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學苑- 首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苑訓】:正見、正行、正覺、正度。
【宗旨】:將修行落實於生活,將經典應用於人生。
【理念】:以教育為本,以經典為師,以自心為歸,以覺他為願。
【禪風】:曹溪禪法 ...
首頁
學苑簡介
學苑簡介
學苑課程
課程日曆
影音下載
網站說明
網路講經
簡要問答
影音聽講
安心之道
智慧乃人生之出路
論語的聖賢之學
信心銘
金剛經實踐
傳心法要
壇經禪修
法華經
中觀論選頌
佛說無常經
念佛觀息參禪的理論及方法
線上聽講
心靈講座
心靈良醫
人生智慧
改變一生工作坊
道德經
易學啟蒙
論語
大般涅槃經
佛法概論
止觀坐禪法要
禪修開示
台北六祖壇經
台中六祖壇經
南投六祖壇經
高雄六祖壇經
達磨生平
達磨四行觀
達磨血脈論
達磨悟性論
達磨破相論
最上乘論
信心銘
金剛經
法華經
普門品
心經
有聲書
暢談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講記
一念之間
大陸弘法
生涯規劃-邁向成功人生
幸福之道
解脱之道
金剛經直說
從六祖壇經-談人生智慧
從《論語》談企業與人生智慧
幻塵夢話
佛法隨筆
人生夢境
生活閒談
生命省思
禪心對話
佛經註解
壇經要解
壇經偈頌
金剛經偈頌
金剛經要解
心經要解
信心銘要解
達摩四行觀要解
法華要義
八大人覺經要解
心地觀經
禪詩詮釋
詮釋一
寒山詩
禪心禪詩
公案解析
論語禪解
學而篇
為政篇
名言解義
六祖格言
聖賢格言
徹悟語錄
雲水新詩
達觀作品
一念之間
心靈語錄
隨緣自在
信心銘解
金剛演義
離苦得樂
課程講記
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
六祖壇經講記
心經講記
普門品講記
傳心法要講記
人生智慧講記
改變一生工作坊講記
禪修天地
禪修課程
禪坐問答
禪七開示
公案選集
禪學文選
修行心要
禪宗修法
禪詩欣賞
禪宗法偈
禪宗祖師
禪詩意境
禪師語錄
佛學經典
佛教經典
般若經典
佛法概論
佛遺教經
八大人覺
四十二章
止觀坐禪
達摩論集
般若心經
百法明門
八識規矩
六祖壇經
金剛經
圓覺經
維摩詰經
永嘉論集
信心銘
傳心法要
頓悟入道
大乘起信
楞嚴經
法華經
最上乘論
淨土經論
十善業道經
彌陀經
其他經典
佛經名言
佛經法語
八大人覺
四十二章
金剛經
淨行品
法義
佛教月刊
學佛知津
大乘宗派
智慧故事
動畫影片
佛教故事
百喻經
法華經
金剛經
阿含經
因果圖鑑
百家故事
禪話典故
心靈故鄉
法師文章
高僧故事
憨山大師
虛雲大師
蕅益大師
蓮池大師
太虛大師
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
徹悟禪師
月溪法師
印順導師
慈舟法師
淨空法師
宣化上人
星雲大師
證嚴法師
達賴啦嘛
妙蓮和尚
聖嚴法師
道證法師
聖印法師
其他法師
居士大德
心靈小品
轉貼文章
禪心月刊
人間善行
學員心得
課程訊息
台北班9月4日
禪宗心法《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時間: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9:30至15:30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大東路75號
(士林公民會館203教室)
電話:049–2392295
學苑課程
澎湖班_禪儒之道
台北班_禪宗心法《信心銘》
南投班_金剛經實踐
影音聽講
論語的聖賢之學
金剛經實踐
傳心法要
壇經禪修
法華經
線上聽講
全部檔案連結
心靈講座
心靈良醫
人生智慧
改變一生工作坊
論語
道德經
易經啟蒙
大般涅槃經
佛法概論
止觀坐禪法要
禪修開示
台北六祖壇經
台中六祖壇經
南投六祖壇經
高雄六祖壇經
信心銘
金剛經
法華經
普門品
心經
課程講記
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六祖壇經講記傳心法要講記心經講記普門品講記改變一生工作坊講記人生智慧講記
佛學資訊
大藏經
香光資訊網
七葉佛教書舍
藏經閣
中國佛教禪宗網
顯密文庫
佛學辭典
國語辭典
維基百科
禪門主修
楞伽經
金剛經
六祖壇經
達磨大師四行觀
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悟性論
最上乘論
信心銘
永嘉大師證道歌
參同契
傳心法要
頓悟入道要門論
五燈會元
課程日曆
今日人數32
昨天人數494
本月人數11909
訪客總人數2128153
目前線上1人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215)本自具足
不要說真理,一般的觀念不正確的,在家、出家的都有一大堆人,而且自己還察覺不到。
觀察錯誤的觀念,你要靠你自己,我愛莫能助。
你只要願意這樣修,一直深入,你一定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錯誤的觀念,縱使是世間法也沒關係。
如果看不到,後面的就不用說了,你就卡在這裡就好了。
你下輩子再靜坐思已過,在哪裡坐,我就不知道了。
你不見得坐在人間,你有可能坐在油鍋裡,屁股三把火。
