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電子書) - 博客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橘枳之間,跳脫語言窠臼、舊有思想,翻轉西方翻譯理論。

「橘逾淮為枳」意謂著不同環境造就出同一事物 ...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OP點數兌換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反詐騙!提醒您「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資料」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防疫專區 我要送書Q&A 今日即時榜 中文電子書 本月熱賣 新書 特價書 暢銷書 免費電子書 電子書使用指南 博客來電子書中文電子書文學小說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商品介紹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7人收藏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電子書) 可購買版本(2): 電子書 優惠價224元 平裝 優惠價288元 作者:張上冠,蔡新樂,趙彥春出版社:臺灣商務出版日期:2015/11/01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優惠價:224元可購買區域:台灣 優惠折扣7/30-7/31限定|電子書、有聲書結帳滿599再9折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GooglePlayAppStore 我要寫評鑑 分享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在橘枳之間,跳脫語言窠臼、舊有思想,翻轉西方翻譯理論。

    「橘逾淮為枳」意謂著不同環境造就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性,如此界限之間的流動與逾越正是翻譯的本質,有時甚至在語言、文化脈絡轉化的過程中,迸發出全新的涵義。

而同樣的字詞與理論,經由迥異的個人詮釋及採用方式,也能超越原有的框架,不斷開展百花齊放的意義。

    《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為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張上冠教授主編的論文集,收錄八篇兩岸在翻譯研究領域權威學者的精彩論文,重新以異於西方的角度,檢視翻譯研究中主流的西方翻譯理論,如德希達、班雅明、巴斯奈特等人所提出的論述,並進行批判與反思。

    這八篇論文勾勒出翻譯與翻譯理論變化萬千的特性,在跨越不同的界限之後,同樣的理論衍生出各異的意義,更與分歧的文化觀點與論述產生對話,賦予理論新的當代詮釋,更貼近全球化時代多元並蓄的樣貌。

關鍵特色   ★八位兩岸權威學者,八篇精闢當代翻譯論述,交織成西方翻譯理論的新面貌。

  ★以嶄新的思維與觀點,跨越文化與語言界限,創造出深具主體性的翻譯理論詮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上冠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蔡新樂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趙彥春    天津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育霖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台文所所長 陳佩筠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 邱漢平    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 劉建基    世新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任東升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兼任副院長、翻譯研究所所長   目錄 序言 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的「來生」   「聖人」不再,譯者何為?(蔡新樂) 對文化派翻譯觀的系統思辨(趙彥春) 翻譯作為皺摺(李育霖) 翻譯中的差異與空間概念(陳佩筠) 班雅明的翻譯與科技論述:從〈論語言本體與人的語言〉談起(邱漢平) 對話論與譯者的角色:班雅民〈譯者之職〉再思(劉建基) 西方翻譯「三模式」批評──兼論馬丁.路德翻譯思想的「模式」性質(任東升) 裸眼:韋努第的譯者之隱(張上冠)   引用書目 看更多   序 序言 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的「來生」     標題中的「橘枳」兩字其「原始」出處一般認為是《晏子春秋》〈內編雜下〉一則記載戰國時期齊國晏嬰出使楚國的故事。

傳統上,這則文字記載被認為是「橘逾淮為枳」這個成語的來源。

我將古典文獻中的「橘枳」嫁接/移植到現在的論文題目,就某種象徵意義而言,我從事的也是一種文字「逾」「越」的行為,是把某個字詞從其locusclassicus的位置轉寄到它原來無法預期的未來。

如此一來,「逾」「越」的行為顯然具有了某種期向thebeyond的潛力,使得文字從原來的窠臼中被解放出來且因此彷彿獲得了新的生命:     晏子將使楚。

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今方來。

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盜。

」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晏嬰使楚做為一件歷史史實當然說明了戰國七雄在外交上的折衝尊俎,但從文學詮釋的角度來看,這則記載卻具多層的意義。

