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些什麼-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益加發揚光大,不過萬千部佛經皆來自印度,只有《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而且講述人惠能大師不識字,是他的弟子法海所記述。
精研 ...
《六祖壇經》講些什麼
2018-05-11
一、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益加發揚光大,不過萬千部佛經皆來自印度,只有《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而且講述人惠能大師不識字,是他的弟子法海所記述。
精研《六祖壇經》的學人說,《六祖壇經》把釋迦牟尼佛弘法四十九年所傳授的宇宙觀、生命觀和方法論的重點,幾乎全部濃縮在其中。
禪宗已成為佛教最顯赫的宗派之一。
禪宗的傳世法系,雖然有多種說法,但顯然與六祖惠能一系聯結一起。
筆者參閱善性師父講述的《六祖壇經直解》(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印行,二○○五年)及陳文新先生所著《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一九九九年)二書,對《六祖壇經》的要義和禪宗做一丁點微不足道的介紹。
二、
南天竺(南印度)僧人達摩於中國南宋末年抵達中國。
他從廣州上岸,渡江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以《楞伽經》為本,開始與中國佛教徒接觸,被尊稱為「東土初祖」。
後傳衣缽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燦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門下弟子眾多,其中神秀是首席助教,理當承受衣缽,但弘忍想找出第一高手接位,決定由諸多寺眾各作一偈,比較高下。
神秀作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是僧門勞工,不識字,但慧器不凡,他認為神秀並無頓悟,便請識字的一童子代為在五祖弘忍指定的牆壁上寫了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壇經》第一節叫「自序品第一」,惠能向弟子詳細解說他受傳衣缽的經過,說五祖見眾僧驚訝嘆服,恐怕有人加害惠能,為了保護他,立刻拿起鞋子把偈擦掉,並故意告訴眾僧,惠能的偈「亦未見性」。
隔天,五祖到惠能工作的礁坊看了一下,然後「以杖擊礁三下而去」。
惠能會意,當夜三更去見五祖,五祖給他說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後五祖說,您現在是第六代祖,要好好護法、傳法。
又說,達摩祖師逐代移交下來的衣缽,會造成事端,我傳給您以後,您就不再傳下去了。
不然會有危險,且要惠能趕快離開此地,以免有人加害。
於是惠能辭別五祖,一路往南,果然沿途有幾百人追殺,想得衣缽。
惠能就這樣逃了十五年。
某日逃到廣州法性寺,恰遇住持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有二僧爭論風旛的道理,一僧說風動,一僧說旛動,惠能開口:「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大家駭然。
這個印宗法師乃迎請惠能上座,並請教佛法真諦。
幾語之後,群僧翕服,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
三、
《六祖壇經》共十品,依序為自序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問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妙行禪定品第五、懺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品第八、護法品第九、付囑品第十。
筆者慧根有限,我只有以下體會:
—明心見性,本心不離自性,自性即是佛性、法性。
—如果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的世間智,就同樣會有八萬四千煩惱。
所以世間智越多,塵勞就越多,塵勞越多煩惱自然越多。
學佛樂不思善不思惡,不起意識作用,隨時保持在無念之中,般若智慧就會湧現。
—「世人妙性本空」,佛法的境界是無修、無學、無証的。
每個眾生都有自性,即是菩提。
—建寺、布施僅是福德而非功德;要明心見性,証真心、本心,出般若,顯法身,始有功德。
—西方淨土雖然距離十萬八千里,但只要去除十惡,行十善,去八邪,行八正道,淨土就在眼前。
—所有外在的相都不著,即是「禪」;心念完全不亂,即是「定」。
(原典: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
—佛教是入世的,佛法應眾生分享。
「廣學多闡」、「和光接物」、「去除貢高我慢」、「無相懺悔」是自我修行的要領。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
—不知「經」義,徒然誦唸,是沒有用的。
惟有放下意識心才能開悟,不著外法相,自然可觀照自心,而呈現真心、本心。
四、
《六祖壇經》最後「付囑品第十」主要是記述六祖「入滅」經過。
說,唐睿宗太極元年七月,惠能命門人至新州國恩寺趕工,務必於翌年夏末完工。
並預告八月將離開人世,眾僧悲傷哭泣。
此時六祖給大家講最後一堂課,並交代要抄錄他的講經筆記,合為《法寶壇經》,一一相傳。
又再三叮嚀眾僧要做到「一相三昧」(若於一切現象之中,能不起意識作用,能不生憎愛,取捨,利益、成壞等心,而能安閒恬靜,虛融澹泊,完全不著相,不受任何現象的影響。
)同時要「一行三昧」(若於一切現象之中,行、住、坐、臥都能不動念頭,保持無念、空的狀態,如此淨心,便能隨其心淨而成就清淨佛土。
)最後留下「自性真佛偈」贈與眾僧。