現在好坐,你都觀不出來,坐油鍋裡,我看你怎麼觀?進入狀態,其實就是一種觀心,就是觀識心,你要有能力觀察它的錯,知道它錯在哪裡。
擒賊先擒王,你若找不出兇手,如果剷除兇手呢?這個部分叫做反省,亦可稱為觀察。
你要觀察你自己的身口意,因為修行不離開身口意。
但是,你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都觀出來。
先觀察到的先改,簡單或困難,就在於你自己要不要改。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
把自尊心改掉,你們就覺得很困難,如何談得上「諸法無我」呢?跳高五十公尺,你都跳不過,你如何跳五百公尺呢?不是你改不了,而是你不想改。
你不改,不會覺得很累嗎?全世界的人都沒在注意你,你為什麼要維護你的自尊心呢?你又不是總統,又不是大明星,你也不是檯面上的人物。
沒有人注意你,你卻以為別人會注意你,一輩子走路都要注意。
哪裡有人要理你?我向你保證,你去走夜市,沒有人看你,大家都在看臭豆腐。
我都講那麼白了,你要維護自尊心,一點意義都沒有,你應該把那個迷失放下。
先察覺的先改,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悟後起修,但是那個悟是解悟;另一個方式是透過修行最後開悟,那個悟是證悟。
兩者是不同的。
你要慢慢淨化,慢慢從染變成淨,到達此處就不簡單了。
最後,你當無過。
連顏回都做不到無過,他做到的是不二過。
但是,你不要給自己第二次機會,生命是無常的。
當你已經達到無過,你的心就恢復清淨了,這就是本來的狀態。
這樣的修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適用,任何人都適用。
而且,這樣修一點也不危險,也不會偏差。
但是,你跟修行修很久的人講,他覺得這樣的理論太淺了,他要聽得比較高深的。
這樣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你做不到。
另外從一個角度來講,「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講的就是法身。
從法身的角度來講,自性不但沒有貪嗔癡,也沒有戒定慧。
自性沒有這些事情,那都是你編造出來的。
不增不減自金剛,這是報身;金剛指的是般若;不增不減就是常照;常寂是法身;身去身來本三昧,是化身,即你可以應用自如。
所有的戒定慧,也在自性全部具足。
法身、化身、報身也同時在自性具足,故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聞後思惟:你能察覺到自己哪些錯誤的想法呢
暢談六祖壇經(1214)不增不減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心地無非自性戒,」假設你的心沒有邪,沒有惡,沒有不善,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沒有害人之心,沒有是是非非,你的心還需要有什麼戒嗎?所以,六祖在無相頌講過:「心平何勞持戒。
」心平就是心地無非,心沒有是是非非,沒有不善之念。
對起心動念惡念不斷的人,就要透過戒來規範。
但是,戒並沒有辦法永遠規範你,它只是短暫的,你還是會做錯。
「戒」就好像一個籠子,把你關著,但你的心總是想要衝出來。
你的心為什麼會造惡?你可以告訴我造惡有什麼好處嗎?你也講不出來。
比如,陷害一個人,污蔑一個人,醜化一個人,排斥一個人,或打壓一個人,對你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什麼你還是要不斷地造惡呢?有時候是愚癡,因為你自己控制不住,那就會變成業力。
你被業力牽引,因為業力作祟,它會產生一股力量,讓你一直去。
這個時候,你要警覺,要懺悔,要發願才有力量,否則有什麼能力呢?故,「禪」叫靜慮,你要靜靜思考、思維。
「心地無癡自性慧,」沒有愚癡不就有智慧了嗎?愚癡來自於你的執著。
你的眼睛被執著蒙蔽,看不到真相,你就愚癡了。
你執著什麼?善的執著,惡的也執著。
執著不能破,寧可叫你執著善的,比如熱心公益。
你當好好去修行。
雖然,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固執,不過這也無妨,只要他不去害人,而是去做他該做的事情。
知見生病即是癡,不然就產生疑惑。
「心地無亂自性定,」你到底在亂什麼?人生的現象誰平順過?誰能一路順利?你不要一直看人生現象,而是要看你的生活,好好活在你的生命當中。
這樣,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安貧樂道,做到知足常樂。
如果你看不到生命,你一定會看到抱怨、嫉妒、不滿,看到你所討厭的東西,因為你活在現象,沒有辦法活在生命之中,不管怎麼看,你的心都是亂的。
為什麼?比不過別人,爭不過別人,也強不過別人,你就亂了。
以上三句是針對神秀講的戒定慧而開示的。
「不增不減自金剛,」金剛即本體佛性,故曰金剛不壞之身。
無論你亂與不亂,癡與不癡,非與不非,佛性都是不增不減的。
「身去身來本三昧。
」「身去身來」即是隨緣,「本三味」即隨緣不變。
修行不是不可以動,不是不可以跑來跑去。
你不要只看到現象,以為不跑的人有修行,跑來跑去的人沒有修行;不要以為閉關的有修行,沒有閉關的沒有修行。
你若能夠隨緣自在,面對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不被影響,就叫做用。
聞後思惟:如何活在生命之中?
