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法西斯主义(英語:Fascism;義大利語:Fascismo;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威权的極端民族主義形式。
其特點是對國家領導的個人崇拜、重視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公共 ...
法西斯主義
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
語言
監視
編輯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序言章節可能需要重寫。
理由為:導言太長。
請考慮將一些段落獨立分節。
。
(2021年10月8日)請在條目討論頁討論此問題。
參考序言排版指導以確保該部分遵循維基百科規範,並包含所有必要細節。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適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資料,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無法被證實。
(2019年5月20日)請協助校核其中的錯誤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情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此條目語意模稜兩可而損及其中立性或準確性。
(2019年5月20日)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此條目可能過多或不當地使用了受版權保護的文字、圖片及多媒體檔案。
(2021年6月17日)請仔細閱讀有關媒體文件合理使用的方針和指引,並協助改正違反規定的使用,然後移除此消息框。
在條目討論頁可能有更多的詳細資訊。
「法西斯」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古羅馬時期的一種代表權力的物件,請見「束棒」。
法西斯主義(英語:Fascism;義大利語:Fascismo;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威權的極端民族主義形式[1][2][3]。
其特點是對國家領導的個人崇拜、重視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公共機構擁有過度的公權力,強大的社會和經濟統一執行力,以及強制鎮壓反對意見[4]。
法西斯主義在20世紀初的歐洲政治中有著顯著的地位[5]。
第一次法西斯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義大利王國出現,由貝尼托·墨索里尼創建,也是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他日後執政的國家法西斯黨的前身)的創始人,然後傳播到其他歐洲國家[6]。
法西斯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以及民主主義,因此被放置在傳統左右翼政治光譜中的極右翼。
[7][8][9][10]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左)與德國元首希特勒(右),兩名常被認為是現代法西斯主義代表人物的合影,攝於1940年
法西斯主義者視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一場革命,它為戰爭、社會、國家和技術的性質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全面戰爭的出現和社會的全面動員,打破了平民與戰鬥人員之間的區別。
「軍事公民身分」出現了,即所有公民都在戰爭期間以某種方式參與軍事[11]:140-141[12]。
這場戰爭導致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的崛起,這個國家能夠動員數百萬人在前線服務,提供經濟生產和後勤支持他們,並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干預公民的生活[11]:140-141[12]。
法西斯主義者認為,自由民主已經過時,並認為在一個極權主義的一黨制國家中完全動員社會是必要的,以使國家為武裝衝突做好準備,並可有效應對經濟困難[13]。
這樣一個國家由一個強大的領導者——如獨裁者和由執政的法西斯黨成員組成的軍事政府——來領導,以建立民族團結、維護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13]。
法西斯主義拒絕斷言暴力本質上是消極的,並將政治暴力、戰爭和帝國主義視為可以實現民族復興的手段[14][15][16][17]。
法西斯主義者主張反共,採取混合經濟,其主要目標是通過保護主義和干涉主義的經濟政策實現國家經濟自給自足[11]:188-189。
極端形式的法西斯主義者則通常持有「種族純淨」或「優等民族」的信仰,通常與種族主義或偏見的某種形式相呼應。
這種「純淨」的思想會驅動法西斯政府將視為外人的群體驅逐出境,屠殺,強制絕育或是種族滅絕[18][19][20]。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很少有政黨公開稱自己為法西斯主義者,而現在這個詞通常被政治對手貶義,尤其是左派政治人物對右翼的批評。
[21]新法西斯主義或後法西斯主義的描述有時更正式地用於描述極右翼的政黨,其意識形態類似於或植根於20世紀的法西斯運動[6][22]。
目次
1辭源
2定義
2.1極致民族主義
2.2革命
2.3復興
2.4其他定義
3參考文獻
4外部連結
5參見
辭源編輯
法西斯主義(義大利語:Fascismo)的辭源為束棒(義大利語:fasces),一種古羅馬時代的權力象徵物。
[23]也是在歷史上的一種酷刑。
定義編輯
主條目:法西斯主義的定義(英語:Definitionsoffascism)
歷史上,史學家,政治學家及其他學者曾長期爭論法西斯主義一詞的確切定義[24]。
不同的學術團體對法西斯的定義也有不同,許多定義被批評是描述過度寬泛或者過度狹隘[25][26]。
目前的學術共識是,法西斯主義,尤其是掌權的法西斯主義,從歷史上就一直攻擊共產主義,保守主義和議會自由主義,並主要是從極右翼那裡獲得支持[27]。
史學家史丹利·佩恩(英語:StanleyG.Payne)給出了法西斯主義的一種普遍定義,這套定義也被許多著作認為是評判法西斯主義的標準,主要包括這些方面:
「法西斯式的否定論」:反自由主義、反共主義及反保守主義;
