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林煜軒醫師 - Apple Podcast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

《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 ... GlobalNavOpenMenu GlobalNavCloseMenu Apple ShoppingBag + Searchapple.com Cancel Apple Store Mac iPad iPhone Watch AirPods TV&Home OnlyonApple Accessories Support ShoppingBag + Cancel ApplePodcastsPreview 38episodes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

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

《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2020年以來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

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

《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2020年以來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APR30,2022 電痙攣治療(NEJM2022;386:667-672) 電痙攣治療(NEJM2022;386:667-672) 「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Therapy,簡稱ECT)是許多電影、小說在描述早期精神醫療中,最深植人心的特色治療。

然而,非常多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對精神醫療的污名化也與ECT非常有關。

近期《新英格蘭期刊》(NEJM)一篇回顧文獻介紹精神醫學歷史最悠久的這種治療方式,相信也能讓大家更了解ECT。

 我們也將NEJM這篇對ECT深入淺出的介紹,以《會談地圖》的問答形式整理,預計也會加入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ECT的起始治療通常要做多久?大約6-12次的治療,每週2-3次也可能用癲癇的秒數計算,每次治療所誘發的癲癇大約是20-60秒,而癲癇的定義可以採用腦波或是動作的癲癇。

 📖ECT的起始治療後,還需要維持治療嗎?1.ECT的起始治療憂鬱症結束後,如果沒有維持治療,通常會有非常高的復發率(約84%)2.維持治療的方式:(1)繼續使用ECT:逐漸減少每週或每個月做一次(2)不要用單一抗憂鬱藥治療,可以考慮抗憂鬱藥加上其他藥物或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合併藥物抗憂鬱藥+鋰鹽:長達24週的隨機分派追蹤試驗顯示只使用安慰劑復發率84%,單一抗憂鬱藥復發率60%,若採用抗憂鬱藥+鋰鹽復發率39%抗憂鬱藥+認知行為治療3.ECT維持治療比較多憂鬱症的研究,在思覺失調症或是躁症的ECT維持治療也建議採用類似的原則。

 📖ECT安全嗎?死亡率:十萬分之2.1最常見的安全問題:急性心肺功能問題:約1%。

如果有心臟病史,可以考慮在ECT之前除了照會麻醉科醫師以外,可以考慮照會心臟科醫師。

 📖ECT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有哪些?1.失憶:包含前行性(anterograde)與逆行性(retrograde)失憶2.注意力3.執行功能4.處理速度(processingspeed) 📖ECT造成的失憶有什麼特色?1.前行性失憶:短期記憶無法形成長期記憶,通常2-4週內消失2.逆行性失憶:如同有一段的記憶被洗掉。

通常較長達數週到數月,也有文獻報告長達年以上。

3.逆行性失憶的特徵—自傳式記憶力喪失(autographicalmemory):例如「我在台大精神科當住院醫師很有成就感」的記憶其中包含「我在台大精神科工作」的「語意記憶」(semanticmemory)、「很有成就感」的「情節記憶」(episodicmemory)。

而「自傳式記憶力」喪失,則是記得「我曾在台大精神科工作」的「語意記憶」但是忘記「很有成就感」的「情節記憶」。

(記憶的種類詳見P.201)4.但上述失憶的問題,都會恢復。

 📖哪些人在做ECT之後比較會有認知功能的問題?很難由個案的危險因子預測認知功能副作用,而認知功能障礙的副作用和治療的方式:雙側電極、治療次數較多、電量較高比較有關係。

 📖ECT會有失智的風險嗎?目前沒有證據指出ECT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丹麥大型追蹤將近5年的研究指出不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本集抽書: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https://reurl.cc/e6490K第四季將在每月一號上線新一集的podcast,而在每月最後一天將抽出該集抽書活動得獎者! 📈論文原文:ElectroconvulsiveTherapy.NEnglJMed2022;386:667-672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28min MAR31,2022 疫情的慢性壓力如何讓人老化?(Nature.2022Jan;601(7893):S5-S7.) 疫情的慢性壓力如何讓人老化?(Nature.2022Jan;601(7893):S5-S7.) COVID-19的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了,雖然疫苗的施打率也逐漸普及,但我們依舊需要面對著疫情的威脅。

 疫情人們造成的慢性壓力會有什麼影響?Nature一篇最新的論文談到一個有趣的觀點「疫情可能會怎樣讓我們變得更加衰老?」(HowtheCOVID-19pandemicmightageus) 人類老化的分子機制是什麼?有逆齡、抗衰老的可能性嗎?這篇Nature的論文幫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端粒(telomere)等衰老的分子生物學指標基礎的概念。

