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期-森林的對話-針葉林與闊葉林的混生帶 - 蘭陽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區之森林屬暖帶林,由南山至思源沿線為典型之代表,原始林以殼斗科、樟科為優勢 ... 思源埡口附近的植物社會,在海拔林帶的劃分方面,屬於櫟林帶上層,此區域以上屬 ... 典藏出版 蘭陽博物館 典藏出版 蘭博電子報 ::: 蘭博電子報 A A A 上一個 下一個 電子報一覽歷史電子報 018期-森林的對話-針葉林與闊葉林的混生帶 劉宇軒(Yu-HsuanLiu)/植群生態研究有限公司研究專員 李智群(Jyh-ChyunLee)/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 壹.前言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是太平洋西緣島弧之一部份。

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1°50’~25°20’之間,北回歸線恰通過本島之中部。

就緯度而言,台灣的氣候在嘉義及花蓮以南是屬於熱帶,而其北屬於亞熱帶。

但卻因為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山巒綿亙,高山林立,從海平面逐漸上升至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溫度之垂直變化甚巨,因此橫跨寒、溫、熱三種氣候帶。

加上山脈之南北走向與盛行季風斜交,氣候溫潤多雨。

因此包含近似熱帶地區的季雨林或季風林、溫帶地區的山毛櫸林、寒帶地區的冷杉林。

台灣本島60%之面積為森林所覆蓋,植物地理上又處於東亞區系及古熱帶區系間,因此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境內就包括4340種維管束植物,分屬於1419屬、235科。

扣除歸化的262種外,原生種計4078種,其中的特有種佔1069種(謝長富,2004)。

  以山區垂直氣候帶區分植被可將台灣森林分為七種不同的植被區域類型,分別為高山寒帶、亞高山針葉林、冷溫帶針葉林、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暖溫帶闊葉林、亞熱帶闊葉林、熱帶季風林。

其中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因為雲霧終年繚繞,又稱為「盛行雲霧帶」或「霧林帶」。

檜木林就是分布在海拔1800~2500公尺的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中。

本區年均溫10~20℃之間,年雨量約為3000~4200厘米,是台灣山區雨量最豐富、最潮溼的地區,尤其在海拔2000~2500公尺更是雲霧最濃的地區(李培芬等,2005)。

  思源埡口的地理位置即位於此範圍內,是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唯一相連的地方,由於地緣、海拔落差和氣候的獨特,自然生態極為複雜,景觀美麗又多變。

因此不僅物種繁多、植物群落之組成亦成多樣性,孕育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本文試以其所在的地理環境切入形成針闊葉林混生帶的充要條件,再從樹種群落的關係分析彼此間的地盤消長,最後提出混生林在景觀上、生態上、或提供研究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貳.思源埡口的地理環境 思源埡口位於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台七甲45公里附近(圖1),地理位置為東經121°22’,北緯24°26’,位在台中縣與宜蘭縣之交界點,是蘭陽溪及大甲溪之分水嶺,也是兩條河流的發源地,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地形上為南湖大山支脈與桃山支脈交會之最低鞍部。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由此進入宜蘭縣,並沿蘭陽溪直達宜蘭、羅東。

埡口屬宜蘭縣,地形險峻,由於位處鞍部,可眺及蘭陽溪河谷全貌,並可俯視蘭陽溪及南山村、四季村全景;周圍屬國有林地之保安林,維持原始狀態的天然林;此處四季皆可觀賞雲海,寒冬時偶有飄雪,是宜蘭境內賞雪勝地。

大甲溪流域武陵農場一帶則屬於台中縣,大面積開發成果園;南山一帶,並因火燒而多台灣二葉松林。

登臨思源埡口的南北二地,感受大不相同。

圖1思源埡口位置圖 在登南湖大山之登山口處,除設置瞭望亭外,並於公路兩旁栽植青楓及山櫻花200餘夾道成蔭,每到寒冬,蔚為奇觀。

本區之森林屬暖帶林,由南山至思源沿線為典型之代表,原始林以殼斗科、樟科為優勢樹種,上部則有紅檜、扁柏出現,而部份開發遺留之林分則有香楠、錐果櫟、烏心石、厚殼桂等。

