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藝術木雕聯展-《琢木探形》 看見年輕新銳的藝術意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雕塑藝術發展至今,已有豐富的樣貌及媒材提供藝術家形塑,而木雕創作受到許多創作者及收藏家的愛戴,可謂雕塑創作中前三大範疇之一,並成為一個特別 ... loading... 焦點新聞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聯展 多納藝術木雕聯展-《琢木探形》看見年輕新銳的藝術意志 多納藝術臺藝大木雕系雕塑聯展賴永興 2021-05-12|撰文者:張家馨 《琢木探形》展覽主視覺。

圖/取自多納藝術。

「雕」什麼、「塑」什麼、又「琢」什麼? 傳統抑或早期對雕塑的印象,多指運用某種素材創造三度空間的形態,然而延續至今,雕塑創作已儼然發展多元樣貌,早已將其稱為立體造形藝術的一項創作領域,創作者所接觸的媒材以及當代藝術時常提及的跨領域結合,更是目前當代雕塑創作中時常觸及之範疇。

回溯至19世紀的羅丹(AugusteRodin,1840-1917),可謂現代雕塑的開端,受到印象派的影響,擺脫掉古希臘時期剛硬的輪廓線條,強調雕塑在光影與情感上的處裡。

當雕塑藝術發展至今,已有豐富的樣貌及媒材提供藝術家形塑,而木雕創作受到許多創作者及收藏家的愛戴,可謂雕塑創作中前三大範疇之一,並成為一個特別獨立的存在。

雕琢木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形態 由臺灣藝術大學(下簡稱臺藝大)雕塑系系主任賴永興老師親手策畫的展覽《琢木探形》,將於多納藝術聯合展出。

集結七位優秀的藝術新秀,藉由雕塑創作來講述屬於他們的時代。

「琢於木」、「探於形」策展人賴永興老師表示,這次的展覽命題,是用比較宏觀的方式選定:「雖然每位藝術家面對的同樣都是木材,但是他們會依個人的習慣還有創作脈絡,來詮釋自己的創作。

」 學校的教學除了技術上的指導以及學術性的探討外,並隨著時代的演變,更能夠於在學時期提供各個展出管道,適時的帶著學生與市場接軌,讓學生更加明確未來藝術生涯的發展規劃,亦能從中獲得肯定和成就感。

在現今多元文化及發展的世代之下,各個領域的變動更加快速,學校能提供的資源也因時制宜,在學期間能夠從中更加明確自己的創作目標。

賴永興老師特別指出:「臺灣的木雕創作可分為兩大範疇,一是木雕類的木雕,其二則為木材質的雕塑。

」木雕類的木雕較類似工藝類,或是特別在於功能上的需求,像是佛像及傳統寫實的人物像;木材形的木雕普遍較容易與目前的藝術市場接軌,也許是在題材上較多是與時事有關,對觀眾來說它的連接性與接受度也來的高一些。

賴永興老師認為:「雕塑領域漸漸擴散的時代,學習是一種基底。

學生以後要怎麼發展,我們是樂觀其成的。

」不論是選擇何種面向,都希望年輕的創作者能以真正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琢木探形》展場照。

圖/多納藝術提供。

潮流藝術的發展下,木雕市場是否受到威脅? 縱觀臺灣雕塑市場的發展,展覽從畫廊內部策展、飯店型博覽會,至大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木雕創作漸漸獨立出一派屬於自己的領域,更是圈粉了不少專門收藏木雕藝術的收藏家。

儘管在雕塑的創作上有不少媒材的應用,舉凡像是FRP、陶瓷、金屬、銅、紙漿、石膏…等,或是相形之下價格較好入手的潮流藝術公仔,木雕創作仍然占有一席地位。

或許是因為木雕作品擁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它與其它可翻模的材質不同,無法擁有多個版數,對於收藏家來說作品的獨特性與親手雕刻的溫度,仍舊保有藝術品的真實性;而就目前時常看到的木材質雕塑,大部分的題材仍以具象表現居多,但是發展的樣貌卻多元以及豐富,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容易讀懂的藝術項目;而抑或是它的材質使然,溫潤的木頭色,經由顏料上色之後呈現出來的效果與其它材質也大不相同。

年輕人的發聲 每次與仍在學的藝術創作者交流,尤其尚未有過太多商業往來的年輕創作者,往往都會被他們對創作大膽不羈的想法而深深吸引,一件作品的背後竟有這麼多豐富有趣的故事,我想這就是所謂「漾時代」獨有的魅力吧!在尚未被定型之下恣意自在的創作,他們總能透過作品傳遞這個世代真正關心或是正在發生的的事情,而無須用學術性的語彙包裝,回歸到單純的觀看視角,真實地了解現在年輕人的世代,或許也是一種對於時事的探討。

