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在該篇論文上定義它為「某人為了表明自己是男是女而所做或所说的一切」。
以當代學術意義上的用法來使用該詞(即代指男和女的社會角色)的歷史可追溯到1945年 ...
社會性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生物學上的性別,請見「生物性別」。
交織在一起的性別符號。
紅色的(左)代表女性,同時也是金星的代表符號。
藍色的(右)代表男性,同時也是火星的代表符號。
社會性別(英語:Gender)[註1]指與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有關,或用於區別兩者的一系列特徵。
社會性別一詞的意思因語境而異,它所包含的可能是生物性別(即男性、女性、雙性人所擁有的狀態)、建基於生物性別的社會結構(即性別角色)、性別認同[2][3][4]。
大多文化採取性別二元論的觀點,即認為社會僅有兩種性別(男性/男孩及女性/女孩)[5],而那些不屬於上述群體的人則會歸作非二元性別或性別酷兒。
一些社會會把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的人歸類作某些特定類型的社會性別,像是南亞地區的海吉拉,他們常被視作第三性別(或第四性別等等)。
在1955年,性學家約翰·曼尼開始把生物性別(biologicalsex)及性別角色(genderasarole)區分開來使用。
在這之前的研究者很少用到社會性別一詞去包含性別認同等與性別有關的一切事物,不過在語法上會有所區分[2][3]。
但曼尼的用法在1970年代之前一直沒得到廣泛支持。
到了197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開始接受有關區分生物性別及性別的社會建構的概念。
當今人們會在某些情況下遵從此一區分,對於社會科學上的討論,及由世界衛生組織擇寫的文件而言更是如此[6][7][4]。
在其他情況下,社會性別的意思會包含生物性別在內,甚至以其取代後者。
社會科學的某些領域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2][3]。
在人類以外的動物研究中,社會性別常用於代指動物的生物性別[3]。
此一類型的字意改變可追溯至1980年代。
199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始改用社會性別,以之取代性別(sex)[8]。
不過在2011年,它的態度再度出現了改變,改以性別來形容生物上的分類,社會性別則用於表示「某人對自己是男是女的界定,或社會對某人的性別表現的反應」[9]。
社會科學有一門稱為性別研究的分支,其專門研究社會性別。
像性學及神經科學般的學科同樣會關注此一議題。
社會科學有時會接受社會性別是社會建構底下的產物,這一種傾向於性別研究中較為明顯,而自然科學則更為聚焦於研究人類的生物性差異會否影響社會性別發展。
兩者都為「生物性差異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性別認同」的爭議提供了資訊。
在一些英語文獻中,研究者會把其分成三個部分——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角色。
此一框架首現於1978年一篇女性主義變性慾文獻中[3][10]。
目次
1詞源及應用
1.1由來
1.2概念史
1.2.1用法
1.2.1.1文法上的分類
1.2.1.2社會角色
2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
2.1性別指定及社會性別流動
2.2社會分類
2.2.1非二元性別及第三性別
2.3量度性別認同
2.4女性主義理論與性別研究
2.5性別假說的社會建構
3生物學因子與視角
3.1性別分類
3.2兩性異形
3.2.1人腦
4性別研究
5心理學與社會學
6社會性別與社會
6.1科學
6.2貧窮
6.3一般緊張理論
6.4氣候變化
7參見
8註解
9參考文獻
9.1書刊
10外部連結
詞源及應用[編輯]
由來[編輯]
社會性別的當代英語「gender」由中古英語中的「gendre」演變而來。
「gendre」為一個源自盎格魯-諾曼語及中古法語的外來語。
而它又來自拉丁語的屬「genus」。
兩者皆指類型、分類、種類。
它們於最後皆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gen-」[11][12],它亦是眾多英語字詞的詞根,包括「kin」、「kind」、「king」[13]。
它在當代法語中以「Genre」(類型、種類、性類型)的形式出現,並跟希臘語詞根「gen-」(生產)有關,此一詞根亦出現在「gene」、「genesis」、「oxygen」等字詞上。
1882年的《牛津英語詞源詞典》把「gender」定義為「種類、品種、性別」,指其就像意指出生的「generenatus」般,一樣源自拉丁語中的屬「genus」[14]。
概念史[編輯]
社會性別於人類史上仍為剛出現沒多久的概念[15]。
古人沒有理解社會性別是什麼的基礎,直到過去數十年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開始研究之,社會才慢慢意識到什麼是社會性別[15]。
對於人類過去大多數日子而言,社會性別一詞只跟文法有關。
到了1950-1960年代,它才開始慢慢被視為文化建構下的產物[16]。
在1955年,性學家約翰·曼尼開始把生物性別(biologicalsex)及性別角色(genderasarole)區分開來使用。
在這之前的研究者很少用到社會性別一詞去包含性別認同等與性別有關的一切事物,不過在語法上會有所區分[2][3]。
即使找遍1900年至1964年出版的12,000多本有關婚姻和家庭的書目,也不能找到「社會性別」一詞[2]。
一篇文章分析了1945-2001年間3000多萬篇學術論文的題目,發現「社會性別」一詞的使用率遠低於「性別」,且在早期研究者多把其視作文法上的分類使用。
不過到了後期,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科學等領域使用「社會性別」的次數開始拋離了「性別」本身[3]。
而相關趨勢跟1970年代女性主義學者開始接受以「社會性別」及「性別」來區分「性別的社會建構」及「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的史實相符[3]。
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社會性別」在學術領域的使用次數出現了大幅增加的趨勢,它在社會科學領域的使用次數更拋離了「性別」本身。
雖然此一字詞在科學出版物中得以廣泛應用,女性主義的影響應記一功,但是部分研究者會把社會性別視作性別的同義詞使用,這便跟女性主義理論相違背;而且有時此一字詞的應用跟理論本身的關係不大。
生物學家戴維·黑格說道:「其他科學家跟我解釋了他們會在生物學語境下,以社會性別代替性別的原因。
他們有的是希望表達對女權主義目標的同情,有的是想採用更符合學術規範的語言,另外一些則希望避免產生歧義,以免讀者誤認為他是在指交配」[3]。
在控告他人歧視被害人的案件中,性別為一項比起社會性別更為關鍵的要素。
因為後者需考慮社會建構的規範。
這便擁有較大的解釋空間和爭議[17]。
朱莉·格林伯格寫道,儘管性別與社會性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在如何構成歧視這件事上卻是相關的——建基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導致人產生性別歧視[18]。
在J.E.B.v.Alabamaexrel.T.B.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寫道:
社會性別一詞得到了嶄新而有用的涵意——它指的是兩性特有的文化或態度特徵(相對於身體特徵而言)。
可以這樣說,社會性別跟性別出現了一定配對——女性氣質跟女性的配對,男性氣質跟男性的配對[19]。
用法[編輯]
文法上的分類[編輯]
該詞仍用於代指語法上的性(一種分類方法,把詞語分類為陽性、陰性和中性)。
亞里斯多德表示,此一概念為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所創的[20]。
亨利·華生·福勒在1926年表示,該詞的定義跟此一含義有關:
「社會性別……只是一個文法用詞。
用於表示某人是陽性或陰性,即是男是女,是一種戲說還是一種錯誤」[21]。
社會角色[編輯]
性別角色一詞仍為性學家約翰·曼尼首創,它在1955年的一本科學貿易期刊上首度公開。
他在該篇論文上定義它為「某人為了表明自己是男是女而所做或所說的一切」[22]。
以當代學術意義上的用法來使用該詞(即代指男和女的社會角色)的歷史可追溯到1945年[23],隨後直到19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崛起,該詞才開始普及化。
該些運動把之理論化,認為人性在本質上無分性別,只是社會任意地建構了所謂的性別差異罷了。
由此延伸下去,與此一過程有關的事宜就是對社會性別的標籤。
把社會性別單純視作性別(生物學上的分類)的代替用詞使用的例子也有不少,不過抵制勢力亦有之。
《美國傳統英語字典》(2000)利用了以下兩個句子來說明這一區別,並指出儘管這一區別在「原則上是有用的,但卻沒有得到廣泛遵守」[24]。
藥物的療效似乎會因患者的性別(而不是社會性別)而有不同。
在過去,社會性別角色(而不是性別)的界定可能更加明確。
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編輯]
主條目: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
系列條目跨性別專題
性別認同
雙性性格
順性別
性別盲
變性人
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
異性戀酷兒(英語:Queerheterosexuality)
非常規性別
第三性別
雙靈
海吉拉
跨性別男性
跨性別女性
保健和醫藥
性別不安
性別重置手術
性別重置療法
性轉換症
權益問題
權益
權利組織(英語:Listoftransgender-rightsorganizations)
中性廁所
跨性別恐懼症
跨性別歧視(英語:Non-binarydiscrimination)
厭跨女症
跨性別迫害
宗教與跨性別(英語:Religiousviewsontransgenderpeople)
收養
性別指定
社會和文化
活動
跨性別追悼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LGBT活動(英語:ListofLGBTevents)
跨性別旗
人物(英語:Listoftransgenderpeople)
出版物(英語:Transgenderpublications)
主題(英語:Listoftransgender-relatedtopics)
理論和概念
變裝
偽娘
男人婆
二性主義(英語:Genderism)(性別二元論)
非二元性別者歧視(英語:Discriminationtowardsnon-binarygenderpersons)
後性別主義(英語:Postgenderism)
跨性別女性主義
跨性別權益
參見
社會性別
雙性人
LGBT
性別
性別指定
區別
性取向
LGBT主題跨性別主題閱論編
一位年輕的瑞典演員將社會性別描述為一種曖昧的現象
性別認同是指某人在社會上對於某種特定性別或性別角色的認同。
在歷史上,女性一詞一直是在代指女性的身體,但到了最近一些女性主義者對此提出了異議[25]。
學術上,已有多個定性分析探究及呈現了社會性別會如何表現出來;不過女性主義者對於這些有關性別角色和生物性別的主流意識形態提出了質疑。
某人的生物性別已跟特定的社會角色和期望直接掛鉤。
朱迪斯·巴特勒認為「做個女人」此一概念比較有挑戰空間,除了因為社會視女人為一門社會性分類之外,還因為它是一種自覺、一種文化上的狀態,或是一種建構的主觀認同[26]。
社會認同指的是對於某個形成共同文化的集體或社會分類的共同認同[27]。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28],自我概念會受到社會群體或社會分類的成員的影響:這一點具體表現在團體歷程,及群體如何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行為上。