六祖把「偈」解說後,端坐至三更,忽然對門人說「吾行矣!」便「奄然遷化」。
享壽七十又六。
時為西元七一三年。
)
五、
陳文新先生在《禪宗的人生哲學》一書中說,惠能以後,禪宗蔚為顯學,影響所及湖南、江西一帶,再遍及全中國,後來還遠播海外。
事實上,在惠能傳道的時候,未獲得衣缽的神秀也開始前往荊南玉泉寺傳道,並自成一系,所以有「南能北秀」之說
此外,禪宗成為顯學,淺見以為應該與「禪宗公案」有很大關係。
「公案」本指官府判決案例。
禪宗借「公案」二字,羅列前輩祖師的言行範例,供參學的人從中領會禪的意旨。
「禪宗公案」包括禪師逸事、問答、語錄等,總共達一千七百則。
這些「公案」的記述文字,只有活句,沒有死句。
陳文新引韓國禪師在一五七九年寫的《禪學寶鑑》說,參公案「要像母雞孵小雞、貓兒抓老鼠一樣,要像飢餓者找食物、渴者尋水喝一樣」地執著,遲早會悟得「公案」真義。
我讀「禪宗公案」,發覺處處機鋒的「公案」多以人生為主題,亦即對人間生活展現出強烈關懷和興趣;是不是因此對上了工業化和都市化之後的廣大人群的口味,所以禪宗也就連同坐禪、禪三、禪七等短暫修行成為流行?如今連外國人都以「Zen」為名,趨之若鶩?
且舉二「公案」,以結束本文。
「公案」一: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從常識觀點:既然手拿鋤頭,為何又說空手?既然騎著水牛,為何又說步行?明明是水在流動,為何偏說橋在流動?
陳文新解說:禪的自相矛盾的反話,目的之一即是撕下林林總總的標籤,希望人不再受既定標籤的困惑,回歸心裡的體驗。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禪思,陳文新引中國明代趙南星「笑贊」中的一則笑話,說:「有士人入寺中,眾僧皆起,一僧獨坐。
士人曰:『何以不起?』僧曰:『起是不起,不起是起。
』士人乃以杖擊其頭,僧曰:『何以打我?』士人曰:『不打是打,打是不打。
』」
「公案」二:有人問投子和尚:「如何是佛?」他答到:「佛。
」「如何是道?」「道。
」「如何是法?」「法。
」
陳文新解說:投子和尚不是第一個這樣回答問題的人。
有人問文益和尚:「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也答:「是曹溪一滴水。
」
為什麼對話問答重複?原來,禪宗強調「一切現成」,認為思量與議論無助於悟道。
佛是佛本身,道是道本身,法就是法本身;惟有如此了悟,才可體驗平凡永恆的「實在」和「真諦」。
六、
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應劉真之約,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講述「道佛兩家學術思想與中國文化」。
其後,真善美出版社將其講稿整理,以「禪與道概論」為題印行專書。
其中有關禪學部分,南懷瑾從釋迦牟尼「拈花微笑」講到迦葉尊者為印度禪宗第一代祖師,講到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前往中國,講到禪宗如何在中國開枝散葉,最後講到禪宗與中國文學,而止於禪宗叢林制度。
南懷瑾不愧為一代宗師,他上下古今,融會貫通,深入淺出,讀來收穫良多。
筆者手上的版本為「楊管北先生贈送本」。
時日久遠市面上應已難覓。
不過,大型圖書館應該會有藏書。
文/吳豐山(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8期)
回上一頁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2014靈鷲山佛教教團版權所有AllRightsReserved.LingJiouMountainBuddhistSociety.信眾服務專線:02-8231-5789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isaudioformat.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isaudioformat.
延伸文章資訊
- 1壇經中的兩則小故事,折射六祖惠能大智慧!今人得多學精修
因記錄的都是六祖惠能法師的言行,故又稱《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的言論集合,由其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佛教經典。
- 2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六祖壇經白話淺譯) - 蝦皮購物
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言行錄,詳述大師的生平及許多精深卻又實用的禪法。大師少時家貧,以砍柴維生,後聽人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段, ...
- 3六祖壇經故事 - 金石堂
書名:六祖壇經故事,語言:中文繁體,ISBN:9789573610908,出版社:國家,作者:戎國忠、張蘊,出版日期:2008/1/1,類別:宗教命理.
- 4《六祖壇經》講些什麼-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益加發揚光大,不過萬千部佛經皆來自印度,只有《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而且講述人惠能大師不識字,是他的弟子法海所記述。 精研 ...
- 5六祖壇經大義
六祖壇經大義. --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錢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 (原刊《中央日報》1969.3)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頁183~194. 183頁在後代中國學術史上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