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工藝傳承的創新策略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幸運的是,台灣仍保有一些重要的傳統工藝宗師。
但是,如果這些宗師逝去時,他們的寶貴的技能和文化記憶可能會逐漸消失。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向台灣這些工藝宗師們進行調查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8/2605:22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沈文婷研究生(外文):Wen-TingShen論文名稱:宗師工藝傳承的創新策略論文名稱(外文):InnovationStrategiesOnInheritanceOfDistinctiveCraftsmanship指導教授:劉世南指導教授(外文):Shyh-NanLiou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系所名稱: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學門:設計學門學類:綜合設計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7畢業學年度:105語文別:英文論文頁數:134中文關鍵詞:工藝宗師、工藝傳承機制、檔案分析、比較分析外文關鍵詞:mastercraftsman、transmissionmechanism、archiveanalysis、comparisonanalysis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413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3
講到工藝傳承,很多工藝留在宗師身上,但隨著時間的消逝,手工藝可能產生形態和性質的轉變,甚至知識和技能在傳承的過程失敗而逐漸消失。
幸運的是,台灣仍保有一些重要的傳統工藝宗師。
但是,如果這些宗師逝去時,他們的寶貴的技能和文化記憶可能會逐漸消失。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向台灣這些工藝宗師們進行調查,欲探討留住宗師技藝的過程將有哪些協助系統能幫助把這些珍貴的手藝傳承下去,並保留知識內涵及其文化寶典,或者提供傳統工藝形式上的創新轉變,能使它更現代化的重塑,活躍於今日及未來。
本研究研究方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做初步研究,研究先選擇中國中央電視台“留住手藝”系列紀錄片的作檔案分析,了解國際經驗中他國宗師遇到的傳承現況和相關的資源協助;第二階段,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影響宗師工藝傳承及其事業的要素,並建立一套工藝傳承機制的典範模型;第三階段,透過田野調查法,去深度訪談台灣宗師,並透過9個相同產業的他國宗師做檔案個案分析,描繪出工藝宗師在傳承中實際遇到怎麼樣的挑戰和困境,及輔助資源;在第四階段,用比較分析找出改善策略的處方模型,提出策略去建立更全面的協助系統以幫助工藝宗師順利傳承或保存工藝。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工藝傳承最大的原因是工藝教學的開放程度、工藝是否有消費市場及工藝師本身對創新的積極程度。
透過兩岸個案研究容易發現中國因為有龐大的旅遊市場和政府大力扶持,工藝容易形成產業鏈的發展,但也容易發生機械化工藝品衝擊工藝師原本市場和智慧財產權問題。
台灣個案優勢具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但缺乏消費國際市場造成工藝師營運狀況不良,導致工藝斷層。
故台灣工藝發展策略,工藝師能透過產業類別組成更密切的社群網絡,並結合工藝之家新興工藝師拓展電子商務,行銷海外。
對傳承方面,數位典藏及開放式傳承,如社區大學都能帶給工藝保存者一個舞台,也結合不同背景的參與者,開發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
Traditionalcraftinheritanceisalwayswellpreservedinitsmasters.However,thetraditionalcraftsfacechallengesinthatknowledgetransmissionandskillsprocessgraduallydisappearwhentheenvironmentandsocietychange.Fortunately,Taiwanstillretainssomeimportanttraditionalcraftsmasters.However,ifthesemasterspassedaway,theirvaluableskillsandculturalmemoriesmaygraduallyfadeout.Howcanwepreserveandcontinuethetreasureofcraftskillsafterthedeathofthemastercraftsmenisacriticalchallengeandanimportantculturalissue.Therefore,thisresearchaimstoexamineandsuggestausefulsystemforpreservingtheinheritanceofmastercraftsmeninTaiwan.Theresearchmethodunfoldedinfourstages:first,thepreliminarystudy.TheresearcherchoseaseriesofChinaCentralTelevision'sdocumentariescalled“KeeptheCraft”asarchivestoanalyzeunderstandingthecurrentsituationofinternationalexperienceintraditionalcraftandwhatchallenges(andtheassociatedresources)mastersencountered.Inthesecondstage,itcouldbefoundsomefactorswhichaffectedmastercraftsmen'scrafttransmissionmechanismsthroughliteratureandtheresearchercouldintegratethemtoestablishanormativemodel.Inthethirdstage,theresearcherundertookafieldresearchofin-depthinterviewswithTaiwanesemastersanddescribedwhathappenedinthetransitionprocess.ThissectionbuiltthedescriptivemodelforTaiwan'smastersandtheywouldcomparewitharchivesof“KeeptheCraft”.Last,intheprescriptivemodel,theresearcherestablishedcomprehensivestrategiestosupporttheinheritanceofmastercraftsmenwithnormativemodelanddescriptive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greatestimpactonthecraftinheritanceprocesscomesfromthedegreeofopennessoftheinheritancemechanism.Whatscalesoutputvalueexistsinaconsumermarketandthedegreeofinnovationcraftsmenalsohaveimportantimpactsontheinheritanceprocess.Throughcross-straitcasestudies,itiseasytofindthatbecauseofthehugetourismmarketandthegovernment'sstrongsupport,thecraftsindustriesprocessiseasytodevelopintheindustrialchain,butisalsopronetoimpactsfromthemechanizedcraftsoriginalmarketand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ssues.Taiwanesecasesadvantagesarethattheyhavesufficientinnovationability,butsufferfromthelackofconsumptionbasedandcausedpooroperatingconditions.Therefore,underTaiwan'scraftsdevelopmentstrategy,craftsmencouldformaclosersocialnetworkthroughtheirparticipationinthecraftscategory,combinedwiththegorgeousworkproducedbycraftsmenofthecraftsworkshops(工藝之家)andshouldexpande-commercetoselloverseas.Ontheinheritanceside,digitalcollections(數位典藏)andopeninheritance,suchascommunityuniversities,canprovidecraftkeepersthestagetotransmitcraftsskills,andwillsupportdevelopinginnovativeproductsandservicesthroughparticip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s.
TABLEOFCONTENTSABSTRACTiCHAPTER1INTRODUCTION11.1ResearchBackground11.2ResearchMotivation41.3ResearchQuestion51.4ResearchObjective61.5ResearchStructure71.6ResearchFlow91.7AnticipatedResults91.8ResearchLimitations10CHAPTER2LITERATUREREVIEW112.1TheStructureOfLiteratureReview112.1.1DefinitionArtsandCrafts112.1.2DefinitionOfMasterCraftsman122.2TheCraftInheritanceMechanism122.2.1TacitKnowledge132.2.2InheritanceMechanism142.2.3TheCraftCommunity182.2.4ThekeyfactorsofCCI192.3CraftsInnovationAndConservation202.4TheGovernmentPolicyAndProjectInCraft222.4.1MentoringTrainingProject(明師高徒計畫)232.4.2Newfunincrafts(工藝新趣)24CHAPTER3METHODOLOGY253.1PreliminaryStudy253.1.1ContentAnalysis263.2NormativeModel273.2.1ArchiveAnalysis273.3DescriptiveModel283.3.1Interview293.4PrescriptiveModel30CHAPTER4RESEARCHRESULTS&FINDINGS314.1Thestoryofcase324.2TheIntangibleValueOfCrafts754.2.1Know-howandskill764.2.2LearningProcess764.2.3EconomicProcess774.2.4SocialDimension774.2.5ReligiousDimension784.2.6CulturalDimension784.2.7EnvironmentAndSpace784.2.8CreativeSpace794.3TheChallengesAndOpportunityInCraftsIndustry794.3.1Economic:IndustrializationAndGlobalization804.3.2Social:Urbanization,PopulationMovement,AndDisplacement804.3.3Political:EnforcedModernizationAndOppressionOfMinorities814.3.4Education:LowStatusOfCraftsAndManualSkill814.4HowCanCraftsKnow-HowAndSkillsBeConserved824.4.1Space:Networks,AssociationsAndGuilds824.4.2CommercialModelAndMarketing874.4.3GovernmentPolicy884.5ComparingArchiveDataBetweenChinaAndTaiwanCraftsmenCases884.5.1ComprehensiveAnalysis894.5.2CraftsInnovationStrategy93CHAPTER5CONCLUSION955.1ResearchConclusions955.2ResearchLimitation&Suggestions96REFERENCE97APPENDIX103APPENDIX1:CASE103TAIWANCASES103A1[刺繡]誠福繡莊嚴訓祥103A2[金工]天冠銀帽蘇建安106A3[草編]台灣手藺三腳社區劉彩卿108CHINACASES111B1[刺繡]苗族刺繡侯興春111B2[刺繡]蜀繡郝淑萍113B3[刺繡]無錫精微繡趙紅育115B4[刺繡]蘇繡顧文霞117B5[金工]苗族銀飾楊光賓119B6[金工]南京金箔葛義根121B7[金工]烏同走銀袁坤林123B8[金工]勒古走銀勒古沙日125B9[草編]大名草編王群英127APPENDIX2:INTERVIEWWITHAPPARENTICE129[刺繡]幾咕拐工作室129[草編]藺客132APPENDIX3:INTERVIEWOUTLINE134LISTOFFIGUREFigure11Researchstructure8Figure12TheResearchFlow9Figure21Thestructureofliteraturereview11Figure31Thestructureofmethodology25LISTOFTABLETable11Distinctivecraftreporting4Table21Thecomparisonofthefourinheritancemechanisms17Table22TherelativeliteratureofcraftCommunity18Table23Craftinheritancepreservationpolicy23Table41BriefintroductionofTaiwanesecases32Table42Craftsconservationandinnovationindex89LISTOFPICTUREPicture21KnowledgeSpiral(Nonaka,1991)13Picture22Icebergmodelofknowledge14Picture41Howcraftsknow-howandskillscanbeconservedstructure82
