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論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代詩論戰,又稱為關唐事件,是台灣在1972年至1974年間,針對現代詩創作風格的爭論事件。
源於關傑明、唐文標等人撰文批評當時台灣詩壇過度模仿西方現代詩,具有逃避 ...
現代詩論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現代詩論戰,又稱為關唐事件,是台灣在1972年至1974年間,針對現代詩創作風格的爭論事件。
源於關傑明、唐文標等人撰文批評當時台灣詩壇過度模仿西方現代詩,具有逃避現實之傾向。
[來源請求]由於其批評全面且措詞嚴厲,引發包括顏元叔、余光中、葉珊(楊牧)、張錯等人在內的反擊,擴及整體詩壇。
關、唐之文當時雖受到較大的批評,但其論點在論戰結束後,仍引發台灣現代詩創作風格的轉變。
[來源請求]
目次
1背景
1.1現代派的興起與爭論
1.2外交、社會情勢變遷
2起因
2.1關傑明的批評
2.2唐文標的批評
3發展
3.1戰火初燃
3.2龍族震撼
3.3唐文標風暴
3.4尾聲與反思
4影響
4.1詩風的轉變
4.2鄉土文學論戰的先聲
4.3其他
5參見
6參考資料
背景[編輯]
現代派的興起與爭論[編輯]
1950年代後期,由於對八股的反共文學感到不滿,於是詩歌界開始傾向在政治之外,探索另一條藝術至上的道路。
[來源請求]1956年紀弦領導的現代派詩社成立,揭諸「六大信條」,強調「橫的移植」。
[1]現代派的出現適足以使詩歌創作在單調的「反共、戰鬥」外有更多元的選擇,也能以象徵方式表達對現實社會之不滿;因此不僅其主張風行一時,連同與其迭有爭論、鼎足而三的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社,其實基本上也屬於台灣「現代派」的範疇[2]。
現代派的主張過於強調「橫的移植」而缺乏「縱的繼承」,引起爭議;同時其刺激了結黨營詩的風氣,派系間壁壘分明,更增對立衝突的情緒,使得當時各種衝突、論戰蔚為風行。
[1]首先是在《文學雜誌》展開新詩與舊詩關係的論戰;其次是紀弦與覃子豪針對新詩發展方向的爭論;接著是針對蘇雪林、言曦等保守文人對現代詩攻訐引發的抗辯。
[3]1971年開始,詩壇開始對於現代派西化的詩風感到不滿,包括龍族、大地、主流等以大專青年為主新興詩社創立,紛紛提出反省,足以顯示當時風氣的轉變。
外交、社會情勢變遷[編輯]
對於現代派的反省,除了來自文學內部的發展外,亦有一些外緣的因素。
1970年發生釣魚臺事件、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美國與日本相繼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連串的外交危機,使知識份子從文化上尋求自強的根本;社會上則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開始有政治改革、文化振興的要求,挑戰黨國的文化霸權。
於是,鄉土文化的要求日興,在內容上模擬西方、逃避現實的現代主義文學自然受到挑戰。
[4]
起因[編輯]
現代派過度西化的情形,早在1966年到1970年間,許南村(陳映真)、尉天聰等人就已經進行過批判。
不過由於1970年代初期,詩壇在內部、外部的諸多因素下,新世代詩人開始推動內部的反省。
這樣的氣氛,使得關傑明、唐文標等來自外部的批評,引起一陣風潮。
另一方面,由於關傑明的批評文曾在關注度較高的《中國時報》上發表,文章也較引起重視。
[5]
關傑明的批評[編輯]
關傑明是英國劍橋大學文學博士,當時為新加坡大學英文系教授[6],當時因為對台灣的新詩表現不滿,1972年的2月與9月,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分別發表〈中國現代詩的困境〉、與〈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二文;直指當時台灣新詩過度模仿西方,是一種「殖民文學」。
[7]他就其讀過的三本詩集提出討論:葉維廉編譯的《中國現代詩選(1955~1965)》,張默、瘂弦、洛夫編的《中國現代詩論選》,洛夫等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1950~1970)》詩一、二輯,認為其雖以「中國」為名,實則很少中國性,只見國際性、世界性。
更嚴厲批判了包括洛夫、葉維廉、葉珊、白荻、商禽、鄭愁予等現代派詩人。
[8][9]
關傑明的評論,主要是基於民族主義的思維,其目標是以「回歸傳統」。
一部分的原因,可能與他具備華僑身分,在文化錯亂的背景中成長,因此渴望在閱讀中獲得文化上的歸屬感有關。
是故其建立台灣現代詩的典範時,將周夢蝶、余光中等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詩作,予以讚揚。
[9]
唐文標的批評[編輯]
台大客座的數學系教授唐文標,1960年代曾寫過詩[10],在1970年時則針對台灣現代詩的問題,撰寫了〈詩的沒落〉和〈僵斃的現代詩〉二篇文章,只是未曾發表。
[9]關傑明的批評出現後,唐便以「史君美」為筆名,發表〈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以聲援關氏的說法,不過未引起爭端。