暢談六祖壇經(1213)知過改過
修行最快的方式是自我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古德亦言:「靜坐當思己過。
」思已過比參禪更容易。
凡夫無過,聖人卻有過,因為凡夫看不到自己的過失。
知心,知過,這樣修,你無須別人護法。
知過有兩項:言行是粗,觀念、知見是細。
簡而言之,知過,最容易觀察出錯誤的是自己的言行。
比如,你講錯話了,或跟長輩、父母頂嘴,你都知道;你做事情不適當,或擦桌子隨便馬虎,這是粗糙的過失,你容易察覺。
觀念、知見、意念,你錯在哪裡,你不容易知道。
比如,你告訴孩子:「你只要負責讀書就好了。
」這個觀念不對,孩子回家幫忙洗碗、掃地,不會影響到他讀書。
比如,你說:「師父,我發心要來住道場。
」我問你:「你住道場幹嗎?」你說:「我不要煮飯,也不要打掃,也不要出坡,我就只想一心修行。
」或:「我只要老實念佛。
」但是他不想幹活。
他觀念錯誤,但他不見得知道。
或是:「師父,我要老實念佛,從今之後,任何課我都不聽,任何佛經我都不看,因為唯有念佛才是真的。
」種種想法都有。
並非只有淨土如此,學禪宗的亦然,各種邪見都有。
有的人學禪宗是:「不立文字,只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些東西都是葛藤,都是遮眼睛的,我只要一心參禪就好。
」世間法亦如此:「我一心要成功,因為我不要被人看不起。
」這種觀念錯誤,但是很多人都是這樣功成名就的。
他成功了,卻不快樂,因為他只是要爭這一口氣。
比如,你佛學很厲害,別人都不如你,因為你不要別人看不起你,但是你不見得是開悟的人。
你有很多概念是錯誤的,卻沒有人告訴你。
很多父母跟你講:「你一定要結婚,不然老了會孤單。
」你結婚後,他們又跟你說:「你要生一個,否則以後老了怎麼辦?」昨天,我跟一個法師聊天,他說:「達觀法師,你怎麼不收一個徒弟?」我問他:「收徒弟做什麼?」他說:「我們年紀越來越大了。
你收一個徒弟,他可以照顧你。
」我跟他講:「你這樣的想法,不是跟世俗人一樣嗎?」他這麼講我,就代表他自己是那樣想的。
他說:「不過,我講的也是事實。
老了,身體越來越差。
」我說:「收徒弟,就是要他來幫你推輪椅嗎?」我不敢喝斥他,而是開導他:「可惜我們出家這麼久,如果想法還跟一般人一樣,那出家幹嗎?再來,你收的徒弟真的就會照顧你嗎?不一樣吧!說不定照顧你的是在家居士。
不是你有徒弟,他就會照顧你。
會照顧你的人,就是會照顧你;不會照顧你的,他跟你穿同一件衣服,也不會照顧你。
」如果你要靠這個,就糟糕了。
有德行的人,德不孤,必有鄰。
且不說真理,一般的觀念不正確的,在家、出家一大堆,而且自己察覺不到。
觀察錯誤的觀念,你要靠自己,我愛莫能助。
你只要願意這樣修,一直深入,你一定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錯誤的觀念,縱使是世間法也沒關係。
如果看不到,後面的就不用說了,你就卡在這裡就好了。
你下輩子再靜坐思已過,在哪裡坐,我就不知道了。
你不見得坐在人間,你有可能坐在油鍋裡,屁股三把火。
現在好坐,你都觀不出來,坐油鍋裡,我看你怎麼觀?進入狀態,其實就是一種觀心,就是觀識心,你要有能力觀察它的錯,知道它錯在哪裡。
擒賊先擒王,你若找不出兇手,如果剷除兇手呢?聞後思惟:你能時時檢測自己的觀念嗎?