「法西斯式的目標」:建立民族主義專政以調節經濟結構,並在現代、自決的文化中轉變社會關係,最終將國家擴展為帝國;
「法西斯式的作風」:浪漫象徵主義的政治美學,大規模動員,對暴力的積極看法以及對男性氣概,青年和超凡魅力獨裁統治的提倡。
[28][29][30][31]《世界法西斯:一歷史百科全書》定義法西斯主義為[11]:2:
一種具革命形式的極致民族主義,此民族主義決心要動員所有「健康的」社會和政治能量,以抵抗其認定造成民族衰敗的威脅,以實現國族或民族脫胎換骨的目標。
該民族主義方案涉及政治文化的復興,包括支撐政治的社會及倫理文化的重生,而在某些案例此重生包括了基於種族學說的優生學概念的復興重生。
根據法西斯的跨國比較及世界史研究總結出的定義,通用、泛型的法西斯主義有三項核心要素:極致民族主義、革命、及復興[11]:2。
極致民族主義編輯
極致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絕對根本,因此極致民族主義和傳統民族主義的概念完全不同[11]:2。
以極致民族主義來說,移民拿到護照,或習得了國家語言,以這樣的方式取得國藉是不夠的[11]:2。
法西斯主義的極致民族主義核心概念則提倡一種「有機」、「種族」或「整合」的國籍性概念,強調國家民族認同的首要地位,對同質性文化、共享歷史、或民族的歸屬感。
極致民族主義認為這種歸屬感遭到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大規模移民、寰宇主義(世界主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多方破壞。
[11]:2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建立此民族概念之上:民族是一種超越個人之上的、有活生生歷史及天命:作為一活生生的有機體,民族能茁壯成長、死亡、或復興再生。
革命編輯
法西斯主義者宣稱為扭轉民族衰敗並開創民族復興,是革命鬥爭事業來建立後封建、後自由主義及後蘇維埃的秩序。
根據此定義,歷史上在世界各地雖有程度不一的法西斯主義組織及活動,在政府政權上僅有兩個國家可以無誤的定義為法西斯政權: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
在法西斯主義革命內容及政策立場上差異頗大,因此需要建立法西斯國際來誘發不僅僅是個別國家的再生及復興,也包括歐洲的再生及復興[11]:2-3。
復興編輯
法西斯主義的目標在於將社會轉變為民族共同體再生及復興的基礎,創造新民族性格及新國民。
法西斯主義復興民族的作法包括破壞現有的民主政治系統、廣泛部署高度入侵性的社會工程、政治儀式的精心展示、領導者迷眾、等等,都為法西斯義大利和第三帝國共享的特點[11]:3。
民族復興神話的含糊不清本身,是法西斯主義運動能廣招各種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所支持的要點[11]:3。
復興神話,營造宗教情感和預感現實以注入超脫意涵,法西斯主義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賦予了靈性,因此在法西斯主義取得權力後運動,將傾向建立一「政治宗教」將民族和國家神聖化,以此建立新秩序。
這種透過魅力領袖、壯觀展示、政治儀式等等的政策,使得自由民主社會有的「公民宗教儀式方面的作法,相形之下顯得蒼白無力[11]:4。
其他定義編輯
貝尼托·墨索里尼定義法西斯主義為右翼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反對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和個人主義。
他宣稱[32]:
即使假定19世紀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紀,這並不表示20世紀也必須是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紀。
政治原理會消失,國家則會繼續存在。
我們能相信這將是一個權力的世紀、「右翼」的世紀、一個法西斯的世紀。
如果19世紀是個人的世紀(自由主義意味著個人主義),那我們能相信這將是一個「集體」的世紀,也因此必然是國家的世紀。
羅伯特·帕克斯頓(英語:RobertPaxton)對於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在近年來獲得比較多的支持:
法西斯主義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政治行為的形式,有著顯著的社會衰退、羞辱、和受害心理,並以對於統一、力量、和純正的崇拜加以補償之,在這種社會裡以群眾為根基的激進民族主義政黨與傳統的精英份子連結—雖然並不穩定但仍有效的互相合作,拋棄民主自由並追求暴力,以及沒有道德或法律限制的內部清洗和外部擴張的目標。
[33]
法西斯的主張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經濟性的,學者們研究這些成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漢娜·阿倫特的研究主要是專注於政治上的,認為那些通常視同法西斯主義的政權(如納粹主義),是屬於更大層面的極權主義[34]。
聖何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塞耶·沃特金斯(ThayerWatkins)則認為法西斯主義是與社團主義相連結的,社團主義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壓抑,沃特金斯認為全世界大多數的政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團主義的成分[35],他認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只不過是大蕭條時期普遍出現的社團主義國家之一,他認為當時其他不同的政治系統如西班牙、阿根廷和美國也都是社團主義國家。
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定義法西斯主義為「一種政治哲學、運動、或政權(如同黑衫黨),將國家和種族的地位置於個人之上,並主張一個中央集權化的專制政府,由獨裁領導者所率領,嚴格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化,並強力鎮壓反對勢力」[36]。
《大英百科》對法西斯主義一詞的定義則是:「個人的地位受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37]法西斯主義通常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38]、反共產主義、和反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