就外交禮節而言,楚王的待客之道是極其失禮甚至無禮之至的。

楚王雖知「兩國交戰,不殺來使」的道理,但他一開始即蓄意侮辱晏嬰,此舉顯然不合外交常理。

然而從記載上我們多少可以猜測楚王的動機及目的為何,因為齊國來使是「習辭者」(以現代用語來說就是〔外交〕詞令的高手),為了顯示楚強於齊,楚王自然不願示弱而想先給晏嬰一個下馬威。

楚王的左右所提的辱賓之計是齣演戲(stageperformance),但就某個弔詭之意而言,楚王在戲中只是個被操縱的演員,記載的上半段楚王左右給予楚王的指示可為證明。

因此,從文學詮釋來說,楚王成了一個聽話者,一個代言人,一個傳聲筒,或者用語言學中的「語言行為」(speechact)的術語而言,楚王在演戲時,他似乎是一位在從事「語述行為語」(locutionaryact)的人。

換言之,楚王對其左右言聽計從,而做為轉述他人之言的代言人,楚王的語言行為顯非一種「用意行為語」(illocutionaryact)或者「效應行為語」(perlocutionaryact)。

     相對於楚王放棄其「聖諭」之主動力而淪為左右臣子之代言人,晏嬰做為「習辭者」在此外交場合所展現的卻是一種積極有力且非凡卓越的語言才能。

晏嬰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為例來說明事物變化的道理本來是有風險的,因為楚國位居南方而齊國在北方,以南橘北枳為比,難免自陷「語言的牢籠」(theprison-houseoflanguage),將自己變成了遭罰的語言坐盜者。

然而,晏嬰不愧為「習辭者」,他不但熟知典籍所載,並可將古典知識轉換為己所用。

「橘枳」之說其實另有來源,習辭者理應知曉。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

橘逾淮而北為枳,鴝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

」(《周禮》〈考工〉)。

《周禮》的記載顯然強調天時、地氣、材美和工巧四者的良好配合,而橘成為枳按文義來推斷是地氣不良的例子。

因此,如果單單以此典故為據而遽向楚王舉例,晏嬰當然知道其中所涉及的語言陷阱,但是正因為橘枳之變只是地氣不同使然而非天、地、材、工四個條件皆不佳所導致,晏嬰於是有了重新詮釋的契機。

正如《晏子春秋》所載,晏嬰表面上雖然引經據典述說楚齊水土不同,但暗地裡卻是諷刺兩國教化有異,因為齊人在楚仍為齊人而非楚人,其本來身分並未因移地而改變,但是其行為舉止卻已受楚風影響而淪喪敗壞。

換句話說,「橘逾淮而北為枳」經過晏嬰的語言轉換已經不再囿於其原典之義而是變成了一個暗喻(metaphor),其影射之義超越了原先的語境並且發展出新的意義。

     晏嬰的語言行為,從一個後知之明的觀點來看,實在有其深刻的(後)現代意義,因為他表現出語言在「重述」(recitation)之後那種無法預測/期的無窮潛力。

楚王和晏嬰都圍繞著「改變」這個主題,但兩人表現的手段卻有天壤之別。

倘若歷史可以改寫,楚王應該也會善用「橘逾淮而北為枳」這句成語,因為成語所指似乎很「自然地」(就地理位置而言)配/符合了他的心意。

然而楚王沒有想到南橘北枳雖然可以影射由好變壞的狀況,但是那條做為南北分野且造成變化的淮河並非只是單向作用而是雙向有效的。

換句話說,假若由南到北逾越淮河會產生變化,那麼由北而南逾越淮河理當相同。

南橘踰淮而敗壞為北枳,那敗壞後的北枳假使可以(回)逾淮,北枳是否理應昇華或回復為南橘呢?這個疑難顯然是晏嬰卓越的語言行為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原因,因為他「解構」了楚王的語言,讓楚王陷入了自己語言的「絕路」(aporia)。

這個兩難困境所引發的弔詭問題是:到底淮河做為變化之河,做為好壞的自然標準,淮河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沈淪的象徵?(上下和南北這些方向詞難道不又再衍生了另一種環繞著淮河的自然/歷史意義的矛盾嗎?)還是說上下兩種變化皆為可能且同時發生在淮河之中呢?   在探討上面的問題之前,且讓我們對淮河有個基本的瞭解:     淮河又稱淮水,與長江、黃河、濟水共稱為「四瀆」,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流域則再包含湖北、山東兩省。

