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拒學心理循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拒學的最初是受到情緒,也就是感覺的驅使。
這些感受都與不快樂有關,而這種情緒並沒有隨著時間遞減反而會逐漸增強(這就好像許多父母會覺得 ...
吾心研究室>拒學資料庫>為什麼孩子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拒學心理循環
拒學資料庫
為什麼孩子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拒學心理循環
「我還要給孩子多久時間?」「回到學校去有這麼困難嗎?」是許多家長的擔心與疑慮。
因此為了要協助及解決孩子的問題,除了周遭的共同努力以外,我們也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情境-為什麼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
孩子拒學的最初是受到情緒,也就是感覺的驅使。
這些感受都與不快樂有關,而這種情緒並沒有隨著時間遞減反而會逐漸增強(這就好像許多父母會覺得,已經順著孩子的意願讓他待在家裡了,孩子的情況應該會好轉,但為什麼還是無法到學校去呢)。
因為孩子會感到不愉快就是在想到「學校」的時候,與校園相關的事物及場景都會經常出現在孩子腦海中,特別是事發的初期。
連日以來孩子始終掙扎著到底要不要到學校去,「今天要到學校去嗎,還是不要好了」,不斷猶豫在這樣的循環當中,許多不愉快的畫面就會不斷浮現,連帶的也可能讓他們產生一些身體的不舒適感。
而思緒進行途中會有片刻的緩衝出現,也就是防衛機制,轉往能夠感到安心的思考上面,就例如逃避,想擺脫不愉快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情緒動搖,情緒搖擺當中孩子最後所做的決定就是不要到學校去。
拒學行為模式正是「待在學校裡會感到不愉快,想要從中逃離」所滋生的感受,再接著轉化為實際行動(註)。
也就是只要想到學校的情境就會猶豫是否要到學校去,最後就選擇了不去的這種情況。
然而越逃避的結果只會更加深這層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自己一直持續在這樣的狀態裡面。
這種感覺會不斷以循環的方式反芻,增強孩子對於學校的種種負面情境。
就如同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還不至於到強烈抵抗的地步,會勉強自己和老師及朋友見面,即便情緒上是討厭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這層感受將會擴大,漸漸的不願意再和這些人見面,甚至是討厭到人多的場所。
因為許多的場景與對象都會與不愉快的想像相互重疊,進而擴展到更大的範圍。
而這也是為什麼要改變拒學情況讓孩子重返校園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不是一時半刻所容易解決的原因了。
許多人都有過請假經驗,例如工作累了或生病了想請假好好休息,待休養生息以後重新出發,是一種預期的舉動。
然而拒學不同,拒學的請假在家並不是自我預期的行動,這種突如其來的狀況並不在孩子預期的計畫中,因此孩子會感到不安,會覺得自己怎麼了,難以整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拒學是孩子在忍耐超出極限以後所呈現的舉動,因此讓孩子待在家裡休息。
而孩子待在家中會使他們感到安心,所以就會產生一些元氣出來,於是會對父母保證自己明天一定回到學校。
然而當講完這些話又或是這個時刻來臨孩子又會開始想到學校的事,那種不愉快的緊張與焦慮等種種情緒又開始讓他們萌生怯意而產生行動上的阻礙,於是最後還是選擇留在與學校比起來可能會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家裡。
但是待在家並沒有使情況獲得改善,反而是對於學校情境的負面情緒持續擴大(家人的詢問、爭吵、催促其返校的壓力、自己的擔憂、外界的眼光等),讓他們更想朝逃避的方向走。
因為他們會想到總有一天還是必須到學校去,思考的同時,對於一些自己原本不那麼討厭的人、事、物也會逐漸感到厭惡,而將這層不愉快的情緒投射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導致他們更想逃離這樣的場景。
於是這個結果就造成了他們開始逃避外出,遁入自己的世界,讓自己的生活範圍越來越狹小。
沒有和外界接觸經常一個人獨處也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問題,可是要面對與解決問題對他們而言又有困難,也同時會很痛苦,因此他們就會盡量閃避不想去面對。
所以他們會逃避老師的家庭訪問與電話、逃避和朋友會面、也會從補習班或才藝班等種種和學習或人際相關的場所撤離。
有些孩子也可能會對於一些以前常去或家裡附近的場所感到厭惡。
