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產黨宣言》的創作者。

這一角色背景源自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性轉變,與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軌跡緊密關聯。

在創作《共產黨宣言》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理論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傳播史 火種: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 作者:郭海龍 徐紅霞   發布時間:2020-07-13   分享到: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產黨宣言》的創作者。

這一角色背景源自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性轉變,與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軌跡緊密關聯。

在創作《共產黨宣言》后,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其原則投入革命活動,並通過總結革命經驗豐富和發展了《共產黨宣言》所具有的超越時空的終極價值。

此后,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個別論述進行的補充和修正使其具備了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性轉變 早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所謂民主主義者,其准確概念應該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即資產階級內部主張民主的一派。

這一派在馬克思、恩格斯出生和成長的那個年代,即19世紀上半葉,並非主流。

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建立的共和政府存在了僅僅12年(1792-1804),就被拿破侖於1804年建立的第一帝國所取代。

從歐洲反法同盟與拿破侖軍事獨裁統治的斗爭、較量,到1815年隨著拿破侖百日王朝回光返照般地逝去,拿破侖時代一去不復返,留給歐洲的是“正統主義”即封建制度的復辟。

拿破侖在歐洲所建立的資產階級帝國、王國、大公國都一一被推翻,封建秩序在歐洲大陸恢復,維也納體系得以確立。

而當時資產階級革命已取得成功的英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為了保持自身的先進性,阻止歐洲大陸其他國家通過先進制度趕超自己,英國也與歐洲的封建勢力沆瀣一氣,組成神聖同盟、五國同盟,成為了歐洲大陸封建秩序的維護者之一。

坐著外國大篷車返回巴黎的路易十八所復辟的波旁王朝,實際上已經資產階級化,卻還保留有濃厚的封建殘余。

此后,隨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復辟的波旁王朝為奧爾良王朝所取代,而奧爾良王朝是地地道道的資產階級王國。

以王國之名,行資產階級統治之實,在那個年代相當普遍。

直到內閣制成熟之前,英國的資產階級專制統治(寡頭統治)和法國的奧爾良王朝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表面的區別僅在於英國是工業資本家主導,法國是金融資本家主導。

而在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聯邦的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國,比英法的資產階級專制還要落后得多。

青年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出生並成長起來的。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今天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特利爾城。

兩年半后的1820年11月28日,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誕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的巴門市。

普魯士王國在當時被認為是歐洲大陸最專制最反動的政府。

出身中產階級家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各自家庭天然的階級立場一開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擁護者,這在當時屬於進步的潮流。

要實現資產階級的利益,實行民主自然是最為便捷的方式,因為民主方式提倡公平交易,反對特權對貿易、交易的限制﹔而且民主方式的選舉,最容易讓資產者利用手中的金錢優勢脫穎而出,從而在政治上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政策。

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是與生俱來的。

馬克思出身的律師家庭,是中產階級一個重要的代表性職業﹔恩格斯出身的工業資本家家庭,更是資產階級的中流砥柱。

人一出生就帶有階級烙印,是社會的自然規律,但偉大人物的不同凡響之處,就是能夠超越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突破自身的種種限制,做出有益於民族、國家和人類的偉大事業。

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局限於自身的家庭和階級出身,通過吸收古今人類知識的精華,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從而具備了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崇高的戰略視野。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中,就樹立了為全人類事業奮斗終生的理想。

在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活動,並成為活躍分子。

后來,博學多才的馬克思認識到青年黑格爾派的不足,於是逐漸走上了獨立的哲學探索之路,這為馬克思在反思辯証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缺陷的基礎上創建辯証唯物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正是辯証唯物主義導致了“哲學的終結”(恩格斯語)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因為哲學隧道的盡頭就是科學的曙光:正是辯証唯物主義建立在科學的實踐基礎上,給社會主義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石,才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青年恩格斯 青年時代的恩格斯也殊途同歸:在服役期間鑽研軍事,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這些經歷為其日后成為“將軍”(恩格斯的綽號)和偉大的革命導師奠定了人生基礎。

不僅如此,恩格斯在其父位於英國曼徹斯特的工廠中,也沒有閑著:“我拋棄了社交活動和宴會,拋棄了資產階級的葡萄牙紅葡萄酒和香檳酒,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對此我感到高興和驕傲。

