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努力工作才能賺錢...11個代表貧窮的金錢觀,你中了幾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多人都曾經體驗「一無所有」,但短暫的缺錢不會讓你變得「貧窮」、一文不值或毫無用處。

一無所有只是一個名詞和學習經驗,也是提升富裕水準的必要階段。

經濟日報 理財 個人理財 人必須努力工作才能賺錢...11個代表貧窮的金錢觀,你中了幾個? 提要 貧窮的金錢觀vs.富裕的金錢觀 圖片來源:pixabay 本文共8033字 ', '', '', '', '', '', '', '', '', '', '', '', '', ' 00:00 2020/04/2123:37:27 商周出版駕馭金錢:借力使力,創造財務自由,讓財富與人生價值最大化 每種信念都有完全相對應的信念。

你相信的每件事,都會有另一個人認為是錯的。

即使你無法同意,但你抱持的每一種信念,也有另一種完全相反且確實成立的信念。

大多數人用更多的時間擔憂金錢,而不是夢想金錢,而他們幻想金錢的時間,多過於實際去思考怎麼賺錢。

推薦 基於某些理由,許多人將貧窮的金錢觀視為榮耀的徽章,彷彿貧窮能夠創造自尊和驕傲。

在本章,我們思考且比較第一世界的極端富人和極端窮人擁有、堅持且相信的金錢觀,希望讓讀者得以理解光譜兩極的觀點,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決定,選擇你相信的金錢觀,並且服務你的人生。

「一無所有」和「貧窮」之間的差別非常重要。

許多人都曾經體驗「一無所有」,但短暫的缺錢不會讓你變得「貧窮」、一文不值或毫無用處。

一無所有只是一個名詞和學習經驗,也是提升富裕水準的必要階段。

如果你採納「貧窮心智」,很有可能永遠貧困;倘若你只是暫時一無所有,那麼你還是能夠改變人生,翻轉金錢逆勢。

許多百萬富翁都曾一無所有,而且不只一次,最後依然重建巨大的財富,甚至更勝以往。

他們絕對不會變得貧困。

你可以取得他們的金錢,但永遠無法奪走他們的知識和人格特質。

請讀者試著想像在成長的過程中,不需受限於特定極端的信念,能夠同時清楚地理解兩種不同的想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選項。

我們雖然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影響未來。

我將在以下的內容提出各式各樣的信念,來自十餘年的研究和面對面的討論,足以代表數十萬人的兩極價值觀。

你甘願將就「不貧困」的狀態,還是渴望「變有錢」?親愛的讀者朋友,請睿智地選擇。

貧窮的觀念:「金錢是萬惡淵藪」; 富裕的觀念:「金錢是萬善起源」 「金錢是萬惡淵藪」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

金錢不是萬惡淵藪,邪惡才是萬惡淵藪。

如果「金錢是萬惡淵藪」為真,或者聖經原文提到的「熱愛金錢」真是萬惡淵藪,在金錢出現之前的時代,人類的世界就不該有惡,但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未有定論,但我們甚至可以主張,金錢和科技發展之後,人類種族變得更不野蠻暴力。

影響人性發展的一切根源,就是人性本身。

因此,萬惡淵藪其實是人性,而金錢只是無關道德的載體。

反之亦然,金錢也可以是萬善起源,因為人性就是萬善起源。

金錢可以治癒疾病,創造慈善事業,爭取幫助他人的時間。

金錢可以解決貧困無法處理的問題。

某個人確實可以花費二十英鎊,將子彈填入彈匣後,射殺二十位無辜的學童,但另一個人也能夠用二十英鎊支付價值二英鎊的漢堡,其餘十八英鎊作為小費,或者資助第三世界國家的某個家庭,提供數天甚至數週的糧食。

金錢只是服務人性的單純載體。

你決定選擇何種金錢觀,金錢就會發揮相對應的作用,無論是善是惡,並且影響金錢的使用方法,以及金錢吸引或驅散的其他元素。

我曾經以為金錢大多數的用途都不道德,我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道德的人,所以拒絕金錢。

