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涵義 - something - 痞客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Gordon(1976)認為寂寞是由於缺乏某些人際接觸而產生的被剝奪感,即失去某人的感覺。

進一步說,它是所期待的人際關係缺少時,所產生的被剝奪感。

Sermat( ... 關閉廣告 something 跳到主文 ...... 部落格全站分類:收藏嗜好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pr27Thu200622:37 寂寞的涵義 哈哈~~和朋友聊到寂寞 就去找了 嗯嗯~~沒人陪未必會寂寞的 只是你自己心態的問題 一、寂寞的涵義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寂寞」是一項新興的研究領域,且在最近幾年中,一直受到行為科學家們的關注(Hojat,1982)。

由於專門研究「寂寞」的學者們,對寂寞的分類不同,學者對寂寞的定義,人言人殊,不過,大致上有以下三個共同的觀點:寂寞源自個人社會關係的不足;寂寞是一個主觀的經驗,它和客觀的社會孤立(socialisolation)不同;寂寞是不愉快且惱人的經驗。

寂寞的概念之所以如此分歧,是由於學者對它的研究,著眼點不同,以下根據各人所強調的觀點,將寂寞的定義分為三大類分別敘述(引自Peplau&Perlman,1982): 第一類,強調人類天生對親密的需求(needforintimacy)例如:   Sullivan(1953)認為寂寞是一個令人不快且具有驅迫性的經驗,它和不當地排除人際親密的需求有關。

  Weiss(1973)認為寂寞並非源於孤單(alone),而是由於缺乏某些特定的人際關係所產生的反應。

第二類,強調人們對其社會關係的知覺和評價的認知過程(cognitiveprocess),例如:   Sadler和Johnson(1980)認為寂寞是當個人意識到自我世界的關係網絡破裂時,所經歷的一種全然深刻的感覺。

  Perlman和Peplau(1981)認為寂寞是當個人重要的社會關係網不足時(無論質的或量的),所產生的不愉快經驗。

  Lopata(1969)認為寂寞是當個人所期望的互動水準異於目前所擁有的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

  Flanders(1976)認為寂寞是一個適應性的回饋機置,它將個體從目前人際接觸量不足所造成的緊張狀態,帶到一個比較理想的人際接觸狀態。

  Gordon(1976)認為寂寞是由於缺乏某些人際接觸而產生的被剝奪感,即失去某人的感覺。

進一步說,它是所期待的人際關係缺少時,所產生的被剝奪感。

  Sermat(1978)認為寂寞是源自個人所擁有的和所期待的人際關係之差異。

第三類,強調社會增強(socialreinforcement)的不足,例如:   Young認為寂寞是缺乏或知覺缺乏令人滿意的社會關係,所生的心理困擾,它多少是由於缺乏重要的社會增強所產生的反應。

  上述三類定義,第一類以需求的方法(needsapproach)界定寂寞,強調它的情感面;第二和第三類則以認知的方法(cognitiveapproach)界定寂寞,強調對社會關係的知覺和評價。

  綜合上述各學者對寂寞概念的界定,可將寂寞的涵義界定為:個體知覺其人際關係之不足,所產生的不愉快情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lupoyu324 something lupoyu324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瑣碎的東西此分類上一篇:雨霖鈴(柳永) 此分類下一篇:沒人聽得懂的二辯 上一篇:雨霖鈴(柳永) 下一篇:沒人聽得懂的二辯 歷史上的今天 2013:朱敬一/德沃金台灣的法學界知音在哪? 2008:to姊: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月曆 « 八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近期文章 最新迴響 文章彙整 文章彙整 2015三月(1) 2015二月(2) 2014十二月(2) 2014十一月(2) 2014十月(4) 2014九月(3) 2014八月(1) 2014六月(8) 2014五月(8) 2014四月(14) 2014三月(3) 2014二月(5) 2014一月(8) 2013十二月(5) 2013十月(4) 2013八月(3) 2013七月(8) 2013六月(2) 2013五月(2) 2013四月(9) 2013三月(3) 2013二月(3) 2013一月(2) 2012十二月(10) 2012十一月(4) 2012十月(1) 2012八月(1) 2012六月(4) 2012四月(7) 2012三月(13) 2012二月(23) 2012一月(18) 2011十二月(18) 2011十一月(8) 2011十月(6) 2011九月(8) 2011八月(1) 2011七月(4) 2011六月(10) 2011五月(6) 2011一月(5) 2010十二月(3) 2010十一月(6) 2010十月(1) 2010五月(1) 2010四月(2) 2009十二月(1) 2009十月(1) 2009九月(4) 2009八月(4) 2009七月(1) 2009六月(20) 2009五月(11) 2009四月(13) 2009三月(16) 2009二月(9) 2009一月(9) 2008十二月(13) 2008十一月(7) 2008十月(3) 2008九月(3) 2008八月(7) 2008七月(9) 2008六月(6) 2008五月(4) 2008四月(8) 2008三月(7) 2008二月(6) 2008一月(2) 2007十二月(3) 2007十一月(6) 2007十月(2) 2007九月(6) 2007八月(5) 2007七月(5) 2007六月(18) 2007五月(3) 2007四月(18) 2007三月(13) 2007二月(19) 2007一月(30) 2006十二月(6) 2006十一月(6) 2006十月(6) 2006九月(8) 2006八月(5) 2006六月(3) 2006五月(5) 2006四月(6) 2006三月(10) 2006二月(6) 2005十一月(1) 2005九月(1) 2005七月(1) 2005四月(2) 2005三月(3)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分類 過度深層(0)06.12感觸(1)無機(8)物理(3)有機(10)物化(10)分析(2)所謂的化學(9)工程(1)量力與中國哲學(9)瑣碎的東西(21)書&電影&電視劇(6)歌詞(7)未分類文章(14) 我的連結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