”從1843年開始,恩格斯在英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訪問工廠、礦山和工人家庭,查閱議會報告以及工廠視察員、醫生和教師們的証詞,並去倫敦、利物浦等工業中心實地考察,搜集了大量關於英國工人生活條件、政治態度和斗爭情況的第一手材料。

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寫出具有重要意義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並在1845年3月出版。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就完成了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到無產階級共產主義者的轉變,以及從古典哲學到辯証唯物主義的轉變。

這為日后《共產黨宣言》的撰寫與發表奠定了歷史基礎。

撰寫《共產黨宣言》的背景與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軌跡 《共產黨宣言》的撰寫和發表,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運動實踐積累的結果,更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經典展示。

19世紀上半葉,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資產階級統治秩序得以建立。

盡管如前所述,大多數國家在政體上還是採取的王朝政治體制,但一些國家在國體上已經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內容了。

不過,在有的王朝政治中,資產階級還躲在絕對主義君主專制的羽翼之下,比如奧地利和普魯士,而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以及1830年建立的比利時王國,都是王朝政治形式的資產階級統治。

在資產階級統治初期,國家政策向資產階級傾斜,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變得越來越強大。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

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

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資產階級的強大、資產階級的跨國行為,使得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

而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條件下,隨著資產階級的日益強大,其對立面工人階級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

農民、手工業者等小資產階級在機器大工業面前,由於競爭力弱而紛紛破產,大部分淪為了無產者。

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在社會基本矛盾作用下,從1825年英國出現第一次經濟危機開始,資本主義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而與此同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趨尖銳,這在當時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以及相對比較先進的法國尤其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法國、德國的工人階級開始根據自身的利益需求提出本階級的政治訴求。

在形式上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英國,這種政治訴求採取了和平請願的形式,例如英國憲章運動,斷斷續續持續了二十多年。

在沒有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國和德國,工人階級和手工業者則採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以實現自身的政治訴求,例如法國裡昂工人起義、德國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英國憲章運動、法國裡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被稱作歐洲三大工人運動,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工人階級登上歐洲政治舞台的標志。

不過,由於法國和德國的工業革命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完成,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也是在1840年左右才完成工業革命,因此,上述三大政治運動是否屬於純粹的工人運動還存在可疑之處。

但是,自從1825年經濟危機的發生已經表明,至少在英國,資本主義不僅已經到來,而且已經成熟到發生危機的地步了。

因此,上述三大政治運動至少在政治傾向方面是與工人階級的立場一致的。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些在德國難以通過政治斗爭獲得正當權益的無產階級流亡到了法國、英國等地,在從事生產的同時,也從事政治斗爭。

他們成立了四季社等社團組織,以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到了1847年和1848年之交,他們決定成立自己的聯合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就委托了才華橫溢、能夠代表他們權益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來撰寫一份政治綱領,用於在共產主義者同盟大會上宣示自身的主張。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負重托,於1848年2月完成了這部經典之作《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844年在巴黎相識后,就一見如故,開啟了長達一生的偉大友誼。

《共產黨宣言》是這兩位導師偉大友誼的光輝結晶。

馬克思擅長理論思辨和分析,善於辯論,措辭犀利﹔恩格斯則實踐經驗十分豐富,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的斗爭狀況了如指掌。

二人合作可謂珠聯璧合,他們通過巧妙構思和辛苦創作,完成了《共產黨宣言》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名作。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共產黨宣言》既有大航海時代以來人類逐漸形成同一部世界歷史的宏大視野,又有資本主義發展進步的時代特征﹔既有對資本主義進步的充分肯定,又有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以及工人階級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使命的論証。

《共產黨宣言》以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呈現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指明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並明確了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進部隊的屬性。

以《共產黨宣言》為重要標志,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生中親密合作、並肩戰斗。

在馬克思的后半生,恩格斯為了資助這位“千年一遇的偉大思想家”進行卓有成效的理論創作,選擇從事自己所厭惡的商業活動,賺得的收入用來接濟馬克思一家的生活。

一天,恩格斯給馬克思去信,問起馬克思全家每年的花銷總額,並以此為基礎打算把自己父親的公司變賣。

就這樣,恩格斯以自己的經營收入,幾乎維持了馬克思一家的日常開支。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馬克思本人也經常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等報刊發表文章,獲得稿酬。