之後屬於某個群體的人會為他們的成員提供「他們是誰」的定義,以及他們在該一領域應如何舉止的規範[29]。
2013年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跨性別者平權集會,當中出現了一名手持傳單的示威者,傳單上面寫有「社會性別就像表親送來的舊毛衣一樣。
它雖給了我,但卻不如我所願。
」
把人在社會角色上以男女二分會產生問題。
因為這使得人們覺得他們只應站在光譜的兩端,且必須界定自己是男是女,失去站在光譜靠中位置的念頭[30]。
世界上不同社區一旦嘗試解讀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都會產生一系列以性別界定行為適合某人與否的社會期望,並且開始會在權利、資源、社會權力、健康行為上出現了以性別為基的差異判斷[31]。
儘管相關程度因社會文化而異,但他們大多擁有偏向男性的傾向,造成大多社會的權力及性別不平等[32]。
儘管大多文化對於兩性的規範及信念會有差別,但「何謂具有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角色」則沒有普世標準,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答案[33]。
男女之間的社會角色關係建基於該個社會的文化規範,這便導致了性別系統(英語:Gendersystem)的出現。
性別系統為眾多社會形態的基礎,包括性別隔離、以男性氣質規範作主導[32]。
哲學家米歇爾·福柯表示作為性主體,人類是權力的客體。
這的權力不是體制性或結構性的,而是「錯綜複雜的策略形勢」的能指或標記[34]。
故此,權力決定了某人的態度行為種種,而人本身在認識論及本體論上都是被建構的標記及符號的一部分。
例如身為女性即代表某人是個女人,「做個女人」的能指則為應當軟弱、情緒化和不理智,沒有能力進行屬於「男人」的行動。
巴特勒指出,性別及社會性別與其說是名詞,倒不如說是動詞比較合適。
她給出了以下理由:因為她是女性,所以行動受限。
她表示「我不被允許按著自己的意願來構建自身的性別和社會性別」[26]。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性別在政治上受制於社會。
與其說『女人』是一種身份,倒不如說是一種行為。
」[26]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論於後來受到了批評,指她的行文強化了傳統的性別二分法[35]。
性別指定及社會性別流動[編輯]
參見:性別指定
性別理論家凱特·博恩斯坦(英語:KateBornstein)表示,社會性別為模稜兩可的,且具有一定的流動空間[36]。
現時有關社會性別的定義存有衝突,不過當中亦有地方相同: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社會性別為社會對於某種特定性別的合適行為、行動及角色的構建[4]。
他們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是根據社會上的規範來制定及表現的,個人的想法在當中不是首要的考慮因素[4]。
社會性別指定的第一步就是考慮當事人的生理和生物特性,接下來就是如何把社會建構的行為強加於人。
社會性別一詞是用於描述在社會或文化中構建成「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某些特質。
儘管某人的性別在眾多文化中被視為一項生物學上的事實,但不同文化對於何謂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則有不同標準。
故此該人的性別在性別角色上有什麼意義亦會隨著文化而改變[37]。
人們可從多種途徑了解到何為「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舉止,包括照料者、在學時的社教化、媒體上的描寫。
性別角色的學習打從出生便已開始——幼時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事實上也是某人學習性別角色的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給嬰兒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給他們玩什麼玩具。
然而,某人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並不總是與其社會性別一致。
除了學習行為,其他因子也在社會性別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38]。
社會分類[編輯]
在17世紀,瑪莉·弗里斯(英語:MaryFrith)透過穿上男裝、於公眾場所抽菸等行為,來使社會震驚。
性學家約翰·曼尼於1955年創造了性別角色一詞。
他把性別角色定義為可能會表露某人為男孩/男性或女孩/女性的行為及反應[39]。
性別角色的要素包括衣裝、說話方式、行動、職業。
一些女性主義哲學家不認同社會性別是一門分類,認為它不是「表象背後的原因」,反之卻是「一種宏大編排,作用於自身跟他者之間的微妙中介之上」[40]。
非二元性別及第三性別[編輯]
主條目:非二元性別和第三性別
歷史上大多社會只會把性別角色分成兩類——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同時認為前後兩者在很大程度上跟生物學意義上的男性和女性相對應[5][41][42]。
人出生後沒過多久,社會便會按照其性器官的模樣,來為他指定性別[37]。
不過在歷史上,有些社會反而會承認性別角色處於靠中位置的人,甚至會表揚之。
像是夏威夷文化的「Māhū」,他們「處於男女兩極的中間」[43][44];奧傑布瓦的「ikwekaazo」及「ininiikaazo」,分別代表「擔任女性角色的男性」和「擔任男性角色的女性」[45]。
在性別社會學的語境底下,上述人士可能會被視為第三性別,對於性別研究及人類學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
當代美國原住民及加拿大原住民可能會把符合該些傳統角色的人歸作「雙靈」[46]。
不過上述的總括性用語、新用詞,及看待性別的文化建構,並不一定為這些群體中的較傳統成員所認同[47]。
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海吉拉常被視作第三性別[48][49]。
墨西哥瓦哈卡州的「muxe」也可能屬於第三性別[50]。
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布吉人則擁有混合上述特點的傳統[51]。
除了以上各式各樣的第三性別之外,現在很多文化還會在不同程度上承認非二元性別認同。
非二元性別者(或性別酷兒)會擁有並非完全屬於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的性別認同。
他們可能會在性別認同上出現重疊,抑或擁有二至多種性別認同、沒有性別認同、擁有浮動的性別認同、認同自己為第三性別或其他性別。
西方主流文化在較近期才開始探討非二元性別的相關議題[52],非二元性別者可能會在日常上受到他人騷擾、歧視及侵犯[53]。
瓊·羅格登(英語:JoanRoughgarden)認為,一些人類以外的動物同樣擁有多於兩種社會性別,因為對於具有特定生物性別的動物個體而言,行為模板可能不只一種[54]。
量度性別認同[編輯]
早期的性別認同研究一般只會假定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只是兩極的綫性連續體。
不過此一模型的效度備受質疑,因為社會對男女的定型會隨著時間改變。
於是便有人提出兩維的性別認同模型,當中男性氣質及女性氣質被概念化成兩個獨立且正交的維度,兩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存在在某人當中。
此一概念於當下已成了廣為接受的標準[55]。
在性別認同研究當中,較常應用的測驗工具有兩套: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及個人屬性問卷(英語:PersonalAttributesQuestionnaire)(PAQ),兩者皆考慮到男性氣質及女性氣質的多維性,並把人分成傳統性別型(主要認同自己擁有男性氣質的男性、主要認同自己擁有女性氣質的女性)、反傳統性別型(主要認同自己擁有女性氣質的男性、主要認同自己擁有男性氣質的女性)、雙性型(兩者皆擁有一定認同程度的人)、未定型(兩者皆欠缺認同)[55]。
特溫格(1997)表示,男性一般比起女性擁有更多的男性氣質,女性則一般擁有較多的女性氣質,但氣質與性別的關係正在減弱[56]。
女性主義理論與性別研究[編輯]
女性主義哲學
主要作品
《為女權辯護》(1792)《婦女的屈從地位》(186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第二性》(1949)《女性的奧秘》(1963)《性別政治(英語:SexualPolitics)》(1969)《性的辯證法(英語:TheDialecticofSex)》(1970)《女太監》(1970)《像女孩那樣丟球(英語:ThrowingLikeaGirl:APhenomenologyofFeminineBodyComportmentMotilityandSpatiality)》(1980)《不同的聲音(英語:InaDifferentVoice)》(1982)《政治的現實(英語:ThePoliticsofReality)》(1983)《邁向女性主義的國家理論(英語:TowardaFeministTheoryoftheState)》(1989)《性別麻煩(英語:GenderTrouble)》(1990)
著名學者
沃斯通克拉夫特 ·波娃 ·戴莉 ·戈爾德曼 ·哈斯蘭格 ·伊瑞葛來 ·傅瑞丹 ·費爾斯通 ·基爾 ·斯坦能 ·戴維斯 ·胡克斯 ·克莉斯蒂娃 ·盧森堡 ·麥金儂 ·米歇爾 ·魯賓 ·薩達維 ·楊 ·蔡特金 ·勒納(英語:GerdaLerner) ·巴特勒 ·普魯姆德(英語:ValPlumwood)
重要概念
女性主義 ·性別性別平等 ·性別操演(英語:Genderperformativity) ·關懷倫理學
分類
女性主義哲學家
閱論編
生物學家兼女性主義學者安妮·福斯托-斯特林(英語:AnneFausto-Sterling)反對有關「生物本質論對社會決定論」的論述,並提倡應更深入地分析生物體與社會環境之間會怎樣產生影響某人能力的互動[57]。
哲學家兼女性主義者西蒙·德·波娃把存在主義應用於女性的生活經歷中:「我們並非生來為女人,我們是成為了女人」[58]。
儘管這在語境上只是哲學方面的修辭手法,但其同樣適用於生物學上的語境——一名少女必須經歷完一整段青春期,才可成為女人;而在社會學的語境上,成熟並非一種本能現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習得的[59]。
自1970年代起,女性主義理論在探討性別議題時的用字便出現了爭議。
1974年出版的《Masculine/FeminineorHuman》中,其作者使用了「內在的性別」(innategender)和「習得的性別角色」(learnedsexrole)這兩個詞[60],然而到了1978年的版本中,「sex」和「gender」的用法卻倒過來了[61]。
到了1980年,大部分女性主義的文章都會將「gender」僅僅用作社會文化上性別的自我認同,以便與生物上的性別(sex)區分開來。
在性別研究當中,社會性別是在指社會及文化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建構。
在此一語境底下,社會性別明確地排除了生物上的差異,反之卻專注於文化差異[62]。
此一情況在其他領域當中亦有出現,例如1950年代的社會學、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的理論、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茱莉亞·克莉斯蒂娃等人的研究、像朱迪斯·巴特勒般的美國女性主義者。
巴特勒的追隨者傾向認為性別角色是一種行為實踐,亦即其是表演性的[63]。
查爾斯·赫斯特稱,一些人相信性別會「……自動決定某人的性別氣質、角色(社會上的),以及性取向(對特定性別的性偏好及行為)」[64]。
性別社會學家則相信人們所展現的社會性別有其文化根源及習慣。
