教養孩子。

但也不禁讓人擔心,如果小時候沒有培養好基礎呢?那怎麼辦?先別緊張,孔子老人家已經說過了,「我欲仁,斯仁至矣」,阿德勒也說,正因為我們人類天生自卑與脆弱,所以我們群居在社會中生活,也因此,社會情懷與社會合作就是我們的救贖(《thescienceofliving》,1930/2013,頁264)。

是的,杜威也說,上一代的成就,形成了帶動與領導下一代活動的起點與平台,因此,孩子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繼續前行。

假若沒有這樣的過程,每一個世代都只得艱辛地為自己存活、為擺脫野蠻而打拼(第十二章),文明的故事便不復存在。

三位東西方孔子跨越時空告訴你,當你心中存仁,想著社會與下一代,你便可以擺脫那已成過去的小時候,身為智能上的自由人。

回到我們對於下一代的任務,思考的訓練,有什麼相應的方法?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第二部所說的思考五步驟,你也可以自己試一試,歸納出思考訓練五步驟。

闔上書,你有許多思考、判斷、與行動的經驗,如果要訓練別人或者鍛鍊自己的思考,你尋思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你覺得思考要如何訓練呢?沒錯,當問題來臨時,你回到自己的經驗資料庫,這便開啟了思考的寶盒,同樣的,也啟動了訓練的起始。

無論你結果想出了什麼訓練步驟,這樣開始,就很杜威了。

思考要如何訓練?當然,最最好玩的,莫過於玩這回事兒。

杜威百年前就說了,要把智能潛力與藝術、工藝、職能工作結合,重新組合課程,讓盲目的競爭比較與一成不變的經驗,轉化為豐富有趣與啟動能量的實驗與學習。

思考訓練的關鍵處在於帶出經驗,從經驗開始。

例如,學習河流,如果孩子沒有看過河流,那麼,排水溝也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當然,現代城市裡,連排水溝都很難看到,那麼下雨時的水窪或是泥土上的水流等等都是生活經驗。

設計者要想盡辦法為提升孩子的學習作好準備,導入孩子的經驗。

整個教學過程中,責任歸屬必須很清楚,老師的責任是作好規劃、設計與準備,在師生互動歷程中,向孩子提出建議性、啟發性的問題,轉而把智能思考的責任,交給學生。

學生則要在心智上歸納出或聯想出原則,尤其要展現出這個原則如何來自證據,而證據又如何支持此原則。

我如何開始呢?回到自我經驗吧如果你曾擔心這一本書會不會很哲學,概念繁多,定義繁瑣,論證無趣,那麼,別擔心,建議你從第三部訓練開始讀起。

第三部很務實也很有趣,很貼近你的經驗——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曾經是個孩子,雖然你不覺得自己是思考訓練者或教育者,但是一旦你打開這本書來閱讀,我相信你對於思考這回事,充滿著好奇。

為了不讓你失望,維持你的興趣,我挺建議你從第三部開始讀起。

第三部開章明義,談的就是玩。

如果你的經驗被喚起,呼應到,讀完之後,很想繼續往下深究,那麼,杜威成功了,你有第一部與第二部、兩部分的內容可以選擇。

如果你是喜歡一探究竟的人,總是喜歡問「憑什麼?」這類的問題,建議你不妨跟著杜威的思緒,從第一部開始讀起,你將會得到根本性的答案。

如果你不滿意第一部所寫的內容,那麼,你可以把書放回書架上,不需要再打開來閱讀。

你不妨自己來寫寫看,試試看,就這個根本性/批判性/反省性問題,書寫你腦袋裡的答案。

如果你一向不喜歡問為什麼,認為這樣的問題想多了,容易成為往前邁進的絆腳石,你喜歡腳踏實地的工作。

那麼,第二部,有清楚的定義與邏輯,詳細解說思考歷程所包含的要素,非常適合總是挽起袖子好好做事的你。

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其實也是為自己開啟一個機會,展開自己的思考訓練。

自我是最了解自己的教練,訓練細節都寫在第十五章中,但是你不需要從第一步開始步步推移到最後。

讀者經驗不同、風格不一、狀態各異,自然也都有自己的起始點。

那麼,你必定同意杜威所強調的,思考訓練中每一個步驟都可以成為教學的首發步驟,要看孩子的準備狀況在哪一點上(第十五章),這就是教練的專業了。

看起來,你對自己也知之算深,那麼,就打開專屬於你的那一部分吧!〔導讀]世界星移斗轉,教育卻古今一轍?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邱淑惠杜威是與國父孫文同時代的哲學家。

國父在中國掀起一場政治革命,杜威則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

杜威反對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他倡導的「教育即經驗」、「從做中學」、「以學生為本位」等,是現代教師耳熟能詳的理念。

但教育改革至今,杜威的理念仍然未能普遍落實。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師資培訓,無法培育能落實杜威教育理念的教師。

