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警备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为六三法授与台湾总督自行于台湾订定特别法之权利,因此三段警备法并毋须经日本国会通过。

而根据三段警备法实施的三段警备制,主要目的为压制台湾自1895年就不间断的武装 ... 三段警备法-Wikiwand Forfasternavigation,thisIframeispreloadingtheWikiwandpagefor三段警备法. 三段警备法 Connectedto: {{::readMoreArticle.tit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段警备法(1897年6月26日-1898年6月20日[1]),1897年台湾日治时期于台湾实施之特别法,该法制定实施者为台湾总督乃木希典。

背景 1895年,日本及其政府开始治理台湾,但直至始政两年后的1897年,台湾各地治安状况仍未能完全绥靖,三段警备法之制定实施,即为有效改善台湾治安所设定。

因为六三法授与台湾总督自行于台湾订定特别法之权利,因此三段警备法并毋须经日本国会通过。

而根据三段警备法实施的三段警备制,主要目的为压制台湾自1895年就不间断的武装抗日活动,也属于保甲制度之一。

内容 着眼点为有效改善台湾治安的三段警备法,其主要精神乃是依据台湾治安状况,画分为一等区、二等区,及三等区共三区域。

一等区为反日或抗日分子、游击队活动最活跃的台湾山区,也属于治安状况恶劣者。

划分一等区者,其治安维持由日本军队组成的台湾守备混成旅团负责。

三等区为平埔族或汉人居住的平地街庄,治安相对良好,由日本警察官吏负责治安警备任务 二等区为介于一、三等区中间的灰色地带,该区域由日本宪兵负责警备。

废止 以三段警备法为源所实施之三段警备制,于台湾实施之初,曾有效消灭抗日活动,并将反日人员阻绝于台湾山区,惟三等区划分不易,陆军、宪兵、警员治理区域无法明确区分,因此自1898年2月乃木希典辞去台湾总督后,新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随即将三段警备制取消,改用保甲制度。

参考文献 脚注 ^黄昭堂《台湾总督府》,黄英哲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

页79。

引用资料 《台湾历史辞典》 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 高压统治与近代化建设—殖民统治前期的特色[永久失效链接]查论编台湾日治时期历史事件专门史 总督府 总督 民政长官 行政区划 抗日运动 原住民政策 军事制度 台湾守备队 台湾军 警察制度 司法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 市区改正 台北 高雄 公共住宅 神社 日本移民村 湾生 发电所 日台交通 始政时期(1895-1919) 马关条约 始政 台湾民主国与乙未战争 隆恩埔战役 分水仑战役 八卦山之役 嘉义之役 萧垄事件 云林大屠杀 六三法 台湾绅章 国语传习所 芝山岩事件 住民去就决定日 三段警备法 台湾卖却论 陋习改正 鸦片 缠足 辫发 隔离教育 公学校 小学校 台湾银行成立与台湾银行券发行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归顺会场事变 蕃人公学校与蕃童教育所 三一法 梅山地震 北埔事件 纵贯铁路全线通车 阿里山铁路主线通车 苗栗事件 五年理蕃计划 太鲁阁战争 高雄港拓建 台中中学校创立 西来庵事件 台湾列绅传 台湾劝业共进会 六三法撤废运动 西班牙流感疫情 同化时期(1919-1937) 内地延长主义 法三号 南进论 日月潭水力发电工程 第一发电所 第二发电所 台湾通史 台湾诗乘 台湾语典 地方制度改正 町名改正 州制 市制 街庄制 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治警事件 台湾文化协会 台湾民报 日台共学 蓬莱米培植成功 米糖相克 二林事件 桃园大圳 嘉南大圳 乌山头水库 台湾农民组合成立 台湾美术展览会 台湾民众党与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台北帝国大学创立 雾社事件 台湾话文论战 嘉农棒球队 古伦美亚唱片 望春风 台湾文艺联盟与台湾新文学 新竹-台中地震 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 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 台湾拓殖 皇民化时期(1937-1945) 皇民化运动 国民精神总动员 皇民奉公会 松山空袭 设置国立公园 大屯 次高太鲁阁 新高阿里山 莎韵之钟与国歌少年 五二七事件 国语家庭 国民学校 台籍日本兵 高砂义勇队 陆军特别志愿兵 海军特别志愿兵 高千穗丸沉没 新竹空袭 高雄大空袭 台湾冲航空战 冈山大空袭 台北大空袭 澎湖大空袭 战俘营 高雄州特高事件 终战 同盟国占领日本 台湾光复 后续事件及影响 反日情绪 旧金山和约 台湾地位未定论 二二八事件 反华情绪 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人日本情结 慰安妇问题 亲日人士 台日关系 相关导航模板 台日关系 台湾总督府 台湾总督 行政区划 教育 日本移民村 望族 发电所 大型公园 ←清治时期 分类 分类:台湾日治时期军事制度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ThispageisbasedonaWikipediaarticlewrittenby contributors(read/edit). Textisavailableunderthe CCBY-SA4.0license;additionaltermsmayapply. Images,videosandaudioareavailableundertheirrespectivelicenses. Coverphotoisavailableunder{{::mainImage.info.license.name||'Unknown'}}license. Coverphotoisavailableunder{{::mainImage.info.license.name||'Unknown'}}license. Credit: (seeoriginalfile). 三段警备法 Introduction 背景 内容 废止 参考文献 脚注 引用资料 {{current.index+1}}of{{items.length}} Date:{{current.info.dateOriginal||'Unknown'}} Date:{{(current.info.date|date:'mediumDate')||'Unknown'}} Credit: Uploadedby:{{current.info.uploadUser}}on{{current.info.uploadDate|date:'mediumDate'}} License:{{current.info.license.usageTerms||current.info.license.name||current.info.license.detected||'Unknown'}} License:{{current.info.license.usageTerms||current.info.license.name||current.info.license.detected||'Unknown'}} ViewfileonWikipedia Suggestascoverphoto Wouldyouliketosuggestthisphotoasthecoverphotoforthisarticle? Yes,thiswouldmakeagoodchoice No,nevermind Thankyouforhelping! Yourinputwillaffectcoverphotoselection,alongwithinputfromotherusers. Listentothisarticle Thanksforreportingthisvideo! {{result.lang}} {{result.T}} Nomatchingarticlesfound Searchforarticlescontaining:{{search.query}} Ohno,there'sbeenanerror [email protected] Letusknowwhatyou'vedonethatcausedthiserror,whatbrowseryou'reusing,andwhetheryouhaveanyspecialextensions/add-onsinstalled. Thankyo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