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般而言,當寶寶頸部有足夠的支撐力,他會開始對周遭的事物感到興趣,生活中不再只有吃和睡,再加上他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將手或腳塞進嘴裡、能抓起一旁的 ...
Contents...
udn網路城邦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到舊版)
貝恩斯親子職能成長空間
Parents&KidsDevelopmentalHouse
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130號
文章相簿訪客簿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2018/05/0716:46
瀏覽12,120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認識.認知能力
「做」這件事,在認知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且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感覺、做法不盡相同,更應該藉由多方操作、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將自己所看、所學付諸於行動,並達到「認知匯入」目的。
建議爸爸媽媽能夠透過示範、旁敲側擊或是舉一反三,讓孩子將累積在大腦裡的記憶與行為結合。
人類的腦部分成很多區域,若長期只針對某特定事情感到興趣而忽略其他發展,部分能力將不斷被強化、開發,而沒有運用到的部分,就會愈來愈弱,也就是用進廢退。
因此,認知發展應是全方位的學習,而不是單就某一特定目標。
何謂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優劣常與智力畫上等號,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不同的訊息,會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也因此認知和肢體動作、思考、想象、邏輯、創意、推理、記憶等能力的連結息息相關。
AllforKids兒童職能治療網站主責治療師、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指出,單只透過感官功能接收訊息並投射到大腦的過程,並不能稱作認知,人類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感官,感受整個環境中的刺激,以視覺來說,所謂的視覺就是當視覺訊息經由眼睛進入視網膜,再投射到大腦枕葉,也就是說當大腦的枕葉接收到視覺訊息產生感覺之後,再分別由大腦各個區域處理、運作而產生認知的連結或記憶提取,便稱為「視知覺」。
例如:今天我看到一隻蟑螂,但單只透過「視覺」傳遞訊息給大腦,大腦只能將蟑螂視為一個「東西」,而蟑螂這個詞彙以及其他相關訊息的連結並未在大腦中產生。
但當過往的經驗告訴我,這個東西叫作蟑螂、他很髒、令人感到噁心,所以我要打他或是逃離現場,甚至是預想為何蟑螂會出現在這裡,是不是有人在這裡吃東西的「後設認知」等過程,就是認知能力的表現。
因此,無論是情緒反應、動作反應或是更多預想後設認知以及推演結果等,來自於大腦的「知覺」便稱為認知。
胎兒時期便開始累積認知經驗
認知是一個相當抽象、廣範的說法,我們無法直接看見腦部各個區域的發展狀況,因此,只能透過外在行為表現去推斷。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指出,其實當胎兒在媽媽的肚子接收到的刺激與感受,都會在大腦裡的認知迴路累積,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寶寶游泳,就是延續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被羊水包覆時的環境,讓寶寶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增加面對這個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另外,曾有實驗報告指出,當寶寶不斷哭鬧的時候,開啟吹風機或是啟動吸塵器時所發出的聲音,和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習慣的心跳聲相當接近,因此讓他感受到溫暖、安全而停止哭鬧,這些情感認知就是大腦對環境刺激產生感覺與經驗連結所產生的結果。
寶寶的飢餓訊息也是認知反應
新生兒階段,寶寶日常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喝奶和睡覺,而寶寶什麼時候餓了,也是爸爸媽媽在寶寶一出生便會面臨的問題,專業醫師指出,寶寶的飢餓訊息可能從細微的抿嘴唇、吐吐舌頭或是扭動身體開始,當寶寶已經餓壞了,才會以哭來表現,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當寶寶建立起「哭泣」才有奶喝也是一種認知反應,但相較於後設預想,這是很直接的認知反應,屬於行為上的操作制約,也就是一種由刺激引起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
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認知的層面來說,哭泣與喝奶的連結是寶寶不經意學到的經驗,不太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隨著月齡增加、寶寶的行為能力提升以及更多經驗的累積下,更複雜的認知反應就會隨之發展,例如:從寶寶發現哭能讓媽媽餵我喝奶,但當媽媽不在,照顧者的角色換成了爸爸、保母或是阿公阿嬤,而阿嬤可能在他還沒有哭之前就會餵他喝奶,但是爸爸卻沒有因為我哭了而餵我喝奶,反而是我自己要拿奶瓶給他,他才會泡奶奶給我喝,由於每個人的照顧方式不同,寶寶間接也會發展出不同的認知反應。
從生理需求反應到環境互動的認知提升
一般而言,當寶寶頸部有足夠的支撐力,他會開始對周遭的事物感到興趣,生活中不再只有吃和睡,再加上他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將手或腳塞進嘴裡、能抓起一旁的物品、翻身、坐、爬、走等每一項能力的精進後,便會逐漸透過與環境的互動,而累積更多的經驗與認知形成。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指出,當寶寶還小的時候,自身能力無法實際做出某些行為,但他還是可以透過感官能力,將看過、聽過、感感受到的經驗印在腦海裡,當自己能力所及時,便會經由記憶的提取,嘗試自己動手做,而愈來愈多行為,就會慢慢整合。
如何觀察寶寶認知發展可能慢了?