再加上,家長和政客對杜威的教育學不甚瞭解,即使學校、教師有心改革,也需要面對重重阻礙。

在杜威創建他的實驗學...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專文推薦: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前言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第一章:什麼是思考?第二章:訓練思考的必要性第三章: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第四章: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第五章:心智訓練的方法和目標:心理學和邏輯上的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第七章:系統的推論:歸納和演繹第八章:判斷:事實的詮釋第九章:意義:或,觀念和理解第十章:具體思維和抽象的思考第十一章:經驗和科學思考第三部:思考的訓練第十二章:活動和思考訓練第十三章:語言和思考訓練第十四章: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第十五章:授課和思考訓練第十六章:一般性結論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專文推薦: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前言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第一章:什麼是思考?第二章:訓練思考的必要性第三章: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第四章: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第五章:心智訓練的方法和目標:心理學和邏輯上的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第七章:系統的推論:歸納和演繹第八章:判斷:事實的詮釋第九章:意義:或,觀念和理解第十章:具體思維和抽象的思考第十一章:...顯示全部內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

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

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我來寫評論 看更多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優惠價:253元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優惠價:246元 大腦喜歡這樣學:先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二版) 優惠價:290元 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 優惠價:316元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外部化腦中資訊、善用雜物抽屜,完美組織你的社群、時間與決策 優惠價:405元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優惠價:356元 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 優惠價:379元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優惠價:387元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優惠價:221元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優惠價:245元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優惠價:334元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典藏紀念版〕 優惠價:317元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優惠價:379元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優惠價:466元 人的條件 優惠價:500元 想太多也沒關係:如何紓解紛亂的思緒?不再對人生感到厭倦! 優惠價:229元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優惠價:480元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優惠價:299元 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優惠價:284元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優惠價:435元 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 優惠價:370元 近期最多人購買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優惠價:237元 臨終者的孤寂 優惠價:135元 沉思錄:世界名人、國家級領導人、各大企業領袖隨身書,羅馬哲學家皇帝淬鍊一生的智慧經典 優惠價:237元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優惠價:253元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優惠價:394元 廁所裡的哲學課:每天14分鐘,跟著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13位世界哲人,秒懂100個最經典的哲學思維(二版) 優惠價:285元 普通人都可以讀的,道德情感論 優惠價:264元 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 優惠價:221元 扎根:人類義務宣言緒論 優惠價:395元 火的精神分析【隨書附贈書籤一枚】 優惠價:315元 邏輯哲學論叢 優惠價:195元 叔本華思想隨筆 優惠價:349元 我的徵求價 折扣 請選擇 1 2 3 4 5 6 7 8 9 價格 徵求價是您期待的二手價。

徵求價不得低於45元,最高為目前的新書售價,絕版書的徵求價無上限。

可不填徵求價,直接按確定即徵求 取消 確定 二手書上架申請 備註 無畫線註記 有畫線 有註記 有畫線註記 作家簽名 蓋藏書章 有附件 其他 其他 賣家自訂售價 金額 折扣 折扣填法如下:如想賣7折,填入70,想賣4.5折請填入45,皆為整數 所得 教科書 是 否 請註記這本教科書的所屬學校/系所 找不到你的學校? 縣市區域 所屬學校 所屬系別 縣市區域 所屬學校 所屬系別 教科書版本 第 版本  西元 年出版 取消 確定 × 出版社: 最新期數: 最新一期出版日期: 出刊頻率: 出刊類型:哲學宗教>西方哲學 選擇訂閱期數: 完成付款後,新訂戶將由目前最新一期寄發,續訂戶若已取得最新一期,則會從下一期繼續寄發。

× Previous Next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行銷分紅× 了解更多 立即開通權限 什麼是行銷分紅 TAAZE透過您的網站、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推薦而成交的商品,直接分紅給您現金。

分享× 我要建議分類 取消 確定 貼標籤 一次性輸入多個標籤請用空格分開。

如:行銷企業管理若輸入的標籤內容有空格,請用引號。

如:"Bigapple" 取消 確定 認識TAAZE 關於我們 第一次購物 第一次賣二手書 現金回饋 新會員好禮 圖書館借閱查詢 工作機會 合作提案 加入書籍供應商 加入電子書供應商 加入創意生活供應商 行銷分紅夥伴計畫 異業合作 廣告合作 加入二手書義賣受捐單位 顧客服務 訂購、訂單查詢 取貨方式 付款方式與運費 退換貨 常見Q&A 客服信箱 保持聯繫 網站認證 網路資安防護 2022專利防護中 讀冊生活團隊積極優化資安防護 引入世界最大安全憑證供應商Comodo,英國原廠專利防護 如梭世代專業團隊滲透測試專業顧問 聯眾安信專業資安顧問團隊主導執行專案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23號三樓之2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電腦版 | 手機版 none 1 100 none none TAAZE|facebook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Q:這是什麼? Q:分享後這則動態在facebook上會顯示怎樣? 如果你不想將動態同步到facbook上,你可以取消打勾後再更新書本狀態,這則更新將不會同步到facebook上。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