暢談六祖壇經(1212)心的影子
聽吾偈曰:身心世界都是你心中的影子。
回歸那一句話:誰是我?我是誰?我既非身體,亦非精神,亦非世界,亦非虛空。
你若是能把身心世界看成你心中的影子,你就能懂得《金剛經》後面那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你就是覺得身、心是自己,這個世界就是環境,你緊緊地把這三個綁在一起,變成「我」,變成我所,即「我所擁有的一切」。
但是,你沒有察覺到,它只是你自心的影子。
你會問:「師父,我已經知道那是影子了,那這個是什麼?」這是沒辦法說的。
你可以試著三年不講話,看看能否體會到。
上課的時候,可以開口談理論,修行不可以,修行怎麼說都是相說,都是心中的影子。
月球表面怎麼樣?你要當太空人,就要自己上太空。
你在講學理時可以講,但進入修行時,學理都不要談,因為學理不值錢。
修行要開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可以死心了。
心不死,你無法開悟,你會繼續輪迴。
叫你死心,好像比登天還難。
真正的老和尚,不會給你上課,而是一天到晚要你死心。
你聽了,一定走掉:「誰要聽這種法,有夠乏味無聊。
」你的心不死,真正新的生命不能展現。
你不要用你的想法看這個世間。
你首先要承認,你看世間,不是用凹透鏡,就是用凸透鏡,都是失真的。
有時候苦口婆心跟你講,或跟你商量,或慢慢引導你,所講的都是不究竟的,沒辦法告訴你:「就是這種狀態。
」你什麼時候回歸這樣的狀態,看世間才會清楚。
佛法有一個很好的名詞:正觀,你要正確觀察人生,所以要正確觀察:身、心、世界都是你心的影子。
若不這樣正確觀察,修行就遙遙無期。
「聽吾偈曰:」我當初看到這首偈,我就感覺很寧靜,很輕鬆。
為什麼?本來就是如此!你在讀這首偈,你會看到它同時出現心與性這兩個名相。
心即是心念,自性即是本體,心是自性的起用。
從現象界的角度來講,其實很容易講。
不僅僅佛家,儒家也講這樣的概念。
最究竟的法,你本來就具足,但問題在於,你如何最腳踏實地、最切實地去做。
最怕的是,你的法講得很玄,你的行為卻讓人家覺得摸不著頭緒。
最究竟的道理是最平凡的事情,沒有比這更平凡的了。
我常常跟很多人說:「你會修行,你不要一直騙你自己,因為你來聽課跟修行雖然有關係,但是以真功夫的角度,其實是兩碼事。
」六祖惠能談一個關鍵:只要你的心念不起「灰」,即不起種種不善念,不就叫做自性戒嗎?你的內心只要不起愚癡,不就是自性慧了嗎?你的心只要不胡思亂想,不會掉舉不定,不就是自性定了嗎?你只要一念不生,就進入這種狀態了。
知心的第一步:縱使你無法瞭解這一顆心,你也要先肯定「一切不離開心」的理論。
先把這個知見建立,再慢慢去認識你的心。
你若是沒有能力,就一定要找個下手處,從那裡繞回來,最終弄明白。
知見建立之後,眼睛只看自己,不看別人。
你連一句報怨的話都沒有資格講,你講出來就跑出去了。
你不要談任何人及任何事情,不是你清高,不是你有道德,而是你知道一切皆是你自己的心。
承認這個概念之後,你便進入了最實際的修行。
聞後思惟:你看到一切都是你的心決定的嗎?
暢談六祖壇經(1211)自性起用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人談法,當看他講得如不如法,或有否離開自性。
若是離開自性而談,怎麼聽都是不了義,即是「自性常迷。
」為什麼說世間法和佛法,以現象來講還是有差別的呢?因為它不能講得很透徹,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比如,以現象界來看,你要找到一個好人真的很難。
你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拋棄妻兒,或說孔子休妻離婚。
換個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壞人。
你可能不相信!我為什麼這樣講?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叫做病人,既非好人,亦非壞人。
壞人天生就要做壞事嗎?不是!壞人曾經遇到過挫折,他生病了,所以他開始叛逆,開始自暴自棄,開始不相信別人,開始攻擊、陷害別人,因為他曾經受過傷。
所以,你不要把壞人當壞人。
你們在座的,哪一個不是病人?所以你要悲憫,要寬恕別人。
但是,你不可以只寬恕別人。
就像你到一個得了瘟疫的村莊,你不可以只悲憫他們,覺得他們很可憐,你應該想盡辦法去找解藥,幫助他們,這樣你才是好人。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萬法即色,自性即空,「皆從」為「即是」,「起用」為「即是色」。
這段話其實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壇經》中,六祖不按照佛學詞典來解釋,他都是從自性起用而講的。
「一切萬法」即為相,「自性」即是體,「用」就是用,此即體相用。
大乘佛法不離開體相用。
比如,這是一個鏡子,它是體。
有一個人有這樣的因緣,走到鏡子前面,鏡子中會出現一個人像,那是相。
因為有照的功能,鏡子才會起作用,才會出現人像,這就是用。
我們的迷失在於,我們把鏡子中的影像當成鏡子,我們迷失在於相,凡夫都是著相。
這個相不是鏡子,但不可以離開鏡子。
而且,這個相有照的功能。
所以,鏡子本身的狀態是:一,長寂,從亙古以來皆如此,即是清淨;二,這個鏡子從古至今還是這樣的狀態:常照,不管你是誰,亦無須你修。
常寂、常照,就是一乘佛法。
故,淨土宗常說:「有四種淨土,最高的淨土是常寂光土。
」照即是光。
最高的淨土,無須你往生,你當下就處於這種淨土,即當下彌陀,唯心淨土。
這種狀態很簡單,證到的果位最高,常寂和常照的功能都不會失去,故稱之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
然而,現在的人,不知道自己常寂、常照,重點不擺在寂與照,而是擺在相。
相,就是一句佛號。
你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常照,你能看到嗎?六祖惠能教人家禪坐,曰:「禪性無亂。
」禪性不是從亂修到定,而是本身就無亂。
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
你沒有去察覺,沒有去留意,因為你把注意力都擺在相之上。
你這一輩子盡心盡力,就是為身、心、世界打拼、生活。
你就一直活在這種狀態,你的修行也是在此處修。
以生滅心來修行,你如何能體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呢?聞後思惟:如何離相去領悟你的心呢?