1973年7月《龍族》的評論專號上,他發表了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孰料8月的《中外文學》2卷3期、《文季》第一期與第二期,分別刊出〈僵〉、〈詩〉兩篇舊文,加上9月《中外文學》2卷4期再次刊出新作〈日之夕矣〉,短時間內的大量曝光,加上四文炮火過於猛烈,不僅將整個詩壇皆予以批評,甚至連學術界盛讚的批評家夏濟安亦遭受池魚,終於引起遍地烽火。
連傾向關傑明的顏元叔皆為文批判,並於《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上以「唐文標事件」稱之。
[9][11]
唐文標的批評著眼點與關傑明並不相同,他對當時台灣現代詩弊病的剖析,主要可歸納為「逃避現實」與「僵斃頹廢」兩點[12],這是基於社會主義的思想,主張文學為社會服務而作出的論斷。
為了在左翼思想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台灣,為其主張找到根基,唐文標甚至過重新建構中國文學史,標舉《詩經》、《楚辭》等具寫實傳統的中國古典詩歌,做為其典律;並且無視五四運動中的自由主義份子來台後,多倡導現代主義的事實,強調其平民的、左翼的傾向。
[9]在這樣的觀點下,對關傑明所推崇的周夢蝶、余光中等人,唐氏亦譏之為「傳統詩的固體化」、「傳統詩的液體化」,與「傳統詩的氣體化」的葉珊,通通列為錯誤。
被顏元叔稱之為「大掃除的做法」。
[13]
發展[編輯]
戰火初燃[編輯]
在關傑明的第一篇文章發表時,由於措辭並不嚴厲,起初詩壇反應冷淡。
僅有周寧以〈一些觀念的澄清〉表示支持、洛夫去函討論「現代詩與傳統的問題」。
不過,在關更加重火力點名眾多詩人的創作並予以抨擊後,終於引來創世紀詩社的反彈。
負責人原本企圖出版〈中國現代詩總檢討〉專輯,大力反駁,但最後取消了專輯,只在「創世紀書簡」中刊出反彈意見[9],指責關「言論偏激武斷」、「企圖一筆抺殺全部歷史」[14]編輯並在啟事之中,一方面針對關氏原文係以英文創作,質疑其對於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學的了解[10];另一方面認為關文論點是舊調重彈、了無新意,不值浪費時間一駁[9]。
《幼師文藝》也徵求對關文反對的意見,並且登出端木鼎的文章,亦針對關氏使用英文一事做出側面的攻擊。
在第一波的反彈意見中,由於對關文提出的問題缺乏正面的回應,多以質疑關文的語言能力為主,被後起批評者如陳芳明譏為「鴕鳥式的逃避」[10]。
另一方面,後來的研究亦指出,關傑明的文章在從英文轉譯至中文時,出現了許多訛誤與修改。
《創世紀》諸人針對語言方面所做的攻擊,似乎忽略了翻譯造成的問題。
[15]
在此同時,也有支持的聲音。
除了後來引發喧然大波的唐文標之外,李國偉〈文學的新生代〉與〈略論社會文學〉二文(發表於《中外文學》)、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文外學》2卷1期),都表達了支持立場。
不過李國偉、唐文標著重在詩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較具有左翼傾向,與關文的論點其實略有差異。
[9]
龍族震撼[編輯]
1973年7月7日,龍族詩社出版《龍族評論專號》,在這部以評論為主軸,厚達354頁的專號中,主編高上秦將其分為主要內容分為「評論」、「訪問」、「書簡」三個單元[16],表示該專號會透過不同的角度,剖析二十年來中國現代詩壇的得失[14]。
高上秦本名高信疆,是龍族詩社發起人之一,也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編[17],關傑明文章得以在中時刊出,與其對現代詩的視野有關。
在《龍族評論專號》中,高氏更指出五、六○年代詩風遠離社會、傳統、民眾的毛病[14]。
不過,在標舉弊端的同時,他卻無法為「好」詩建立定義,因此該專號將當時各種針對現代詩的批評意見都收錄了進去。
除了前述提及的關傑明、唐文標、李國偉之外,還有劉紹銘、史紫忱、鄭世璠、余光中等人,批判的立場從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著眼的有,左、右派並陳。
由於當時站在現代詩弊病對立面的意見,有如此多種可能性,以致專刊的內容駁雜,最後沒有做出結論[9][18],只能大約歸納出「現實」與「傳統」兩個重點。
這次大規模的批判,雖然多數尚數溫和,但是也有唐文標措詞激烈的文章。
這些意見不僅只牽動了龍族詩社成員對「詩與社會關係」的重新思考[16],更激起了詩壇的不滿,終於引發了全面性的戰火。
[14]
唐文標風暴[編輯]
唐文標的文章由於炮火猛烈,甚至直接宣佈了現代詩的「死亡」,導出詩不需要存在的結論。
其極端化的言論、偏激的視野與霸道的態度,引來了強烈的反彈。
在諸多反彈聲浪中,研究者多半以顏元叔與余光中的說法做為代表。
[16][19]
創辦《中外文學》、有系統地引介西方「新批評」理論進入台灣文壇的顏元叔,其實是現代主義陣營內的反對派。
[20]他的社會寫實主義觀點與關、唐之說法皆有共通之處,但對於唐文標的霸道與救世主姿態極為不滿。
[21]所以儘管他曾在關傑明後發表〈期待一種文學〉,表示「作家必須對當前的社會,當前的人生,抱懷著深入的體驗與反省,然後以文學的手法,將體驗與反省戲劇化(廣義的)而成文學作品[22]。