其次為天然次生林,以赤楊為主,分佈於公路兩旁之崩塌地,沿線部份地區屬人工林,多以柳杉為主。

  思源埡口的氣候資料的研究,以中央氣象局所設之思源測候站(1996-2004年)所測之氣象資料為依據,年均降水量約為2827.6mm,且多集中於7月至10月,佔全年降水量52%;年均溫約為11.8℃,最暖月為7月之16.8℃,而1月之5.4℃為最低,且於冬季偶有降雪。

由圖2得知,各月之平均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故無明顯之乾季(李智群,2005)。

位於西側之山稜則較為乾旱,且有大面積之台灣二葉松(Pinustaiwanensis)之分布,因此南山村以南之地區劃入西北氣候區之範圍(Su,1985)。

圖2思源埡口生態氣候圖(摘自李智群,2005) 鄰近的武陵地區年均溫為16.1℃,以6至8月溫度較高,月均溫以1月最低(9.2℃),7月最高(21.6℃),一月最高溫可達29℃。

雨量方面,平均年總降雨量為2200公釐,雨量多集中於7至9月,11至1月雨量較少(林志融,2004)。

地質主要由漸新世及中新世初期地層(中嶺層、西村層及四稜層)所組成,岩層則以板岩為主,並夾雜石英岩、硬頁岩及千枚岩等。

所化育之土壤則為無發育跡象且含石量在75%以上之板岩石質土(李智群,2005)。

參.思源埡口相鄰區域的植物組成 收集思源埡口相鄰區域內,整理研究學者曾經做過的植物群落調查資料,並做初步的概述如下:   (一)蘭陽溪流域 海拔2500~1800公尺是針闊葉林混合區,往上是常綠針葉林區,往下是闊葉林帶,物候環境變化劇烈。

此地區為台灣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約4000厘米,所以終年雲霧繚繞,形成中海拔山區特殊的霧林景觀。

在林區的枝幹上,常可以見到苔蘚這一類潮濕多雨的指標植物(圖3)。

圖3公路旁樹上佈滿苔蘚 思源埡口附近的植物社會,在海拔林帶的劃分方面,屬於櫟林帶上層,此區域以上屬鐵杉雲杉林帶,往下則為櫟林帶下層(表1,請參考附件一)。

  針對「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棲地植群調查之研究,可將思源埡口區域的植物社會分別歸類於台灣胡桃─霧社木薑子型、台灣雲杉型、台灣杜鵑─薯豆型及台灣黃杉─台灣二葉松型。

在蘭陽溪的植群分類系統之研究中,可以大致將思源埡口區域的植物社會歸類於假長葉楠群集下大葉石櫟群團之台灣胡桃─霧社木薑子群叢(陳子英,2002、2004)。

李智群(2005)則將思源埡口地區之植物社會分出3個群級,5個群集,6個群團及13個群叢,各土地類型之面積詳見表2。

(表2,請參考附件二)。

  (二)大甲溪流域 有勝溪集水區面積約3000公頃,針葉林約1800公頃,其中98%為人工林;針闊葉混交林約900公頃,其中約10%為人工林;果園多位於道路兩側的坡面上;菜園則多位於河床地區。

其植被現況可大致區分為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方面有菜園、果園和人造林;在自然植被方面約可分為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及草生地等三大類。

維管束植物植物部份,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共有83科,238個分類群(夏禹九等,2002)。

  人工林的造林樹種以二葉松為主(圖4),華山松、帝杉為輔。

在人造針葉樹純林或針葉樹混植林的林下入侵樹種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常見的喬木種類有台灣赤楊、栓皮櫟、霧社山櫻花、化香樹、紅榨槭、青楓及阿里山榆等;灌木層以紅毛杜鵑、細葉杜鵑、南燭、狹葉櫟及疏果海桐為常見;草本層以芒草、裏白及玉山箭竹為優勢。

圖4思源派出所附近的二葉松林 自然植被中的針闊葉混交林,通常位於上層的針葉樹相當高大(約40公尺),明顯突出於闊葉樹層,植株間距較大,樹冠多呈不連續性,種類組成依生育地的不同而略有差別,溝谷較陰濕處以扁柏、鐵杉、香杉、黃杉為常見,南向坡以二葉松為主;北向坡以台灣雲杉及台灣華山松較為常見。