暢談六祖壇經(1210)從體上講
離體說法,名為相說,「離體說法,名為相說,」「體」即是性,離開自性所說的法都是事「相」的、現象的,皆是心外求法,不能談到真正的核心。
比如,你跟一個人說:「佛說佈施會得到福報,有空你就來佈施。
常拜佛能消業障,反正你拜久了,筋骨也會比較好,你有空可以去買個莆團,沒事就打打坐,當成休息也好。
你有空也可以抄寫《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因為經典說其福勝彼。
」這就是相說,一直在談論現象。
跟信徒說法,一般都是從相上在說。
如此,是度不了別人的。
比如,世尊度周利盤特時,不是不直接講心,而是因為世尊跟周利盤特的講心,他聽不懂,所以才叫他去掃地,以此來引導他。
等到有一天,周利盤特知道要掃除心垢,請世尊跟他印證,世尊就當下跟他印證:「如是,如是。
」一句話就契入了。
何為相上說法呢?比如,有一個人失戀了,你跟他講:「下一個會更好。
」或:「何必為了一根草,丟掉一片森林呢?何必為了一支花,遺失整片花園呢?」而心地說法則不同:「當別人已經不愛你了,你怎麼捨得不愛你自己?」因為關鍵在於我們的心。
你要注意觀察,並非只有修行才不離開心,原則上,你人生整個的過程都沒有離開心。
如果你沒有講到心,你就遺失了根本,就抓不住重點了。
當你抓住重點,有很多事情表面上很複雜,其實可以四兩拔千斤,一下子就開了。
比如,有的人要自殺,你可以跟他說:「身體要死比較快,心是死不了。
」他可能會因為這句話頭而愣住。
你若不會從心的角度來說,則「自性常迷。
」不是你的心拋棄你,而是你遺忘了你的心。
眾生是佛,只是眾生迷失了自己的佛性。
佛性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你為什麼不知道呢?同理可證,一個人的關鍵不在成功失敗,而在於他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及善待這個世界。
重點不在於成功失敗,因為成功、失敗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有一個東西是可以強調的,即:你過得好不好,這其實就是心。
你不要只會勸別人,而不會勸自己。
你自己要先領悟,領悟之後,你就海闊天空。
你過去是什麼人不重要,你現在是什麼心,會決定你的未來。
假如你過去迷失很久了,你如今要覺悟,亦是在於你的心。
有覺心之前,要有決心。
你有下定這樣的決心嗎?當你下定了,覺心就很容易出現,你會很容易醒過來。
醒過來的心,就像我常勸各位,你要精讀一本書,你要熟讀一本經,而非停留於解釋。
如果你要當老師,你要上臺演講,你好好研究就可以做到。
然而,精讀則不同,那是:你讀了一本書,能讓自己一輩子都受用。
並非你一定要讀哪一本,可以根據你個人。
我常講:「你做生意,你也不讀《孫子兵法》;你當管理者,你也不讀《韓非子》;你想好好待人接物,你也不好好讀《論語》;你想修行開悟,也不好好讀一本佛經,這樣怎麼可以呢?」好好讀,你就能夠受益。
聞後思惟:在世間生活,你能否事事不離心呢?