Amabile,T.M.,Conti,R.,Lazenby,J.,&Herron,M.(1996).Assessingtheworkenvironmentforcreativit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9(5),1154-1184.2.Anheier,H.,&Isar,R.(Eds.).(2008).Culturesandglobalization:Theculturaleconomy.London:Sage.3.Anchordoguy,M.(2000)Japan’sSoftwareIndustry:AFailureofInstitutions?ResearchPolicy29(3):391-408.4.Asheim,B.T.1999.“InteractiveLearningandLocalisedKnowledgeinGlobalisingLearningEconomiesGeoJournal49:345-352.5.Brandes,Lawrence,Theneedsofconservation:areportonthereviewcommissionedbytheCraftsCouncilandcarriedoutbyLawrenceBrandeswiththeassistanceofMaryGiles1983-4,London:CraftsCouncil,1984.6.Chernatony,L.D.&McWilliam,G.(1989),TheStrategicImplicationsofClarifyingHowMarketersInterpretBrands,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53-171.7.Cooke,P.2002.KnowledgeEconomies:Clusters,LearningandCooperationAdvantage.London:Routledge.8.ChesbroughH.&RosenbloomR.S.(2002).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Corporation'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9.Csikszentmihalyi,M.(1988).Society,culture,andpersons:Asystem’sviewofcreativity.InR.J.Sternberg(Ed.),Thenatureofcreativity(pp.325-339).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0.DepartmentforCulture,Media,&Sport,CreativeIndustriesDiversion,DCMS(2007).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Estimates.London,UK.11.Edquist,C.ed.(1997)Systemsof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andOrganizations.London:Pinter.12.Eisenmann,T.R.(2002).InternetBusinessModels:Textandcase,NewYork.13.Hamel,Gary.(2000).LeadingtheRevolution.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14.Junker,B.H.(1960).fieldwork:AnIntroductiontothesocialscience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5.MinichielloV.,AroniR.,TimewellE.&AlexanderL.(1995)In-depthInterviewing,SecondEdition.SouthMelbourne:Longman.16.Mitchell,D.andColes,C.,(2003).TheUltimateCompetitiveAdvantageofContinuingBusinessModel17.Mercer,C.(2002).Towardsculturalcitizenships:Toolsforculturalpolicyanddevelopment.Stockholm:TheBankofSwedenTercentenaryFoundation.18.MichaelE.Porter(1998).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Hardcoverby19.Throsby,D.(2001).Economicsandculture.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1996).WorldCultureReport:Ourcreativitydiversity.Paris:UNESCOPublishing.RetrievedMay15,2009,from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0/001055/105586e.pdf.21.LucyDonkin(2001).ICCROM.Craftsandconservation:SynthesisReportforICCROM.RetrievedFebruary16,2004,http://www.iccrom.org/ifrcdn/pdf/ICCROM_02_CraftsandConservation_en.pdf22.Williams,C.C.(1997).Consumerservicesandeconomic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23.江藍生(2001)。
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24.于國華(2005)。
工藝產業的在思考:除了產值,還要什麼?。
載自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頁55-59)。
臺北:商周出版。
25.江韶瑩、盧靖枝(1994)。
長枝仔的春天:盧靖枝竹藝專輯。
新營:臺南縣文化中心。
26.林炎旦(2000)。
大陸地區傳統工藝美術現況與傳承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519-544。
27.葉繼紅。
(2011)。
從蘇繡看傳統技藝重生的條件,蘇州大學,87-89。
28.方李莉。
(2011)。
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①—艺术人类学视角,中國藝術研究院,97-109。
29.田麗敏(2009)。
全球價值鏈視角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探討,西藏大學學報,24卷V2,97-109。
30.何兆華(2014)。
當「做花」成「做人」:施洞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與變遷,民俗曲藝185,51-114。
31.江韶瑩(2011)。
臺灣工藝的傳統與美學(頁8-21)。
載自林秀娟(主編),工藝印記:臺灣工藝百年文化特展。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32.呂明燦(2007)。
台灣工藝發展源流(頁9-17)。
載自林朝號、林正儀(統籌),工藝有夢-臺灣工藝版圖的過去、現在與展望。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33.吳芳姿、黃瑜汝,2010,重要國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概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8期,頁30-36。