法西斯主義可以視為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參考文獻編輯
^Turner,HenryAshby,ReappraisalsofFascism.NewViewpoints,1975.p.162.Statesfascism's"goalsofradicalandauthoritariannationalism".
^Larsen;SteinUgelvik;BerntHagtvet;JanPetterMyklebust.WhoweretheFascists :socialrootsofEuropeanFascism.Universitetsforlaget. :p.424.ISBN 978-82-00-05331-6.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Paxton(2004),pp.32,45,173;Nolte(1965)p.300.
^Fascism.Merriam-WebsterOnline:Retrieved.22August2017.
^Davies,Peter;Lynch,Derek.TheRoutledgeCompaniontoFascismandtheFarRight .Routledge.2002:1–5.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link)
^6.06.1PeterDavies;DerekLynch.TheRoutledgeCompaniontoFascismandtheFarRight.2002:pp.1–5.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Griffin,Roger.Fascism.Oxford.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pp.8,307.1995.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Hartley;John.Communication,CulturalandMediaStudies:Thekeyconcepts(3rd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p.187.ISBN 978-0-521-55982-9.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Wilhelm;Reich.Themasspsychologyoffascism.Souvenir.1970.ISBN 978-0-285-64701-5.
^MaryHawkesworth;MauriceKogan.EncyclopaediaofGovernmentandPolitics:Volume1.1992.ISBN 978-0-203-71288-7.
^11.00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1011.11CyprianBlamires;PaulJackson.WorldFascism:AHistoricalEncyclopedia.ABC-CLIO.2006-01-01[2022-01-07].ISBN 978-1-57607-94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2.012.1Mann,Michael.Fascist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65.ISBN 978-0521831314.
^13.013.1JohnHorne.State,SocietyandMobilizationinEuropeDuringtheFirstWorldWar. :pp.237–39.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Grčić;Joseph.thicsandPoliticalTheory.Lanham,Maryland:UniversityofAmerica,Inc.2000:p.120.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Griffin;Roger;MatthewFeldman;eds.Fascism:FascismandCulture.LondonandNewYork.2004:p.185.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JacksonJ.Spielvogel.WesternCivilization.Wadsworth:CengageLearning.2012:p.935.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StanleyG.Payne.AHistoryofFascism,1914–1945. :p.106.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AristotleKallis.GenocideandFascism:TheEliminationistDriveinFascistEurope.Routledge.2011.
^Lancaster,Guy(September26,2011)"GenocideandFascism:TheEliminationistDriveinFascistEurope"(re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urnalofGenocideResearch
^Paxton,RobertO.(1998)[https://www.jstor.org/stable/pdf/10.1086/235001.pdf"TheFiveStagesofFascism".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70(1),1-23.doi:10.1086/235001
^向法西斯主义者特朗普绥靖的下场.紐約時報中文網.2021-01-08[2021-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中文(新加坡)).
^"Neofascismo"."Neofascismo"EnciclopediaItaliana.[2014-10-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6).