然而,金錢其實能夠協助實現並且拓展道德目標,卻因為我的片面觀點而遭到拒絕。

弔詭的是,我的觀點並非來自實際的經驗:我不認識任何一位百萬富翁,更不曾將金錢視為萬善的起源,或者用於促進良善。

光是想起自己曾經浪費七、八年的時間自艾自憐,我就覺得悲傷,我希望各位讀者不需要經歷這種感受,你的孩子也不需要。

倘若你和我一樣,今天就來終結你的錯誤金錢觀。

貧窮的觀念:「你必須用錢創造更多金錢」; 富裕的觀念:「你只需要觀念、能量以及提供服務,就能創造更多金錢」 雖然我們可以用利息、複利和槓桿效果,讓金錢發揮吸引力,創造更多金錢,但倘若觀念不對,錢就會迅速蒸發,變成消費產品和負債。

因此,「你必須用錢創造更多金錢」不是準確的說法,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如果管理妥當,金錢可以讓你賺到更多金錢」。

根據Enterpreneur.com網站的資料,六十二%的億萬富翁都是「白手起家」。

這代表第一代的億萬富翁並沒有得到價值上億的遺產或餽贈。

湯瑪斯.史坦利(ThomasJ.Stanley)曾說:「我發現八十%至八十六%的富豪都是白手起家,身家高達數十億的頂級富人亦是如此。

」 如果這些說法為真,創造金錢的基礎並不是金錢和鉅額遺產。

我個人相信,所有的金錢來自一個想法,想法轉為觀念,觀念形成決策,決策造就行動,行動孕育成果,經過反覆測試、修正、改善,最後提升規模。

一切有形的物體都來自無形的觀念。

思想和觀念可以轉變為照護、服務、解決問題、減輕生活負擔、加快進步速度、改善生活、緩和痛苦、治癒疾病、提出新資訊、創造智慧財產權、專利、著作權、產品、服務、訂閱、專有經營、使用執照、資產和更多形式。

想要開創上述所有的財富,都不必仰賴巨大的起手資本,而是需要願景和行動。

只要願景清澈,啟發他人相信,你就可以找到足夠的資金。

我也曾經認為一個人必須用錢,才能創造更多金錢—因為我沒有錢,於是我放棄賺錢的能力。

我不願敞開心胸,上述提到各種創造金錢的財富資產,就不會來到我身邊。

如果回到二○○五年,當時的我遇見現在的我,肯定會猜測「這個人必定得到了一大筆金錢」。

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我能夠輕而易舉地用這種方式說服自己。

我甚至還會認為:「這人真是個討厭鬼!」諷刺的是,現在的我已經變成當時憎恨的模樣! 貧窮的觀念:「金錢系統非常邪惡、不公而且腐敗」; 富裕的觀念:「金錢系統很棒,能夠有效地量化評估價值並且加速金錢流動」 資本主義是一種系統,讓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公平的生活,用完美的平衡,結合自利和服務。

賺錢創造了經濟市場、服務、就業、稅賦,以及對他人的益處。

公平和完美的競爭變得繁榮興盛,價值也可以在全世界順暢流動。

管制法案和反壟斷法案讓人類的貪婪與給予達成平衡。

企業的「有限負債」約束了公司行號的負債額度,但不會限制企業家本人的理念,如果你願意承擔額外的風險,大膽投資,也不會因此受到懲罰。

除了自我設限,資本主義社會幾乎沒有任何事物會妨礙你發揮理念,創造服務和金錢! 貧窮的觀念:「負債很不好。

」 富裕的觀念:「(對人生有幫助的)負債很好。

」 從我個人的經驗而言,一般人對負債的觀念如下: (一)許多人舉債購買負資產,而且花費他們並未擁有的金錢。

(二)許多人完全不願負債,只購買或投資「可以負擔」的物品。

(三)還有人發揮良好負債的槓桿效果,購買創造收入的資產。

按照睿智的程度依序評論上述觀念,(一)代表「愚笨」,(二)是「安全和保險」,(三)則是「聰明且發揮槓桿效果」。

舉債購買消費產品、消耗品和負資產,會先讓你變得一無所有,最後淪為貧困。

從「一無所有」邁向「富裕」的第一步,就是明白「我只能使用自己現在擁有、能夠取得,以及能夠負擔的金錢額度,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