」現在卻直指唐文標的文學見解偏狹,「以為只有社會,沒有家庭;只有群眾,沒有個人;只有上意識,沒有下意識;只有述眾人之事,沒有抒個人之情;只有『怒髮衝冠』,沒有『淚濕青衫』[23]。
」這篇文章中最先提出了「唐文標事件」這個名詞[10],而行文中帶有對左翼思想的反感。
[9]
相較於顏元叔,余光中更進一步把唐文標的言論與中共的文革相提並論,指文革是「革古典文化的命」,而唐文則「一筆勾銷古典文學與現代」[24]。
經歷國民黨大陸政權喪失的經驗,使余光中對左翼思想深深反感,直接給唐文標扣上了紅帽子[25]。
這個態度到鄉土文學論戰時,又在《狼來了》一文中出現[15]。
類似的攻訐方式也出現在周鼎〈為人的精神價值立證〉一文中,稱唐「居心叵測」,和中共互相唱和。
[26]
除了少數人士如李佩玲、彭瑞金試著反駁余光中外,大多數後來的批評者都不脫顏、余的範圍,追打唐文標數學教授身份、社會主義思想與霸道的態度,這些文章散佈於《主流》10期「評論專輯」、《中外文學》3卷1期「詩專號」及《創世紀》37期「詩論專號」中[9]。
但除了指出唐文有以偏概全、矯枉過正之失外,未能完全否認其批評之處。
[27]到了葉珊〈致余光中書〉發表,將關、唐之說併稱,以有失風度的「暴民」名之後,反而激起反彈的聲浪,結束了對唐文標一面倒的批判。
[9]
尾聲與反思[編輯]
葉珊因為關傑明文章肯定周夢蝶、余光中,卻對他的詩作加以攻擊,因而心生不滿[28],於是成為將關、唐合稱的第一人,對兩人之論一概鄙夷諷刺。
這種不辨關、唐差異,又有失風度的言論,首先引來劉紹銘在中時副刊上為關傑明辯駁。
接著在《中外文學》3卷3期上,唐文標本人以〈實事求是不作調人〉回應各方指責,蔣勳、葉崑山也投書表達對葉珊言論的反彈。
[9]
1974年7月,《創世紀》推出詩論專號,成為對關、唐以及學院派的顏元叔最後一波大規模的反擊。
專號中刊載洛夫的〈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分純淨〉,暗諷關、唐為「趣味偏狹,別具意圖,既無學養與誠意,又無學識與觀念」之徒,批其行為是「挾其凌厲之筆,狂掃異己,或托足權門(詩壇權貴),譁眾取寵,以圖一夜成名」強調現代詩被攻擊的虛無、晦澀等毛病,不可以西化概括,而是「時代使然、當代文風使然,而且中國古已有之。
」[29]文中不但否認創世紀詩人的超現實主義路線,又對批評者扣上「不懂詩的」、「學院派的」或是「普羅思想」。
[15][30]
不過,在同時《中外文學》的專號上,連極力反對唐文標的余光中,都在〈詩運小卜〉中認為,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是自絕於古典,又無力了解西方的。
對於龍族詩社在批評的突破和思想的獨立上表示肯定。
在對現代詩發展的方向上,呈現出與洛夫不同的思考[30]。
影響[編輯]
詩風的轉變[編輯]
在現代詩論戰爆發以前,雖然詩壇就已出現大小論戰,然而五、六○年代的論戰,多圍繞在「詩的可讀性」上,而現代詩人多站在「不可讀、不可解」的立場;但現代詩論戰的議題,轉到「為什麼寫詩」與「為什麼人寫詩」這樣的問題上[31]。
經過這次的討論之後,「自我主體性」與「社會寫實性」成為台灣現代詩中具有頗重的份量[27]。
明朗穩健的寫實詩風、「回歸民族,反映時代」的路線成為主流,包括笠詩社、葡萄園詩社等皆受到其影響。
余光中也認為,台灣現代詩人開始反省並走出現代主義的束縛,是受到唐文標文章的衝擊所致。
[32]
鄉土文學論戰的先聲[編輯]
現代詩論戰中,對於台灣國民黨政府的中國符號認同,實際上並沒有正面的挑戰。
關、唐的言論沒有批評中國符碼,甚至還要求中國的閱讀美感。
不過一方面,唐文標高舉的左翼寫實主義思想,讓台灣日治時代作家與新生代鄉土小說家得到挖掘,造就「台灣本土意識」興起[9];另一方面,「民族性」、「本土性」、「世俗性」等等現實主義的路線,也為鄉土文學的現實主義提供了論述的基礎。
是以這場詩壇內的風暴,亦被視為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先聲[30]。
其他[編輯]
余光中將唐文標與文革相提並論,指稱其思想左傾親共,威脅《現代文學》之白先勇及姚一葦兩教授不准《現代文學》再刊登任何唐文標的文章。
在白色恐怖氣氛下,唐文標在此事件之後遭到封殺,無法自由發表意見[33]。
參見[編輯]
台灣文學史
台灣鄉土文學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參考資料[編輯]
^1.01.1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
2008年1月。
ISBN9789576688492頁59。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
2006年8月。
ISBN957114391X頁137-141。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59-63。
^林淇瀁(向陽),〈沒有鄉土,哪有文學?──七○年代的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
收錄於須文蔚編,《文學台灣》,台南:台灣文學館。