闊葉樹以落葉闊葉樹為主,雜有少數的常綠樹種,常形成明顯的樹冠層,高約20公尺左右,常見的種類有台灣赤楊、掌葉槭、紅榨槭、青楓、阿里山千金榆(圖5)、阿里山榆、狹葉櫟、大葉柯及森氏櫟等。

另於崩塌地上常形成台灣二葉松和台灣赤楊共優勢的植被類型,不過植株皆不大且呈密集分布,林下以芒草及裏白為優勢,應為演替過程中的過渡類型(林志融,2004)。

圖5阿里山千金榆 (三)稀有植物部份 根據研究學者的調查,思源埡口沿線屬於蘭陽溪上游之鞍部,主要植群型有台灣胡桃─霧社木薑子型、台灣雲杉及台灣合歡─台灣赤楊型,沿線亦具有許多稀有植物如台灣粗榧、台灣雲杉、香杉、台灣扁柏、紅檜、燈台樹、台灣蘋果、台灣?樹、雪山冬青、著生杜鵑、八角蓮、阿里山十大功勞、台灣胡桃、太平山櫻花、日本拖鞋蘭、台灣一葉蘭、阿里山豆蘭、假金線蓮、台灣掌葉槭、台灣五葉參、湖北海棠、合歡、金草、樗樹、刺果衛矛、宜蘭菝契及微粗毛樓梯草等;本區不只林相原始,且稀有植物極為豐富(陳子英2002、2004;李智群,2005)。

  思源埡口一帶屬於櫟林帶上層之鞍部及溪谷森林,該地區一方面因河流向上源侵蝕之處,常形成大面積的溪谷演替早期森林,如台灣雲杉型及出現台灣胡桃及樗樹等溪谷先驅植物(圖6);另外在老熟的闊葉林中常具有稀有之極盛相森林後期的物種,如八角蓮、阿里山十大功勞、金草蘭、紅豆杉及台灣粗榧等,由於不同演替階段的森林鑲嵌出現,稀有植物數量極為豐富(陳子英,2002)。

  另外,徐仁修(1996)提到思源埡口南向山谷分布極多的植物,在北向山谷裡卻完全找不到,或者數量奇少,如玉山懸鉤子、小實女貞、胡麻花、台灣野薄荷、紅毛杜鵑、細葉杜鵑、笑靨花及二葉松等。

圖6公路上坡的台灣雲杉林型 肆.結論 思源埡口以北的區域,屬於蘭陽溪流域範圍,李智群(2005)在思源埡口地區繪製出的現生植群圖共可分為半天然及天然林、人工林及其他3大類,分別為台灣赤楊群團、大葉石櫟群團、台灣扁柏群團、台灣鐵杉群團、台灣雲杉群團、台灣二葉松群團、其他次生林、耕地、建成地與道路及河床與崩塌地等共10類。

  可明顯判斷出土地利用較不受到干擾及開發,保有較多天然林的狀態。

未來是否能繼續保有並維持,則必須仰賴民眾及政府機關的關心及瞭解。

  相對於以南的區域,在有勝溪上游兩側的土地利用的情形相當頻繁,因此在地景上呈現鑲嵌狀及零碎化的情形。

但是基於靠山吃山、依水喝水的生存法則,未來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取得共榮共存,在自然生態與人為利用取得永續發展的平衡點,亦必須仰賴大家共同的努力。

  林志融(2004)的論文中有提出以最小成本路徑分析預測潛在生態廊道的分佈地點,結果顯示思源地區為潛在生態廊道地點(圖7)。

若能配合李智群(2005)思源埡口地區現生植群圖,應當更能準確的預測出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並依據陳子英(2002)所提及加入環境教育解說與持續的對此區域做調查研究。

那怕只是在攀登南湖大山的傳統路線(七一O林道)上,路旁雖然隨處可見的台灣款冬(圖8)亦會有吸引你目光的一刻! 「我們在大地烙下的印痕愈深,對大地的責任就愈多」 圖7七一O林道遠眺雪山山脈 圖8台灣款冬(於七一O林道拍攝) 檔案下載 附件一:表1台灣中部山地植群之帶狀分化及溫度範圍 附件二:表2思源埡口地區各土地類型之面積 回上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