 這篇論文也回顧各種慢性壓力,例如經歷戰爭的退伍軍人研究、長期受到兒虐、在社會經濟困難家庭成長的孩子、長期獨居的長輩、他們衰老分子生物指標、生理代謝、荷爾蒙調節的影響。

 Covid-19疫情造成更多的生離死別、社會經濟的衝擊,學校停課增加的育兒負擔、因為隔離造成的社交孤立,其實都和上述的慢性壓力非常相似,因此疫情的慢性壓力也非常可能會讓我們更加衰老。

 Nature的論文也提高了許多對疫情慢性壓力的因應方法,其中的特別也提到疫情造成社交活動的減少,或許可以練習冥想,作為對抗壓力的心靈運動。

 📚本集抽書:覺醒時刻---巴觀的合一祝福第四季將在每月一號上線新一集的podcast,且在每月最後一天將抽出該集抽書活動得獎者! 📖論文原文:HowtheCOVID-19pandemicmightageus.Nature.2022Jan;601(7893):S5-S7.doi:10.1038/d41586-022-00071-0.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19min FEB28,2022 第三季回顧 第三季回顧 會談地圖podcast第三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Podcast的頻道比較不容易有文字目錄幫大家一次瀏覽,讓聽眾決定可以優先收聽哪一集。

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很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歡迎大家收聽《會談地圖podcast》,3/14將抽出兩本書回饋一路支持的聽眾朋友們。

詳細參加辦法請至《探索大腦會談地圖》臉書粉絲專頁本篇貼文留言並分享!📚抽書活動的兩本書籍:1.       不醉才上道https://reurl.cc/RjQn9n2.       為什麼我們愛的這麼累https://reurl.cc/Ope7m9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41min JAN26,2022 從圍棋世界冠軍的戰績,證明「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PsychiatryClinNeurosci.2022Jan13.) 從圍棋世界冠軍的戰績,證明「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PsychiatryClinNeurosci.2022Jan13.) 我們以圍棋這項頂尖智力競技,作為人類認知功能隨年齡消長的模型分析,「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這項研究成果剛獲《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PsychiatryandClinicalNeurosciences,IF=5.118)期刊接受。

圍棋是最困難的智力競技,規則長達百年而不變,而且有明確的勝負,很適合詮釋為人類認知功能在專業領域的表現,也可以公平地比較每個世代認知功能與專業表現的年齡軌跡。

我們分析從1980年以來的職業圍棋對局資料庫,其中62位曾獲世界冠軍棋士以及與他們曾經對局過的2,269位職業棋士,共94,189盤對局勝負的分析,觀察每個世代的圍棋世界冠軍在職涯歷程中棋力隨年齡的改變。

我們發現所有世代的職業棋士,代表認知功能的「全歷史等級分」隨著年齡大致呈倒U型的軌跡。

每個世代中,較年輕的世代達到最巔峰的棋力,都超過上一個世代;而且達到巔峰棋力的年齡也比上一個世代更年輕。

例如最年輕的Z世代棋士達到巔峰棋力的年齡約在20歲左右,而先前的X世代或Y世代棋士則是大約在25-30歲時方達到巔峰棋力,而最資深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則大約是在30歲之後才達到巔峰棋力。

最年輕的Z世代棋士達到巔峰棋力的全歷史等級分超過3500,而Y世代的巔峰棋力則在3500左右,最資深的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的巔峰棋力則低於3400。

總結來說,在圍棋領域菁英的認知功能,是一代超越上一代,而且越年輕的世代達到認知功能巔峰的時間也比上一個世代更早、更年輕。

另一項高難度的智力競技,西洋棋世界冠軍的棋力年齡軌跡,與本研究中圍棋世界冠軍的結論也非常相似,由這兩個重要的人類認知功能模型可以推論「一代不如一代」是沒有任何實證根據的說法。

📖論文原文:LinYH.LifecyclepatternsofprofessionalperformancefromGoworldchampions.PsychiatryClin.Neurosci.(inpress)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43min JAN19,2022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10%(JMedInternetRes2021;23(12):e26763)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10%(JMedInternetRes2021;23(12):e26763)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大約10%!對過去不太愉快的事情,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沒這麼糟,而稍縱即逝的快樂,我們會記得那是一段美好時光。

