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由出場策略推敲出的新創企業商業模式 - 創投律師Brya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併購是新創企業應該直接瞄準的出場機會. 而以「併購」與「IPO」這二個新創最重要的出場模式來說,前者的機會比 ...
「我的目標是五年內IPO」,這是我常在輔導新創團隊時,聽到團隊們遠大目標的一句話。
雖然有目標是好事,但你可知道IPO這條路並非合理的目標,且對於很多手握資金尋找標的物的投資人來說,這其實是個空泛的空中樓閣,因為比起IPO,團隊更要做的是找出自己有何能耐解決當前市場痛點,創造出價值,才是核心目標。
簡單的說,與其空泛的遙指空中樓閣,能踏上成長的階梯的才是重點。
因為能具體說出你的價值及找到潛在客戶,同時快速成長,才是投資人提著燈籠在尋找的新創團隊。
新創企業的成功目標
說實話,不論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個人夢想、或改變人類社會,背後肯定有個最真實的答案:「獲利」。
不過,新創團隊怎麼才算是成功?就我個人的看法,不論新創團隊用何種形式,只要能讓他的早期投資人獲利,都算成功!畢竟早期投資人若是獲利了,員工與共同創辦的夥伴們通常都獲利了,創業生態也能正向循環!
就以近期赴日本上市的Appier來說,從公布的財報資訊可以發現,其實他們尚未實現年度獲利,但從完成IPO、市值衝破14億美元的角度來看,已算相當成功,因為這能讓早期投資人從中取得資本利得,對創投而言就是成功案例,也有信心再投資其他台灣新創;而對公司來說,更可能因此尋找到適合且合拍的新創進行併購,因此整個新創的生態有了正向發展。
併購是新創企業應該直接瞄準的出場機會
而以「併購」與「IPO」這二個新創最重要的出場模式來說,前者的機會比後者高出百倍,實務上,新創公司能達成IPO的機率堪稱鳳毛麟角。
所以我常提醒,新創的成功目標除了IPO外,更應該瞄準透過大企業的併購出場,獲取資本利得,這其實是新創團隊更能成功獲利的路徑。
為了能獲得大企業青睞,新創團隊應該「以終為始」,先了解大企業目前成長方向欠缺何塊拼圖,再盤點自我能力,發展該項技術成為大企業併購的目標對象。
這我們或許能從過去台灣成功的併購案例中找出蛛絲馬跡。
知名的17Media被擁有淡馬錫控股富爸爸撐腰的Paktor投資併購,看上的不是他的營收,因為17Media根本尚未獲利,他們的目的是希望獲取17Media手中的使用者數據資料、營利模式,在數據、客戶就是未來獲利保證的年代,這些客戶資訊更顯重要;同理,Paktor也收購了另一個以匿名聲音為主的交友軟體Goodnight,看準的正是能快速取得市佔率,以及強化使用者的黏著度的優勢。
再來看到停車大聲公APP於2016年獲得宏碁投資、2017年被納入宏碁智通旗下,究其原因是宏碁為了擴大其交通票證事業的業務與市佔率,因此做了併購停車大聲公APP的決策。
更明顯的是LINE集團在近年開始收購巧克科技新媒體(ChocoTV)與LINETAXI的動作,目的顯然是為了增加免費通訊軟體公司除了賣貼圖、LINEPay之外的營收方式。
從這些併購案例中可以發現,大企業進行併購都有其目的,除希望能增加市佔率,也可能包括技術併購、業務整合,增加營收等規劃,因此新創團隊想要「成功」,當然也該從這些角度思考,如何創造自己能提供大企業需要的「加值」技術或解決方案,增加自身被大企業需要的機會,離「出場成功」更近一步。
台灣新創上市櫃IPO也已逐漸開放
雖然被併購這一條路是新創團隊更容易掌握的方式,但團隊在一路成長的過程後,也可能會遇上沒有企業主動併購的可能性。
因此,終究還是必須面對自行IPO,讓資本市場認同自己生意模式的這條路。
過去,台灣政府在上市櫃的法規相較於國際間是非常保守的。
要上市上櫃,企業須滿足連續獲利等等規範,以軟體業、智慧財產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新創團隊想要滿足上市上櫃的門檻,幾乎不可能。
但在2021年7月,台灣已迎來屬於自己的創業板塊(即證交所所屬的「創新板」、櫃買中心所屬的「戰略新板」),這對於整個新創圈來說,我認為終究會是個具有正面影響的政策。
怎麼說呢?就以2019年上海的科創板來看,當年度替上海創新創業募得了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資金,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這些資金活水的注入,對當地新創發展產生相當程度的活化。
因此,應該能夠預期台灣新創圈透過創業板,有機會贏得更多資金與機會,畢竟新創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技術或解決方案,並透過資金的投注拓展業務、或持續研發強化技術護城河,而未必是一開始就立刻追逐獲利。
在我看來,科創板的啟動對台灣新創圈將有機會帶來正向循環:新創能有更多的資金注入,更專心於核心目標發展、而早期投資人能從中獲取資本利得、資本市場投資人也可以在眾多標的物中選擇有興趣的企業投資,可說是多贏局面。
新創適合採取的商業模式
回頭來看,新創因應上述的「併購」、「上市櫃」應該做哪種生意呢?我的建議通常是,無論賣哪種貨品都好,重點在於「商業模式」的選擇。
「開店就是要賣好賺的貨」,就像創業的終極目的就是要獲利,找到能穩定且倍數成長的商業模式,肯定是吸引創投目光的敲門磚。
而對新創來說,何謂好賺的貨?
