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技與社會(英語: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是一跨領域學門,研究社會、政治和文化如何影響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以及反之科技如何影響社會、政治和文化 ... 科技與社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7月1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系列條目社會學 社會學史 社會學概述(英語:Outlineofsociology) Portal:社會 主要的社會學理論 衝突理論 結構功能主義 符號互動論 批判理論 實證主義 反實證主義(英語:Antipositivism) 社會變遷 中層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比較研究(英語:Comparativehistoricalresearch) 計算社會學 民族誌 語用學(英語:Conversationanalysis) 歷史社會學 採訪(英語:Interview(research)) 數理社會學 社會網絡分析 主要分支學科(英語:Subfieldsofsociology) 犯罪學 文化社會學 人口學 發展理論 越軌社會學 經濟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環境社會學 家庭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thefamily) 女權社會學(英語:Feministsociology) 性別社會學 工業社會學 社會不平等 知識社會學 法律社會學 文學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literature) 醫學社會學 軍事社會學(英語:Militarysociology) 政治社會學 種族與民族關係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raceandethnicrelations) 宗教社會學 鄉村社會學 科學知識社會學 社會運動 社會心理學 社會階層 科學技術與社會構建 恐怖主義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terrorism) 都市社會學 其他相關信息 社會學家列表 社會學時間軸(英語:Timelineofsociology) 閱論編 科技與社會(英語: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是一跨領域學門,研究社會、政治和文化如何影響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以及反之科技如何影響社會、政治和文化。

STS研究者關心科技社會的複雜面貌、科技發展的社會意涵、爭議等各種問題。

目次 1歷史 1.1早期發展 1.1.1關鍵主題 1.2轉向技術 2專業學會 3重要概念 3.1STS社會建構 3.2審議民主 3.3共有財悲歌 4參見 5參考資料 歷史[編輯] 如同多數跨領域學門,STS由各個學科和學科子領域發展匯合而成[1]。

70年代,歷史學家莫里森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STS計畫,成為了一個典範。

到了2011年,各地總計已有111個STS計畫[2]。

早期發展[編輯] STS的關鍵主題在60年代開始陸續獨立成形,分別產生出類似的興趣,將科技視作一種社會鑲嵌事業,並各自發展直到80年代。

然而早在1935年,波蘭微生物學家路德維克·弗萊克所出版《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思維樣式與思維集體學說導論》一書中,就已經意想到了這個方向。

關鍵主題[編輯] 科學研究(社會科學)。

將對科學知識的研究當作社會學的領域分支,考慮在科學討論進行時的社會背景。

技術史。

在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檢視技術的發展。

從60年代開始,一些歷史學家質疑技術決定論,技術決定論的學說導致人們認為公共對科學和技術的"自然"發展是完全被動的。

同時,一些歷史學家也開始對醫學史使用類似的語境方法。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1962年湯瑪斯·孔恩廣為人知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開創性地將科學理論的演進歸功於常態知識典範的變化。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一些其他地方開始推展一些計畫,讓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一起合作。

科學、技術與社會。

在60年代中後期,英、美和歐陸大學裡的社會運動幫助一系列新跨學科領域(如女性研究)誕生,被視為為解決傳統課程忽略的種種問題。

這些新發展其中之一便是"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計畫的興起。

從各種學科,包括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這些學者創造了本科課程,致力於探索科學和技術相關課題。

不同於科學研究、技術史、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STS學者比較像(也很可能自詡為)是追求改革的運動者,而不是象牙塔內冷靜的研究員。

例如在此和其他新興STS領域的女性主義學者,爭取女性在科學和工程上的角色。

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研究在70年代左右的研究也產生了同樣的關切,當今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方式似乎逐漸與公眾的最大利益矛盾。

這同樣鼓舞了STS運動,試圖將明日的科學和技術人性化。

但這個學科也採取了幾種不同的做法,尋求培養科技政策參與者所需專業技能的人才。

一些計畫強調定量方法,並且最終大部分被納入系統工程學。

另一些則強調社會學和定性方法,發現他們與STS學門相近。

70到80年代,歐美頂尖大學開始將這些多樣的研究主題整合在新的跨學科課程中。

例如, 康乃爾大學開始了一個的新計畫,將科學研究、政策導向的學者與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技術哲學家聯合起來。

每個計畫由於各自不同的組成,以及它們原先在各大學中的不同角色,而發展出各樣的特色。

例如,維吉尼亞大學的STS計畫聯合了各種領域的學者,當中技術史特別強,又由於該計畫位於工程學院內的教學責任是為本科理工學生教授倫理,這意味著成員們對工程倫理都有相當興趣。

轉向技術[編輯] 參見:科學技術與社會構建 80年代中期是STS發展的一個決定性時刻,將技術研究加入對於科學研究的領域中。

這十年內有2篇文章,可以用來代表史蒂夫‧伍爾加所謂的「轉向技術」:1985年麥肯其(英語:DonaldAngusMacKenzie)和茱蒂‧威吉曼(英語:JudyWajcman)的《科技的社會形塑》(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以及1987年Bijker、Hughes和Pinch的《技術系統的社會建構》(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icalSystems)。

麥肯其和威吉曼之後繼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證明社會對技術設計的影響。

另一篇重要的文章中,TrevorPinch和WiebeBijker由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展示技術社會學是如何沿著科學知識社會學所確立的理論和方法論進行。