比如麥可·斯瓦洛相信,人們須透過學習,才能懂得如何作出與其指定性別相符的行為,及從互動中了解到怎樣的舉止才符合社會對男性或女性氣質的期望。
斯瓦洛評論道,人類「是許多人接受相近思想,並就此採取行動之結果」[65]。
從衣裝到個人髮型,從關係選擇到職業選擇,人們無不受到此一過程的影響。
斯瓦洛認為,這些類型的區分是很重要的,因為社會一看到人,就想把他們識別和分門別類。
他們需要將人們放入不同的類別,以讓人能夠知道應該如何看待某個特定人物。
赫斯特認為,在人們需要明確表達社會性別的社會當中,相關文化規範一旦被打破,那麼當事人就通常需面臨某些特定的後果。
當中很多是紥根於性取向歧視之上。
他表示在某些社會當中,同性戀者常因為社會偏見,而在司法系統中面臨歧視[66][67][68]。
赫斯特曾就司法系統對於打破性別規範者的歧視情況進行過描述,他表示:「法院經常把性別、社會性別、性取向混為一談,使得它不僅否定男同性戀者及女同性戀者的權利,而且連帶不符合傳統性別期望者的權利也一併否定」[64]。
基進女性主義者安德里亞·德沃金在描述她的信念時表示,她會「致力摧毀男性的支配地位及社會性別本身」[69]。
政治科學家瑪麗·霍克斯沃斯(英語:MaryHawkesworth)發表了有關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理論的論述,她指出社會性別一詞的涵意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或以後,於女性主義學術界當中出現了轉變,並且以明顯不同的方式應用在學術研究中。
她稱,當包括桑德拉·哈定(英語:SandraHarding)及瓊·瓦拉赫·斯科特在內的幾名女性主義學者,開始認為社會性別「為一門分析性分類,包含人類的所思所想所行」時,它的涵意便出現了變化。
政治科學領域的女性主義學者此時開始把社會性別視為分析性分類,其中強調了「被主流論述所忽視的社會和政治關係」。
不過霍克斯沃斯同時稱:「女性主義政治科學並沒有成為學科內的主流範式」[70]。
美國政治科學家卡倫·貝克維思同樣對於政治科學之內的性別概念有所論及,她認為的確存在著一種有關「社會性別的共同語言」,且其必須加以明確闡述,以使之更為紮根於政治科學之內。
貝克維思描述了政治科學家在進行實證研究時,可以怎樣運用「社會性別」一詞,指應視其為「一門分類,或一個過程」。
若將社會性別視為一門分類,那麼便可使政治科學家在某個特定的政治環境中,「界定被視為展露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的行為、行動、態度和偏好」。
它還可用於論証社會性別差異會怎樣「制約或促進政治」行為者。
若在政治科學研究中把它視作一個過程,那麼便有兩個不同面向:一是確定「結構和政策對男女的不同影響」,二是男女政治行為者如何「積極努力地產生有利的性別結果」[71]。
對於性別研究此一領域,雅克塔·紐曼稱儘管性別是生物決定的,但人們如何表達自身的社會性別卻不受制於生物狀態。
性別化(Gendering)是一個建基於文化之上的過程,儘管對於男女的文化期望往往與他們的生物狀態有直接關係。
紐曼認為,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把性別視作壓迫的原因,而忽視了其他問題,比如種族、能力、貧窮。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目前的性別研究課程會把更多因素納入範圍,研究這些因素在決定人們如何生活時會怎樣互相影響。
她還指出,其他非西方文化對社會性別和性別角色的看法不一定與西方相同[72]。
紐曼還質疑了「平等」一詞的含義;「平等」一般為女性主義的目標。
她認為「平等」一詞本身就是有問題,因為它所指的可以有不同,例如其可指待遇相同,但亦可指按著性別而出現不同的對待,抑或公平地對待任何一種性別者。
紐曼認為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平等一詞沒有統一的定義,而定義精確在公共政策等領域可能是非常重要的[73]。
性別假說的社會建構[編輯]
參見: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區別
在二戰期間,鉚釘女工是美國大後方的著名象徵之一,其反映了當時的女性因戰時需要,而需脫離傳統性別角色的情況。
社會學家通常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產物。
此外不少研究者只把性別視為生物的,並否定其有任何的社會或文化建構成分在內。
此一情況在女性主義者當中尤其普遍。
比方說,性學家約翰·曼尼把生物性別(biologicalsex)及性別角色(genderasarole)區分開來使用[39];社會學及社會政策教授安·奧克利(英語:AnnOakley)同樣稱:「人們必須承認性別的恆定性,但同時必須承認社會性別的可變性」[74]。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性別是指定義某人是男是女的生物生理特徵」,而社會性別則「指社會構建的,並被特定社會認為適合於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行為、活動和特性」[75]。
在上述語境下,性別是指生物學(自然科學)研究上的分類,而社會性別則是指人文社科的研究重心之一。
女性主義生物學家林達·伯克認為「生物學上的事並非可以出現轉變的」[76],因此該些學者視性別為恆定的,而社會性別則會隨社會結構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性別同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
例如性別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她表示:「也許這種被稱為『性別』的建構跟社會性別一樣,都是文化建構的;事實上,社會性別可能本來就已經存在。
由此推導下去,性別跟社會性別基本就沒有任何區別了」[77]。
她繼稱:如果性別本身就是一個以社會性別為中心的分類,那麼繼續『把社會性別定義為對性別的文化詮釋』這件事本身就沒有意義可言。
社會性別不應僅僅被視為建基於指定性別(一種法律概念)的文化刻畫,而是須視之為生產機器,而性別本身就是因這種機器而確立。
……在前語言上,這裡所指的性別生產應被理解為由社會性別所指定的文化建構機器的效果。
[78]
巴特勒認為:「身體只是在某些規管圖式高度社會性別化的生產性制約當中存在著、忍受著、生活著」[79],而性別「不再只是有關身體的……它是一種支配身體物質化的文化規範」[80]。
婦女研究及歷史系教授琳達·尼科爾森在回顧歷史時指出,在歷史上絕少有人以「性別有異」的方式理解人體。
她繼指西方在18世紀之前,一直認為兩性性器官實際上是一樣的。
該時西方主要把視為女性性器官不完整的男性性器官,而二者之間的區別只是程度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相信此事為漸變的,抑或具有光譜性質[81]。
此一說法已受到像海倫·金、瓊·卡登、麥可·斯托爾伯格般的學者的批評[82][83][84]。
生物學系兼性別研究系教授安妮·福斯托-斯特林(英語:AnneFausto-Sterling)則從雙性兒童的實證研究出發,介紹了醫生會如何解決雙性人問題。
她以一個雙性人的出生為例展開論證,認為「我們對性別差異的概念塑造了,甚至反映了我們建構社會制度和政體的方式;它們也塑造和反映了我們對身體的理解」[85]。
然後她引用了約翰·曼尼等人對雙性人的研究,以此引證性別假設是如何影響性科學研究:「他們從來沒有質疑過只有兩種性別的基本假設,因為他們研究雙性人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更多何謂『正常』發展」[86]。
她還提到了醫師對雙性人的親屬解釋相關情況時所用到的語言。
她稱,由於醫師還是認為雙性的新生兒實際上要不是男的,就是女的,故此會告訴父母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去辨其雌雄。
也就是說,醫師的行為是由認為只有兩種性別的文化假設所塑造的。
最後她提到了不同地區的醫護對於雙性新生兒的處理手段存有差異,這很好地說明了性別本身也會被社會構建[87]。
她在《身體的性別化:性別政治和性的構建》一著中提到了以下例子:最近,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一組醫師團隊報告了幾例患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的XX雙性新生兒案例——該症為遺傳性障礙,會影響促進類固醇激素生產的酶……在歐美地區,這樣的孩子由於有機會於日後生兒育女,故此一般會被當作女孩撫養。
受過這種歐洲傳統培訓的沙特醫師向新生兒的父母提出了上述建議,但其中一些表明不會接受,即他們不願把當初視為兒子的嬰兒當作女兒般撫養。
他們也不接受為之進行女性化手術……這基本上是當地社區態度的體現……他們更喜歡男性後代。
[88]
故此現有證據表明,文化的確在指定性別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對於雙性孩童的情況而言更是如此[87]。
在《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認同與心理健康:重新審視性別強化》一文中,希瑟·普里斯、薩拉·林德伯格、珍妮特·史布利·海德等人探討了性別認同在青少年時期會否出現偏離。
研究者的研究建基於希爾和林奇在性別強化假說中提到的觀點,即來自父母的信號和信息會決定並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認同。
這一假說認為,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認同,而與其中任何一方的互動多寡則為性別強化的自變項。
普里斯等人的研究並不支持希爾和林奇所提出的假說——「隨著青少年經歷這些和其他社會化影響,他們在性別角色認同、性別態度及行為上會變得更加刻板」[89]。
不過他們亦表示,也許希爾和林奇的假說在過往是正確的,但現在卻因為青少年群體在性別角色認同方面的變化,而變成錯誤的。
《解讀性別系統:性別信念和社會關係的理論視角》的著者塞西莉亞·里奇韋及雪萊·科雷爾認為,社會性別的範圍遠超於角色及認同,直指它為透過「社會關係脈絡」制度化的事物。
里奇韋及雪萊把「社會關係脈絡」定義為「個體將自身與他者的關係確定下來,以採取行動的任何情境」[90]。
他們還指出,除了社會關係脈絡,文化信念在性別制度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他們認為,人們每天都在被迫以跟社會性別有關的態度舉止來承認他人,與之交往。
每天人們都在遵守社會既定一套的霸權式標準信念的前提下,互相交流,其中包括有關性別角色的一套信念。
他們指出,社會的霸權式標準信念設下了一系列規則,而這些規則又為「社會關係脈絡」的促成背景。
里奇韋和科雷爾隨後一轉議題,探討性別分類,把它定義為「我們為某人貼上男性或女性標籤的社會認知過程」[90]。
生物學因子與視角[編輯]
參見:性別分化和人類性別分化
在大多情況下,男性和女性的所作所為十分類似,當中只有很少的性別差異,不過產前及童年所接觸的雄激素會對性別化行為構成一定影響。
該些行為包括性別規範性遊戲、性別的自我認同、從事侵略性行為的取向[91]。
大多數雄性哺乳類動物在進行遊戲行為時,會因睪酮的影響,而表現得較為粗暴。
這點在人類當中也不為例外。
同樣,睪酮的水平可能會影響到性本身——非異性戀者傾向在童年時期作出並非性別典型的行為[92]。
在20世紀末,生物學上的性別開始成為眾多研究的探討重心。
早年不少研究聚焦探討性別認同障礙,亦即現在的性別不安。
約翰·曼尼就著上述或相關領域的研究,為這一議題下了個總結:
「性別角色」一詞可追溯至1955年的一篇印刷文章。
「性別認同」一詞則可追溯至1966年11月21日的一篇新聞稿,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宣佈,他們開辦了一間專為變性者而設的新診所。
這一用語在經過各大傳媒傳播後,便廣為世界認知,並被翻譯成各國方言。
在理論基礎上,社會性別和性別認同的定義存有不同。
在大眾化和科學化的用法當中,性別是指你在生物學上是什麼;社會性別指你在社會上成為了什麼;性別認同指你對自己是男是女的意識或信念;性別角色則指文化對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