對爸爸媽媽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最珍貴的寶貝,希望寶寶能夠健康發育、成長與各能力健全發展,然而無論是感官、肢體、語言表達、情緒等基本能力,都可能影響認知能力發展,因此,如何看懂寶寶的行為,所透露出的訊息便成為相當重要的依據。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孩子玩遊戲或玩具時的表現,與環境互動來看,每個年紀能力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玩法,而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學習到不同的經驗,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塊海棉,能夠不斷吸取知識,而「學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經由遊戲玩法的擴充,或是遊戲玩法是否經由年紀的增加有所改變,就能看出寶寶在認知發展是否較慢。
「玩」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對孩子來說「玩」這件事是自主性的,玩能讓孩子從中獲得不同的學習,而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物品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奶粉罐可以變成敲打樂器、掃把可以變成飛天法寶、紙箱可以變成畫妝檯等,只要爸爸媽媽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行為、了解他們的好惡,便可從旁給予最適協助。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玩能夠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操作環境,而操作環境和掌控玩具,可以讓他從環境中得到預期中的反饋,進一步獲得安全感,譬如說,當孩子開始喜歡玩我丟你就撿的遊戲時,他知道當他將東西丟到地上,爸爸媽媽就會撿起來。
因此,當孩子重覆某些行為時,試著放手讓他去玩,能夠形成更多的認知。
在安全的範圍下讓孩子多多與環境互動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建議,日常生活中,在安全的範圍之下,儘量讓寶寶多體驗、接觸不同東西,才能累積不同的經驗。
每個階段孩子會運用不同的能力去學習,例如寶寶愛吃手、啃腳的階段,會出現什麼東西都要往嘴巴裡塞的行為,這便代表他能透過這個行為,感受不同東西帶來不同的感覺,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髒,制止他吸吮小手、啃啃小腳,不給他有機會嘗試,寶寶便無法獲得此階段應該用觸覺去學習的經驗,然而沒有足夠的參與經驗,形成認知的經驗相對較少。
觀察.行為表現
每個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進程有快有慢,因此無法精準定義孩子幾歲就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只能透過大部分孩子的發展狀況來做一個參考。
而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各項能力的表現息息相關,因此,了解孩子不同階段,具備不同能力與外在行為連結,才能真正搞懂孩子的發展是否在正軌上。
學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而玩對於孩子來說是學習經驗的重要管道,因此,認知能力發展應配合孩子身心發展,除了日常生活的經驗學習之外,玩樂更是不能少。
行為1.抬頭
能力:0~3個月大的寶寶當頸部支撐力足夠,便可以自主轉動頭部觀察周遭生活環境。
互動:此階段訊息的接受大部分來寶寶自己或是其他人,與環境互動的能力較少,因此應以看圖卡或是擁抱、按摩等觸覺輸入的互動為主;另外,在6個月大前,因為視力發育尚未成熟,尤其是3個月以內,大多只能看見黑與白,因此無論是看圖卡或是其他玩具,應盡量近距離放於寶寶眼前,才能有效達到刺激。
行為2.抓握
能力:生理性的「手掌抓握反射」,通常於出生至2個月最為明顯。
互動:一般而言,此階段手部動作還沒完全發展出操作能力,但因抓握反射,通常握在寶寶手裡的東西不太會掉落,除了使用能讓寶寶握在手裡的玩具之外,建議可以使用手搖鈴等會發出聲響的物品,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知道動就有聲音的回饋。
行為3.翻身
能力:一般而言,約5個月大寶寶開始學會翻身,而翻身即代表手腳能力的進步。
互動:此階段,手指的能力會逐漸強化,可以自主性的放開與抓握,最常見的是寶寶愛將手、腳或其他可以拿得到的物品,都往嘴裡送。
建議可以在寶寶垂手可得處放置3~4個玩具,讓他可以自己玩,也可以教他握奶瓶喔!
