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全文在线阅读 - 道医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 ... 首页中医书籍中医养生道家功法《中医养生学》全文在线阅读 发表评论A+所属分类:中医书籍中医养生道家功法 本文目录1第一章 绪论2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3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4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5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

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

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

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

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

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

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

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进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

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

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

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

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

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

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

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赞 5 赏 分享 中医学 《现代中医诊疗学》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中医入门》秦伯未著 《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 精选文章 《道家气功真传》 《张紫阳、吕纯阳、魏伯阳三阳气功——千古气功秘籍》 五禽戏的发明者,五禽戏的功法特点,练习五禽戏的好处 道家功法:小周天气功的修炼方法 道家养生功漫谈:简单易学的5种道家养生术 中医知识 道家正统功法丹道周天功完整版下载 道医绝技-移精变气祝由符水 固肾功视频,治疗遗精,早泄的保肾固肾功 《道家长寿功法》 道家炼气养气修炼功法 上一篇《中医诊断学》全文在线阅读下一篇螃蟹的营养价值及功效,吃螃蟹的禁忌,螃蟹的做法大全 文章导航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太极步怎么练练习太极步的技巧 《中国气功的史·理·法》 炼精化气的初级功法,层次及修行案例 《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 老年人练太极的13个注意事项 道家修炼功夫在医疗上的运用 道家气功之炼气 《武当九宫拳宗阐秘》 道医治病的禁咒之法 本文目录1第一章 绪论2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3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4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5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6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7第一节 上古时期8第二节 先秦时期9第三节 汉唐时期10第四节 宋元时期11第五节 明清时期12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13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14第一节 生命15第二节 天年16第三节 衰老17[附1]近代衰老学说18[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19第四节 天人相应20第五节 形神合一21第六节 动静互涵22第七节 协调平衡23第八节 正气为本24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25一、协调脏腑26二、畅通经络27三、清静养神28四、节欲葆精29五、调息养气30六、综合调养31七、持之以恒32第五章 精神养生33第一节 情志变化34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35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36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37第一节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8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39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40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41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42第一节 起居有常43第二节 劳逸适度44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45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46第八章 睡眠养生47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48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49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50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51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52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53第九章 饮食养生54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55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56第三节 进食保健57第四节 食后养生58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59第一节 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性60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61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62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63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64第六节 房事禁忌65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66第一节 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67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68第三节 气功保健69第四节 五禽戏70第五节 太极拳71第六节 八段锦72第七节 易筋经73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74第一节 娱乐养生的意义75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76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77第一节 浴身保健的分类78第二节 冷水浴79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80第四节 蒸气浴81第五节 矿泉浴82第六节 药浴83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84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85第一节 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86第二节 针刺保健87第三节 保健灸法88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89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90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机理91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92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93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94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95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96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97第一节 胎孕保健98第二节 少儿保健99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100第四节 中年保健101第五节 老年保健102第六节 妇女保健103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104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105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106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107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108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109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110第一节 口腔保健111第二节 颜面保健112第三节 头发保健113第四节 眼睛保健114第五节 耳的保健115第六节 鼻的保健116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117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118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119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120第一节 因时养生的原则121第二节 春季养生122第三节 夏季养生123第四节 秋季养生124第五节 冬季养生125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126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127第一节 区域划分及其与健康的关系128第二节 山区129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130第四节 海滨131编写说明 登录 注册 找回密码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的登录信息 用户名 电子邮件地址 密码 重复密码 很抱歉,为防止机器人注册,请填写本站名称:道医网 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新密码链接的电子邮件。

用户名或电子邮件地址 文章目录 繁 在线咨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