性別認同障礙的決定成因可分為幾個大類,包括基因、產前激素、產後社會、青春期後激素。
但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未提出一個全面而又詳細的因果關係理論。
腦部的性別編碼是雙相的。
患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的先天外生殖器性別,與腦部的性別編碼不一致[93]。
儘管眾多研究證明了生物(遺傳及激素)到行為的因果關係,但曼尼還是小心地指出,在性與性別問題上,生物到行為的因果鏈仍然未建立好。
比如說儘管大多科學家會承認同性戀基因的確有可能存在,但迄今尚沒有實証証明此類基因是存在的[94]。
目前已有有關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女性患者的研究。
此症會使患者身體產生過量的雄激素。
該些女性的外表跟其他女性差不多(但她們一般需要進行生殖器矯正手術)。
不過即使自幼便一直攝入激素平衡藥物,她們還是會對傳統上與男性有關的行為展露出較大興趣。
心理學教授兼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研究者謝里·貝倫鮑姆博士認為,此一差異可由以下事實解釋:她們於宮內長期接觸較高水平的男性性激素[95]。
性別分類[編輯]
以下性別分類法根據現有的醫學研究列出。
它按著人類生命週期,把生物性別到社會性別順序列出。
週期的早期階段多為生物性的,後期則更為社會性。
染色體:46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X(基因上的女性);46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Y(基因上的男性);45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特納氏症候群);47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XY(克氏症候群);47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YY(XYY-三體);47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XX(三染色體X症候群);48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XYY(XXYY症候群(英語:XXYYsyndrome));46條染色體,性染色體為XX/XY鑲嵌;其他鑲嵌現象
生殖腺:睪丸;卵巢;同時具有卵巢和睪丸組織(真性陰陽人)、具有卵精巢,以及其他性腺發育不全表現;
激素:雄激素(包括睪酮、雙氫睪酮)、雌激素(包括雌二醇、雌三醇)、抗雄激素、孕激素等等;
第一性徵:生殖器[96];
第二性徵:第一性徵以外的二形身體特徵(比如體毛、乳房發育);因性激素而起的腦部變化[97]。
性別認同:某人對自己是男是女,還是非常規性別者的感受;
性別表現:表達自身性別認同或性別角色的表現及行為。
兩性異形[編輯]
參見:性別分化和兩性異形
孔雀的性別分化
大多人類擁有23對(46條)染色體。
當中第23對為性染色體[98],用以決定影響個體最終發育成雌性(XX)還是雄性(XY)[99]。
卵子所攜帶的一般是X染色體;而精子則有一半機會攜帶Y染色體,另有一半攜帶X染色體[100],故此後代的性別將由男性方的精子決定[101]。
不過這也有可能產生性染色體不屬上述兩者的後代[101]。
X或Y染色體特有的基因即為性連鎖基因[102]。
最常發生紅綠色盲的相關隱性遺傳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
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而女性則有兩條X染色體,缺失的基因可以由另一條補足,故此男性比女性容易有色盲[103]。
人類的XY系統並非世上唯一的性別決定系統。
鳥類的情況跟人類相反,牠們以ZW系統決定性別——ZZ為雄性,ZW為雌性[104]。
人類尚不了解是否全部鳥類都是由雌性或雄性方的配子決定性別。
已知有幾種蝴蝶的後代性別由雌性方的配子決定[105]。
鴨嘴獸的性別決定系統較為混合複雜,雄性鴨嘴獸有十條性染色體,XY各佔一半[106]。
人腦[編輯]
人腦
「現有廣泛證據證明男性的大腦比起女性大約8-10%(Filipeketal.,1994;Nopoulosetal.,2000;Passeetal.,1997a,b;Rabinowiczetal.,1999;Witelsonetal.,1995)」[107][108]。
但較與腦部功能有關的是其結構及神經連接方式。
新墨西哥大學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者以腦造影的方式研究了男和女的腦部,發現男性比起女性擁有更多跟一般智力有關的灰質,女性則比起男性擁有更多跟智力有關的白質——男性的灰質:白質比比起女性高4%[107]。
灰質是負責進行資訊處理的組織,白質則負責協調各個處理中心。
他們亦量度了其他方面的差異,不過卻沒有仔細寫出相關結果[109]。
這些差異大多為激素所致的,且最終可把原因追溯至Y染色體和性分化上。
但也有基因活動直接導致的差異。
[我們]透過定量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觀察到,腦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存有性別二態性。
當中女性的PCDH11X轉錄水平高出了2倍。
我們把此一發現跟人腦的性別二態性性狀劃上聯繫。
有趣的是,PCDH11X/Y基因對是智人獨有的。
他們自從人類-黑猩猩譜系分成一派後,性連鎖基因便轉座到Y染色體上。
——[110]
腦部的語言區 角回 緣上回(英語:Supramarginalgyrus) 布若卡氏區 韋尼克區 初級聽覺皮層
此外也有證據證明,腦部的處理過程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行為及思想學習皆會編碼腦部的處理過程。
在對幾個個案的簡單研究當中,發現相關腦部編碼過程也會出現男女不一致的情況,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111]。
例如即使男女兩方都在學習和使用語言,但在生物化學上,兩者對語言的處理方式會出現差異。
女性和男性在使用語言方面的差異,很可能反映了他們在生物上的偏好和天賦,以及學習模式。
睪酮會影響身體眾多器官,包括位於腦部性別差異神經核的性別二型神經元,以及位於脊髓的歐氏核,使其運作模式更為男性化[112][113][114]。
性別研究[編輯]
主條目:性別研究
性別研究是一門把社會性別、性別認同、性別表述視作中心去分析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它包含了婦女研究(研究女性、女性氣質、她們的性別角色、性別政治、女性主義)、男性研究(研究男性、男性氣質、他們的性別角色、性別政治)、LGBT研究這幾個範疇[115]。
有時提供相關課程的院校會把它連同性學課程一起提供。
該些學術領域會從文學、語言、歷史、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電影研究、媒體研究、人類發展、法律、醫學等角度,去研究性與性別[116]。
它還會對人種、族群、地理位置、國籍、身心障礙等議題進行分析[117][118]。
心理學與社會學[編輯]
阿古斯蒂娜在西班牙被法國入侵時,奮起抗戰,擊退敵人。
這使得她於當時成為了西班牙軍隊中唯一的女性職業軍官。
當代社會化理論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人剛出生時,只有生物性別,沒有社會性別[來源請求]。
隨著孩子的成長,「……社會提供了一連串[在規範上]適合某一性別的行為指示、模板、模式」[119],把孩子社會化成一種特定的社會性別[來源請求]。
社會上存有極大的誘因去促使其順從社會化過程——社會性別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某人在教育、工作、家庭、性、生育等層面上所獲得的機會[120],並會影響文化及知識的形成[121]。
從這個角度看,不好好履行相關社會規範的成年人會被社會視為越軌或社會化不當[122]。
也有理論認為,社會性別被構建社會的社會組織分割成二元;同時社會組織又不斷地發明和再生產社會性別的文化形象。
瓊·阿克認為,性別化發生在至少五個互相影響的社會進程當中[123]:
性別分工的建構,例如在勞動、權力、家庭、國家層面的性別分工,以至容許的行為及出現的地點
符號及形象的建構,包括語言、意識形態、衣裝、媒體。
它們會解釋、表達和加強(有時減弱)性別分工
任何處於支配與服從關係的人的互動。
比方說會話理論家研究了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打岔、話輪轉換,以及話題設置會怎樣重塑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上述三個過程對個人認同當中的性別部分的影響,即它們會怎樣產生及維持性別化的自我形象
社會性別牽涉到基本社會結構的持續塑造和概念化。
若以福柯的觀點分析社會性別,它就會被視作社會用於權力分工的工具。
性別差異僅僅是一種用於強制性地區分假定男女的社會建構。
之後再透過賦予與性別有關的特質,使男性氣質可以支配女性氣質[124]。
「有人認為男女之間的差異比起其他的還要大。
這種想法一定是來自於自然以外的……這遠超過先天差異本身,具有排他性質的性別認同抑制了先天的相似性」[125]。
性別慣例為「把男女氣質簡單地歸因於生理性別」的主因[126]。
社會文化的準則和慣例,以及社會運作的規則,都是社會的產物和構成要素,並決定了分配哪些具體特質至性別上。
這些特質又為霸權式性別差異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因此,社會性別可被視作社會規範的獲得和內化。
人們繼而因為接受了社會的性別期望,而被社會化。
該些期望可見於家庭、國家和媒體等制度當中。
這樣的「性別」概念最終被歸化為某人的自我意識或身份認同。
這在實際上,就是將一個性別化的社會類別強加給一副性的身體[125]。
「人是被性別化(gendered)的,而非性化(sexed)的」這一概念也跟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性理論不謀而合。
巴特勒認為,社會性別與某人表達了自己是什麼無關,反之卻跟其行為有關[127]。
由此可見,如果社會性別以不斷重複的形式表現出來,那麼它實際上就是在社會意識當中,重新塑造了自身,並深深地嵌入之。
社會學和大眾對於社會性別的定義存有矛盾之處,且側重點也會有不同。
比方說,社會學會在考慮男性CEO與受僱於他的女性員工之間的(經濟/權力)地位差異時應用到社會性別(社會角色:女性與男性),當中不會考慮涉事人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
然而大眾會在考慮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觀念時應用到社會性別,當中不會考慮涉事人的經濟/權力差異。
因此在社會性別的定義和應用上,傳統女性主義社會學與當代同性戀社會學之間存在著緊張關係[128]。
社會性別與社會[編輯]
科學[編輯]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把科學描述成一門具有男性氣質的領域。
不少想投入科學領域的女性需面對較大的障礙[129]。
即使大學於19世紀開始招收女性,但她們仍被認為只適合某些科學領域,比如家政學、護理學、兒童心理學[130]。
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就業前景並不樂觀,上級常把她們安排去從事一些低薪乏味的工作,發展路向同樣受限[130]。
這往往是由刻板印象造成的:人們常認為女性先天較適合從事一些需要専注力、耐性,和手巧的工作,相比之下需要創造力、領導力、智力的工作則被視為不適合女性從事[130]。
雖然有關刻板印象到了現代已漸漸消退,但女性仍很少投身於物理學等著名的「硬科學」領域,而且在當中晉升至高級職位的可能性往往較低[131]。
參見:科學領域中的女性
貧窮[編輯]
