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脫傳統框架,思考問題外的問題?(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何跳脫傳統框架,思考問題外的問題? ... 歐美流行有一套思考的方式叫做指數思維(Exponential Thinking),相信大家高中都學過指數,雖然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In效率生產•1Minute如何跳脫傳統框架,思考問題外的問題?(一) 創業實踐者|HiKwl TableofContents 問題外的問題問題外的問題與你 小時候,我記得我非常喜歡玩樂高。

講白了,你就是讓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種碎片,組合成一個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成品。

雖然說明書上會提供你一個設計好的範本,但他不會限制你絕對要照他的方式做。

但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教育A磚塊,就只能填放在A空格裡。

只要你能從A到Z乖乖的把磚塊放到相對應的位置,你就會被獎賞。

這種死記硬背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家奧斯貝(D.P.Ausubel)稱之為機械式學習(RoteLearning)。

我認為,世界上真正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只佔極少數。

比如說日文的五十音,你真的不背不行,但背了該背的東西後,你該把其餘絕大多數精力與時間,分配在創造、組合與思想上。

現實中,大多數學生選擇將大部分時間放在臨時抱佛腳、死背硬記上,而這甚至成為一種值得嘉獎的行為。

學生A考試前幾天通宵苦讀,僥倖取得好成績,A在眾人眼中「好厲害!」、「體力好好!」。

學生B平常規律花時間在好好記下課本上的內容,考試中穩定表現的行為會被視為理所當然。

你覺得A與B誰比較好? 老實說,一樣爛。

這不是因為A與B本人做錯了什麼事,而是大眾教育的方式出了大問題。

你可以說A體能好、資質佳,因為他可以在短時間內逼自己大量吸收資訊,並保有基本記憶與表現,爆發力佳。

你也可以說B懂得提前規劃並平均分配時間。

不過如果今天丟了一個ABC都沒見過的問題,而橫空出世的C對於思想上的創造、組合與反思早習以為常,結果很顯然C將能取得最大的優勢。

問題外的問題 遇到新問題時,常常我們的思想第一反應就會「只」糾結於眼前的問題。

正視問題非常好,但有時候我們思考的問題,只是現象,而非根源。

能解決的問題越大,相對的酬勞也必定越大。

有人說:如果你想賺10億美金,只要解決一個100億美金的問題就好了。

當然,絕對沒那麼簡單,但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是:當你的思考與想像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出發時,等著你的回饋也隨著增加。

歐美流行有一套思考的方式叫做指數思維(ExponentialThinking),相信大家高中都學過指數,雖然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但概念上,指數思維主導的策略導致的結果,理應隨著時間的增長加速。

能夠運用指數思維也代表著你能跳脫當下,去想像1年、3年、5年後的可能性。

你走的30步,是有可能帶你跨越10,000步的距離。

多數人的思維是使用漸進性思維(IncrementalThinking),包括我在內。

因為這是我們受到的教育,也是社會上大多是企業與工作的思維。

漸進式思維包括我們日常進行的許多活動,我們刷牙、洗臉、上班,日復一日,因為我們可以期待一個穩定的結果。

漸進式思維非常安全,但也容易讓人安逸。

採用指數思維也有其風險,前期投入的資源與時間如石沉大海是常態,而這也導致許多人在結果未有完成時間發酵之前放棄(途中色塊區)。

相較之下,漸進式思維你可以穩健地期待執行A會得到B,初期的進度,通常大於指數思維主導的結果。

那指數思維的例子包括什麼呢? 我覺得最近股價狂飆的特斯拉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在眾多汽車品牌還在糾結0-100km到底可以在快0.0幾秒時,特斯拉願意花費極多的資源,去設想電動汽車的未來。

等到其他品牌回過神時,特斯拉的這些年建構的軟硬體技術差距,其他單一汽車品牌極難追上。

與其花費那些時間與資源重新開發技術與實體充電站,其他汽車品牌目前也只能向特斯拉低頭,租用他們的電池技術與充電站。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ElonMusk,指數思維該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 問題外的問題與你 曾有朋友時常抱怨工作不理想,生活不快樂。

我問他們導致不快樂的問題是什麼? 「上司太機歪,薪水不夠多,同事不討喜」,但你有發現了嗎?這都是別人身上的問題,你並無法主動改變。

那為什麼還要待在哪裡? 因為每個月你看得到那固定的薪水進來,工作就算混一點也不至於被炒魷魚,這帶給你莫大的安全感,使你得以忍受工作上的不悅。

但懂得用指數思考的人,就能看到其他可能。

也許你再往深層一點思考,這份工作其實並不符合你的人格特質,你的本質。

如果不是剛好大學念這科系/父母期待/其他因素,你也不會從事這份工作。

在你面前可能有幾種你可以設想的情境: 換工作,找份真正自己能專精並在過程中取得成就感的工作 換環境,也許台灣人文社會環境並不那麼符合你,考慮出國求職 想創業,其實問題也不是薪資多寡,而是厭倦為他人工作,隨call隨到的生活 雖然三個選項都是未知數,但如果你目前所處的環境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已超出你能負荷的範圍,那定數只有一個:現狀(StatusQuo)絕對不是你要的。

我個人在大學實習時雖然並不了解這些現象或名詞,但我很清楚感受到了在辦公室的生活,非常不適合我,待久了一定會生病。

所以我才會選擇創業,但講遠了! 這時如果你有一套能協助你完整思考並評估後果的工具,我相信你在決策時,就能夠做出「當下的你」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我會在下一篇:如何跳脫傳統框架,思考問題外的問題?(二),分享一套我覺得不錯的思考工具組給大家。

也別忘了,做出決定之後也要做好前期撞牆期的心理準備,必須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執行決定。

在結束前,想再分享一個由NaveenJain提出的指數思維的範例給大家。

如果你想要解決世界上淡水(freshwater)不足的問題,你可能用數種方式面對。

也許你想到的是過慮系統、或者從其他富有淡水的地點進行運輸。

但如果你在執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後,發現該地區真正缺水的原因是:淡水都被拿去牧農業使用了。

你等同打開了解決問題的另一個世界。

也許缺水,可以透過更有效率的灑水系統/氣耕/水耕等方式減少牧農業消耗,直接解決原本的問題。

這就是指數思維的力量,但同時你也需要做好自己的研究,但我相信你得到的結果會是值得的。

講到這裡,大家想必也開始可以理解到,其實思考問題(與問題外的問題)是多麼不容易,卻也有趣的一件事。

讓我們一起動動腦,下篇見! 更多詳細的應用方式與案例,會在之後課程內釋出,有興趣的人,可以先訂閱email! 創業實踐者|HiKwlAuthorposts RelatedPosts May8,2022想要取得成功,你只需要1000名粉絲by創業實踐者|HiKwl April29,2022不要再等一下了,如何提高執行力|效率生產by創業實踐者|HiKwl 所有效率生產 July10,2020如果你想要瞬間提高專注力,我會推薦這個工具!|效率生產byKelvinLiang AddcommentCancelreply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Savemyname,email,andwebsiteinthisbrowserforthenexttimeIcomment. PrevMainBlogNex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