絕對要避免舉債添購容易貶值的負資產,承受負面的複利危機,你可能會因此陷入三種困境: (一)負債造成金錢負擔,並且吸引更多負債。

(二)舉債購買的負資產也會貶值。

(三)你必須失去投資金錢的「機會成本」。

只要清除了負資產債務,遵從「只舉債購買資產」的原則,你就能夠開始投資創造收入、自行填補日常支出的資產。

我將在第六部分詳細介紹。

貧窮的觀念:你必須努力工作才能賺錢; 富裕的觀念:你必須讓金錢替你工作 沒錯,必須先努力,才能享受成果。

夏天努力耕種,秋天才能收穫豐碩的果實,甚至會讓你忘了夏天的辛勞。

但我的重點不是「你只需要坐著休息冥想,毫無作為,宇宙的財富就會降臨在你身上」。

即使強調靈性修養的人,都會明白「靈性」和「物質」都需要「信念」與「付出」。

非洲的古諺語曾說:「祈禱時,記得腳踏實地。

」 然而,努力工作的成果也會有上限。

此時,你愈是努力,收穫反而變得愈少,因為你每小時的產量已經到了極限,你一天也只能付出有限的工作時間。

你的薪水不會成長,但你工作的時間愈來愈多。

即使薪水增加,也不能彌補你付出的所有時間。

許多支領高薪的人,他們的工作時數少,每小時的報酬很高。

時間和付出無法直接轉換為價值和收入的潛在效能,如果你是一位創業家,情況更是如此。

用正確的方式打造事業和營利能力之後,我們投入的時間,就會以等比級數的方式創造價值。

藉由資產、事業系統、軟體開發、槓桿效果、資訊和智慧財產權、專利和著作權、人力和發展過程等形式,只要付出幾個小時的高價值「工作」,就能夠創造數百萬的生涯資產。

努力且聰明的工作才是正確的說法。

善用願景和知識,不必辛苦舞動雙手,揮灑汗水。

投資能夠讓你節省時間的資產,而不是浪費時間交換金錢。

用別人的時間發揮槓桿效果,不要付出自己全部的人生。

貧窮的觀念:「如果我賺錢,代表別人損失金錢」; 富裕的觀念:「如果我賺錢,就能夠服務別人」 只有經由偷竊和欺騙行為賺到的金錢,才代表你害別人損失金錢。

如果你賺錢的方式並非上述那些偏門,其他人是因為接受你提供的價值,選擇將金錢交給你。

他們希望得到你提供的事物,認為這些事物的價值高過他們交出的金錢。

這樣的話,你是在服務他們,而不是欺騙他們。

如果你希望增加金錢收入,就應該改善服務,提升價值,就會有更多人心存感激,心甘情願地掏錢給你。

然而,倘若其他人後悔,你必須將這些訊號視為他們覺得自己遭到強迫或被當成惡意的槓桿籌碼,才會有這種負面反應,讓你付出代價。

我們必須提供服務,細心關懷,並且根據公平的交易價值調整售價,如果服務價值提升,也可以增加售價。

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人會藉由惡意行為,壓榨他人的金錢。

或許你因此形成了錯誤的金錢觀,但惡意的賺錢方法無法維持,就像繁榮和蕭條的景氣循環,財富和金錢也要經歷調整與重分配。

只要你長久觀察,就能看出這個道理。

安隆(Enron)、馬多夫1和李森雖然金玉其外,但不曾長久。

只有公平交易才能真正服務他人,並且持續成長。

這種觀念的另一個版本是「施比受更有福」,但這個說法其實是不良的數學觀念,任何給予代表有人接受。

沒有接受,就無法給予。

所以給予怎麼會比收穫更好?不可能更好,因為施和受只會相等,各占一半,而且是簡單的數學觀念:付出的人數一定等於接受的人數。

在現實世界中,社會輿論、家長和媒體想要讓我們相信「施比受更好」的迷思。

讓我們一起破除迷思。

施和受同樣有福,而且是公平交易的必須條件。

許多人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接受者。

貧困的人必須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接受者。

如果有人想要給予,為什麼不能心懷感謝地接受?倘若你付出時間、精力和愛,選購物品,或者提供溫暖的服務,想要照顧你在乎的人,他們卻交還物品,或者拒絕接受,你又作何感想?你一定會叫他們「滾開」,或者內心產生了這種不悅的想法。

很多人拒絕接受照顧,向全世界釋放強烈的訊息:「我們不值得」。

如果有人費盡心力,只為了讓大家知道「我不值得」,他會得到什麼?什麼都沒有。

貧窮的觀念:「我沒有時間賺錢」; 富裕的觀念:「我沒時間處理低價值工作」 比爾.蓋茲和任何一位無名小卒一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所謂「我沒有時間」其實是一種幻覺,因為每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