當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工時,是不是也會被「回憶性偏差」(recallbias)的效應影響呢?我們最新發表在《醫學網路期刊》(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JMIR),IF=5.43)的研究邀請了每週平均工時大約是66.94小時的內外婦兒科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用標準的勞檢規格連續兩次詢問上一週、上上週、過去一個月在醫院的工時(也就是不包含在家的工作時數),並且用我們自行開發的app比對GPS自動記錄到工時。

研究中的醫師app記錄到的平均工時是66.94小時,但是由勞檢仔細詢問的平均工時是60.24小時,低估對自己工時的回憶性偏差在上一週、或上上週的工時估計,同樣是低估11.5%-12.0%。

我們進一步分析工時越長的醫師,對過去一週的工時低估的程度會越多;對於更久以前的工時,則是記憶會更模糊(對上上週的工時,能回憶的天數更少)。

這項實驗證明了我們也會用「回憶性偏差」的心理機制,美化過去的工作時數,對超長工時的過去,我們記得的是工時沒這麼長,或者更容易去忘記自己經歷了多長的工時。

勞檢真的可以準確的檢查工時嗎?這項研究也提出了重要的證據與思考:單純透過詢問的勞檢,可能得到的是低估的工時數據。

而本研究中詢問工時較長、需要輪班的醫師,關於過去一個月的工時,平均詢問一位醫師的時間是9.7分鐘,利用app記錄工時,不僅可以排除「回憶性偏差」的低估效應,還可以大幅改善勞檢的效率。

*本研究特別感謝所有的醫師受訪者,以及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的協助!📖論文原文:WangHH,LinYH.AssessingPhysicians’RecallBiasofWorkHoursWithaMobileApp:InterviewandApp-RecordedDataComparison.JMedInternetRes2021;23(12):e26763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31min DEC1,2021 大麻和K他命應該要如何分級?從台灣查緝資料庫量化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指標(JPsychiatrRes.2020Jan;120:131-136.) 大麻和K他命應該要如何分級?從台灣查緝資料庫量化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指標(JPsychiatrRes.2020Jan;120:131-136.) 大麻應該降為第三級毒品嗎?K他命是否需要考慮升級成為二級毒品?還有更多卡西酮類的新興毒品,因為沒有客觀、量化的指標,因此近年來都有許多毒品分級爭議的討論。

 這篇研究介紹我們團隊用訊號分析技術,分析近15年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建立一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指標,希望能做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分級依據中「成癮性」、「濫用性」、「社會危害性」這些傳統上以專家主觀專業意見的標準,提出更客觀的輔助指標。

這項研究分別用「頻譜分析」和「經驗模態分解」的技術,將「成癮性」與「濫用性」定量成為客觀的量化指數。

例如海洛因的「成癮性指數」為1.20顯著高於安非他命的0.83,此兩者也高於搖頭丸的0.48;這項指標的代表性與成癮科學界的共識一致。

 本研究也證實「濫用性指數」可以做為追蹤毒品防制政策的指標,在過去15年海洛因的濫用性指數趨勢,即顯示美沙酮替代療法等毒品防治政策在減少海洛因濫用的成效。

 綜合上述量化的「成癮性」與「濫用性」指數,可以為近年來毒品分級爭議的大麻、K他命及卡西酮類等新興毒品,做為客觀的參考指標;亦能提供專家學者未來在毒品分級討論時,做為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依據。

 📖論文原文:LinC,WongBY,LoMT,ChiuYC,LinYH*.Developmentofanaddictionindexanddelineation15-yeartrendsofillicitdrugsfromtheTaiwannationaldrugenforcementdatabase.JPsychiatrRes.2020Jan;120:131-136. 本篇論文也有中文的圖文介紹:https://reurl.cc/738m7NPoweredbyFirstoryHosting 34min ©林煜軒醫師 CustomerReviews 5.0outof5 3Ratings 3Ratings TopPodcastsInScience HiddenBrain HiddenBrain OlogieswithAlieWard AlieWard TheJordanHarbingerShow JordanHarbinger StarTalkRadio NeildeGrasseTyson TheScienceofHappiness PRXandGreaterGoodScienceCenter MakingSensewithSamHarris SamHarris YouMightAlsoLike 超直白心理學 Soundtalk 知識好好玩 鏡好聽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TheRealStory》By報導者 報導者TheReporter 大人的SmallTalk 大人學 用邏輯改變世界 DavinaSh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