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黃州突圍》總結了人生「成熟」的標誌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好在大徹大悟、判若兩人的蘇東坡並未就此消沉頹廢、一蹶不振,在隨後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等不朽詩篇。

余秋雨先生認爲,遭受重大打擊、經歷思想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余秋雨《黃州突圍》總結了人生「成熟」的標誌,您「達標」了嗎? 2020-08-27大學之道12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曾經「極度暢銷」,成爲當時「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

其中的文章,因爲涉獵廣泛、筆觸細膩、思想深邃,深受讀者喜愛。

《黃州突圍》一文,描述了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遭遇生死離別、感受人情冷暖、經歷思想淬鍊的心路歷程。

蘇東坡反思到:自己從小爲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後來津津樂道於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官後又揚揚自得四處炫耀,而這三十餘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恰恰大都是自己的弱項。

好在大徹大悟、判若兩人的蘇東坡並未就此消沉頹廢、一蹶不振,在隨後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等不朽詩篇。

余秋雨先生認爲,遭受重大打擊、經歷思想蛻變後的蘇東坡脫胎換骨,「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變得「成熟」了。

「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這是余秋雨先生筆下對一代文豪蘇東坡經歷磨難、走向「成熟」的描寫,雖略感悲愴、蒼涼,但仍給人以諸多思索、啓發。

身逢盛世,雖不需經歷太多挫折、磨難,但歲月的積澱,也會讓我們祛除浮躁、蛻掉浮華、走向成熟。

然而,如何看待「成熟」,卻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在我看來,所謂成熟,就是識人所長、容人所短的寬闊胸襟,就是胸有定見、張弛有度的處事方式,就是積極向上、永不言棄的生活態度,就是堅定目標、矢志追求的信心決心。

親愛的朋友,您心目中的「成熟」又是什麼標準呢?您「達標」了嗎?歡迎分享您的真知灼見! 相關焦點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突圍》是余秋雨文集《山居筆記》中的一篇,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官之後,他的政敵、私敵甚至一些潑皮無賴都一哄而上 從困苦中升華,淺談被貶黃州後,蘇軾書法藝術的成熟 特定的政治背景,造成了千差萬別的人生際遇,形成了獨特的人生態度,也最終影響了個人藝術成就的發揮。

蘇軾一生,頗多坎坷,宦海沉浮,歷盡磨難。

一方面,由於政治上的保守態度,屢遭變革派的打擊、排擠;另一方面,由於其超人的才華,傲岸不羣的氣度,遭到周圍一大批文化官僚的嫉妒詆毀圍攻和陷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台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台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

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

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

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

」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節選) 一位不相識的台灣女記者問我:「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

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

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但是,這個僻遠的黃州卻給了他巨大的驚喜和震動,他甚至把黃州當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

這一切,決定於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

名家丨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來源:愛上蘇東坡《蘇東坡突圍》是余秋雨文集《山居筆記 爲什麼這麼多人攻擊余秋雨? 在我看來用余秋雨的文章「黃州突圍」中一句戶形容蘇東坡的話非常貼切,「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但是對於余秋雨先生來說,這種漫天的罵名卻不僅僅是名太高。

就像這部分攻擊余秋雨先生的羣體,他們可能沒有讀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沒有見過余先生本人,沒有聽過他的演講,知道的只是余秋雨這個名字。

作爲一個閒來無事的話題,別人罵兩句我也罵兩句,這是中國的名人效應,從古至今。

嫣然·芷儀·蘇軾·黃州 但烏台詩案後,他乘著小舟,來到了黃州赤鼻磯前。

那時的他,早已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翰林學士,而只是一個小小的黃州團練副使:弱冠及第,仕途坦蕩,一朝跌落塵埃,巨大反差帶來的,是迷茫,失意,落寞……而就是這樣一個秋夜,那盛滿古意的江磯前,一輪明月正悄悄升上正空,皎白渾圓,把江面也映成粼粼一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不似凡間。

「於是飲酒樂甚」,可是他真的樂嗎? 圖文:千年黃州文化意象 遺愛湖、古黃州、蘇東坡,穿越時空,交相輝映;千年黃州的文化意象撲面而來。

  大美遺愛湖,黃州人的城市客廳  到黃州,不能不到遺愛湖。

  12日,記者在黃岡遺愛湖採訪,恰逢一個江浙企業代表團參觀遺愛湖。

「一個城中湖能如此潔淨,不容易。

」「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和諧交融,了不起。

」客商興奮地評價他們眼中的遺愛湖。

余秋雨的《山河之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余秋雨在書的開頭寫了篇《我的文化山河》的文章,其中講到一位教「常識課」的男老師告訴同學,人類文明與整個宇宙相比,就像24小時中的最後一分鐘,甚至還要短促。