不過,馬克思的主要精力和志趣並不在此,而是集中在進行理論創作和大部頭鴻篇巨制《資本論》的撰寫。

因此,恩格斯的接濟成為馬克思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正是因為不用過多考慮經濟壓力,馬克思才能幾乎每天都安然地去大英博物館吮吸人類知識的精華,劃時代地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提供了科學的指南。

可以說,沒有恩格斯的無私援助,馬克思很可能會因為現實生活所迫,而無法集中精力去創造人類社會的經典之作。

不過,恩格斯總是謙虛地自稱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

當然,如果不是馬克思這樣的才華,即使由恩格斯資助,其他人也不會創造出那樣宏大而科學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的才華和靈感是內因,而恩格斯則是讓馬克思具備的內因開花結果所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這兩位革命導師的偉大友誼,造就了人類思想史上的這一段佳話。

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

他們一直重視革命實踐,親自參加革命活動,並謳歌世界革命運動和科技革新等一切進步力量。

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開始親身參與革命活動。

馬克思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專制統治,把自己比作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其本人曾工作的《新萊茵報》也遭到查封,馬克思還因科隆共產黨案等受到迫害,后來遭到母國普魯士的驅逐。

此后,馬克思在法國、比利時等國都受到過反動政府的驅逐或迫害,最后馬克思選擇了定居在當時政策最為開明的英國。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和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自信,使得以“埋葬”資本主義為己任的馬克思把倫敦變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並在與世長辭后葬在了倫敦的海格特公墓。

早在1848年,在《共產黨宣言》發表的同時,歐洲爆發了革命,馬克思希望普魯士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務,而法國的六月革命被恩格斯稱作“現代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第一次決戰”。

那時,青年恩格斯直接參加了革命武裝斗爭,指揮戰斗,恩格斯的“將軍”綽號從此不脛而走。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分析了革命失敗的原因以及法國的特殊國情,分析了路易•波拿巴上台的必然性: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分裂使得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客觀上需要強權和鐵腕以維持秩序,路易•波拿巴借助拿破侖余威建立專制統治的第二帝國客觀上適應了這種形勢。

法國大革命后,佔人口大多數的小農階層,由於獲得土地變成了分散而又自私自利的保守勢力(“一袋馬鈴薯”),這在社會結構方面默許了專制統治秩序。

馬克思的分析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國家,小農、小資產階級以及部分知識分子雖然也有激進的一面,但是更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因此在政治上傾向於保守與維持現狀。

1864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歐洲社會矛盾重新尖銳起來,為了聲援1863年波蘭人民反對沙俄殖民統治的起義,若干國家的工人代表齊聚倫敦聖馬丁堂,宣布成立國際工人協會,也就是第一國際。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一革命組織的主要領導者。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廣泛傳播,各國紛紛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或政治組織。

比如1864年,德國工人運動領袖拉薩爾建立了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1869年在小城愛森納赫成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

這兩者於1875年在小城哥達合並成立了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通過了新的黨綱,即《哥達綱領》,黨綱基本符合馬克思主義,但殘留有拉薩爾主義的影響,不過,這確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壯大。

為了肅清拉薩爾主義殘留的不良影響,馬克思專門寫了《哥達綱領批判》,闡述了《共產黨宣言》的精神和正確的革命主張,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不斷擴大。

而統一后的德國俾斯麥政府害怕工人階級的壯大,尋找各種借口鎮壓工人運動,為此還出台了《反社會黨人非常法》,禁止社會主義政黨的存在。

該法案直到1890年俾斯麥下台后才廢止。

不過,這種禁令並不能阻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為公社出謀劃策,指出其不足,並提出了許多革命建議。

可是,由於寡不敵眾,以及內部不團結、革命專政力量運用不足等原因,巴黎公社革命被鎮壓。

馬克思和恩格斯隨即幫助很多巴黎公社戰士逃亡,總結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寫成了《法蘭西內戰》一書,該書提出了很多社會主義政權應當遵循的原則,被稱作“巴黎公社原則”。

馬克思在晚年階段,為了科學思想的樹立,領導第一國際同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主義者等進行了論戰,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歐美的傳播。

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繼續領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

在他的領導下,18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100周年之際,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890年,德國俾斯麥下台,《反社會黨人非常法》被廢除,重新合法活動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更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並通過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黨綱,即《愛爾福特綱領》。

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空前壯大。

恩格斯在晚年階段,一邊指導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發展壯大,一邊編纂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