女性在貧窮此一議題上較常面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許多女性都需對家中每事負全責,因為所有的家事重擔都完全落在她們身上。
耕地、磨糧、擔水、做飯等等,很多時候都只由她們負責[132]。
除此之外,女性很容易因性別歧視,而獲得較低的收入;男性則較容易獲得較高的收入,而且擁有較多的機會及社會政治資本[133]。
世界上大約75%的女性因工作不穏,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132]。
這表示儘管世間女性很多,但只有少數是富人。
內娜·斯托伊爾科維奇於《D+C發展與合作》當中指出,許多國家的金融部門常常忽視了女性本身,即使她們在經濟上舉足輕重[134]。
黛安娜·皮爾斯於1978年創造了「貧窮女性化(英語:feminizationofpoverty)」一詞,用以形容女性貧窮率較高的問題[135]。
由於在收入分配、財產所有權、信貸和所得收入控制方面長期存有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所以女性更容易陷入長期貧困[136]。
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常伴有性別偏誤,這一現象同樣適用於國家層面的資源分配[136]。
按性別及年齡劃分的貧窮率棒形圖(2012)。
性別與發展(GenderandDevelopment)是一套綜合計劃,其會向那些社會和經濟發展嚴重受到性別不平等現象影響的國家提供援助。
它是一套側重於女性性別發展的計劃,最終目的是透過為女性賦權,來降低男女不平等的程度[137]。
2013年一項有關歧視跨性別者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跨性別者比起順性別者有多4倍機會活在極端貧困(年收入低於1萬美元)之中[138][139]。
一般緊張理論[編輯]
應用了一般緊張理論(英語:generalstraintheory)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別差異可使人表露出憤怒的情緒,甚至引發暴力衝突[140]。
這些與性別不平等有關的暴力行為可以透過比較暴力與非暴力社區來衡量[140]。
當中只要留意自變量(鄰里暴力)和因變量(個人暴力),即可以此分析性別角色[141]。
一般緊張理論中的「緊張」是指在失去一個正向刺激,或/和增加一個負面刺激時,對涉事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緊張)。
其影響可以是向內的(抑鬱/內疚),也可以是向外的(憤怒/沮喪),取決於涉事人會怪責的自己還是環境[142]。
研究表明不論男女,在面對緊張時都會以憤怒作回應,但憤怒的根源及他們的應對手段會有很大不同[142]。
男性較有可能怪責他人,把憤怒外化[140]。
女性則一般把自身的憤怒內化,傾向於責怪自己[140]。
女性在憤怒的同時,常夾雜著內疚、恐懼、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141]。
女性認為憤怒是失去自身控制的跡象,因此擔心這會傷害他人/破壞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在光譜的另一端,男性則不太在意會破壞關係,更會利用憤怒肯定自身的男性氣質[141]。
根據一般緊張理論,男性更有可能因外在化的憤怒而作出攻撃性行為;而女性則會將憤怒指向自己,而非他人[142]。
此外情緒亦會受到社會性別的影響。
英格拉姆等人(2012)的研究顯示,「按照研究對象的假設,人們在對男孩過去的衝突進行描述時,會較描述女性的衝突時多用到憤怒去形容」,不過「人們較多描述女孩在衝突過後的憤怒」。
特恩卡在2013年探討了此一現象的背後原因,但仍然不能找到合理解釋[143]。
另有研究顯示,研究對象對於男性的恐懼表情存有較佳的識別能力。
女性對恐懼表情的識別能力也普遍優於男性[144]。
氣候變化[編輯]
性別是氣候變化政策及科學日益關注的一個議題[145]。
一般而言,科學界較為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對於不同性別所產生的不同後果、不平等的氣候適應能力,及性別差異如何影響氣候變化本身。
此外,氣候變化與性別問題的交集也帶出了複雜的權力關係問題。
這些差異大多不是生物因子所致的,反而社會、制度和法律因子於當中較為重要。
因此,與其說脆弱性是女性和女孩的內在特徵,倒不如說是她們被邊緣化後的產物[146]。
羅爾[147]指出,雖然聯合國承諾會推動性別主流化,但在氣候變化政策方面,實際上它並沒有真正實現性別平等。
而這正好反映在有關氣候變化的話語和談判之中——它們仍為男性主導[148][149][150]。
一些女性主義學者認為,有關氣候變化的探討不僅由男性主導,而且在原則上十分「男性化」,令有關探討十分專注於技術層面[149]。
這種對氣候變化的了解,把限制了氣候變化政策和科學的主體性或權力關係給隱瞞起來[149],從而導致了圖阿納[149]所指的「認識論不公」。
無獨有偶,麥格雷戈[148]同樣認為,人們透過將氣候變化以「硬」的自然科學和自然安全問題包裹起來,來把之困在傳統男性氣質霸權的領域之中[148][150]。
參見[編輯]
性主題
LGBT主題
社會學主題
心理學主題
性學
性別平等
多元性別
性別認同
性別角色
酷兒研究
瑪格麗特·米德
西蒙·波娃
利奧納德·薩克斯
性別歧視主義
性別比
註解[編輯]
^社會性別是Gender的較常見翻譯,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翻譯作性別更為恰當,因為性別本身已有差異之意[1]:45;gender在英語中強調「社會與文化因素對性別的建構」,sex則是指「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別」[1]:44。
參考文獻[編輯]
^1.01.1潘綏銘;黃盈盈.性社会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ISBN 9787300133171.
^2.02.12.22.32.4Udry,J.Richard.TheNatureofGender(PDF).Demography.1994,31(4):561–573[2016-12-05].JSTOR 2061790.PMID 7890091.doi:10.2307/206179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7-09-02).
^3.03.13.23.33.43.53.63.73.8Haig,David.TheInexorableRiseofGenderandtheDeclineofSex:SocialChangeinAcademicTitles,1945–2001(PDF).ArchivesofSexualBehavior.2004,33(2):87–96[2019-08-14].PMID 15146141.doi:10.1023/B:ASEB.0000014323.56281.0d.(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06-15).
^4.04.14.24.3Whatdowemeanby"sex"and"gender"?.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5-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30).
^5.05.1KevinL.Nadal,TheSAGEEncyclopediaofPsychologyandGender(2017,ISBN 1483384276),page401:"Mostculturescurrentlyconstructtheirsocietiesbasedontheunderstandingofgenderbinary—thetwogendercategorizations(maleandfemale).Suchsocietiesdividetheirpopulationbasedonbiologicalsexassignedtoindividualsatbirthtobegintheprocessofgendersocialization."
^GENDER.SocialScienceDictionary.[2015-0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Lindsey,LindaL.Ch.1.TheSociologyofgender(PDF).GenderRoles:ASociologicalPerspective.Pearson.2010[2020-05-27].ISBN 978-0-13-244830-7.(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04-05).
^GuidelinefortheStudyandEvaluationofGenderDifferencesintheClinicalEvaluationofDrugs(PDF).[2014-08-0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04-06).
^EvaluationofSex-SpecificDatainMedicalDeviceClinicalStudies–GuidanceforIndustryand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Staff.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2014-08-22[2019-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
^Yudkin,M.Transsexualismandwomen:Acriticalperspective.FeministStudies.1978,4(3):97–106.JSTOR 3177542.doi:10.2307/3177542.
^Pokorny,Julius(1959,reprintedin1989)'gen',inIndogermanischesetymologischesWörterbuch,Bern:Francke,pp.373–375.
^'gen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AppendixI:Indo-EuropeanRoots',to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FourthEdition,(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0).
^'G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YourDictionary.com
^Skeat,WalterWilliam.AnEtymologic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Oxford:ClarendonPress.1882:230.
^15.015.1Holmes,Brooke.Introduction.Gender :AntiquityanditsLegac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1–2.ISBN 9780195380828.Forasitturnsout,whatwecallgenderisafairlyrecentconcept.It'snotthatpeopleinAncientGreeceandRomedidn'ttalkandthinkandargueaboutthecategoriesofmaleandfemale,masculineandfeminineandthenatureandextentofsexualdifference.Theydidin[ways]bothsimilartoandverydifferentfromourown.Theproblemisthattheydidn'thavetheconceptofgenderthathasgrownsoinfluentialinthehumanitiesandthesocialsciencesoverthepastfourdecades.