《山河之書》是余秋雨考察中國文化遺址的筆記,當年他辭去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婉拒了升任省部級職務的要求,就是爲了完成這部融中華文化於一爐的《山河之書》。

余秋雨對中華文化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

《山河之書》有太多文人式的喟嘆,不夠硬朗。

余秋雨一路從西南寫到東北,轉了一圈又回到原處,實在沒什麼意思。

天一閣書院國學堂講座:謫居黃州與蘇軾的後世形象「圖」 蘇軾在後世給人們的印象總是高尚和曠達的,富有詩文的才情和生活的趣味,而這一切都和黃州貶謫有莫大的關係。

烏台詩案以後,蘇軾被貶黃州爲「團練副使」,四年間,蘇軾的政治生命處於低谷,但是文學、書法皆創造了奇蹟,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黃州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

東坡居士,黃州蘇軾 他在山水中徘徊,在英雄古蹟前面思考人生的意義。

這是山水於他不僅僅是普通山水。

在山水之間,更蘊含著人生的意義。

他在這樣的孤獨與寂寞當中正視自己,反省自己。

他的文章不再追求於能夠引起社會的轟動,只追求於能夠得到心靈的平靜。

在山水之間在江河之間,他尋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他的心靈逐漸變得清純與空靈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什麼事情都要親力親爲,體會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在黃州的蘇東坡脫離了以前的繁華與功名。

余秋雨:在破敗的日子裡,唯有讀書讓我心安 --余秋雨03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在黃州》:重構人生,再展輝煌 其實,在蘇東坡的一生中,其謫居黃州四年又四個月的時間,既是他人生最困頓的時期,也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

說他「最困頓」,因爲他在這裡自耕「東坡之地」,自食其力;說他「最輝煌」,因爲他在這裡創作了「一詞二賦」千古絕唱。

正如晚年的蘇東坡自述人生經歷時所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將黃州放在首位,由此可見黃州在蘇東坡心目中的份量。

囚歌的解語精神的突圍 蘇東坡烏台詩案後被貶黃州,也是在進行著一場靈魂的突圍,而《定風波》這首詞,正如王立羣所說「在其中我們已完全看不到他剛剛被貶黃州時的精神狀態了。

這是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結果,這是精神突圍的結果」。

跨越古今,兩篇文本在「突圍」主題中相遇,李莉老師與來自平湖外國語學校的刁文瑛老師,也相遇在華附,爲我們帶來精彩紛呈的課堂。

「綠」的突圍,囚不住的民族。

再讀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文人相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讀現代散文,唯有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曾讓我手不釋卷,一口氣讀了好長時間,而且是讀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如《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他的散文曾經多年在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等華人書籍暢銷榜排第一名。

現代作家,好像還沒有誰的書如此暢銷過。

余秋雨:以筆墨書寫人生感悟 6月1日,著名學者余秋雨攜新作《泥步修行》現身在廊坊舉行的第27屆全國書博會,與讀者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近年來,網上湧現出大量以「余秋雨」的名義發表的人生格言和美文。

這些文字儘管是杜撰,但在余秋雨看來,這種對「人生哲理」的青睞,正反映了當代青年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余秋雨的兩次婚姻,「喜新厭舊」是知識分子的普遍錯誤嗎? 當代學者余秋雨也是這樣一位,至少也可以評價爲「毀譽參半」。

余秋雨的散文可能中國人都知道,如《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等,《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書曾風靡全國。

而他曾獲得的榮譽也非常多,還當過紀念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

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世人的理想化偏見 但令余秋雨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出版的散文竟然大獲成功,一舉創造了當時的銷售記錄,十年內銷量突破超百萬冊,直接將余秋雨捧入了暢銷作家之列。

但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文化苦旅》爆紅之後,非議也緊隨而至,尤其是在千禧年後,對余秋雨及其作品的圍攻更是愈發激烈。

余秋雨:伴隨我的只有孤獨,我的人生十分蒼涼 2000年,一名叫做余杰的北大學生撰寫了一篇名爲《余秋雨,你爲什麼不懺悔》的文章,闡述了余秋雨在文革過程中犯下的罪孽,這使得他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余秋雨瞬間從原來的「文化標誌」轉變成了「文革餘孽」,此後批判他的聲音便是此起彼伏,更有甚至,他原來的作品也被衆人拿出挑刺,有人說他的作品裡有上百個文史錯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