同時,面對新形勢,他還對無產階級革命作出新的指導。

比如,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下,隨著財富的積累,西方國家開始實行社會福利以緩和階級矛盾,並面向工人階級開放普選權,無產階級政黨得以進入議會。

面對如何開展合法的議會斗爭問題,恩格斯指出:在城市規劃急遽變化而且武器不斷更新的條件下,如巷戰等以往的暴力革命起義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也難以取得成功,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充分利用普選權進入議會,通過這個合法講壇擴大無產階級政黨的影響,進而控制政治形勢,同時做好以武裝手段對付資產階級發動政變破壞合法性的准備。

這一策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條件下,對待資本主義自身調節的正確態度。

這實際上提出了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著重強調的革命策略問題。

這一策略也被毛澤東用“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這一最通俗的方式進行了總結概括,教育了廣大革命者,最終推動了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的補充與修正 在恩格斯的晚年階段,多次有人問他馬克思主義學說最核心的觀點是什麼?恩格斯總是毫不猶豫地用《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句話進行回答,那就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可以說,以“自由人的聯合體”為宗旨的《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觀點最集中的表達,其內容代表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之奮斗了一生的理念、初心和使命,並薪火傳承,為全世界共產黨所繼承和發揚光大。

可見《共產黨宣言》及其所闡釋的道理具有超越時空的終極價值。

對於《共產黨宣言》及其所闡釋的道理,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其基本原理應當長期堅持,但是其個別觀點和表述,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調整。

正如后人所言: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理論的教條。

當時,對於有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比作慈善家的道德倫理原則,而忽略其學說科學本質的一些錯誤現象,馬克思尖銳地反駁道:“據我所知,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 這種情況在20世紀上半葉也出現過。

面對20世紀最初20年俄國洶涌澎湃的革命形勢,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根據落后國家資本主義不發達、資產階級過於孱弱難以擔當自身革命使命的特征,探索並提出了在落后國家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而領導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方略,即毛澤東總結的“兩步走”。

以此為依據,列寧締造的布爾什維克黨積極參與俄國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通過參加革命壯大了無產階級的力量,在此基礎上積極領導十月革命,並取得了成功。

這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與列寧相反,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則認為,在俄國不具備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下,無產階級政黨成員在革命形勢面前不應當投入革命,而是應當開起小酒館,促進資本主義早日到來,等到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后,無產階級政黨再積極領導革命。

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們指責十月革命,並給十月革命潑冷水,自然遭到了激烈的反駁。

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的說法,雖然聽起來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革命者自身的能動性,也沒有意識到,在世界歷史背景下落后國家資產階級的軟弱導致無產階級不得不發動革命掌握政權之時,可以通過補資本主義的課實現社會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過於機械、教條且消極、悲觀,而放棄革命良機是怯懦的表現。

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的立場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革命時期站在“沖天的巴黎人”一邊的態度,也存在迥然的差異。

這就涉及馬克思晚年的一些新的思想動態。

1873年,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來信詢問馬克思,俄國具有公有制特征的村社能否不經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這一問題實際上代表了民粹派的想法。

民粹派認為,俄國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跳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用經過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也不需要生產力高度發達就可以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馬克思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沒有簡單地否定或者簡單地肯定,而是進行了科學的分析。

在回信中,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革命需要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為前提,如果俄國革命能夠激起西歐革命,從而西歐的革命政府為俄國革命提供援助,幫助俄國直接擁有先進生產力,那麼,俄國就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這一論述,成為后世探索馬克思“東方社會主義”模式的直接依據。

事實上,19世紀后期,面對在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西方資本主義堅如磐石的穩定,馬克思對英國和法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暫時不抱希望,曾把希望寄托到德國,並且指導德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發展成為了當時的楷模。

但是,德國專制政府率先實行社會福利政策,並且實行《反社會黨人非常法》,使得德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活動受到了很大影響。

之后,馬克思開始把目光轉向俄國等東方國家,並在晚年開始學習俄語。

這是對他和恩格斯早年認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會在西歐發達資本主義爆發的一種補充和修正。

但是,他並沒有明確放棄社會主義革命在多個國家同時勝利的觀點,而且始終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必須依賴高度發達的生產力。

這些補充和修正,實際上后來成為了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源泉。

這些補充和修正,以及后來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對這些補充和修正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並沒有違背《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相反,它們是對《共產黨宣言》最好的繼承和發展。

這實際上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共產黨宣言》精神內核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京市海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來源:《傳記文學》2020年第7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