孩子生活空間的窄化大概是以這樣的狀態逐漸形成的。
生活範圍縮小的同時也連帶使得作息跟著混亂,因為他們更有時間去意識到學校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逃避去面對正常上班上課的時段、避開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要直到深夜以後才有辦法暫時放鬆,入睡。
也由於這樣,隔天就自然爬不起來了。
特別對於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白天所被允許的(當事人的想法)活動範圍似乎只有除了學校以外,就只有家裡和醫院了(有的孩子也會將醫院列入不想去的場所),他們擔心如果這段時間到外面去可能會遭到異樣眼光,而且朋友們也都上學去了,不知道要找誰,因此就導致孩子的生活範圍和人際關係更加窄化。
當不去學校不行的想法越強烈,就越感到壓力,也就更難走出去。
於是對於自己無法到學校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也就讓自己喪失了自信,產生負面的自我認同。
孩子的想法不只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也可能對外界產生偏見,開始對週遭的一舉一動變得敏感,而這也是有的孩子不想去諮商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擔心被標籤化,或是覺得醫師、心理師也是與父母一同,要逼迫自己去學校的幫兇,因此難以產生信賴感。
處於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中,不論是孩子自己也想嘗試返校或轉學,在這樣的心理狀態底下,若無法獲得週遭的瞭解及協助,或錯誤的對處,勢必面臨不斷的挫敗,也就是從拒學當中再延伸出拒學。
若是如此,將會使得孩子打擊更大,越來越憂鬱,難以振作精神。
當自信心崩潰的時候就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評價。
而過低的自我評價就會產生自我防衛心態,經常去揣測與擔心外界對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乾脆不要和外界接觸了。
由於拒學容易隨著時間越久而加入越多的問題,也就會使得初期原本較單純容易解決的成因變得複雜致使要抽絲剝繭釐清問題的這項工作變的不容易。
然而因為父母都不是心理達人,孩子也可能說不清楚自己的問題,以及孩子所展現的行為是否就是拒學,再加上父母和孩子雙方的混亂,因此這個時機點往往就錯失了。
這並非意指著拒學不能解決,而是需要耐心與時間,週遭是否能協助孩子及陪伴孩子度過低潮,以及除了孩子以外,家長也可能需要時間去消化與調適,因此並非一時半刻。
並不是所有的拒學案例都需要經過長期抗戰,其中,也有的是不用多久時間,瞭解了問題所在,父母和孩子經過溝通,相關細節做了調整後,孩子就表示自己想回到學校去的。
我們所接觸的孩子當中,已經有很多回到校園生活,因此家長是不用太擔心的。
註:「孩子會感到不愉快就是想到與學校有關的情境」指的並不表示拒學就一定和學校有關,拒學成因與拒學的心理循環可能是不同層面的意涵。
而是由於學校佔據孩子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因此心裡不愉快的感受也就容易投射到這裡面。
吾心研究室>拒學資料庫>為什麼孩子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拒學心理循環
拒學資料庫
吾心的話
延伸文章資訊
- 1孩子拒學,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 親子天下
- 2為什麼孩子很難從拒學的狀態中走出來~拒學心理循環
孩子拒學的最初是受到情緒,也就是感覺的驅使。這些感受都與不快樂有關,而這種情緒並沒有隨著時間遞減反而會逐漸增強(這就好像許多父母會覺得 ...
- 3懼學的孩子,社會與家庭的協助不該只有「談話」而已- 第1 頁
「如何協助孩子」的思考. 協助「拒學」絕不可只留在「個人層次」,要孩子拼命適應學校環境,若過於死板只是要他 ...
- 4理解孩子的挫折與需要~陪伴拒學兒少 -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孩子拒學的問題常讓許多家長手足無措,常聽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拒學就是逃避唸書」、「就是抗壓性不夠」,這些也許是孩子拒學的原因,但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希望被理解,該如何 ...
- 5與拒學孩子的工作 - 李政洋身心診所
因為,陪伴拒學的孩子,絕對不是英雄式單槍匹馬的工作,而是一個與系統密切配合的工作。 從與學生建立關係開始,便要能夠確認這是一段長期且持續的穩定關係,以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