暢談六祖壇經(1209)從自性生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比如,你們看一本經,或聽我上課,你們的體悟都不一樣。
每個人見解不同,見性就產生快與慢。
有的人繞來繞去,就是聽不下去。
《金剛經》的前面一段即是重點,你卻一定要讀下去。
少了前面的那一段,須菩提就是打妄語。
就是有了那一段,須菩提才會大為讚歎:「稀有世尊!」世尊講法不稀有,他不講話太稀有了。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你聽一聽,看我跟你的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一樣?「吾所說法,不離自性;」比如,你聽我的課,無論我講一節還是一百節,無論是講一本經還是十本經,我所講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就是不離開這個問題。
你當掌握住這個原則,不要因為我講別的經典,或講別的法門,你就亂了。
比如,我有時候跟你講:「好好生活就夠了。
」有時候又跟你講:「好好念佛就好了。
」聽完,你就亂了。
好好生活、好好念佛都不離開「自性」,有什麼亂的呢?行住坐臥還不是你自己?怎麼變還不是一樣?怎麼變一下,你就亂了呢?我一會兒跟你講有;一會兒跟你講空;一會兒跟你講空、有不要執著,講的東西皆不離開自性。
為什麼「不離自性」?因為一切萬法由自性而生,由心想生。
「自性」即心的本體。
為人說法,不可以離開心。
我講課,東講西講,從左邊講到右邊,從前年講到今年,皆沒有離開心,因為沒辦法離開心。
你若識心,即能見性;離開心,沒有什麼可以講的。
唯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盡虛空遍法界,盡在吾心。
當六祖初至法性寺時,聽到兩位僧人談:「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回答曰:「是仁者心動。
」一般人的回答是:「因為風與幡形成因緣,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
」此處的因緣,是業感緣起,還是唯識緣起,還是真如緣起,還是法界緣起?原則上就是心緣起,因為心生種種法生。
故,一切都是從你的心緣起而展現的。
談任何事物,你都要談到心。
比如,你教孩子好好讀書,你可以跟他講:「盡你的能力好好讀書,不要有跟人家比較的心。
讀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明白道理,所以你時時刻刻要摸著自己的良心。
讀書,做人,做事,一定要符合自己的道德情操。
」我這麼講,並不是跟你開玩笑,你不要給他壓力。
這就是人格教育。
有時候,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不喜歡讀那樣的書,那是我個人的切膚之痛。
以前,我的老師教物理、化學,我就讀我的國文。
我的老師粉筆本來要丟過來,他走過來,見到我既沒打瞌睡,也沒有吃零食,又恭敬禮貌,他能拿我怎麼樣?你要瞭解你的孩子。
你生的,你都不瞭解他,你不覺得他很可憐嗎?又比如,你買股票,就當: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漲跌隨因緣,一切皆自在。
心中無股價並非斷滅,你不要誤會,那是無心的狀態,才能夠洞察仙機。
你投資你的生命才是積優股,它一定不會虧待你,你也無須將之繼承給別人。
聞後思惟:你願意從心下手去瞭解自己嗎?
暢談六祖壇經(1208)知見不同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有一條河流,它永遠都在流。
但是,河流的上游沒有過濾,沒有先把它阻擋,不能讓它沉澱,溪流的下游便是濁水溪。
表面上,你前面一個混濁的念頭跟後面清淨的念頭不一樣,其實它都是自性的展現,即你心本來的展現。
為什麼你的念頭會混濁呢?因為一念無明,你那個清淨的心就變成阿賴耶識,就變成識心。
你以意識的心來看這個世界,常常有分別、計較,自己會受傷害,別人也會受傷害。
如何去止息這樣的識心?透過任何一個法門,你先阻礙。
阻礙,並非把水切掉,因為水根本切不掉,而是透過這個方式將混濁的水淨化。
這就是清淨心的活動,它時時刻刻都在活動,從來都沒有斷滅過。
它從頭至尾在用,迷時用,悟時亦用。
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整天都能用他的智慧,他的念頭都是從清淨心而生起的,那一種狀態就叫做淨念,亦稱為無念、無心,亦稱為自性起用或全體大用。
你悟的時候,你能夠達到這種狀態,當然最好。
于一切法,一切時,不取不舍,一念無所住,當然就是這種狀態。
否則,你要先明白這種概念,你要知道你是如何迷失的。
三界唯心,因為一念無明,心產生了識。
萬法唯識,這個識生萬法。
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心。
迷失的時候,這叫做全妄;開悟之後,叫做全真。
我最喜歡讀的《金剛經》經文,就是第一段而已,第一段才是《金剛經》的精華。
所以,說妄說真是方便說,是對迷的人說;悟的時候,妄跟真都是多此一舉。
六祖告訴志誠:「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他先肯定讚歎神秀。
「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我所認知的,跟你的師父的不一樣。
「志誠」問「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念佛亦是一種,為什麼可以講那麼多?修行是講那一顆心,為什麼能講八萬四千法門呢?你用心下去,真的是不一樣。
志誠代表的是一般人的概念,認為:「戒定慧」只有一種,還有不同的嗎?最大的關鍵在於知見。
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為什麼現在的人會講一句口號:「知識經濟」?知識經濟,講的就是一種思想觀念,勝負關鍵就在於你自己的理念、想法。
我換個角度談佛法的問題:佛法不講知識,講的是知見。
我們是看知見正確與否,看誰的知見悟得比較深,看誰的知見比較廣,誰的知見比較深遠。
比如,有兩個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他們以後的成就就看他們的知見。
假設他們兩個人都很認真修行,很認真念佛,知見越好、越深、越高、越開闊的人,成就則越高。
六祖講的「戒定慧」的知見超越神秀所講的概念。
六祖大「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一個開悟的人,講話不卑不亢,他敢講真話。
簡而言之,大乘人是接引菩薩,最上乘人其實就是一佛乘,直截了當教你如何做佛。
以《壇經》的角度,並不教你如何證初果、阿羅漢或菩薩道,而是直接教你作佛。
這樣很爽快,但是你能咽得下嗎?如果你是最上乘人,其實我們以後的課就不用繼續講了。
聞後思惟:你是從知見上下手學習嗎?