行為4.坐爬
能力:當7~8個月開始學會爬,便開始建立與空間相關的概念。
互動:當寶寶開始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環境裡探索,會逐漸懂得開與關、敲敲打打、裡外、物體存在的概念,例如:可以告訴他將垃圾放到垃圾桶裡面、玩具在箱子裡面等。
而坐著的時候,因為可騰出雙手,建議準備讓寶寶需運用雙手操作的玩具。
行為5.走路
能力:一般寶寶能在1歲後走得很好,手指的精細動作也逐漸增加。
互動:日常生活上的拉拉鍊、扭開淺紋瓶蓋可以開始教,此階段也會開始加入配對、形狀、顏色、分類等概念的操作型玩具,因此也可開始學穿鞋、穿襪或是請他幫忙拿不同人的鞋子喔!
行為6.語言
能力:1歲前大多牙牙學語,但在1歲後會逐漸開始開口說有意義的單字。
互動:當寶寶開始愛說話,建議可以開始教寶寶唱兒歌的副歌,或是學習狀聲詞,如:狗狗汪汪、車車嘟嘟。
也可以開始透過圖卡認識不同物品的名稱,此時可以開始大量增加與認知能力相關的玩具。
行為7.吵架
能力:約2~3歲是已經儲存很多能力可以跟你吵架了。
互動:此階段會以有目的性的玩具為主,例如:用樂高組合成魚的形狀、用積木疊高高等。
但是要記得,玩雖然是孩子的天性,但不是任何東西只要擺在孩子面前,他就要「會」玩,像是將拼圖給一個3個月大的寶寶,他只會把他放進嘴巴,但是到了2歲大後,看著大人的示範,便能夠真正達成拼拼圖的目的。
行為8.弄亂
能力:約2~3歲想要解決問題。
互動:2歲大的孩子開始會有自己的主見,會用自己的方式,讓他人了解他想表達的,也因為累積的經驗已相當多,不但能清楚表達自己要或不要,騙小孩的一些話術行為此時也可能不管用了。
此階段喜歡將東西弄亂、搞破壞,最主要的因素則為想要解決問題。
行為9.社交
能力:一般來說,3~4歲是上幼稚園的階段,會開始發展社交方面的認知。
互動:此階段可以教孩子,有規律性、次序、排隊、輪流、序列的概念,遊戲的部分,例如:扮家家酒、模仿動物、模擬卡通角色等象徵性遊戲為主,而市面上也有許多象徵性的益智遊戲和桌遊,都可以陸續加入。
行為10.數字
能力:約3~4歲,會開始有基本的數字概念。
互動:從排隊概念的延伸,在此階段孩子開始會有基本的數字、數量概念,例如:這裡有幾隻筆、請問你現在幾歲等。
對於抽象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也可以開始學習,但是開始學和學得很好是兩件事,應該讓孩子有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學習。
了解.不同氣質
除了外在環境的刺激帶給孩子不同的經驗累積之外,每個孩子天生就會有不同的「氣質」,所以形成認知的經驗便不盡相同,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依造孩子的特質可大致分成5類,操作型、運動型、視覺型、聽覺型和社交型,但是她強調,分類並不是要比較能力的高低,而是要讓爸爸媽媽更加了解孩子的特質,並從優勢的能力或是較有興趣的事物中,帶動其他能力的發展。
何謂氣質?