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我認為這件事情不重要」。

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創造財富和賺錢,代表他們認為財富不重要。

他們或許會反對我的說法,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想要賺更多錢,但在潛意識裡,大多數的人都希望活在舒適圈,渴望得到比錢更重要的價值。

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價值,從事各種工作。

一位母親也許希望賺錢,但會將時間和精力集中於扶養孩子。

遊戲玩家可能想要致富,但也會將大多數的時間用於體驗主機遊戲。

只要我們不再主張自己沒有時間,開始妥善管理時間和優先順序,專注在賺錢的領域,或者灌溉與自己最高價值有關的領域,藉此產生金錢效益,就能夠從時間中解放,得到更多金錢。

你必須把時間用於高價值工作(highincome-generatingtasks;IGT),否則別人就會讓你進行他們的高價值工作。

你是否曾經覺得,在一天結束之後,發現自己沒有完成任何重要工作,而是花了許多時間替別人工作?這是因為你沒有規劃重要性,他們替你規劃了! 你必須自己制訂計畫,否則就會成為其他人計畫的一環。

富裕人士非常嚴謹且充滿戰略地運用時間。

他們知道自己的時間價值、每小時應得的薪資,以及能夠穿針引線、創造進展的重大領域。

除此之外,他們只會著重發揮上述功能。

他們使用槓桿效果、外包工作、委任、拒絕或刪除其他不重要的工作。

他們不見得聰明過人或者天賦異稟,只是更清楚時間和優先性的價值。

你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甚至一生的時間絕對足夠,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

正如金錢,你認為時間是充裕或稀少的資源? 貧窮的觀念:「我做不到,因為我不夠好」; 富裕的觀念:「我擁有世界需要的珍貴價值,我非常擅長某件事情,可以創造金錢」 你當然可以。

你也絕對夠好。

如果任何人做得到,你當然也可以。

你是一個獨特的天才。

如果你懷疑自己,這本書無法幫助你,請你閱讀或傾聽任何一位心儀或嚮往名人的傳記。

我喜歡聆聽其他人的成功故事。

我聽過數百位名人故事之後,發現一個反覆出現的事實:他們都面對挑戰。

在某個時間點,這些名人都非常貧困。

所有名人都是白手起家。

這些人在某些領域中也會表現很蹩腳,但卻可能是你擅長的。

儘管已經成為頂尖人士,他們都還是在面對挑戰。

畢竟,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都和你我一樣。

無論你遇到何種困境,都無法改變你的本質。

讓偶像成為你的啟蒙導師,但不必將他們奉為圭臬。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臣服在他們腳邊。

向這些導師學習,效法他們的特質,但仍舊欣賞自己的獨特才能。

偉大的前輩追尋各種理念和啟示,你應該學習他們,建立浩瀚的財富和金錢。

效法發光發熱的偉大特質,並且向前輩尋求建議。

你現在面對的難題,他們過去也必須處理。

一開始,他們同樣費盡心力,現在才能輕鬆面對。

各位讀者朋友,很快的,你就會和他們一樣優秀。

貧窮的觀念:「我不值得富裕」; 富裕的觀念:「我的使命和召喚就是變得富裕,並且向他人分享財富」 你絕對值得更富足。

富足除了代表有錢,還要自動自發地與他人分享。

你同意讓自己變得富裕,就可以提升自我價值。

請你務必接納財富,並且分享財富。

你必須相信致富是自己的使命和召喚,就像其他的財富巨人一樣欣然接受。

貧窮的觀念可能來自父母,或者你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痛苦的經驗粉碎了你的自我價值。

但是,你真正的召喚和使命不會因此消失。

心懷感激地接納,允許自己變得富裕。

我的一生犯下許多愚笨的行為,特別是金錢上的錯誤。

我做了非常多糟糕的財務決定。

我有時付出太多,有時又過度貪心。

我甚至好幾年都在自我厭惡,為了那些我犯過的錯責怪自己。

想要改變自己,必須付出無窮的自我努力,甚至參加熱忱奉獻的課程,但如果像我這種糟糕的混蛋都可以改變,你一定也做得到。

貧窮的觀念:「我支付帳單和生活費用之後,就沒有錢了」; 富裕的觀念:「我會先投資自己,再用剩下的錢,支付帳單和生活費用」 第一世界的窮人總是先支付帳單和生活費後,才會花錢投資自己。