心靈成長
心靈探索
每日六問
內心的黑洞
活得像自己
人生十個不要等
自我瞭解
願你足夠
幸福與否
心中的冰點
每天都是轉捩點
把生活當禪來參悟
放棄每一個瞬間的執著
事業工作
釋達觀論“成功”讀後感
一念之間-成功的人生觀
辦公室裡的10個成長機會
將佛法應用於事業
認清創業
比爾蓋茨留給青年的十句警言
這是誰的人生
沒人能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工作的目的與意義
打坐為美國大公司青睞
十富十窮
給有福氣的人看
清楚看見一生的目標
人生三T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自尊」與「他尊」
家庭親子
好好的過人生
幸福人生
放孩子一條生路吧!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不要罵自己笨蛋
想解決婆媳問題的技巧
不要低估孩子學習模仿的能力
看見天堂的小孩
給你一顆漂亮的心
生命轉彎處
人之初,如玉璞
優秀是教出來的
對待小孩
所謂老公/所謂老婆
感情人際
情人!是什麼人?
內心的黑洞
安慰人的10大原則
快樂的原理
佛終於說出了愛情的真諦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
女人的清淨之愛
幸福因為要求不高
真愛過自己嗎?
釀造美麗的心情
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
愛等於親密?
學習信任
八十句好話
扶樹與扶人
讓我陪妳走一段
打開笑門福自來
最新影音
【相信】你有多相信你的選擇做事情就能多堅持、多專注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現代的資訊很發達,取得也很容易但是為什麼?事情總是做不好?知識總是學不會?因為沒有相信、沒有臣服就沒有老老實實地學習,總是吃碗內,看碗外,無法專注,無法專心,其實是連自己都不相信呢!你是否願意跟自己好好商量好,好好地相信自己的每一個選擇,並且在每個選擇上面,從一而終呢?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
【幫助別人】要當醫生前先醫好自己尤其是那顆漂浮不定的心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想醫別人之前先醫自己有許多人有救世主的信念總是想要救每個人在自己穩定下來之前先救救自己吧~讓自己足夠強大才有能力去救眾生~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誨人不倦】我覺得佛法很好可以見人就推廣嗎?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在生活中可能不只佛法有很多事情自己學了之後覺得很好都很想跟身邊的人分享甚至覺得那個人平常做得不好應該要來學一定會改善他的生活的這樣想的自己常常跟別人分享後去碰了一鼻子灰怎麼辦呢?好好地把自己教好…
【學而不厭】學佛的人只需要學佛經?其他都不要學?如果要專心修行應該要出家?誰跟你說的?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生活處處皆佛法萬法歸一只是用不同形式表現學佛是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貌然後好好修行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當然都要學習博學也是對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持著好奇的心謙卑的心學佛是要你『離相』不是離婚、離職、離開別搞錯啦~ …
人生的意義學習和付出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很多人教你要賺很多錢、有很好的工作、很好的頭銜無止盡的追求卻帶來無止盡的匱乏人生的意義真的在擁有多少嗎?如果能夠轉向我能付出多少呢?其實我們無法付出我們沒有的東西能夠付出很多表示我們其實擁有很多 不管是學識、善意都是無價的珍寶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信心銘僧璨大師著…
學佛法的人如何知道自己有學到了?是很會背誦各個經文嗎?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學佛的人是為了成佛佛只是你認識之後的自己看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本自俱足然後你回到生活當中做一個『正常人』一個『平常人』不賣弄任何高深的知識華麗的辭藻好好吃飯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睡覺…
為什麼要背課文?學習該如何正確地學習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相信大家都有背課文的痛苦經驗不知道背誦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學學孔子:默而識之先讓文字的智慧進入你的潛意識慢慢在生活當中去體會驗證有一天它就會像歌詞一樣在適當的時候流淌出來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
諸行無常,我該怎麼辦?