^Holmes,Brooke.Introduction.Gender :AntiquityanditsLegac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3–4.ISBN 9780195380828.Theconceptofgender,asI'vejustsaid,isrecent.Sowhatisitandwheredoesitcomefrom?SimonedeBeauvoirfamouslywrote:'oneisnotborn,butratherbecomes,woman'...Buttheterm'gender',whichhadlongbeenassociatedwithgrammar,onlystartedtomovetowardswhatshewasdescribinginthelater1950sand1960s.
^Render,Meredith.(2006)"Misogyny,Androgyny,andSexualHarassment:SexDiscriminationinaGender-DeconstructedWorld".HarvardJournalofLaw&Gender.Vol.29(1)(Winter).pp.99–150.
^Greenberg,JulieA.DefiningMaleandFemale:IntersexualityandtheCollisionBetweenLawandBiology.ArizonaLawReview.1999,41:265.
^J.E.B.v.Ala.exrel.T.B.,114S.Ct.1419,1436n.1(1994)
^Aristotle.Rhetoric.由Roberts,WilliamRhys翻譯.Mineola,NY:Dover.2004[1stpub.ModernLibraryNY,1954][2020-05-30].ISBN 978-0-486-43793-4.OCLC 5561689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AfourthruleistoobserveProtagoras'classificationofnounsintomale,femaleandinanimate.
^Fowler'sModernEnglishUsage,1926:p.211.
^Money,John;Hampson,JoanG;Hampson,John.AnExaminationofSomeBasicSexualConcepts:TheEvidenceofHumanHermaphroditism.Bull.JohnsHopkinsHosp.1955,97(4):301–19.PMID 13260820.Bytheterm,genderrole,wemeanallthosethingsthatapersonsaysordoestodisclosehimselforherselfashavingthestatusofboyorman,girlorwoman,respectively.Itincludes,butisnotrestrictedtosexualityinthesenseoferoticism.Genderroleisappraisedinrelationtothefollowing:generalmannerisms,deportmentanddemeanor,playpreferencesandrecreationalinterests;spontaneoustopicsoftalkinunpromptedconversationandcasualcomment;contentofdreams,daydreams,andfantasies;repliestoobliqueinquiriesandprojectivetests;evidenceoferoticpracticesand,finally,theperson'sownrepliestodirectinquiry.
^gender,n..OxfordEnglishDictionaryOnline.OxfordEnglishDictionary:Sense3(b).[2017-0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1).
^Usagenote:Ge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FourthEdition,(2000).
^Mikkola,Mari(2008-05-12)."FeministPerspectivesonSexandGe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anfordUniversity.
^26.026.126.2Butler(1990)
^Snow,D.A.andOliver,P.E.(1995)."SocialMovementsandCollectiveBehavior:SocialPsychologicalDimensionsandConsiderations",pp.571–600inKarenCook,GaryA.Fine,andJamesS.House(eds.)SociologicalPerspectivesonSocialPsychology.Boston:AllynandBacon.
^Taifel,H.&Turner,J.C.(1986)."Thesocialidentityofintergrouprelations",pp.7–24inS.Worchel&W.G.Austin(eds.)The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ISBN 0-8185-0278-9.
^Terry,D.J.;Hogg,M.A.Groupnormsandtheattitude-behaviorrelationship:Aroleforgroupidentificatio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8):776–793.doi:10.1177/0146167296228002.
^Pathak,Sunita,andPathak,Surendra"GenderandtheMDGswithReferencetoWomenasHum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ademia.edu.
^Galdas,P.M.;Johnson,J.L.;Percy,M.E.;Ratner,P.A.Helpseekingforcardiacsymptoms:Beyondthemasculine–femininebinary.SocialScience&Medicine.2010,71(1):18–24.PMC 5142841 .PMID 20398989.doi:10.1016/j.socscimed.2010.03.006.
^32.032.1Warnecke,T.EntrepreneurshipandGender:AnInstitutionalPerspective.JournalofEconomicIssues.2013,47(2):455–464.doi:10.2753/JEI0021-3624470219.
^Spade,J.,Valentine,C.(2011).Thekaleidoscopeofgender:prisms,patterns,andpossibilities.PineForgePress.3rdedition
^Tong,Rosemarie(2009).Feministthought :amore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RosemarieTong.Boulder,Colo.:WestviewPressISBN 0-8133-4375-5.
^Vigo,Julian.'TheBodyinGenderDiscourse:TheFragmentarySpaceoftheFeminine.'Lafemmeetl』écriture.Meknès,Maroc,1996.
^Bornstein,Kate(1995).GenderOutlaw–OnMen,Womenandtherestofus,Vintage,ISBN 0-679-75701-5pp.51–52
^37.037.1Birke,Lynda(2001)."Chapter24,InPursuitofDifference."TheGenderandScienceReader.NewYork:Routledge,pp.309–22.
^Ehrensaft,Diane.Gendernonconformingyouth:currentperspectives.AdolescentHealth,MedicineandTherapeutics.2017-05-25,8:57–67.ISSN 1179-318X.PMC 5448699 .PMID 28579848.doi:10.2147/ahmt.s110859(英語).
^39.039.1Money,J.Hermaphroditism,genderandprecocityinhyperadrenocorticism:Psychologicfindings.BulletinoftheJohnsHopkinsHospital.1955,96(6):253–264.PMID 14378807.
^Laurie,Timothy,TheEthicsofNobodyIKnow:GenderandthePoliticsofDescription,QualitativeResearchJournal,2014,14(1):64–78,doi:10.1108/qrj-03-2014-0011,hdl:10453/44221
^MariaLlorente,Culture,Heritage,andDiversityinOlderAdultMentalHealthCare(2018,ISBN 1615372059),page184:"Historically,inmany,ifnotmost,cultures,gendertraditionallyhasbeenconceivedasbinary,butthemodernandpreferredunderstandingisthatgenderactuallyoccursonaspectrum."
^MarieL.Miville,AngelaD.Ferguson,HandbookofRace-EthnicityandGenderinPsychology(2014,ISBN 1461488605),page47:"InWesternsocieties,asinmanyregionsoftheworld,genderhasbeenhistoricallyconceptualizedandconstructedasabinary(beingeither"male"or"female")largelydeterminedbybothbiological(geneticandhormonal)andsocialcognitive(social,culturalreinforcement,andmodelingofgenderedbehaviour)."
^HinaleimoanaWong-Kalu–TedxMaui.2014-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4).
^Intersections:Transgender,Queens,Mahu,Whatever':AnOralHistoryfromHawai'i.(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Treuer,Anton.WomenandGender.TheAssassinationofHoleintheDay.BorealisBooks.2011[2016-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GilbertHerdt(編).ThirdSexThirdGender:BeyondSexualDimorphisminCultureandHistory.1996.ISBN 978-0-942299-82-3.OCLC 35293440.
^Kehoe,AliceB.AppropriateTerms.SAABulletin.SocietyforAmericanArchaeology16(2),UC-SantaBarbara.2002[2019-05-01].ISSN 0741-567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05).Attheconferencesthatproducedthebook,Two-SpiritedPeople,IheardseveralFirstNationspeopledescribethemselvesasverymuchunitary,neither"male"nor"female,"muchlessapairinonebody.Nordidtheyreportanassumptionofdualitywithinonebodyasacommonconceptwithinreservationcommunities;rather,peopleconfideddismayattheWesternproclivityfordichotomies.OutsideIndo-European-speakingsocieties,"gender"wouldnotberelevanttothesocialpersonaeglosses"men"and"women,"and"thirdgender"likelywouldbemeaningless.Theunsavoryword"berdache"certainlyoughttobeditched(Jacobsetal.1997:3–5),buttheurbanAmericanneologism"two-spirit"canbemisleading.
^Nanda,Serena(1998).NeitherManNorWoman:TheHijrasofIndia.WadsworthPublishing.ISBN 0-534-50903-7
^Reddy,Gayatri(2005).WithRespecttoSex:NegotiatingHijraIdentityinSouthIndia.(WorldsofDesire:TheChicagoSeriesonSexuality,Gender,andCultur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5-07-01).ISBN 0-226-70756-3
^"Alifestyledistinct:theMuxeofMexic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wYorkTimes,2008-12-06.
^Graham,Sharyn(2001)Sulawesi'sFifthGe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sideIndonesia.
^McGee,R.JonandRichardL.Warms(2011).AnthropologicalTheory:AnIntroductoryHistory.NewYork,McGrawHill.
^JackHarrison;JaimeGrant;JodyL.Herman.AGenderNotListedHere:Genderqueers,GenderRebels,andOtherwiseintheNationalTransgenderDiscriminationSurvey(PDF).LGBTQPolicyJournal.2011–2012,2[2017-12-2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07-25).
^Roughgarden,Joan(2004)Evolution'sRainbow:Diversity,Gender,andSexualityinNatureandPeopl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ISBN 0-520-24073-1
^55.055.1Palan,K.GenderIdentityinConsumerResearch:ALiteratureReviewandResearchAgenda(PDF).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Review.2001,10[2020-06-0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09-11).
^Twenge,JeanM.Changesinmasculineandfemininetraitsovertime:Ameta-analysis.SexRoles.1997,36(5–6):305–325.doi:10.1007/BF02766650.
^AnneFausto-Sterling(1992)MythsofGender:BiologicalTheoriesaboutMenandWomen.NewYork:BasicBooks.p.8ISBN 0-465-04792-0.
^deBeauvoir,Simone(1949)TheSecondSex."
^Fausto-Sterling(2000)Chapter3"OfGenderandGenitals",pp.44–77
^Chafetz,J.S.Masculine/FeminineorHuman?AnOverviewoftheSociologyofSexRoles.Itasca,Illinois:F.E.Peacock.1974.
^Chafetz,J.S.Masculine/FeminineorHuman?AnOverviewoftheSociologyofSexRoles.Itasca,Illinois:F.E.Peacock.1978.ISBN 978-0-87581-231-1.OCLC 4348310.
^Garrett,Stephanie(1992).Ge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outledge,p.viiISBN 0-422-60570-0.
^Butler(1990)p.9.