每個人都會有「天生」的氣質並無優劣之分,若是爸爸媽媽能夠懂得孩子的特質便能在教養上找出最適合的互動方式。
目前國內外將氣質分為九個指標: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反應閾(敏感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與堅持度,而氣質和孩子未來的成就並無絕對關係,爸爸媽媽應了解孩子的氣質,排除教養過程不順利所產生的不愉快。
.活動量:當寶寶開始出現翻身等活動,其程度就會有所差異。
.規律性:生理活動的規律性高,會讓爸爸媽媽覺得較輕鬆。
.趨避性:第一次面對新的人或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適應度: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
.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刺激所做的反應激烈與否。
.反應閾: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情緒本質:表現快樂、友善、和悅與否的比例。
.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干擾而改變正在進行的活動。
.堅持度: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遇到阻礙時仍否維持原來的活動。
特質與認知發展不均的因素
當孩子喜歡音樂,相信爸爸媽媽便會情不自禁的購買與音樂相關的遊戲、光碟給孩子,或是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應該」會喜歡玩拼圖便經常購買各式各樣的拼圖,但是若長期只讓孩子接觸某幾項遊戲、玩具,無形之中也會讓其他認知能力形成較慢。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發現孩子喜歡玩樂高、組合,也可以透過樂高不同的顏色、形狀等特色,教他數數、分辨形狀、分類顏色等;又或者是孩子喜歡看東西,當帶孩子閱讀故事書時,就可以加入有趣的聲音變化或肢體動作,讓孩子除了看,也能發展「聽覺」與「動作」。
所以當孩子的內在氣質,致使他們只對某些事物有興趣,爸爸媽媽應該適時的從他所喜好的事物延伸其他較少從事的行為,幫助認知均衡發展。
視覺型
喜歡或容易被視覺類的東西所吸引的孩子,較容易因為看的這個過程,較快發展出認識各式形狀、紋路、文字等認知,而他們也比較容易主動去翻閱繪本、故事書等。
聽覺型
喜聽音樂、聽別人說話的孩子,發展出聲音的年紀就會早一些,一般來說,寶寶在10月大時會逐漸發展出單音,但若是聽覺型的孩子可能在7、8月大時,就會唱歌,或是在玩車子時就會發出嘟嘟聲,語言認知表現會較早出現。
操作型
操作的孩子,最主要的特質就是「家裡的破壞王」什麼東西都要拆解、翻倒等行為,當手指的精細動作出來時,給他一支筆,可能就會安安靜靜的把玩、組合,其他像是弄扣子、夾夾子或是玩插座也是操作型孩子常出現的行為。
運動型
喜歡大動作的遊戲,例如喜歡爸爸將他舉起或是喜歡參與戶外環動。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表示,假設今天帶一個視覺型和運動型的孩子逛賣場,能夠很明顯發現兩者不同,運動型的孩子會特別喜歡推推車、拿籃子,而視覺型的相較之下會較安靜的觀察環境。
社交型
容易對情緒連結特別敏感,例如看到其他小朋友哭,他會跟著哭,而這類型的孩子較常出現在較受疼愛的孩子身上。
他們很會照顧弟弟妹妹或是愛管大人,而當他們慢慢對情緒感知累積較多經驗時,可以用非常精準的方式讓照顧者知道他有什麼需求。
育兒Q&A
Q1:玩是寶寶學習的重要過程,如何兼顧全方位的發展呢?
A1:吳宜燁兒童職能治療師:家長購買玩具時,常見以下兩種情況:第1.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特別喜愛某特定類型玩具。
第2.每個人各有喜好,容易選擇自己偏好的類型。
以上這兩種情況,容易使父母在不知不覺中,購買「同質性」玩具,忽略全面性的認知發展。
為兼顧全方位發展,建議可以將家中所有玩具集合並一一檢示,即可在玩具選擇上做把關。
玩玩具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建議爸爸媽媽應該重視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發掘不同事物的面貌,例如:雖然沒有特別買音樂CD給孩子聽,但日常生活中阿嬤愛唱台語歌給他聽,也是音樂學習的一種方式。
因此,透過各式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與玩具的相輔相成,便能促進全面性的認知發展。
Q1:晴晴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或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哭,就跟著哭,該怎麼辦呢?
A1:吳宜燁兒童職能治療師:晴晴屬於情感認知較豐富的孩子,建議若是當其他小朋友在哭的時候,不要因為怕孩子哭就急著將他帶離現場,此時更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你可以鼓勵他,安慰正在哭泣的小朋友,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經驗的學習,未來他會成為讓人感到溫暖的孩子。
情緒學習對孩子未來社交能力發展相當重要,不應該去壓抑他,而是透過機會教育,發揮孩子與生俱來的優勢。
Q1:小寶總是愛一個人靜靜的玩玩具,不太愛和其他小朋友互動該怎麼辦呢?是否是認知能力發展較慢呢?