原始完整影片信心銘01-12020.07.05早https://youtu.be/dj-mT0ZVmlk 一切皆是隨著因緣而生滅起起落落卻因執著產生了痛苦能夠做的只有珍惜把握當下發生的每一刻讓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樣子❤️然後你知道什麼是:活在當下 ?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
佛法隨筆
從有為入無為--影音
四聖諦-解脫之道
三法印-無常法門
學佛九訣
五種覺醒
修證次第
佛法總綱
修行圖解
修學態度
禪淨妙法
為悟道而來
常省吾身
經論要解
心經四種解釋
金剛經/偈頌
金剛經/要解
金剛經/演義
金剛經的理論與實踐
六祖壇經/偈頌
八大人覺經/要解
信心銘/禪解(上)
信心銘/禪解(下)
信心銘/要解
達磨四行觀/要解
法華要義
心地法門
離幻即覺
不求順境
論語/禪解
禪宗公案
三喚汝名
真假不分
要會用功
體解大道
諸方火葬,我這裡活埋
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日用而不知
猶有這個在
住持事繁
不被境惑
有不病者
有主沙彌
通身是眼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禪詩意境
禪心禪詩影片
人無所爭
事事如鏡
心無兩般
天下本無事
大夢誰先覺
無礙的心
蠅鑽故紙
過好每個日子
禪者的心境
隨緣度日
我是誰
雲水自在
水中天
吾心似秋月
形問影何從
君心若似我
生活禪話
【修行目的】
孔顏之悅樂
老莊之逍遙
佛祖之自在
曹溪禪風
無相頌/要解
頓教法門
真假動靜偈
曹溪禪
無念
如何解脫
談惠能的“頓悟成佛”說
從《信心銘》與《六祖壇經》
六祖惠能前後的禪宗
禪心文選
老子之道
孔子之道
孟子盡心
大學之道
中庸之道
一心只讀聖賢書
諸葛亮《誡子書》
修行從做人學起
悟道不難
坐禪圖
禪心對話
幻心幻境
能所雙泯
被遺忘的真理
無常觀
正觀無常
幻中修
隨緣修行
不要問為什麼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
不要這樣對待別人
生死事大
人生何求
親自印證
我非我無我
誦經十二步驟
利益大眾的良策
有無皆無礙
淨心稱念
瓜熟蒂落
行者的心
照見五蘊皆空
惡念善念淨念
受諸苦惱
各自安心
愛己傷己
不二之法
禪心法要
心無兩般
將妄心止息
清淨的自性
唯心是用
本來面目
在生活中修行
人的一生追求什麼
去尋找您的快樂
心的真相
成熟的人
解廣行深
自私有什麼好處?
修行人的樣子
知師明己
由話觀心
知過改過無過
善用其心
無得歌
坐看雲起時
認清幸福的真相
從簡單處做起
五簡
自心能救度一切
修行人
三緘其口,過殘冬!
心安理得
心無所求
圓融自在
無得無失
福慧雙修
勤修戒定慧
無明
花落水流自有歸
為悟道而來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禪修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
姓張氏。
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
隸司空山無相寺。
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
因造丈室禮問曰。
弟子慕直斯久。
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
師曰。
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
天使歸朝足可咨決。
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
光庭泣拜。
師曰。
休禮貧道。
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
曰弟子智識昏昧。
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
師曰。
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是佛。
師曰。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無心是道。
師曰。
道本無心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01-12014.10.19早
金剛經實踐01-12014.10.19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實踐01-22014.10.19午
金剛經實踐01-22014.10.19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實踐01-32014.10.19問答
金剛經實踐01-32014.10.19問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壇經_台北02-12009.05.24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02-22009.05.24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禪修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3、心安立了假名。
…
傳心法要影音02
叁、傳心法源【禪宗法脈圖】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
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
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
OurwebsiteisprotectedbyDMCFirewall!
延伸文章資訊
- 1楞嚴禪心-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書名:楞嚴禪心,作者:釋果醒,出版社:法鼓文化,ISBN:9789575988401,類別:智慧人.
- 2博客來-禪心
書名:禪心,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029663,頁數:156,出版社:香海文化,作者:圓性法師,出版日期:2002/06/18,類別:宗教命理.
- 3禪云心養生館
禪云心養生會館24H 划算的按摩,精湛的按摩技師群師承50 年老師傅手藝放鬆的環境注重、毛巾、衣物消毒.
- 4【中台世界】 禪心世界
本單元擷取自由時報每週二、四、六 刊載之「禪心世界」專欄, 以佛法正知見, 引領眾生邁向菩提涅槃之路。
- 5禪心禪意:不是有、亦非無;沒有界限,只有放鬆與覺知……
果峻法師在磨墨、洗筆、裁紙之中,領受其師「無為而為」的教導;爾後他也在向大師求道與帶領學生之間,堅定對禪法的信心;在與一切人事物交會互動之時,練習放鬆、把心打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