34.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頁114-117。
35.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134-137。
36.李仁芳(總編)(2011)。
第四章工藝產業旗艦計畫(頁95-105)。
2011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臺北:文建會。
3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文化白皮書.2004年。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8.林秀娟(總編)(2010)。
物產: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專輯.98年。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39.何明泉(2009)。
工藝所轉型發展之努力(頁30-35)。
載自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主編),視界‧2008臺灣工藝創意產業。
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40.梁志忠(2009)。
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發展與願景(頁82-89)。
載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主編),視界2008臺灣工藝創意產業。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41.鄭秋霜,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台北:三采文化。
42.洪慶峰(2004)。
臺灣工藝、生活愜意;工藝臺灣、創意宏觀。
載自張瓊慧(主編),新生活美學:文化創意產業活水源頭(頁26-41)。
臺北:生活美學館43.劉銓芝(主編)(2009)。
走進工藝之家:空間.設計與工藝的對話。
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44.卓明德(2010)。
以層級分析法初探文化創意工藝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以琉璃珠為例。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論文。
45.杜長青(2004)。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46.王俞翎(2009)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之研究-以玻璃工藝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47.李怡瑱(2010)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之歷程研究-以工藝類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48.李蒼江(2003)。
臺灣工藝產業經營提昇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49.吳俊儀(2011)台灣與泰國工藝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0.林秀娟(2009)。
從文化產業取向探索南投陶業之發展策略(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1.林柔妤(2006)地方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角色--以新竹市玻璃工藝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2.施丞泰(2009)傳統工藝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的行銷策略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3.陳明佐(2008)傳統工藝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永興家具事業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4.陳接枝(2005)台灣工藝發展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5.連奕晴(2006)。
1950-70年代「南投工藝研究班」的工藝人才培育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6.黃佳琪(2007)。
時代風格轉變之探討研究-以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工藝之夢」傳承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7.黃科誠(2005)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之探討-以法藍瓷有限公司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8.彭建銘(2001)。
顏水龍的工藝振興工作研究(1936~1997)(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59.譚莉貞(2006)。
南投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60.張晴文(2008)。
活絡通路,行銷臺灣工藝品牌—臺灣工藝生活美學概念館與工藝資訊館。
藝術家,398期,頁274。
61.許峰旗、楊裕富(2009)。
國家政策對臺灣工藝設計的影響。
臺灣工藝,33,頁13-19。
62.王雅黎(2007,4月)。
《創意市集把青春主張攤出來》。
卓越雜誌。
63.吳孝儒(2012)。
《論工藝與工業之混合及平衡》。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頁12。
64.龍珮寧(民104年3月1日)。
保留無形資產纏花:重現新娘頭必備品。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3/1/n4377006.htm65.林孟婷(民103年1月25日)。
紙塑大師魏俊邦病逝恐後繼無人。
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49848366.葉興凱。
(民103年12月25日)。
數千年螺鈿工藝將失傳,藝術家覓傳人。
民視新聞。
https://goo.gl/rGJHZ467.陳賢義。
(民97年11月25日)。
排灣琉璃編串達人憂手藝失傳。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1/25/n2340316.htm68.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6.htm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
2.