然而,他們發現自己付完帳單後,什麼也不剩,正如吉姆.羅恩(JimRohn)2所說:「每個月都要支付生活費,要支付的太多,金錢卻太少。

」 生活一定會衍生出花費,永遠沒什麼儲蓄的機會,我們必須逆轉這個惡性循環,開始學習「先投資自己」(PayYourselfFirst;PYF)。

如果你願意「先投資自己」,會強迫自己適應剩餘的金錢,日常生活支出也會相對減少。

這個過程比一般人想得更簡單。

他們可以開始逆轉惡性循環過程,改變金錢的方向,不再只是「往外支出」,而是「往內投資」。

無論改變多麼微小,都能創造具體的進步。

舉例而言,如果你投資自己五十英鎊,作為「絕對不能挪用的儲蓄」(SaveandNeverTouch;SANT)。

只要開始賺到更多錢,就可以提升「絕對不能挪用的儲蓄」金額比例。

你的行動其實正在改變觀念和行為,創造更好的結果。

如果你的事業無法創造金錢,支持你的生活,就不是真正的事業。

一般人認知的事業經常開銷其實並不正確。

事業的成本應該包括支付你本人的薪資,所以會更高。

倘若你離開自己的事業,沒人會進入你的事業,免費地替你工作,但你為什麼要免費替自己工作? 許多企業的主人,為了減少公司成本,多年來並未領取薪資。

他們認為「不領取薪資」(不投資自己、不支付自己)是一種榮耀勳章。

但是,如果一個事業(一間企業)沒有公平的薪資、股利或創業主的利潤,就沒有人願意投資,或者,他們會降低投資金額。

如果你是創業家,在某個時間點之後,你很有可能會賣掉自己的公司,將位置交給優秀的執行管理人員,這些人領取高薪,甚至連招募他們都必須付出昂貴的手續費,還要支付大筆金額,讓他們接受訓練。

因此,倘若你希望創造真正的事業,賺取真正的金錢,你應該立刻開始投資自己,支付自己的薪資。

你絕對值得這些錢,而且這是公平的作法。

你無法接受的原因可能與其他觀念有關,例如你的內心一直認為自己不值得,或者相信你賺到錢,代表其他人失去金錢。

貧窮的觀念:「別人會批評我,認為我因金錢而變質」; 富裕的觀念:「無論如何,別人都會批評我」 不管你做什麼,別人都會批評你。

你駕駛生鏽的老車,他們批評你,你駕駛一輛閃亮的紅色跑車,他們也會批評你。

然而,你的財富可能會鼓舞他們,你的貧困也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在。

別人會憎恨你最偉大的特質。

在人生的任何時刻,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愛你,也會有另一個人同樣恨你。

舉例而言,許多人都討厭我的紅色鬍子,除了我的母親。

但是,你必須明白,重要的事實是他們批評的不是「你」,而是受到生活經驗、信念、態度和價值的影響。

換言之,他們其實是藉由你,批評自己。

我以前總是相信,只要自己變得更好,別人的批評就會變少。

哈哈,我真的太傻了,才會有這種想法。

你愈偉大,別人就愈喜歡批評你。

你變得更好,他們也會用更嚴苛的標準評論你。

只要你不再渴望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或討厭你)的片面幻想,就可以找回所有浪費的時間和能量,不必滿足別人的期待,坦率地做自己。

我認為,你內心真正的期待,就是變得富裕。

如果妳是一個職業母親,家庭主婦可能會批評妳,認為妳把賺錢看得比養育孩子更重要。

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創造音樂、電影或藝術創作的風潮,並且名利雙收,還沒成功的藝術家也會批評你,抨擊你「為錢出賣靈魂」。