這是他們所稱「技術的社會建構論」領域的知識基礎。

「轉向技術」有助於鞏固各新興STS計畫中逐漸浮現的統一性。

然而近年來,也有另一波對於生態、自然和一般物質的轉向,由此「社會-技術」和「自然/物質」相互合作。

特別是在針對生物醫學(如CarlMay(英語:CarlMay)、AnnemarieMol(英語:AnnemarieMol)、NellyOudshoorn、AndrewWebster)和生態干預(如布魯諾·拉圖、SheilaJasanoff(英語:SheilaJasanoff)、MatthiasGross(英語:MatthiasGross)、S.LochlannJain(英語:S.LochlannJain)、JensLachmund(英語:JensLachmund))的STS分析工作中。

專業學會[編輯] 科學的社會學研究學會(SocietyforSocialStudiesofScience,4S)成立於1975年,最初提供學術交流,包括期刊《科學、技術與人的價值》(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Values),以及科學研究學者主要出席的年會。

4S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科學、技術研究學會。

在歐洲,歐洲科技研究學會(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ScienceandTechnology,EASST)[3]成立於1981年,宗旨在「激發科技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同樣地,歐洲科技與社會校際學會(EuropeanInter-UniversityAssociationonSociety,ScienceandTechnology,ESST)也從歷史和現代的角度對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進行研究。

在亞洲,有幾個STS協會存在。

日本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JapaneseSocietyfor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JSSTS)[4]成立於2001年。

亞太科術與社會網絡(AsiaPacificScienceTechnology&SocietyNetwork,APSTSN)[5]主要擁有澳洲、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成員。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ssociation)[6]成立於2008年。

希望藉年會結合各領域專家同道,從科技與社會的各種面向挑戰科技知識的建構與倫理、它與現代體制的複雜互動,與公民參與的關懷與創意。

在拉丁美洲,ESOCITE(EstudiosSocialesdelaCienciaylaTecnología)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最大學會[7]。

重要概念[編輯] STS社會建構[編輯] 主條目:科學技術與社會構建 審議民主[編輯] 主條目:審議民主 審議式民主(英語:deliberativedemocracy[8]),又稱商討式民主(英語:discursivedemocracy)、協商民主、商議民主,[9]指稱公民就一項政策或議題,經過深思熟慮後,與不同意見者進行理性對話,在相互推理、辯論和論爭後,得出共同可以接受的意見的一種民主形式,以討論和協商為核心。

與傳統民主制度的主要不同,在於傳統民主制度特別重視投票,而審議民主,在投票之外,也將審議當成法律的合法性來源之一。

共有財悲歌[編輯] 主條目: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英語:Tragedyofthecommons),或共有財悲歌,是一種涉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資源分配有所衝突的社會陷阱。

這個字起源於英國作家威廉·佛司特·洛伊(英語:WilliamForsterLloyd)在1833年討論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10]。

1968年時,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在期刊《科學》將這個概念加以發表、延伸,稱為「公地悲劇」[11]。

參見[編輯] 行動者網絡理論 文化失調(英語:Culturallag) 賽博格人類學(英語:Cyborganthropology) 工程研究(社會學)(英語:Engineeringstudies) 歷史唯物主義 創新系統(英語:Innovationsystem) 模式二(英語:mode2) 正規化過程理論(英語:Normalizationprocesstheory) 語音社會科學(英語:Phroneticsocialscience) 公眾知覺科學(英語:Publicawarenessofscience) 科學計量學 團隊科學論(英語:Scienceofteamscience)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技的社會形塑 技術創新系統(英語:Technologicalinnovationsystem) 參考資料[編輯] ^Bijker,W.E.,Hughes,T.P.,Pinch,T.andDouglas,D.G.,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icalSystems:NewDirectionsintheSociologyandHistoryofTechnology,MITPress,Cambridge,2012. ^TheSTSWiki. ^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ScienceandTechnology ^JapaneseSocietyfor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 ^AsiaPacificScienceTechnology&SocietyNetwork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Association ^Kreimer,P.(2007).EstudiossocialesdelacienciaylatecnologíaenAméricaLatina:¿paraqué?,¿paraquién?Redes,13(26),55–64.Retrievedfromhttp://www.redalyc.org/pdf/907/90702603.pdf ^林毓生;錢永祥;蕭高彥;蔡英文,沈松僑.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湾电子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1February2012:216–.ISBN 978-986-03-1710-7.  ^威廉·佛司特·洛伊(英語:WilliamForsterLloyd),TwoLecturesontheCheckstoPopulation(Oxford,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833). ^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cience,Vol.162,No.3859(December13,1968),pp.1243-1248.Alsoavailablehe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dhe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社會科學基礎 心理學 社會 法學 政治學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學 公共政策 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社會學 犯罪學 人口學 鄉村 人類學 語言學 考古學 社會 文化 歷史學 歷史的輔助科學 地理學 人文 環境 宗教學 人類 社會 心理 跨學科 認知科學 教育學 科學研究 歷史 科學哲學 經濟 歷史 心理(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科技與社會 技術史 規劃 土地使用(英語:Land-useplanning) 環境 都市 政治生態學 政治經濟學 公共衛生 區域經濟學 全球研究 國際研究 區域研究 區域科學 商學 社會神經科學 環境(社會科學 研究(英語:Environmentalstudies)) 傳播學 社區研究(英語:Communitystudies) 文化研究 發展研究(英語:Developmentstudies) 人類生態學 信息科學 媒體研究 性別研究 食品研究 人與動物關係學 其它分類 思想科學(英語:Geisteswissenschaft) 人文學科 人文科學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科技與社會&oldid=68318683」 分類:社會學子領域創新科學研究科技研究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自2017年7月擴充中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EnglishEspañolBahasaIndonesia日本語தமிழ்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