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羅效應-沒得到比得到還痛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發現。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 ...
心理學知識特快-首頁
跳到主文
蒐集很多外國文章翻譯讓大家可以吸收外國的知識
內容大多都是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哲學邏輯等等
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留言迴響不必打驗證碼!!!本站歡迎交換連結
-意者在右邊留言板留言-
【加到我的最愛】
Sep02Thu201019:06
狄德羅效應-沒得到比得到還痛苦
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發現。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狄德羅效應發現過程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
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俱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
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
後的煩惱》。
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狄德羅效應的例子
生活中的“狄德羅效應”,人們分到或買到一套新住宅,為了配套,總是要大肆裝修一番,鋪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後,自然要以黑白木封牆再安裝像樣的燈池;四壁
豪華後自然還要配紅木等硬木傢俱;出入這樣的住宅,顯然不能再破衣爛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與鞋襪;就此“狄德羅”下去,有的也就覺得男主人或女主
人不夠配套,遂走上了離妻換夫的路子。
-
狄德羅效應的消費體現
搭配
在今天的城市消費生活中,市民們越來越注重各種消費品之間的搭配是否和諧和統一。
例如,在服飾消費中,人們開始重視帽子、圍巾、上衣、褲子、襪子、鞋子、首飾、手錶等物品之間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
在家居生活中,人們注重傢俱、燈具、廚具、地板、電器、藝術品和整體裝修風格之間的和諧統一。
每當人們搬進新裝修好的房子的時候,原來的那些舊傢俱,如果與住房裝修格調不合,常常不是拿來送人,就是當垃圾處理掉。
(國外的學者把這一類消費文化現象,叫做“狄德羅效應”)。
在我們的消費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個體系而出現,而不是以單個的孤立形態而出現,因為我們所需要的物品,並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組合。
顯然,物品之間有一個如何組合的問題。
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物品的組合邏輯是不同的。
我們的消費生活,先後經歷了從物的“功能組合邏輯”、到“系統組合邏輯”、再到“格調組合邏輯”的升級換代。
物質短缺時代
在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消費品的短缺,也由於意識形態的干擾,中國居民的消費生活中的“狄德羅效應”還不明顯。
當時人們所考慮的,主要是如何解決物品短缺問題,而不是物品之間的協調統一問題。
那麼,是不是
當時的物品之間就沒有組合的問題呢?也有,但主要是物品之間的“功能組合”。
所謂功能組合,指的是物品之間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賴。
例如,要完成坐在一起吃飯
的功能,我們不但需要桌子,而且需要椅子。
同樣道理,有了沙發,也要有茶几;有了茶壺,也要有茶杯;有了鐵鍋,也要有鍋勺。
它們之間的搭配,就遵循了功能組合邏輯。
事實上,由於當時消費品的短缺問題,即便是物品的這種功能組合,在當時也常常難以完全實現。
例如,許多平房連衛生間都沒有,居民必須到外頭使用
公共衛生間。
它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水準的改善以後才逐步實現的。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準的逐步提高和消費品功能組合的實現,人們的消費生活進入了“系統組合”的時代。
所謂系統組合,指的是與某種生活水準相一致的、滿足各方面需求的消費品之間的配套組合。
在這裡,人們的消費需求之間構成一個系統,滿足這些需
求的消費品之間也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如果其中某個物品缺失,就會導致生活水準的缺損和消費心理缺憾。
例如,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家電熱”,就遵循了這種系統組合邏輯。
人們買了電視機,也同樣想要有電冰箱。
有了這兩樣,還覺得沒有洗衣機也不行。
這“三大件”之間儘管不構成功能組合,卻體現了系統組合,因為家用電器之間構成了代表某種生活方式的系統;缺了一樣,生活方式就有缺口。
彌補這種缺口,便成為當時人們消費的主要動力。
格調組合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準的進一步提高,以及消費品的功能組合和系統組合的先後實現,人們開始進一步追求物品之間的“格調組合”。
所謂格調組合,指的是各種具有功能和系統組合關係的消費品之間按照某種品位標準而進行的組合。
格調組合包括兩種類型。
一是鑒賞風格組合,它涉及消費者的主
觀感覺和偏好,包括審美觀念、主觀情趣、修養和品位。
二是品牌風格組合,它指追求具有統一風格和檔次的品牌商品的組合(如寶馬汽車配勞力士手錶)。
通過格調組合,物質產品的消費不但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而且也滿足我們精神需要(如審美情趣的表現和滿足)和社會需要(個性和地位的顯現)。
物品的格調組合體現在物品之間,就是那些可以感覺到的風格和氛圍的和諧一致。
如統一的色調(如淡色傢俱)、統一的款式(如簡潔的傢俱)、統一的質料(如木質傢俱)和統一的品牌風格(如名牌傢俱)等等。
但是,不同的人,其格調是不一樣的,因為格調總是同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因素聯繫在一起的。
顯然,格調具有階層的特徵,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階層區分”的作用(布迪厄)。
可以說,中國各個不同階層、角色和群體的消費者,已經在消費品的組合邏輯和組合風格上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差距。
而某些精英消費群體,則開始借用格調來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地位、品位和認同。
物與物的組合,不再僅僅遵循功能和系統的邏輯,而且也遵循格調的邏輯,並以此作為自我認同的寫照。
換句話說,中國人的消費生活,進入了“主題化生存時代”,因為每個階層和群體的階層格調和自我認同,構成了消費品得以組合在一起的主題。
-
狄德羅效應的啟示
狄德羅效應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儘量不要。
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
如何擺脫狄德羅效應
如何才能擺脫“狄德羅效應”的擺佈呢?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他的處理方式。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
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
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
狄德羅的“狄德羅效應”可以用來進行心理的指導工作。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Hook
心理學知識特快-首頁
Hook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心理學此分類上一篇:心理學上的五個病態效應簡介
此分類下一篇:齊加尼克效應-緊張狀態的延續
上一篇:心理學上的五個病態效應簡介
下一篇:齊加尼克效應-緊張狀態的延續
歷史上的今天
2010:思考那無處不在的恐懼
2010:蔡戈尼效應-心中未畫完的圓
2010:羅森塔爾效應-強大的心理導向
2010:齊加尼克效應-緊張狀態的延續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分類
電影(1)書評(2)理財資訊(2)博奕論(6)奇聞軼事(41)心理學(205)未分類文章(2)
熱門文章
New
最新迴響
文章搜尋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狄德羅效應 - MBA智库百科
狄德羅效應又稱配套效應(the Diderot Effect)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 ...
- 2【商業策略】「狄德羅效應」如何啟動人的購買開關? - Asia ...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越得到越不滿足」的心理反應。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Denis Diderot發現,人在獲得新物品時,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而增加額外的 ...
- 3狄德羅效應_百度百科
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即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裏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 4狄德羅效應-沒得到比得到還痛苦
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 ...
- 5竟多花百萬裝潢家裡!「狄德羅效應」如何啟動人的「購買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