2008年9月ISBN9789860151008頁167-171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0-71
^《文學台灣》,頁171
^《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頁146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0
^9.009.0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109.119.129.13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0.010.110.210.3《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2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2-74
^《文學台灣》,頁173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2-73
^14.014.114.214.3《文學台灣》,頁172。
^15.015.115.2陳瀅州,〈七○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16.016.116.2蔡欣倫,〈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圖書。
2004年3月。
ISBN9571135615頁209。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3
^黃曼君編,《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冊,北京:中國文聯。
2002年1月。
ISBN7505938924頁852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3-74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2卷1期。
1973年6月1日,頁6。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台北:《中外文學》2卷5期。
1973年10月1日。
^余光中,〈詩人何罪〉,台北:《中外文學》2卷6期。
1973年11月1日。
頁5-6。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4
^周鼎,〈為人的精神價值立證〉,台北:《創世紀》35期。
1973年11月。
^27.027.1《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頁147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1
^洛夫,〈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分純淨〉,《創世紀》37期詩論專號,1974年4月。
頁4。
原文只記為「社論」,據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稱為其所筆。
^30.030.130.2《文學台灣》,頁174。
^李佩玲,〈余光中到底說了什麼〉,台北:《中外文學》2卷8期。
1974年1月。
頁131
^《台灣當代新詩史》,頁75
^施善繼:〈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現代詩論戰&oldid=63983847」
分類:臺灣文學史台灣詩歌1970年代台灣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詩壇的意思- 漢語詞典
詩壇詞語解釋 · [poetry world] 詩歌界. 詩壇盛會 · 詩會;詩界。 宋歐陽修《答梅圣俞寺丞見寄》詩:“文會忝予盟,詩壇推子將。” 清沉起鳳《諧鐸·窮士扶乩》:“詩壇月旦, ...
- 2詩壇意思,詩壇注音,拼音- 辭典 - 三度漢語網
詩壇的意思 · 注音 ㄕㄊㄢˊ · 拼音 shī tán · 詞性 名詞 · 例詩壇盛會。 · 英poetry world; · 造句 詩壇數一數二的詩人,作品在質與量方面都相當可觀。 · ·歐...
- 3詩壇- 兩岸萌典
詩 ㄕ 壇 ㄊㄢ ˊ shītán. 简诗坛. 指詩歌領域;詩界。例 「詩壇新秀」、「享譽詩壇」。 英poetry circles, poetry world. 法cercles des po ...
- 4靠北詩壇
靠北詩壇. 157 likes · 16 talking about this. 本專頁為投稿園地,投稿內容,限有關詩壇的「人、事、作品」之報導、批評、感述、建言。
- 5漢典“詩壇”詞語的解釋
詩壇 詞語解釋 · 一般詩家,以其受人崇仰,有如築壇坫而主盟會。宋.歐陽修〈答梅聖俞見寄〉詩:「文會忝予盟,詩壇推子將。」《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這杜少卿先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