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精思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文名稱. 熟讀精思 · 出處. 《朱子家訓》 · 拼音. shú dú jīng sī · 含義. 形容反覆地閱讀,仔細地思考 · 類型. 文言文 · 作者. 朱熹 ... 熟讀精思熟讀精思是指學習必須遵循記憶與思維相結合的規律。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條學習原則和方法。

《朱子語類》卷十:"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然後可以有得爾。

"認為記憶(熟讀與思維(精思)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在記憶的基礎上思維才會"通透",在思維的參與下記憶才能"精熟"。

指出記憶能"助其思量",如果"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脆髖不安。

似請得人來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屬自家使喚。

"(同上)同樣,思維有助於"知其意味","若只是口裡讀,心裡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細。

"(同上)只有兩者協同工作,"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同上)熟讀的關鍵是"熟","熟時一喚便喚在目前"(同上)。

精思的關鍵是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一要"自詰難",即檢查自己的懷疑是否有根據;二是"以眾說互相詰難",即比較不同觀點的異同是非。

中文名稱熟讀精思出處《朱子家訓》拼音shúdújīngsī含義形容反覆地閱讀,仔細地思考類型文言文作者朱熹原文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1),則亦虛心靜慮,勿遽(2)取舍于其間。

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3),以驗其通塞(4),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5)。

復以眾說互相詰難(6),而求其理之所安(7),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8)而無以立(9)矣。

大率(10)徐行卻立(11),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12);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13)置而徐理之。

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飭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飭放,正⒁身體,對書冊,詳⒂緩看字,子⒃細分明讀之。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⒄。

隻要多誦⒅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⒆。

"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⒇。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子家訓書法(選自朱熹《童蒙須知》)字詞解釋(1)紛錯:紛繁錯雜。

熟讀精思(2)遽(jù):倉促(3)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

即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

(4)通塞:暢通和堵塞。

(5)自屈:自動屈服。

(6)詰難:追問,責難(7)安:穩妥。

(8)奪于公論:被公認的見解所變更。

奪,變更,修正。

(9)無以立:不能成立。

(10)大率:大多(11)徐行卻立:徐行,慢慢走。

卻立,退立。

(12)節目:木頭節子,節骨眼,這裏指關鍵之處。

(13)姑:姑且,暫且。

(14)正:座正。

(15)詳緩:緩慢安祥。

(16)子:通"仔","子細"即"仔細"。

(17)牽強暗記:指不明文章,胡亂理解內容。

(18)誦:讀。

(19)見(xiàn):同"現",顯現。

(20)急:要緊,急迫。

(21)幾案:書桌。

(22)雲:說。

(23)亦:也。

(24)漫浪:扮作有感情朗讀。

(25)曉:懂得譯文看書大多數都必須先要熟讀,讓書上的語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緊接著就精心地思考,讓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裏所想的,這樣以後可以有所收獲了。

至于那些對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說法紛繁錯雜,就也要虛心靜靜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見中確定誰對誰錯。

先假定一種說法自己單獨列為一說,然後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

那麽那些特別沒有道理的說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就已經自己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那麽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

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用平靜的心態來觀察發展變化,如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

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書,要把讀書用的桌子整理,讓桌子幹凈平穩,將書本整齊地豎放,讓身體坐正,面對書本,緩慢安祥地閱讀字句。

仔細從容分條明細地閱讀。

要念得字字響亮,每一個字都不要錯讀,不要少讀一個字,不要多讀一個字,不要把字詞顛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亂理解內容,隻是要多誦讀幾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記。

古人說,讀書的遍數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所以如果書讀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釋說明,自已就明白書的大意了。

我曾經說,讀書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沒用心,眼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心,隻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讀,就不會記憶深刻,就算能暫時記下,也不會記的很牢。

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讀了,眼和口難道不會跟著到嗎!理解《童蒙須知》(一作《訓學齋規》)為南宋學者、理學家朱熹寫的一篇啓蒙讀物,收錄在《東聽雨堂刊書·儒先訓要十四種》。

《童蒙須知》分衣服冠履、言語不趨、灑掃涓潔、讀書楔子、雜細事宜等目。

對兒童生活起居、學習、道德行為禮節等均作詳細規定。

如"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凈";"凡讀書,須整飭幾案,令潔凈端正";"讀書有三到。

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

心眼既不專一,卻隻僅僅誦讀,決不能記";"凡為人子弟,須是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聲喧哄,浮言戲笑"。

常見問法1、作者為什麽說"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因為心要是不在讀書上,眼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一,記憶就不會持久。

心在讀書上了,眼到和口道也就到了,所以作者說"三道之中,心到最急"。

2、作為一名學生,你在讀書方面有何心得或好的方法?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我在讀書方面仿照茅盾的"三遍讀書法"總結出了一些方法:讀書要讀三遍,第一遍快速的讀,把內容大致看過一遍後再進行下一次的閱讀,求得初步印象,然後品味作品妙處,最後精讀,就像他所說:"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的讀,細細的咀嚼,註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註意到它的煉字煉句。

"這樣的讀書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取書中的精華。

延伸董遇,字季直。

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

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解;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

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隻是苦于沒有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

有人問"三餘"是什麽?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

冬天,沒有多少農活。

這是一年裏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裏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幹凈平穩,把書冊整整齊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

必須要讀得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隻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

古人說:"讀書的遍數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所謂說書讀得熟了,就是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有心要思考,眼要仔細看,嘴要大聲讀。

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麽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就不專心一意,就隻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還會遠嗎?延伸中心思想本課向我們介紹了宋代名家朱熹的讀書經驗---"熟讀精思",給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啓示:在學習和借鏡古人的讀書方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熟讀,精讀。

作者簡介【拼音】shúdújīngsī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號晦庵。

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

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

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

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製土地兼並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哲學思想理氣論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

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規律。

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整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

"太極隻是一個理字"。

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

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徵。

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

理生氣並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

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

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

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

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

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

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

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

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

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

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

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

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

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

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

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

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

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

他把樂與禮聯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

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影響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

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註為宗"。

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註》、《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啓蒙》等。

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解釋】精:專一,深入。

形容反復地閱讀,仔細地思考。

【出處】《宋史·徐中行傳》:"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

"相關詞條鍾山即事秋夜曲動筒嘗于國學畫地學書瞎子觸象陶淵明傳二鵲救友子罕弗受玉書林紀事王冕者諸暨人海瑞清廉盲子失墜問說文天祥傳山川之美浣花溪記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送友人許衡不食梨澄子亡緇衣旅鼠之謎管仲破厚葬學者有四失千裏之馬星新一江樓感舊鸚鵡滅火任末好學墨池記矣陶淵明觀第五泄記黃生借書說王戎識李其它詞條AnimateHCU動漫無限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台灣鯛四番聖王壹咖啡大冢千尋希望online挑食死神來了5瓊斯鎮甜點天堂睡藍天白雲讓愛延續超級盃金鳳凰商務旅館驅魔神探熟讀精思@華人百科熟讀精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