同時對於藝術家逐自介紹自己的作品的過程尤為深刻。

像是林芝萱的作品,以平面繪本的形式,將介質轉換於立體作品,紀錄在生活上看到的微小事物,在著色上更是保留色彩描繪過的筆觸,在眾多作品當中流溢出獨特的氣質;藝術家林芳瑜是個文靜的小女生,而作品卻與初次和她談話的印象相反。

這次呈現她的「再造系列」,大膽地嘗試將堅硬的木頭雕刻成在東方象徵尊貴、長久的臘肉,將東方傳統節慶中時常出現的佳餚以細膩寫實的方式再現;陳家邦的作品個人風格強烈,常以大自然的昆蟲與植物表現在他的創作上,細膩的創作手法展現他在創作上的企圖心。

而這次展出的作品〈擬態螳螂〉將螳螂擬態的習性與雨傘結合,藝術家認為這兩者之間都有著「等待」之意,前者是擬態成樹葉等待昆蟲的接近以利獵食,後者則是等待下一個使用它的人。

兩者皆具有等待的意味,目的卻是大不相同。

林芝萱作品-〈將溫暖揉進了我心房〉,樟木、松木,60x40x20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林芝萱作品-〈將溫暖揉進了我心房〉(局部)。

圖/多納藝術提供。

林之萱作品-〈冉冉〉,樟木、松木,70x70x20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林芳瑜作品-〈曬〉,烏心石、油彩,8x4x38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林芳瑜作品-〈位〉,樟木、油彩,30x8x9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陳家邦作品-〈螳螂-擬態〉,樟木、壓克力,90x14x13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陳家邦作品-〈自我投射〉,樟木,166x75x79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江慧琳對於創作有著諸多的想法,在她身上能夠感受到她對於生活一點一吋的觀察。

而作品如同她的個性,細膩卻不馬虎,處處留下小驚喜給觀眾思考。

「貓咪」和「女孩」是她創作一直以來慣用的語彙,著重在貓咪身形的微妙變化,並將貓咪外觀以剪影的方式呈現,如同與她共生的靈魂;賀泉融這次展出的作品,將兩雙女孩在不同成長時期腳上穿的鞋子,以細膩寫實的方式雕刻出來,她認為雕刻本身就有保留情感或記憶之意,她想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那份情懷藉此保留下來。

江慧琳作品(左)〈影子〉,樟木,20x12x30cm。

(右)〈噢!〉,杉木,23x14x25cm。

圖 /多納藝術提供。

江惠琳作品-〈啥款〉,樟木,11x9.5x15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江慧琳作品,〈噓〉,樟木,12x11x15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賀泉融作品-〈情懷〉,樟木,20x30x18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賀泉融作品-〈走路鞋〉,樟木、松木,25x17x7.8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從澳門遠洋赴臺灣求學的姜運威,目前正就讀臺藝大雕塑系碩士班。

長期以來作品受到許多藏家的關注及喜愛,有多項展出經驗。

而此次在多納藝術的展出作品,以三隻自創的小怪獸作為自身的某種投射,將日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自己卻沒有發現的慣性模式透過創作表達出來;同為國外留學生的芝田典子,原先在日本專研的是石雕創作,到臺灣留學後接觸到木雕創作,開啟了她藝術生涯的另一個新天地。

擁有石雕底子的她,將其特色沿用至木雕創作,成為她創作獨特的符號。

在她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保留了石頭的較為理性的線條,帶有些微抽象的造型。

作品〈希望〉靈感來自繪本"TheBlueBird"以及沿用她喜歡的美國詩人J.RobertOppenheimer裡面提到的一句話:“Thefoolishmanseekshappinessinthedistance,thewisegrowsitunderhisfeet.”「愚者在未來尋找快樂,智者在自己的腳下種植快樂。

」芝田典子藉著作品表達其實幸福就圍繞在身旁,希望能夠傳遞正向的力量給與觀者。

姜運威作品-〈今天不想飛〉,樟木、龍柏、不鏽鋼、麻繩,18.5x17.4x12.5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姜運威作品-〈今天有點睏〉,樟木、漂流木、壓克力,25x13x28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芝田典子作品-〈希望〉,樟木,50x55x26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芝田典子作品(前)〈麻雀〉,檜、樟木,20.5x18x24cm。

圖/多納藝術提供。

我要迎合現在的藝術市場嗎? 這個問題相信是許多年輕創作者與畫廊合作的初期會遇到的問題。

「配合現在藝術市場上熱賣的東西,好像跟我自己想創作的不一樣。

」「如果為了商業型展覽,我的東西好像會越做越甜、越做越可愛。

」上述的問題似乎沒有一個真正的標準答案,但卻是一個必經過程,作品買賣與否是年輕藝術家踏出去校園建立信心與成就感的第一步,當第一次與畫廊合作作品卻沒有賣出時,卻不禁的懷疑自己的作品出了什麼問題?便於下一次重新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不斷地在這當中拉扯。