^64.064.1Hurst,C.(2007)SocialInequality:Forms,Causes,andConsequences.6thEdition.pp.131,139–142
^Schwalbe,M.(2005).TheSociologicallyExaminedLife:PiecesoftheConversationThirdEdition.pp.22–23ISBN 0-07-282579-0
^Smith,N.andStanley,E.(2011).CaptiveGenders.1sted.Edinburgh:AKPress.
^CenterforAmericanProgress,(2016).Unjust:HowTheBrokenCriminalJusticeSystemFailsLGBTPeople.Washington.
^Lydonetal.,"ComingOutofConcreteClosets:AReportonBlack&Pink'sNationalLGBTQPrisonerSurvey."
^Dworkin,Andrea(1995)."MyLifeasaWriter",pp. 33–34inDworkin,AndreaLifeandDeath:UnapologeticWritingsontheContinuingWarAgainstWomen.NewYork:FreePress.ISBN 0-7432-3626-2
^Hawkesworth,Mary.Engenderingpoliticalscience:Animmodestproposal.Politics&Gender.2005,1(1):141–156.doi:10.1017/s1743923x0523101x.
^Karen,Beckwith.ACommonLanguageofGender?.Politics&Gender.2005,1(1):132.doi:10.1017/s1743923x05211017.
^White,Linda.Women,Politics,andPublicPolicy:ThePoliticalStrugglesofCanadianWomen,2nded.OxfordPress.1964:6–7.
^White,Linda.Women,Politics,andPublicPolicy:ThePoliticalStrugglesofCanadianWomen,2nded.OxfordPress.1964:11–12.
^Oakley,Ann(1972).Sex,GenderandSociety.London:TempleSmith.p.16ISBN 0-85117-020-X.
^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2)."GenderandReproductiveRights:WorkingDefini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15November2012.
^Birke,Lynda(2001)."InPursuitofDifference:ScientificStudiesofWomenandMen,"MurielLedermanandIngridBartscheds.,TheGenderandScienceReader,NewYork:Routledge.p.320.
^Butler(1990)p.7.
^Butler(1990)p.10.
^Butler(1993)p.xi.
^Butler(1993)pp.2–3.
^Nicholson,Linda."InterpretingGender".Signs.JournalofWomeninCultureandSociety.1994,20(1):79–105.JSTOR 3174928.doi:10.1086/494955.
^HelenKing.2013.TheOne-SexBodyonTrial:TheClassicalandEarlyModernEvidence.Farnham:Ashgate.978-1-4094-6335-1
^JoanCadden.1993.MeaningsofSexDifferenceintheMiddleAges:Medicine,Science,andCultur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MichaelStolberg.2003."AWomanDowntoherBones.TheAnatomyofSexualDifferenceintheSixteenthandEarlySeventeenthCenturies."Isis,94:274-299.
^Fausto-Sterling(2000)p.45.
^Fausto-Sterling(2000)p.46.
^87.087.1Fausto-Sterling(2000)
^Fausto-Sterling(2000)pp.58–59.
^Priess,HeatherA.;Lindberg,SaraM.;Hyde,JanetShibley.AdolescentGender-RoleIdentityandMentalHealth:GenderIntensificationRevisited.ChildDevelopment.2009,80(5):1531–1544.JSTOR 25592088.PMC 4244905 .PMID 19765016.doi:10.1111/j.1467-8624.2009.01349.x.
^90.090.1Ridgeway,CeciliaL.;Correll,ShelleyJ.UnpackingtheGenderSystem:ATheoreticalPerspectiveonGenderBeliefsandSocialRelations.Gender.2004,18(4):510–531.JSTOR 4149448.doi:10.1177/0891243204265269.
^Hines,Melissa;Constantinescu,Mihaela;Spencer,Debra.Earlyandrogenexposureandhumangenderdevelopment.BiologyofSexDifferences.2015-02-26,6:3.ISSN 2042-6410.PMC 4350266 .PMID 25745554.doi:10.1186/s13293-015-0022-1.
^Hines,Melissa.Prenatalendocrineinfluencesonsexualorientationandonsexuallydifferentiatedchildhoodbehavior.FrontiersinNeuroendocrinology.2017-02-06,32(2):170–182.ISSN 0091-3022.PMC 3296090 .PMID 21333673.doi:10.1016/j.yfrne.2011.02.006.
^Money,J.Theconceptofgenderidentitydisorder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after39years.JournalofSex&MaritalTherapy.1994,20(3):163–177.PMID 7996589.doi:10.1080/00926239408403428.
^Abrams,Michael.TheRealStoryonGayGenes:Hominginonthescienceofhomosexuality—andsexualityitself.Discover.20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Beattie-Moss,Melissa.Aregenderdifferencespredetermined?.PennStateUniversity.2005-06-08[2010-08-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3).
^GenitalDevelopment.HandbookforParents.ConsortiumontheManagementofDisordersofSexDevelopment;IntersexSocietyofAmerica.2006[202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透過dsdguidelines.org.
^Ball,GF;Balthazart,J;McCarthy,MM.Isitusefultoviewthebrainasasecondarysexualcharacteristic?.NeurosciBiobehavRev.October2014,.46Pt4(46Pt4):628–38.PMID 25195165.doi:10.1016/j.neubiorev.2014.08.009.
^Vega.sanger.ad.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lldatainthistablewasderivedfromthisdatabase,2008-11-11.
^Llord,J;Uchil,D.12:Reproduction:AmbiguousGenitalia.Arulkumaran,Sabaratnam;Regan,Lesley;Papageorghiou,Aris;Monga,Ash;Farquharson,David(編).OxfordDeskReference:ObstetricsandGynaec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1:464[202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2).
^FiveFactsaboutXXorXY.www.genderselectionauthority.com.2014-03-04[202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101.0101.1Fauci,AnthonyS.;Braunwald,Eugene;Kasper,DennisL.;Hauser,StephenL.;Longo,DanL.;Jameson,J.Larry;Loscalzo,Joseph.Harrison'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17th.McGraw-HillMedical.2008:2339–2346.ISBN 978-0-07-147693-5.
^VictoriaAspinall;MelanieCappello.IntroductiontoVeterinaryAnatomyandPhysiologyE-Book.ElsevierHealthSciences.2009:139[2020-06-16].ISBN 978070204859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FactsAboutColorBlindness.NEI.2015[2016-0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
^Lepowsky,Maria;Chafetz,JS.TheEncyclopedicEntryofGender.2008–透過Reference.com;Dictionary.com. }
^Traut,W.;Sahara,K.;Marec,F.SexChromosomesandSexDeterminationinLepidoptera.SexualDevelopment.2007,1(6):332–46.PMID 18391545.doi:10.1159/000111765.ThespecioseinsectorderLepidoptera(mothsandbutterflies)andtheirclosestrelatives,Trichoptera(caddisflies),shareafemale-heterogameticsexchromosomesystem
^Selim,Jocelyn.Sex,Ys,andPlatypuses.Discover.2005-04-25[2008-05-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6).
^107.0107.1Haier,RJ;Jung,RE;Yeo,RA;Head,K;Alkire,MT.Theneuroanatomyofgeneralintelligence:Sexmatters.NeuroImage.2005,25(1):320–327.PMID 15734366.doi:10.1016/j.neuroimage.2004.11.019. Page324forcerebrumdifferenceof8–10%.
^McDaniel,MichaelA.Big-BrainedPeopleareSmarter:AMeta-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InVivoBrainVolumeandIntelligence(PDF).Intelligence.2005,33(4):337–346[2020-06-16].doi:10.1016/j.intell.2004.11.0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11-14).
^Tamminga,CarolA.;Kennedy,DN;CavinessJr,VS.BrainDevelopment,XI:SexualDimorphism.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999,156(3):352[2020-06-16].PMID 10080547.doi:10.1176/ajp.156.3.352(不活躍2020-03-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Lopes,AM;Ross,N;Close,J;Dagnall,A;Amorim,A;Crow,TJ.InactivationstatusofPCDH11X:Sexualdimorphismsingeneexpressionlevelsinbrain.HumanGenetics.2006,119(3):267–275.PMID 16425037.doi:10.1007/s00439-006-0134-0.
^"Evenwhenmenandwomendothesamechoresequallywell,theymayusedifferentbraincircuitstogetthesameresult."LindaMarsha(July2007).'HeThinks,SheThin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iscover(magazine)
^Lombardo,M.V.;Ashwin,E.;Auyeung,B.;Chakrabarti,B.;Taylor,K.;Hackett,G.;Bullmore,E.T.;Baron-Cohen,S.FetalTestosteroneInfluencesSexuallyDimorphicGrayMatterintheHumanBrain.JournalofNeuroscience.2012,32(2):674–680.PMC 3306238 .PMID 22238103.doi:10.1523/JNEUROSCI.4389-11.2012.
^Sakamoto,Hirotaka.Sexuallydimorphicnucleiinthespinalcordcontrolmalesexualfunctions.FrontiersinNeuroscience.2014-07-11,8:184.ISSN 1662-453X.PMC 4092374 .PMID 25071429.doi:10.3389/fnins.2014.00184.
^Filová,Barbora;Ostatníková,Daniela;Celec,Peter;Hodosy,Július.TheEffectofTestosteroneontheFormationofBrainStructures.CellsTissuesOrgans.2013,197(3):169–177.ISSN 1422-6421.PMID 23306974.doi:10.1159/000345567(英語).
^GenderStudies.WhitmanCollege.[2012-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About–CenterfortheStudyofGenderandSexuality(CSGS).TheUniversityofChicago.[2012-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DepartmentofGenderStudies.IndianaUniversity(IUBloomington).[2012-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
^Healey,J.F.(2003)."Race,Ethnicity,GenderandClass:theSociologyofGroupConflictandChange",PineForgePressISBN 1-4129-1521-X
^Connell,R.(1987)Gender&Power.PolityPress,Cambridge.ISBN 0-8047-1430-4.
^Satz,Debra.FeministPerspectivesonReproductionandtheFamily.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StanfordUniversity.2004[2020-06-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Lorber,J&Farrell,S(eds.)(1990)TheSocialConstructionofGender.Sage,NewburyPark.ISBN 0-8039-3956-6
^Wearing,B(1996).Gender:ThePainandPleasureofDifference.Longman,MelbourneISBN 0-582-86903-X.