歷史上的淮河曾因黃河改道(奪淮入海)使其入海古道成了廢黃河而不再單獨入海。

淮河和秦嶺是中國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

北方是暖溫帶半濕潤區,南方則是亞熱帶濕潤區。

現代的淮河分三路,一路在三江營匯入長江,一路在扁擔港流入黃海,另一路經臨洪口入海州灣。

淮河大小支流共四十一條,歷史上古人曾挖掘邗溝、鴻溝、通濟渠來貫通黃河及長江以利航運,但因准河氣候多變,降雨不定,而六、七月又有梅雨季節,加上黃河不時奪淮而常遺留淤泥堵塞河道,淮河因而經常氾濫。

「導淮」和「復淮」於是成了整治淮河水患的重要工程。

(參見維基百科)。

    淮河的簡史在我看來具有「另一種」(an-other)意義。

做為「四瀆」之一的淮河其古名為淮水,這個複名的事實標示了淮河的複雜性,而「瀆」這個字尤其糾纏,因為在歷代訓詁中,它有「獨」(《釋名》),「濁」(《白虎通》),「通」(《風俗通》),「重覆」(《易經》),「易」(《左傳》)等不同的解釋。

現代的注釋同樣不遑枚舉:溝渠、江河大川、過度、煩瑣、混雜、褻瀆、輕慢、貪求和玷污等等後來衍生的新義。

這個語義上的多義性(polysemy),再加上歷史上的淮河和現代的淮河並不相同,皆使得淮河的真面目蒙上了多重陰影。

我們總說淮河為中國南北氣候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但事實上淮河長度大約一千公里不算太長,無法完全界定南北,若真要劃分南北,恐怕至少還必須將秦嶺一併計上才夠,因此做為南北的分界線,這個「線」字的涵義並不單純。

如簡史所言,歷史上的淮河其入海河道因淤塞而廢,現代的淮河則三分水路,並非一條單獨入海(此為《釋名》之「獨」義?)的河流,而淮河大小支流四十一條,這個分岐複雜的水道使得淮河就算做為南北分界也很難確切的予以定位。

歷史上古人前後挖掘了邗溝、鴻溝、通濟渠等溝渠來連結(《風俗通》之「通」義?)淮河,長江以及黃河,甚至曾經想以「蓄清刷黃」(潘季馴)或「導淮入江」(楊一魁)的方式來治理淮河,但過去這些水利工程的種種舉止措施仍然無法馴服野性的淮河。

歷史上黃河屢次奪淮入海,使得淮河水性由清而濁,水路改易變道,流向從不重覆,這些複雜現象或許反映了中國歷代古籍對「瀆」這個字的不同理解。

  就某個弔詭的意義而言,「橘逾淮而北為枳」這句話可以是個「後設暗喻」(meta-metaphor)。

前面提及晏嬰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做為暗喻來諷刺楚國之教化,而我們如果將此暗喻的節版加以引伸使用在「此時此地」(hicetnunc)的學術論述,我們或許可以利用它做為對西方翻譯理論之後設思考的啓/起點。

(當然,「西方」一詞已暗示了「東方」的存在和對立,如此,南北之異又做了一次翻轉而成為東西之別。

)對我而言,淮河做為南橘北枳之變的關鍵轉換是個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前所述,淮河的變化之能應該是雙向而非單向有效的,甚至變化本身也是複雜多變的。

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的名言:「人無法兩次走入同樣一條河中」(Youcannotstepintothesamerivertwice或者youcannotfordthesamerivertwice)以及「恆新的河水流過走入同一條河中的人」(Ever-newerwatersflowonthosewhostepintothesamerivers),告訴我們「萬物皆流」(Pantarhei/Everythingflows)的道理。

就挪移應用而言,希臘赫拉克利圖斯之河我們或可將其想像為戰國晏嬰的淮河,兩者皆闡明了事物不斷變化之道。

古希臘哲學並非我學術涉獵的對象,我無法也無能在此提出有效的反思,但對晏嬰的淮河,我做為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一分子卻很難沒有感受。