回到這次在多納藝術的聯展《琢木探形》以及和本次展出藝家交流的過程,發現這當中最重要的是每位藝術家忠於自己的創作,不論是再造系列的臘肉、大自然界擬態的過程、以插畫繪本形式展呈的作品、將自身形象轉化成自創的怪獸系列、詩意性的作品,就如同這次的策展理念,七位藝術家雖然同是用木材質雕刻創作,每件作品卻有屬於藝術家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對於一般參展觀眾或是收藏家看來,每件作品承載著它的獨特性,因次讓展覽能夠呈現給觀眾完整及多面向的樣貌。

賣與不賣牽涉到許多層面,也許當展覽經驗越來越多,越是能夠理得清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

展覽資訊 琢木探形:臺藝大七人木雕聯展(7.24~8.28.2021) 期間▎7.24~8.28.2021 時間▎上午11:00至下午7:00(周日公休) 開幕座談會▎7/31/2021下午3:00 地址▎多納藝術(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12號7F) 導航▎https://goo.gl/maps/HgsiP9pYD4D2 展場實境▎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sqGq4h4R2Rn A A A 多納藝術臺藝大木雕系雕塑聯展賴永興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0 驚 0 酷 0 厲害 1 熱門新聞 1 「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文策院首度與大會合辦臺灣專場,多組臺灣創作團隊受邀參展 2 ARTTAIPEI2022台北藝博展商名單公佈!共137間展商,展場歷屆以來最大展出面積 3 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國寶級作品登台,奇美博物館國際特展《時代的臉孔》8/27盛大開展! 4 藝術X科技X永續:因應當代挑戰的「2022台灣當代一年展」九月登場! 5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得獎者作品聯展8/26-9/20中正紀念堂3樓4展廳 6 2022年FLAMETP開幕!一起看看當錄像藝術進入飯博將會發生什麼事? 7 帝圖2022夏季拍賣會0918盛大登場,大風堂秘藏書畫錄張大千潑彩鉅作、黃君璧瀑布通景聯屏及船王趙從衍家族清宮珍藏翡翠爐齊重量領銜 8 國美館2022國際科技藝術大展「科技斡旋•亞洲觀點」隆重開幕 9 2022桃園科技藝術節:表演、視覺與科技跨領域合作的一粒麥子 10 「MadeInTaiwan新人推薦特區」暨「原住民個展專區」藝術新秀齊聚台北藝博展亮點 站內推薦 金色山脈,2022 NT$300,000 更多Steve林作品 融-54,2022 NT$660,000 更多林育弘作品 睡美人,2012 NT$9,600 更多林宗範作品 天地無用 NT$2,000 更多顏順吉作品 低頭族Phubbing,2016 NT$250,000 更多林家弘作品 修行系列~~寒山問禪-6,2020 NT$65,000 更多吳秀芳作品 完美製造一小甜甜2,2015 NT$39,600 更多陳依純作品 無題,2018 NT$13,500 更多Danting作品 吻,2011 NT$31,000 更多陳綺華作品 尋 NT$66,000 更多鄭淵仁作品 融-12,2022 NT$660,000 更多林育弘作品 蝦中之龍,2020 NT$18,000 更多Po-Jung,Chen作品 藍色的世界Ⅲ(海)TheBlueWorldⅢ(ocean),2008 NT$40,000 更多李思慧作品 烏克蘭班都拉TarasfromLviv,2004 NT$55,000 更多IvanYehorov作品 鳥語花香No.4,2021 NT$4,900 更多楊玉金作品 風景-5,2019 NT$3,500 更多廖鈺娟作品 (NEW)白色系列:寵愛狗狗#16,2019 NT$3,000 更多安恰娜‧恰麗亞琶朋作品 步步都走在神旨意的光中2,2019 NT$5,000 更多胡志誠作品 孤帆遠影碧空盡-1,2020 NT$68,000 更多吳秀芳作品 LimitsofPatience,2022 NT$80,000 更多葛拉娜作品 猜你喜歡 viewall 焦點新聞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時事觀點 盧昉《異教徒的詩歌》個展:探詢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多元性,入古出今系列最終章 2022-08-10|撰文者:林侑澂2923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訪談個展 探詢生命本質的原初與純粹:多納藝術《野境》林瑩真個展 2022-06-15|撰文者:林侑澂4714 焦點新聞 藝廊聯展時事觀點 多納藝術華山館開幕,新空間首展「Encounter聚合」精選畫廊旗下藝術家重要之作 2022-05-16|撰文者:多納藝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94 焦點人物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桃美館首任館長劉俊蘭借調期滿,8/1歸建臺藝大關鍵四年擘劃桃美館館群發展架構 奠定城市美術館「桃園─國際」地基 2022-07-3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15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策展徵件 2022臺藝大雕塑系年度展 看見從知行合一到建立脈絡的雕塑紀事 2022-04-15|撰文者:林侑澂4693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時事觀點 北美館「在夾縫中行走」當代生存境況的隱喻,線性的多重漫遊 2022-09-07|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