如果你是一名企業主,必須完成艱困的決策,開除員工並且協調重大合約,其他人也會責罵你冷血或貪婪。

他們只能看見你的表面,而不是內在,並且用表面行為批判你。

只有你知道自己必須承受的掙扎,以及自己犧牲了什麼。

你應該欣然接納批判和支持。

只要有支持,就會有批判。

讓他們用任何方法批評你,不要讓他人的毀譽影響自己的判斷。

誠實面對自己,並且努力不懈。

上述貧窮觀念的另一種形式是「朋友認為我變了」。

但是,我只擔心自己毫無改變。

世事無永恆,我們必須成長,否則只能等待死亡。

想要維持成功,改變是健康、自然且必須的作為。

你絕對能夠,也應該努力改變,成為一個更富裕的人。

如果你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他們會和你一起成長,或者接受你的改變。

倘若他們不願接受,沒關係,溫柔地讓他們離開吧。

不要覺得受傷,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你繼續努力追求成功。

金錢可以改變大腦的化學反應 金錢和大腦相關的研究已經提出愈來愈多強烈的證據顯示,金錢確實可以讓人變得快樂,其中的關鍵就是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

許多人都知道,多巴胺是人體的自然獎勵系統,能夠創造許多快樂的感受,特別是「調皮」的感官,例如性慾、權力和上癮。

《幸福的科學》(TheScienceofHappiness)的作者、科學家大衛.李伯曼(DavidLieberman)曾描述幸福是「一種持續追求有意義目標的過程」。