^Acker,J.Hierarchies,Jobs,Bodies:ATheoryofGenderedOrganizations(PDF).Gender&Society.1990,4(2):139–158[2020-06-22].JSTOR 189609.doi:10.1177/08912439000400200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2-04).
^Deji,OlanikeF.(2012)GenderConceptsandTheories.GenderandRuralDevelopment.Berlin:Lit.N..
^125.0125.1Glover,DandKaplan,C(2000)Gend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outledge,NewYorkISBN 0-415-44243-5,p.xxi.
^Mikkola,Mari.FeministPerspectivesonSexandGender.Zalta,EdwardN.(編).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Spring2016.StanfordUniversity.2008-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Lloyd,M.Performativity,Parody,Politics.Theory,Culture&Society.1999,16(2):195–213.doi:10.1177/02632769922050476.
^Ingraham,Chrys.TheHeterosexualImaginary:FeministSociologyandTheoriesofGender.SociologicalTheory.1994,12(2):203–219.JSTOR 201865.doi:10.2307/201865.
^Schiebinger,Londa.HasFeminismChangedScience?.Signs252nd(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1171–5.ISBN 978-0-674-00544-0.PMID 17089478.doi:10.1086/495540.
^130.0130.1130.2Sheffield,SuzanneLe-May.WomenandScience:SocialImpactandInteraction.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2006:129–134.ISBN 978-0-8135-3737-5.
^Eisenhart,MargaretA.;Finkel,Elizabeth.Women'sScience:LearningandSucceedingfromtheMargins.ScienceEducation84(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34–36.Bibcode:2000SciEd..84..793A.ISBN 978-0-226-19544-5.doi:10.1002/1098-237X(200011)84:6<793::AID-SCE6>3.0.CO;2-K.
^132.0132.1GenderandPovertyRedu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PD.org.2014-10-29
^Peterson,Janice.TheFeminizationofPoverty.JournalofEconomicIssues.1987,21(1):329–337.JSTOR 4225831.doi:10.1080/00213624.1987.11504613.
^Stoiljkovic,Nena.Smartfinance.D+CDevelopmentandCooperation
^Christopher,Karen,et.all.TheGenderGapinPovertyinModernNations:SingleMotherhood,TheMarket,andtheStat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36.0136.1Cagatay,Nilufer."Trade,GenderandPoverty."pp.4–8.UnitedNations.
^Chant,Sylvia.The'FeminisationofPoverty'andthe'Feminisation'ofAnti-PovertyProgrammes:RoomforRevision?.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8,44(2):165–197.doi:10.1080/00220380701789810.
^Archivedcopy.[2018-1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0).
^TransgenderFAQ.2013-11-08[2020-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140.0140.1140.2140.3Agnew,R.Reflectionon"ARevisedStrainTheoryofDelinquency".SocialForces.2012,91:33–38.doi:10.1093/sf/sos117.
^141.0141.1141.2Grothoff,G.E.;Kempf-Leonard,K.;Mullins,C.GenderandJuvenileDrugAbuse:AGeneralStrainTheoryPerspective.Women&CriminalJustice.2014,24:22–43.doi:10.1080/08974454.2013.842519.
^142.0142.1142.2Moon,B.;Blurton,D.;McCluskey,J.D.GeneralStrainTheoryandDelinquency:FocusingontheInfluencesofKeyStrainCharacteristicsonDelinquency.Crime&Delinquency.2007,54(4):582–613.doi:10.1177/0011128707301627.
^Trnka,Radek.GenderDifferencesinHumanInterpersonalConflicts:AReplyto.EvolutionaryPsychology.2013,11(4):147470491301100.ISSN 1474-7049.doi:10.1177/147470491301100401.
^Trnka,Radek&Tavel,Peter&Hasto,Jozef.Facialexpressionoffearinthecontextofhumanethology:Recognitionadvantageintheperceptionofmalefaces.NeuroEndocrinologyLetters.2015,36(2):106–111.PMID 26071575.
^Olsson,Lennartetal.(2014)"LivelihoodsandPover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p.793–832inClimateChange2014: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PartA:GlobalandSectoralAspect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Ed.C.B.Fieldetal.Cambridge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irkmann,Joernetal.(2014)"EmergentRisksandKeyVulnerabilit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p.1039–1099inClimateChange2014: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PartA:GlobalandSectoralAspect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I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Ed.C.B.Fieldetal.Cambridge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Roehr,Ulrike(2007)."Gender,ClimateChangeandAdaptation.IntroductiontotheGenderDimensions"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5-17.unep.org
^148.0148.1148.2MacGregor,S.Astrangersilencestill:Theneedforfeministsocialresearchonclimatechange.TheSociologicalReview.2010,57(2_suppl):124–140.doi:10.1111/j.1467-954X.2010.01889.x.
^149.0149.1149.2149.3Tuana,N.GenderingClimateKnowledgeforJustice:CatalyzingaNewResearchAgenda.Research,ActionandPolicy:AddressingtheGenderedImpactsofClimateChange.2013:17–31.ISBN 978-94-007-5517-8.doi:10.1007/978-94-007-5518-5_2.
^150.0150.1Boyd,Emily(2009)."TheNoelKempffProjectinBolivia:Gender,Power,andDecision-MakinginClimateMitigation",pp.101–110inClimateChangeandGenderJustice.GeraldineTerryandCarolineSweetman(eds.).Warwickshire:PracticalActionPublishing,OxfamGB.
書刊[編輯]
Butler,Judith.GenderTrouble:FeminismandtheSubversionofIdentity.ThinkingGender'.Routledge.1990.ISBN 978-0-415-38955-6.
Butler,Judith.BodiesThatMatter:OntheDiscursiveLimitsof"Sex".Routledge.1993.ISBN 978-0-415-61015-5.
Fausto-Sterling,Anne.Sexingthebody:genderpoliticsandtheconstructionofsexuality.BasicBooks.2000.ISBN 978-0-465-07714-4.
Hayat,T.;Lesser,O.;Samuel-Azran,T.Gendereddiscoursepatternsononlinesocialnetworks:asocialnetworkanalysisperspective.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7,77:132–159.doi:10.1016/j.chb.2017.08.041.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社會性別」的內容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查詢維基詞典中的社會性別。
GenPORT:Yourgatewaytogenderandscienceresour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nderinAgricultureSourcebook
閱論編性別和性向認同性別認同性別
雄性
雌性
雙性
男性
女性
中性
無性別
雙性別
三性別
Boi(英語:Boi(sexualslang))
順性別
性別酷兒
Girlfag
Guydyke
性別流體
泛性別
跨性別
跨性別男性
跨性別女性
變性
Womyn(英語:Womyn)
第三性別/三種性別
第三性
Akava'ine(英語:Akava'ine)
Androgynos(英語:Androgynos)
Bakla(英語:Bakla(Filipinoword))
Bissu(英語:Bissu)
Burnesha(英語:Burnesha)
閹人
Fa'afafine
Fakaleiti(英語:Fakaleiti)
Femminiello(英語:Femminiello)
Galli(英語:Galli)
雌雄間性
海吉拉
泰國變性女性
變性
泰國變性人
Khanith(英語:Khanith)
Köçek(英語:Köçek)
Koekchuch(英語:Koekchuch)
Mahu(英語:Mahu(person))
Maknyah(英語:Maknyah)
Mukhannathun(英語:Mukhannathun)
Muxe(英語:Muxe)
Swornvirgin(英語:Swornvirgin)
Takatāpui(英語:Takatāpui)
中國的變性
新加坡的變性
Transgenderinfilmandtelevision(英語:Transgenderinfilmandtelevision)
伊朗的變性
Travesti(英語:Travesti)
Tumtum(英語:Tumtum(Judaism))
雙靈
Winkte(英語:Winkte)
人妖
女雄
男雌
性向認同性取向
異性戀
同性戀(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單性戀
雙性戀
無性戀
泛性戀
非異性戀
非二元
男性向
女性向
泛性戀
多性戀
半性戀
第三性別
雙靈
其他
變性戀
Banjee(英語:Banjee)
Bi-curious(英語:Bi-curious)
脫離同性戀
Ex-ex-gay(英語:Ex-ex-gay)
異性戀為主
金賽量表
酷兒
疑性戀
浪漫取向
Samegenderloving(英語:Samegenderloving)
順性別
Banjee(英語:Banjee)
參見
Erotictargetlocationerror(英語:Erotictargetlocationerror)
男性向和女性向
性別不安
性別角色
性別社會學
男男性行為
人群
攻受
女女性行為
人群
頂底
酷兒文化
異性裝扮
偽娘
性別定型
性別研究
LGBT主題
性主題
性別研究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FAST:1396463
LCCN:n96110116
NLP:A20388986
VIAF:17549295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社會性別&oldid=69141413」
分類:性學性別性別認同文化人類學社會學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20年含有不活躍DOI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其他存檔站點含有英語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元維基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rançaisGaeilgeKriyòlgwiyannenGalegoGaelg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ála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Эрзянь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ᱥᱟᱱᱛᱟᱲᱤ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二、性別與性別主流化PDF -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在當今社會討論性別意識別具意義,社 ... 的性別行為,被稱為「做性別(doing gender)」。人們不僅在社會互動中 ... 根據聯合國文件對「性別主流化」的定義:.
- 2性別與性別有什麼區別? - Also see
擴展定義. 1987年,社會學家Candace West和Don Zimmerman在“ 性別與社會”雜誌發表 ... West和Zimmerman寫道,“做性別”是一項成就或成就,它是證明自己...
- 3《社會學概要》 - 高上高普考
引申到做性別等。 ... 就定義而言,家庭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由婚姻、血統與收養關係所構成的團體,並且為經濟 ... ③性別歧視的男女不平等,是社會建構的後果。
- 4做性別定義– 性別英文– Levelst
做性別定義- 性別英文. 性別(Gender) 社會層面的差異社會上對於男性與女性的期待角色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性別特質,稱之為性別或社會性別。 透過社會化過程,定義 ...
- 5【性別知識小專題】Doing Gender 做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