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有多難,能當什麼官? - 趣關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有多難,能當. 科舉制度的緣起和發展. 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 ... 首頁> 歷史>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有多難,能當什麼官?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有多難,能當什麼官?由 嗨翻科技界 發表于 歷史2021-07-09榜眼能當什麼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讀書人的出路只有一條——考科舉,做官老爺。

能不能做成官老爺,那就要看你有沒有本事透過科舉考試了。

科舉制度的緣起和發展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式微於元朝,輝煌於明清,結束於清朝。

從隋朝公元605年持續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來無數讀書人的命運。

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樣,科舉考試也是一座獨木橋。

相對而言,通過了科舉考試就能夠有官老爺可做,其實惠和難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許比今天的博士考試還要難。

在沒有科舉制度以前,朝廷是怎麼選派官員的呢?隋朝以前,漢朝採用的是“察舉選官制度”,就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

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因為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因此產生了很多弊端。

比如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品德和才華,卻很有可能因為和推薦者的關係而得到任用。

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由於缺少背景,往往隱居鄉野,鬱郁不得志。

由於找不到一種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員選拔方式,薦官制度一直持續到魏晉時期,演變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員劃分為九個等級,分別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門推薦人選。

楊堅建立隋朝,統一中國,到了隋煬帝楊廣,公元587年敕令全國州府“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雛形,後來增設“進士”和“明經”兩項名目,沿襲千年。

相對於把隋朝給弄滅亡了,隋煬帝首創的科舉制度對封建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樣,科舉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侷限和弊端,但是因為它是在一定標準下實施人才選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歷朝歷代,雖然皇帝換了,朝代換了,但是科舉制度卻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一柄利器。

透過科舉考試能做什麼官?科舉制度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宋朝,幾乎已經接近於完善。

一系列的考場規則出臺,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確定一定範圍內的考試範疇。

為了防止作弊,還發明瞭試卷糊名和鎖院制度。

有宋以來,科舉制度一般上分為四級考試,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透過不同級別的考試,即獲得不同級別的頭銜,即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一、初階:秀才按照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凡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在取得院試取得秀才資格前,都統一稱為童生。

古代沒有畢業的說法,什麼時候考中了秀才,什麼時候摘掉童生的帽子。

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歲,還是個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經過三重考試,就是到縣裡、府裡還有省裡的提督學政(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教育廳廳長)三個地方參加考試,只有這三場考試都過了,才具備秀才的資格。

秀才錄取率30%左右,也沒有那麼容易。

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秀才雖然不是一個官,但是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連妻子都被人尊稱為“秀才娘子”。

秀才見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下跪,做揖就可以了。

因為秀才已經有了功名,具備了成為官員的潛力。

二、中階:舉人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但是卻可以免除差徭。

考完了秀才,就要考舉人了。

在政府指定專門的學校學習之後,就可以參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試,取得“舉人”的頭銜。

舉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

考中舉人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以被人尊稱為老爺了。

一些舉人會受到王宮大臣的賞識,收歸門下,逐漸走入仕途。

舉人相當於今天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舉人如果不再參加考試,可以被授予縣府教宜、主簿一類的末流佐官,也有擔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學歷最高的就是舉人。

考中舉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縣名流,幾乎能夠與縣令平起平坐。

三、高階:貢士中舉之後,接下來就是參加朝廷在京師舉行的會試了。

會試是又朝廷禮部,也就是國家人事部門主持的官員選拔考試,在京城內的貢院舉行,考試內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試規定也更加繁瑣和嚴格。

透過會試,就能夠取得貢士頭銜,幾乎等同於進入了官場。

會試相當於今天的博士畢業考試,難度之大,錄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

全國各地,一年錄取的人數少的時候不到一百個人,多的時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為會試是在為國家挑選治理朝政的官員,全國官員只有幾萬人,不可能有那麼多的空缺,因此會試的錄取人數就少很多。

貢士其實已經是預備官員了,但是還是需要再參加一場考試,也就是所謂的殿試。

四、超階:進士透過會試,一個月之後,所有取得貢士頭銜的人都要參加最後一場考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段位,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後。

殿試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發明,目的是為了對貢士的知識水平進行再次確認,預防那些只是在一場考試中發揮超常,或者透過營私舞弊取得貢士資格的人,在進入官場帶來不良的影響。

殿試的錄取率是100%的,只要參加了殿試,就一定能透過,取得“進士”的資格。

但是進士卻分為三甲,第一甲的叫“進士及第”,只有三個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進士出身”,大概百十來人,算是正式錄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第三甲的叫“賜同進士出身”,相當於一個安慰獎,就是說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夠透過前面的考試也不容易,給你給“像進士一樣”的頭銜。

透過殿試,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禮部安排職位了。

進士,就等於是正經的官老爺了。

第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考試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官職。

唐宋時期,科舉制度還相對靈活,考試的內容主要集中於詩詞歌賦和策論,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出於思想控制的需要發展出了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就出現了畸形演變,雖然還是讀書做官的唯一途徑,卻對讀書人毒害得不輕。

任何制度都有其侷限性,比如今天的高考,應試教育同樣也對學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響。

TAG:秀才考試科舉制度殿試貢士上一篇:<>相關文章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古詩詞題庫(26)古代科舉鄉試、會試、殿試是什麼意思?考過了能得到什麼頭銜中國最多皇帝題字的孔廟,位於首都北京,現為著名旅遊勝地搜索推薦文章婚後買房登記在一方名下,房子是共同財產嗎?年紀輕輕就老忘事竟是痴呆的前兆?這些壞習慣趕緊改【輔食記】大寶小寶都愛的土豆泥,你一定要學會哦,給他們露一手GitHubCopilot拒絕“以色列”和“女人”,遇到遮蔽詞它就罷工了微信好友刪除了怎麼找回?六大辦法,最全找回好友方法合集顶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