幸福的四種主要化學物質是多巴胺、催產素(Oxytocin)、血清素(Serotonin)和腦內啡(Endorphin)。

當你成功邁向有意義的目標,大腦就會釋放上述物質。

金錢就是一種進展。

持續賺錢也是一種進展。

金錢可以是生活的目標,或者協助完成生活的其他目標。

金錢能夠購買讓你快樂的物品,促進大腦的化學反應。

金錢充滿意義,因為金錢可以讓你負擔有意義的事物。

大腦的化學反應使你上癮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的《駕馭金錢:借力使力,創造財務自由,讓財富與人生價值最大化》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商周出版 商周出版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 上一篇 62歲申辦「以房養老」,還有銀行不收件,高齡金融商品究竟保護了誰? 下一篇 2022不像1995、2008,倒像2015?資深大戶:裴洛西訪台只是反彈的插曲 相關 有1,000萬,入手高股息ETF,還是買房收租?一個讓你投資路上更順遂的觀念 2022不像1995、2008,倒像2015?資深大戶:裴洛西訪台只是反彈的插曲 想領8月股息來得及嗎?「除息控」一定要知道的幾款ETF,00900配息聲量最高 高齡金融從業人員告白:如果好人不保證有好報請問你還要不要做好人? 通膨要降溫了,此刻買房或黃金?億元大戶:都不對,資金只該投入「這裡」 每天領1萬股息!存股達人愈跌愈買,用一公式算出「聯電便宜價」:豈有不買之理 這檔妖股兩周暴漲326倍,市值超越台積電!44歲「金融家」粗暴炒股,一度比李嘉誠還有錢 轉機、取息大布局台股低谷照樣賺 打敗大盤,六大轉機優勢股出列,下半年誰會繼續強? 花10年就有改變千萬富翁的三個共同習慣 每天不間斷記帳、省1杯咖啡錢,真的存得到錢?「Yes!」 在星巴克喝拿鐵有什麼問題?有錢人愈喝愈有錢,你呢? 合身套裝只要500元!財經女主播四招年存20萬35歲拚買第一間房 如何算出低本益比好股?他十年滾出5,000萬身價,以台泥為例「三種價位」長投賺波段 「3%、5%、8%」他37歲財富自由,揭飆股停利密碼:從魚頭吃到魚尾,最後飽腹出場 極度看空時行情隨時可能反彈 生醫類股夯哪些值得長期布局? 趁股災存飆股,一次賺進10年股息!他50歲財務自由:為何不碰國泰金、富邦金? 國安基金護盤台股醞釀中級反彈行情 長照負擔壓垮老年生活?二工具打造財務後盾 不跟魯蛇來往!他35歲提前退休,揭「12個粗暴理財心法」 殖利率近8%,想有長期的被動收入,可以開始買非投資等級債了嗎? 我手中股票套很深,砍不下手,該怎麼處理比較好呢? 元大金殺成這樣,要停損嗎?8月12日除權後會不會跌更多,看兩個關鍵 存股族「變心」,趁股災改買這三檔?Top20定期定額排行榜揭曉 高齡者,你是「專業投資人」嗎? 台積電都回到500元以上,聯電為何還是這麼弱?一個數字看懂「熱門股」跌不休的背後關鍵 面板、航運、基建可伺機介入?陳唯泰:如果利空抗跌可望出現強勢反彈 終老保險竟有這妙用,單身姑姑住爺爺的房子,用這招讓孫子心服口服 富比士億萬富翁:我不會只買某幾種股票 連續20年,每年投資收益10%!他以馬多夫案為例:太美好的事情不會是真的 政府高負債會衝擊股市和經濟?大錯特錯,債務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利空匯集,這次股市空頭不一樣?肯恩.費雪:長期熊市不存在 挖出10倍成長股!彼得林區選股絕學六種股票空頭也能賺 34歲小資女聰明省錢,15年買三房還開咖啡店,怎麼「用別人的錢買自己的房」? 前有防疫保單風暴,後有淨值危機,保險股現在還能買嗎? 月薪3萬的父親即將退休,34歲餐廳服務生薪水28K的低薪困境:一份薪水要怎麼撐起一個家? 放空比做多更容易賺錢?《空軍一哥》一出手就賺90%:這二種股票是放空好標的 去年賺的賠光光?勞動基金上半年恐虧4,000億 網友嘆「很多退休金都走了」 62歲申辦「以房養老」,還有銀行不收件,高齡金融商品究竟保護了誰? 熱門 國泰股利精選30周二除息 元大台灣50偏多看待 元大S&P500定期定額介入 美股企業獲利佳長線不淡逢低做多 富邦日本漲勢可期 原油ETF跌深反彈強勢領漲 群益深圳中小伺機布局 元大台灣50反1避險優選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45095601001 熱門排行 房市話題 08/1310:56 升息負擔加重該買房嗎?專家:該思考的是這件事 政經焦點 08/1319:23 基本工資審議9/1登場調幅有望達4.8%、26,462元 國際焦點 08/1318:39 美股連四周上漲創今年熊市最長漲勢月底前可能呈休整 科技產業 08/1313:20 美國15日起加強4項多邊出口管制先進半導體軟體等入列 國際焦點 08/1321:50 蘋果股價大漲為美股多頭注入強心針 編輯精選 報稅停看聽 2022/08/13 12:40:29 房市救長照?上半年長照基金逾四成都靠它 產業 2022/08/13 14:55:01 台塑拚節能減排這些方法超有用 總經趨勢 2022/08/13 16:25:08 全球大企業招募暫緩台灣就業市場警報響? 外資25周年 2022/08/13 16:35:57 讓台積電晉升國際、左右台資本市場外資對台股影響有多大? 外媒解析 2022/08/13 13:48:13 沉睡的大猩猩還沒開始賣三原因告訴你美股還有得跌 網群與速覽 經濟VIP 經濟彭博 產業資料庫 台股擂台明星賽 稅稅唸學堂 精選專題   即時 即時新聞 熱門新聞 要聞 政經焦點 熱門話題 新冠肺炎防疫 總經趨勢 經濟周報 願景工程 產業 產業熱點 科技產業 綜合產業 焦點人物 產業達人 證券 市場焦點 集中市場 櫃買市場 權證特區 公司治理 指標焦點股 國際 國際焦點 美中貿易戰 英語大進化 一分鐘看世界 兩岸 大陸政經 港澳話題 陸股透視 投行看大陸 兩岸快遞 金融 金融脈動 外匯市場 銀行 保險 Fintech 稅務法規 期貨 期貨市場 國際期貨 期貨商論壇 理財 報稅停看聽 個人理財 退休金算盤 基金天地 房市 房市話題 不動產投資 房市點線面 專欄 社論 經營管理 理財部落客 品味 食尚饗宴 樂活旅遊 精品時尚 風格人物 品味生活 商情 熱門亮點 產學動態 財富管理 CSR ICT趨勢 科技新視野 自動化產業 能源環保 光電半導體 工具機 五金新訊 化工儀器 建材新訊 房市情報 健康生技 食品餐飲 運動休旅 時尚生活 國際現場 商情1O1 中經社 中經社 車輛零配件 機械工具機 五金手工具 家具零配件 燈飾LED 螺絲扣件 工業零組件 電子電腦   產業報導 線上展覽 期刊年鑑 電子型錄 廣告刊登 國際展覽報名 經濟日報財經媒體集團 簡介 數位訂閱 報紙訂閱 論壇活動總覽 近十年大事紀 經濟App 聯絡我們 原版報紙資料庫 電子報紙 訂閱優惠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