顏水龍的工藝振興工作研究(1936∼1997)
3.
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之歷程研究-以工藝類為例
4.
傳統工藝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的行銷策略探討
5.
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之探討-以法藍瓷有限公司為例
6.
台灣工藝發展策略之研究
7.
台灣與泰國工藝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
8.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之研究-以玻璃工藝為例
9.
1950-70年代「南投工藝研究班」的工藝人才培育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
10.
地方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角色--以新竹市玻璃工藝為例
11.
傳統工藝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永興家具事業為例
12.
南投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
13.
論工業與工藝的混合及平衡
14.
從文化產業取向探索南投陶業之發展策略
1.
26. 林炎旦(2000)。
大陸地區傳統工藝美術現況與傳承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519-544。
2.
26. 林炎旦(2000)。
大陸地區傳統工藝美術現況與傳承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519-544。
3.
30.何兆華(2014)。
當「做花」成「做人」:施洞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與變遷,民俗曲藝185,51-114。
4.
30.何兆華(2014)。
當「做花」成「做人」:施洞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與變遷,民俗曲藝185,51-114。
5.
34.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
6.
34.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
7.
35.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134-137。
8.
35.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134-137。
9.
60.張晴文(2008)。
活絡通路,行銷臺灣工藝品牌—臺灣工藝生活美學概念館與工藝資訊館。
藝術家,398期,頁274。
10.
60.張晴文(2008)。
活絡通路,行銷臺灣工藝品牌—臺灣工藝生活美學概念館與工藝資訊館。
藝術家,398期,頁274。
11.
61.許峰旗、楊裕富(2009)。
國家政策對臺灣工藝設計的影響。
臺灣工藝,33,
12.
61.許峰旗、楊裕富(2009)。
國家政策對臺灣工藝設計的影響。
臺灣工藝,33,
1.
工藝傳承與創新-以臺灣傳統鉋刀為例
2.
工藝政策發展對臺灣工藝地方產業之影響
3.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
4.
探討臺灣工藝產品之意義創新策略:工藝師與設計師之跨域合作研究
5.
父母攜子觀看中國動畫電影之選擇性消費行為研究
6.
為什麼PokemonGo如此流行?以使用者經驗探討
7.
正念訓練回饋系統介面設計
8.
從設計思考探討減重的服務設計
9.
運用故事行銷喚起大眾關注社會企業
10.
如何根據消費者經驗限制快時尚產業內的紡織品浪費
11.
工藝體驗設計之研究
12.
傳統工藝策展研究―以府城工藝師作品為核心
13.
台南傳統工藝品牌於文化行銷策略關係研究
14.
探索文化旅客之傳統工藝文化旅遊服務體驗:以共創旅遊體驗為視角
15.
論工業與工藝的混合及平衡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匠心製造—傳承400年的傳統工藝[特別企劃]| 日本旅遊| JNTO
位於本州中心面向日本海一側的富山縣西北部。自1609年高岡城建成以來400多年的歷史,長年傳承與精進的高岡傳統工藝和製造理念,至今仍可透過高岡銅器、高岡漆器、越中 ...
- 2傳統藝術接班人-傳統工藝推廣計畫- 宜蘭
文化部自民國98年起,陸續指定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團體(即俗稱人間國寶),以彰顯臺灣傳統藝術技藝傳承與文化價值,獲此殊榮授證之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
- 3傳統工藝傳承
- 4「傳統工藝傳承」-綠島「大哥公仔」(農委會)
- 5台灣職人學!看見傳統與當代工藝的匠人美好 - La Vie
或許他們沒有響亮的名聲,然而藏於辛勤背後的光環卻耀眼到令人難以忽視。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台灣職人,透過雙手製造出美好事物,而其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