A1:吳宜燁兒童職能治療師:若孩子較偏像操作型,自然會花較多的心思在操作型的事物上,臨床上很多孩子在畫圖、玩拼圖、拼積木都表現的很好,但卻不愛講話或是情緒控制較差,但這種現象並不代表孩子的認知能力落後其他小朋友,只是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較長花時間在自己較優勢及有興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只是天先氣質與環境互動的影響結果。
若擔心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進程,可經由遊戲與環境的互動的情況去評估,如果發現同齡的孩子都會玩或是也到了玩具上的建議年齡,經過數次的示範,卻遲遲沒有技巧上的改變,則有可能是認知能力發展較慢。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Allfor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職能治療
認知
回覆
推薦引用
有誰引用
我要引用
引用網址
列印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職能治療經驗隨筆
下一則:為什麼我家寶貝老是動手打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20/11/11吳宜燁職能治療所開始服務
會員登入
+=
※請計算輸入數字
送出迴響
加入好友
推薦部落格
訂閱關注
留言給他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部落格推薦:8
等級:7
點閱人氣:457,174本日人氣:107
文章創作:82 相簿數:9
輸入關鍵字:
搜尋
prev
11月(1)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
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
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2020/11/11吳宜燁職能治療所開始服務
都是積木!玩起來可都不一樣!
跟著兒童職能治療師一起看出玩具好在哪裡!
握筆姿勢的建立是一個進行的過程
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為什麼我家寶貝老是動手打人?
在學校的情緒問題,是孩子面臨的大挑戰---以早產兒為例
手的「智慧」---會玩才會思考
帶孩子去醫院評估時要了解的事情
理由很多的小育
突然變得笨笨的天才蓉蓉
環保阿嬤女兒內蒙古大廈蒙古烤肉(2)(六)
環保阿嬤女兒內蒙古大廈蒙古烤肉(1)(五)
分化泛藍和中間選民—談綠營2016競選策略
張家界、鳳凰古城八日遊(三)
嘉義~大花紫薇の美
自由年代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長闊高深~~從課綱爭議說起~~
UDN拉拉手~第一次把老闆炒魷魚
暫停發文YCM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
威扣智慧積木
Qbi益智慈禧軌道玩具
握筆器
書寫
認知
ADHD
自閉症
專注力
兒童
社交
觸覺
慣用手
精細動作
社交發展
情緒
手功能
兒童發展
職能治療
RSS部落格聯播
▲top
本部落格刊登之內容為作者個人自行提供上傳,不代表udn立場。
刊登網站廣告︱關於我們︱常見問題︱服務條款︱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客服
Poweredbyudn.com
粉絲團
udn部落格
延伸文章資訊
- 10-6歲認知發展里程碑
孩子從出生開始,『認知』能力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一歲之後,兒童的認知發展突飛猛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花費大量時間觀察成年人的 ...
- 2提升問題解決力(一) 培養幼兒五大能力 - 信誼好好育兒
解決問題能力關係著幼兒認知、身體動作、人際、情緒與創造力等各種領域的發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培養這五大能力,幫助孩子洞見問題、從容應對未來的每項 ...
- 3認知能力依循孩子發展進程.全方位學習-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一般而言,當寶寶頸部有足夠的支撐力,他會開始對周遭的事物感到興趣,生活中不再只有吃和睡,再加上他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將手或腳塞進嘴裡、能抓起一旁的 ...
- 4讓孩子越玩越聰明!0~3歲促進認知發展的小玩具 - 嬰兒與母親
專家分享0~3歲促進認知能力的玩具以及陪玩的小技巧。選對玩具、學會正確玩法,就能讓北 ... 想讓0~3歲的孩子促進認知能力,職能治療師建議這麼做: ...
- 52歲孩子發展里程碑|認知、語言、情緒 - 亼仁教育玩具官網
... 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幫助家長輕鬆了解孩子認知能力、語言能力、情緒發展、動作發展的成長指標, ... 與其他幼兒相處時,多半仍是各玩各的,逐漸開始學習同儕間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