從市場上的生技製藥、文創產業、餐飲加盟甚至是近期上市的91APP等SaaS軟體業來看,都能發現他們在做的是一種「授權」生意,先不馬上以法律上智慧財產權的狹隘定義理解,「授權」這種生意重點在於雖然早期的投入高,但是一旦成名購買者眾時,因為長期銷售的單位成本將趨近於零,毛利奇高,當然企業就會以指數方式成長。
這就是投資人所追求的商業模式。
以大家熟悉的文創產業來說,如果能創造出眾人都喜愛的IP,像是知名卡通人物Kitty貓,便能透過簽訂合約不斷授權廠商生產各種衍生商品。
這就是透過早期投資所獲得的長期獲利。
相似的,91APP此類的軟體業、生技業的新藥開發,也都是透過前期的投資來獲取長期的收入。
這類型的產業,以往在台灣便有特殊的「IC設計業」存在,相信曾經接觸過資本市場的股民都不陌生。
因此新創企業希望最終能透過投資人投資而成長,成長後被收購而出場成功,自然應該瞄準這類的「授權產業」商業模式為不二選擇!
此外,團隊應該思考如何能找出各自「垂直領域」中的不可取代性。
舉例來說,當綜合型電商已經被PChome、momo等稱霸,選擇小眾市場切入才是後進者的機會。
以專賣實驗室耗材用品的「科研市集」來說,鎖定大學、公私立機構的理工實驗室的消費者,不只可以賣產品,更可以提供包括撰寫論文過程中需要的各種顧問服務。
這類對小眾市場消費者的專精服務,也讓他們自2015年以來快速成長。
最後我想跟新創團隊說,「創新」的概念並不是非要你提出劃時代的技術發明不可,而是必須在一個對的題目中選擇對的戰場,哪怕是個古老的商業模式,只要能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發揮作用、帶來差異化的價值,那依舊是個成功的創新。
因此,對於新創而言,「選擇永遠比努力重要」,找出對的題目、找到一個能讓企業成長擴張的商業模式,再做出成長實績說服投資人取得投資,這樣反覆運作、「以終為始」的概念是唯一讓新創更接近成功的方式。
(本文授權登刊於FINDIT【新創園地專欄-黃沛聲】)
2021年10月7日/通過:蝦蝦
https://bryan.law/wp-content/uploads/2021/10/Bryan-出場商業模式.jpg
994
1591
蝦蝦
https://bryan.law/wp-content/uploads/2019/08/bryan.jpg
蝦蝦2021-10-0700:33:132021-10-0700:38:15那些由出場策略推敲出的新創企業商業模式
熱門文章
新創公司創辦人必知6個基本問題
遠端工作:兼顧勞工權益與合法性
創辦人合約:避免創業夥伴吵架
創業者與房東簽訂租約注意事項
網紅平台的三大法律問題
借名擔任董事者的法律風險
Categories
KOL網紅經濟
News
個人評測
公共事務
創投觀點
創業募資
勞資法規
商業模式
專欄文章
導讀推薦
智慧財產
法律
科技趨勢
經營管理
股權規劃
閱讀筆記
餐飲創業
首頁文章
Facebook
諮詢服務 遇到募資問題、公司架構問題嗎?
新創不知道股東協議該如何約定?歡迎與我們團隊聯繫。
諮詢服務 遇到募資問題、公司架構問題嗎?
新創不知道股東協議該如何約定?歡迎與我們團隊聯繫。
Contactus 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
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67號17樓
+886-2-27006120
OfficeHours Mon-Fri:10:00-:1800
Facebook
Scrollto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創業還是換個地方打工?從出場談新創團隊的股權
- 2黃沛聲】那些由出場策略推敲出的新創企業商業模式 - FINDIT
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黃沛聲主持律師在本期就國內近期透過IPO或收購模式出場的新創標竿,探究這些新創究竟使採取何種商業模式或累積哪些可以創造價值的 ...
- 3台灣新創想怎麼「出場」?企圖心強烈,以永續經營為目標
追求永續經營、公開發行或被併購,都是新創「出場」的一種選擇。根據《數位時代》2016創業大調查,多數台灣新創以獨立經營為目標。|Meet創業小聚.
- 4那些由出場策略推敲出的新創企業商業模式 - 創投律師Bryan
併購是新創企業應該直接瞄準的出場機會. 而以「併購」與「IPO」這二個新創最重要的出場模式來說,前者的機會比 ...
- 5新創企業募資及出場策略
PwC Taiwan. 台灣近年知名新創出場案例. 15.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 Gogoro:預計2022完成美國納斯達克SPAC上市,估值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