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謬誤──尋找科學研究的意義-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學與謬誤──尋找科學研究的意義 ... 柏拉圖曾在他的《理想國》一書當中,用洞穴的比喻描述人們知識的侷限性;而要突破知識的侷限性,似乎唯有透過科學的 ...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專欄精神心理透視科學科學與謬誤──尋找科學研究的意義貓心——龔佑霖・2015/08/31・2468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38・八年級+追蹤柏拉圖曾在他的《理想國》一書當中,用洞穴的比喻描述人們知識的侷限性;而要突破知識的侷限性,似乎唯有透過科學的進展才能達到。

然而,現今我們採用心理學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結果,真能保證它們都是真理嗎?source:AbhiSharma昨天看到TheNewsLens關鍵評論的一篇文章,裡面引述了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篇論文由270名心理學家共同合作寫成,他們重複了過去心理學經典研究中的其中100個實驗,結果發現,過去那100個實驗當中,有97個達到顯著結果,但是在重複驗證的過程當中,卻只有36個達到顯著。

這當中有許多可能的解釋,例如文中提到的出版偏誤(publicationbias)──因為實驗資金分配的關係,科學家們傾向研究新的議題,而非重複驗證過去的實驗;或是科學期刊只想刊出顯著、有趣的研究,而得不到顯著結果的研究,科學期刊往往會忽略它們。

除此之外,無法排除混淆變項、實驗過程不夠嚴謹都是有可能的原因;甚至是我們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只會發表有做出成效的研究,但是一個在99%信心水準下達顯著的實驗,只要重複操作100次,期望值上就會有一次是顯著的,因此我們看到的,或許是全世界心理學家做了數千次當中,唯一顯著的那幾十次而已,這可以說是肯證偏誤(confirmationbias)的一種。

然而,本文主要並不是要探討實驗方法的部分,而是提出一些關於研究思考的方向。

昨天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我把它貼在我的Facebook上,並在下面討論做實驗的意義在哪裡?我一個朋友看到之後,就在下面回說「我做研究覺得很爽就好了啊!」。

這一句話乍聽之下似乎很不負責任,但這或許會是另一個關於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思考的徑路。

事實上,科學研究真的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嗎?攤開科學史一看,我們幾乎找不到什麼東西是確定的,其實我們難以想像,中古世紀的人為何會迷信地心說如此荒謬的說法,但是若你是一個中古世紀的人,只有當時的科學儀器,活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其實是無法得知地球並非宇宙中心這個事實的,即使地心說受到質疑,托勒密依然提出了本輪與均輪的說法,企圖解釋行星逆行的這個「異例」。

因為我們不知道世界的真實樣貌是什麼,所以有的科學家才會秉持著自己所相信的,企圖修復舊有的理論,而非提出新的理論加以說明。

但是,隨著科學的進展,來到了現今的我們,真能確保我們所知的一切就是事實嗎?就好比中古時代的人,以當時的社會、科學背景,並無從突破當時的知識,現今的我們,同樣難以突破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只能活在現有的知識背景之下而已,而似乎唯有實驗方法的演進,才能讓我們得到更多的知識,而這可能會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

更進一步的,如果我們採取嚴格懷疑論的觀點,我們根本無從證成任何的事物,就如同笛卡兒所說的,我們唯一能證成的就是自己存在而已,而這個自己是什麼模樣我們也無從得知,因為一切都有可能是魔鬼所欺騙我們的;只要我們透過感官來觀察這個世界,那麼感官可能會受到的欺騙、幻覺、錯覺,我們就永遠都無從避免,所以也有一種可能性,一種無法被排除的可能性──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對這個世界產生任何的知識。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同學所說的那一句話:「我做研究覺得很爽就好了啊!」似乎就變得很有道理了。

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科學研究,我們研究的目的、追尋世界真理的目的,背後到底是什麼?社會心理學家喬治·凱利(GeorgeKelly)曾經如此比喻人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就好像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素樸科學家(naivescientists)一般,會對這個世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駁斥假設、產生新的假設。

尚·皮亞傑(JeanPiaget)也曾如此描述孩子探詢世界的方式──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一些認識,然後把那些知識整理成基模(schema),當我們碰到和過去基模衝突的事件時,我們會試著去修改舊有的基模,或是創造出一個新的基模,來應變外在世界的變化。

這兩位心理學家描述了人們探索世界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其實就是科學研究的縮影,只是我們這些素樸科學家做的實驗並沒有那麼精確而已。

而人們之所以要如此費盡心思地預測、掌控這個世界,其實就是為了一件事情──「我們在尋找可預測感、可控制感,因為這將帶來安全感。

」而我們所追尋的可控制感、可預測感,其實也包含了另一個要素在裡面──我們希望它是越簡單越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哲學理論會有一個「奧坎剃刀原則(Occam’sRazor)」──可以解釋同一事件的諸多理論當中,我們會挑選最精簡、最少假設的理論。

即便比較精簡的理論並不一定比較正確,只是在沒有更多證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這麼做。

其實不只是科學研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會對許多事情產生畏懼、害怕,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在遭受重大創傷的人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在發生重大刑案之後我們會急著想要判兇手死刑、在分手了之後我們會產生厭男/厭女情節;或是我們害怕突破舒適圈、害怕探索未知的世界、害怕採取其他的選擇──即使那個選擇或許比當前我們的行為更適合面對外在困境,也都是因為我們追求安全感使然。

就如同佛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當中所提到的一般,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快樂,而是習慣,因為習慣將帶來安全感。

也許,做科學研究真的就只是為了自己開心而已,我們有可能可以一步步更逼近真理,也有可能什麼都得不到;追求的理論被反駁修改之後,也許科學家們終其一生研究的成果都化為泡沫,就如同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F.Skinner)在其年邁時,他的理論已經被批判的體無完膚了,他仍然堅持他的理論,堅持「你只能改變你的行為,不能改變你的想法(Youcan’tchangeyourmind,youchangeyourbehavior)」,因為對他而言,他的研究就是他信奉終生的信仰,它生命的一大部分了。

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走出《洞喻》當中的那個山洞,但也許,我們是否得到了真理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科學的歷程,以及科學帶給了人們更多的可預測感與可控制感吧!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心理學研究懷疑論研究偏誤科學研究追求真理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貓心——龔佑霖73篇文章・ 67位粉絲+追蹤心理作家。

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相關文章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誰在海邊蓋天文台啊(惱)──世界第一座電波干涉儀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Howto分辨漏水屋?八爪博士4ni!?《蜘蛛人》裡的人造太陽或將問世?(下)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111小時前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8小時前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22天前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14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8小時前石蕊試紙的「石蕊」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碰到酸鹼會變色?22022/03/261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00人體解析健康養生專欄精神心理醫療健康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胡中行・2022/04/16・232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追蹤(警語:本文可能令讀者「難以下嚥」,建議勿於用餐時間閱讀,謝謝。

)假若有個長達6個月的實驗性治療,能改善你纏身逾十載的躁鬱症,但執行的步驟嚴謹繁雜,過程中還得使用他人的糞便,您會願意一試嗎?一名28歲的澳洲男子,在10歲時出現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慌症的徵兆,時有憂鬱、失眠的情形,表現近似強迫症的行為以及輕微過動的傾向。

他在15歲時被診斷出躁鬱症,從此開始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日益加重的恐慌症,更使得他在青少年晚期足不出戶。

一名澳洲男子,因多種疾病使得他在青少年時期足不出戶。

圖/Pexels多年來,他使用過多種藥物,包含:拉莫三嗪(lamotrigine)、喹硫平(quetiapine)、丙戊酸鈉(sodiumvalproate)⋯⋯等,劑量也多有調整,但情況始終未見改善。

2019年時,他偶然發現吃益生菌(actobacillusacidophilus、lactobacillusrhamnosus和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不僅能控制他過剩的食慾,還舒緩了自己的精神疾病。

糞便微菌叢植入的臨床試驗步驟這個經驗啟發他嘗試用益生菌來取代藥物,並進一步搜尋相關研究。

當他讀到「糞便微菌叢植入」(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1]這種療法,便毅然決然地加入新南威爾斯大學帕克(GordonParker)教授的臨床試驗[2]。

這項實驗就如同前面所說,步驟非常嚴謹。

正式療程的一個月前,這名男子開始服用抗生素(rifaximin以及vancomycin),採取低纖維飲食,並且戒酒。

實驗結束前三天,飲食從只喝湯與清流質(例如:果汁、茶和水等),一直減到僅剩清流質。

最後一晚,還要飲用二份腸道準備藥方(bowelpreparations)。

療程當天早上,他先吃了三顆止瀉劑(loperaminde),再經歷90分鐘的大腸水療(colonicirrigation),並用液態肥皂(microdacyn)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一且終於準備就緒。

