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意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犯罪意圖(拉丁語:mens rea;英語:guilty mind),简称犯意,又称犯罪意念、犯罪意識、不法意圖、不法意識、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本身或行为结果所具有的 ...
犯罪意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
詳見法律聲明。
大陸法系刑法
犯罪论(二階論、三階論)
-构成要件-
客体 ·行为(作为 ·不作为)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犯罪主体
主观要件(故意 ·過失)
未遂 ·既遂 ·中止 ·预备
-違法性-
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緊急避難
-罪責-
心神喪失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為 ·責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 ·犯罪意識
-正犯與共犯-
直接正犯 ·間接正犯
共同正犯 ·共謀共同正犯
教唆犯 ·幫助犯
-罪數-
想像競合 ·牵连犯 ·连续犯
数罪并罚 ·一罪一罰
刑罰論
-法定刑-
死刑 ·無期徒刑
有期徒刑 ·罰金 ·科料(小额刑罚)
拘役 ·没收
褫奪公權 ·剥夺政治权利
量刑 ·宣告刑
自首 ·减刑 ·缓刑
-保安處分-
法律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罪責原則正當法律程序 ·比例原則信賴保護原則 ·平等原則
刑事訴訟法 ·刑事政策
本模板:查看讨论编辑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8年11月28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page}}标签。
此條目論述以中华民国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犯罪意圖(拉丁語:mensrea;英語:guiltymind[書1]),简称犯意,又称犯罪意念、犯罪意識、不法意圖、不法意識、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本身或行为结果所具有的故意、鲁莽或明知的内心状态,是刑法上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屬於特殊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某些犯罪,必須具備不法意圖,始能成立。
例如《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前段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動產者,為竊盜罪」;若行為人竊取他人動產之目的不在「所有」(管領、支配、處分)、而在於「暫時使用」,此稱為「使用竊盜」,因欠缺法定意圖,故「構成要件不該當」(不合乎構成要件),無法成立犯罪。
[1]
民法上的违约责任,通常没有必要证明被告的不法意圖;但如果是被告故意违约,可能会加重被告的责任范围。
目录
1當受譴責性(英语:culpability)的模式
1.1英格蘭和威爾士
1.2美國
1.2.1模範刑法典
2參考文獻
3延伸閱讀
4參見
5外部連接
當受譴責性(英语:culpability)的模式[编辑]
英格蘭和威爾士[编辑]
直接蓄意:行為人對其行為的後果具有清晰預見,並且渴望後果發生。
其目標或意圖即為達成後果(諸如死亡)。
傾向蓄意:結果是幾乎肯定發生的後果、或者是被告人的行為的一項「幾乎當然(virtualcertainty)」,並且被告人樂見如此狀況。
明知:行為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作為的結果理應會發生。
輕率:行為人預見特定後果可能發生而繼續其作為,不在意這些後果是否真實發生。
有罪疏忽:行為人未實質預見其行為可能帶來的特定後果,但是一個理性自然人在相同情形下應當能夠預見這些後果。
美國[编辑]
模範刑法典[编辑]
自模範刑法典(英语:ModelPenalCode)1957年出版以來,其對犯意的陳述便在全美國對於當受譴責性的討論中具有高度的影響力。
[2]如下即為模範刑法典中犯意的幾個層級:
嚴格責任:行為人參與了作為,然而其意識卻與之無關。
在模範刑法典2·05章節下,這樣的犯意可能只適用於禁止的作為僅是違規,例如民事侵犯(英语:civilinfraction)。
疏忽
輕率
明知
帶有目的:行為人有具有參與作為的「清醒目標」並且相信或希望所涉情形存在。
除了嚴格責任,其他類型的犯意都定義於模範刑法典的2·02(2)章節。
參考文獻[编辑]
參考資料
^「竊用」不算「竊盜」?真奇怪!.東方報.[2016-03-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Dubber(2002),第60-80頁.
註釋
書籍
^ElizabethA.Martin(编).OxfordDictionaryofLaw.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ISBN 0-19-860756-3.
延伸閱讀[编辑]
Dubber,MarkusD.CriminalLaw:ModelPenalCode.FoundationPress.2002.
Badar,MohamedElewa.TheConceptofMensReainInternationalCriminalLaw.HartPublishing.2013[2020-09-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Knoops,G.-J.A.MensReaatthe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Brill.2017[2020-09-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參見[编辑]
犯罪行為
物件返還之訴(英语:reivindicatio)(reivindicatio;所有物返還請求)
給予損害的意向(英语:animusnocendi)(Animusnocendi)
掌控責任(英语:Commandresponsibility)(Commandresponsibility)
亨利·德·布拉克頓
莫里塞特訴美國案(英语:reivindicatio)(Morissettev.UnitedStates)
弗洛雷斯-菲格羅亞訴美國案(英语:Flores-Figueroav.UnitedStates)(Flores-Figueroav.UnitedStates)
給予殺害的意向(英语:Voluntasnecandi)(Voluntasnecandi)
春秋决狱
外部連接[编辑]
CriminalResponsibilityandInt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nsRea:TheNeedforaMeaningfulIntentRequirementinFederalCriminalLaw:HearingbeforetheOver-CriminalizationTaskForceof2013oftheCommitteeontheJudiciary,HouseofRepresentatives,OneHundredThirteenthCongress,FirstSession,July19,201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犯罪意圖&oldid=69646433”
分类:刑法侵權行為法犯罪構成要件法庭心理學拉丁語法律術語隐藏分类:包含法律声明的条目自2018年11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部分地区的观点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ਪੰਜਾਬੀSicilianuSlovenčinaSoomaaligaSvenskaTürkçe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蔡嘉政律師... - 惇安法律事務所Lexcel Partners
【法律一分鐘】故意犯與意圖犯. 作者:蔡嘉政律師. 刑法除另有規定外,否則僅處罰故意犯並不處罰過失犯。而所謂「故意」又可分為「直接故意」及「間接故意」,直接故意 ...
- 2意圖|法律百科Legispedia
指行為人內心除了故意,還需要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且實現犯罪的客觀行為。所謂意圖(犯罪目的)乃刑法上特殊主觀要件,法條中若出現「意圖」(犯罪目的)這兩個字, ...
- 3想請問刑法上的意圖和故意的差別為何 - 法律百科
您好~~ 關於刑法上的故意與意圖,它們同屬於犯罪成立要件中的「主觀構成要件」;不同的是,故意是犯罪成立的共通且必備的要素,指的是對於構成犯罪 ...
- 4辭典檢視[意圖: ㄧˋ ㄊㄨˊ]
意圖: ㄧˋ ㄊㄨ ; 意圖 · ㄧˋ ㄊㄨ · yì tú · 圖謀、企圖、妄圖 · 意向企圖。如:「 意圖 不軌」。
- 5意圖與動機―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台上字第五九八號判決
"刑法總則明定故意的意義與種類,刑法分則另外對特定犯罪以特定意圖為主觀要件,後者的目的在於限制此特定犯罪之適用範圍。意圖是行為的方向與目的,動機則是促成行為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