^王志希,非戰的耶穌?唯愛主義、民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福音書詮釋與耶穌形象的公共性,Sino-ChristianStudies.Jun2019,Issue27,p93-139.47p.
^Gregor,A.James.Phoenix:FascisminOurTime.TransactionPublishers.2002.ISBN 978-0-7658-0855-4.
^Payne,StanleyG.Fascism,ComparisonandDefini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83.ISBN 978-0-299-08064-8.
^Griffiths,Richard.AnIntelligentPerson'sGuidetoFascism.Duckworth.2000[2020-09-10].ISBN 978-0-7156-2918-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Laqueuer,1996p.223;Eatwell,Fascism:AHistory.1996,p.39;Griffin,1991,2000,pp.185–201;Weber,[1964]1982,p.8;Payne(1995),Fritzsche(1990),Laclau(1977),andReich(1970).
^PrebbleQ.Ramswell.EuroscepticismandtheRisingThreatfromtheLeftandRight:TheConceptofMillennialFascism.LexingtonBooks.2017:9[2020-09-10].ISBN 978149854604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Griffin,RogerandMatthewFeldmanFascism:CriticalConceptsinPoliticalSciencepp.420–21,2004TaylorandFrancis.
^Kallis,Aristotle,ed.(2003).TheFascismReader,London:Routledge,pp.84–85.
^Renton,David.Fascism:TheoryandPractice,p.21,London:PlutoPress,1999.
^"THEDOCTRINEOFFASCISMBENITOMUSSOLINI(1932)".[2006-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3).
^AnatomyofFascism,頁218
^Arendt,Hannah.TheOriginsofTotalitarianism.HarvestBooks.1973.ISBN978-0-15-670153-2.
^TheEconomicSystemofCorporatism.Applet-magic.com.[2005-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3).
^Fascism.Merrian-WebsterOnlineDictionary.[2005-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0).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法西斯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CalvinB.Hoover,ThePathsofEconomicChange:ContrastingTendenciesintheModernWorld,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25,No.1,Supplement,PapersandProceedingsoftheForty-seven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Mar.,1935),pp.13-20;PhilipMorgan,FascisminEurope,1919-1945,NewYorkTayolor&Francis2003,p.168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法西斯主義語錄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由SheldonRichman
法西斯主義和錫安主義-世界錫安主義者組織
法西斯主義PartI-了解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西斯主義的運作
法西斯主義:它是什麼?又該如何與之奮鬥?由托洛斯基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西斯主義的信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反法西斯主義網站探照燈雜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法西斯主義政治經濟學-戴夫·倫頓的反法西斯網站(英文)參見編輯
納粹主義
社團主義
工團主義
獨裁主義
民族主義
軍國主義
第三位置
反法西斯主義
反社會行為
納粹德國
納粹黨
法西斯義大利
國家法西斯黨
日本帝國
大政翼贊會
西班牙國
新國家
八月四日體制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熱帶法西斯主義
軍事獨裁
第二次世界大戰
紅色恐怖
白色恐怖
史達林主義
紅色法西斯主義
赤納粹
右翼民粹主義
世俗宗教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法西斯主义&oldid=72665796」
延伸文章資訊
- 1法西斯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西斯主义(英語:Fascism;義大利語:Fascismo;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威权的極端民族主義形式。其特點是對國家領導的個人崇拜、重視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公共 ...
- 2法西斯主義_百度百科
法西斯(fascist)本義是“束棒”(拉丁語:fasces)的音譯,是一把被綁在多根圍繞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頭,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誌。法西斯主義(英語:Fascism; ...
- 3法蘭西斯科·佛朗哥 - Wikiwand
法蘭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語:Francisco Franco,西班牙語:.mw-parser-output . ... 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統治,嚴酷打擊異己特別是親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 ...
- 420世紀的法蘭西玫瑰潮--政黨多棱鏡--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05年4月23日至25日,在第二國際的支持下,“法國社會黨”(由革命的社會主義者蓋德派和瓦揚派組成)同“法蘭西社會黨”(由主張入閣和改良的饒勒斯派組成)在巴黎的環球大廳 ...
- 5法蘭西斯福山:自由主義還會繼續被挑戰 - 天下雜誌
睽違二十二年,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4/14日在台發表第一場公開演講「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他的講題以問號結尾,「因為對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