糞便微菌叢植入療法要徹底移除腸道內的生物膜。

圖/Pixabay正式療程的首日,醫生在診間分別透過結腸鏡(colonoscopy)和灌腸(enema),對他投以高劑量的健康糞便。

次日,再次用高劑量糞便灌腸。

往後要求他在家則以低劑量灌腸,頻率從每天一次逐漸遞減,直到變成二週一次,就此維持數月。

儘管大腸水療的過程猶如麻辣湯底在腸道中翻騰,「糞便微菌叢植入」卻能使患者感到整個人煥然一新。

參與這個臨床試驗的澳洲男子,從2020年9月接受正式療程的首日開始,直至2022年1月為止,針對自己的情緒進行量化紀錄。

結果顯示這個臨床試驗的療效,完全取代所有他原本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不僅穩定他的情緒,還改善過動的症狀。

研究團隊以此經驗推論,或許「糞便微菌叢植入」在對口服益生菌有反應的患者身上,較容易見到療效。

此外,他們希望將來的研究能釐清「糞便微菌叢植入」的療程,是否能簡化或縮短。

「以屎入藥」早在漢醫就開始使用,現今使用方式不同話說回來,其實糞便入藥並非西醫專屬,漢醫老早就將男童與動物的糞便拿來內服外用。

然而,經由灌腸植入人類糞便的作法[3],是1958年時美國的伊斯曼(Eiseman)醫師與同事們首創。

1988年澳洲的博羅迪(TomBorody)醫師受到美國案例的啟發,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癒了患者的「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開啟近代「糞便微菌叢植入」研究的風潮。

幾年前,還在他的「消化道疾病中心」(CentreforDigestiveDiseases)增設「糞便銀行」,以造福更多病患。

目前,除了羅博迪醫師的腸道感染治療,以及帕克教授的精神病研究,「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4]、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糞便微菌叢植入」技術也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運用在自閉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

圖/Pexels目前美國是將「糞便微菌叢植入」當作新藥開發,而澳洲則是作為生物製劑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衛福部也在2018年時,增修《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允許「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

法令通過後,諸如林口長庚、臺北榮總等醫院,紛紛設立相關部門,進行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治療和其他運用的臨床試驗。

另外,國內不少學術會議和刊物,也都正在討論該療法未來的發展。

註解註1:SooWT,BryantRV,CostelloSP.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indications,evidenceandsafety.AustPrescr2020;43:36–8.https://doi.org/10.18773/austprescr.2020.014 註2:Parker,G.,Spoelma,M.J.andRhodes,N.(2022),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orbipolardisorder:Adetailedcasestudy.BipolarDisord.https://doi.org/10.1111/bdi.13187 註3:EISEMANB,SILENW,BASCOMGS,KAUVARAJ.Fecalenemaasanadjunctinthetreatmentofpseudomembranousenterocolitis.Surgery.1958Nov;44(5):854-9.PMID:13592638. 註4:Kang,DW.,Adams,J.B.,Coleman,D.etal.Long-termbenefitofMicrobiotaTransferTherapyonautismsymptomsandgutmicrobiota.SciRep9,5821(2019).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183-0 參考資料吃屎對身體好!10種中藥=動物糞便;《延禧》金汁竟是男童屎Microbiomania:whatweactuallyknowaboutthehumanmicrobiomeQuestionnaireforpotentialdonors–TheCenterforDigestiveDiseasesIntestinalMicrobiotaandChronicFatigueSyndrome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shelppatientswithadvancedmelanomarespondtoimmunotherapy治病「黃金」的規範及益生菌開發的挑戰與契機–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MicrobiomeConference)Faecalmicrobiotatransplantproductsregulation–TherapheuticGoodAdministration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開放細胞治療及微菌叢植入治療–衛生福利部林口長庚微菌叢植入最新進展|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臺北榮總微菌叢植入前置作業中心揭牌啟用|臺北榮民總醫院腸道菌與精神疾患–台北市醫師公會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微菌叢糞便腸道躁鬱症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2/04/17回覆若沒有比較受試者在實驗前後腸內菌相的變化,就太草率了。

胡中行2篇文章・ 4位粉絲+追蹤曾任澳洲研究護理師。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

RELATED相關文章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進食後腹脹、發燒,小心膽結石引發膽囊炎!為什麼大腦如此耗能?——淺談神經元的基本構造和功能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111小時前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8小時前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22天前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14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8小時前石蕊試紙的「石蕊」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碰到酸鹼會變色?22022/03/2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