晏嬰對「橘逾淮而北為枳」所做的語言行為是一種語言的「再現」(representation),或者更準確的來說,是一種「語內的」(intralingual)「有差異的再現」(representationwith/indifference)。

晏嬰抓住了淮河做為變化標準的不定性,彷彿淮河所促成的變化本身亦無法不持續變化自身/自身變化。

晏嬰成功地將楚王的主題(thesis)予以轉化為相同又不相同的主題,而他這種類似音位轉換(metathesis)的文學才能讓晏嬰這位習辭者成了一位語言的,用德希達(JacquesDerrida)的用語來說,魔法師(pharmakeus)。

用暗喻來說,由於晏嬰能將看似詞定義固的語言片段予以昇華變化並將其轉換成對己有利的形態,這種類似德希達所倡議的「相關翻譯」(relevanttranslation)的語言行為使得晏嬰本人彷彿化成了一條變化多端/多端變化的淮河。

晏嬰成為了標準本身,而「淮」和「準」這兩個該有關卻無關,說無關卻有關的字,在有/無關之下偏偏因為晏嬰之故,像兩股絲線糾纏一起為一條繩索,奇異地成為再思/批判西方翻譯理論的探索象徵。

   晏嬰、淮河和橘枳的故事反映了伽德瑪(Hans-GeorgGadamer)所說的經典作品所具有的「共時間性」(contemporaneousness),而此故事也因此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當我們將其放置在西方翻譯理論在臺灣的學術脈絡之中時,我們更加必須予以「重視」。

就一個象徵意義而言,過去二十年來,西方翻譯理論在臺灣存在著橘枳的矛盾。

1991年米勒(J.HillisMiller)在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一篇有關理論旅行(travelingtheory)的演講。

米勒在講演中以《舊約聖經》中的路得(Ruth)為例,闡述(西方)理論如何crossborders,occupyanewterritory,andmakeanewplaceforitself,然而米勒同時又致敬/警告聽者所有理論都具有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以及地方特性(localtopographies),結果使得理論本身在移動越界後仍舊無法被完全馴/歸化。

對於米勒論點的批評,我在2008年一篇延遲發表的(belated)論文〈以利米勒:以米樂為例再思文化翻譯與翻譯倫理〉中有較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但是米勒所提出的bordercrossings的問題,在我看來,在二十三年之後的此時此地仍舊棘手難解。

問題的癥結之一在於西方理論,或者縮小範圍來說,西方翻譯理論,在飄洋過海越界(“posto’erlandandocean”,姑且借用米爾頓JohnMilton的詩句)至臺灣之後(如果我們將橘枳的故事置入討論的脈絡之中)到底有無產生變化?倘若西方翻譯理論是橘,那條變化的淮河在何處?而逾越後的西方之橘是如何成為東方,或準確地(?)來說,臺灣之枳呢?還是說,西方之橘毫無變化依舊是西方之橘呢?或者弔詭地來說,西方之橘其實是成了西方之枳而非臺灣之枳呢?此外就算西方之橘成了臺灣之枳,臺灣之枳有無可能可以同樣地飄洋過海越界至西方,而在逾越之後,臺灣之枳到底又會成為什麼呢?      難道世上真的沒有臺灣之橘嗎?      我們在前面提到晏嬰象徵性地可以做為一條變化的淮河,一個決定變化的標準,因為他以類似「相關翻譯」的語言行為將語言昇華至原先使用者無/未能預料的境界。

如果西方翻譯理論的旅行及/即逾越可以從橘枳的變化這則寓言來考量,顯然我們需要的是如晏嬰般的語言魔法師將西方翻譯理論做出翻轉俾以符合我們所需。

米勒在同一篇演講中說了一段有意義的話:Translationsoftheoryare…mistranslationsofmis-translations,notmistranslationsofsomeauthoritativeandperspicuousoriginal。

我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變化是理論旅行及/即逾越的現象,而變化的出現在於執行理論的人;理論無法自行旅行,無法自行越界,所有的逾越都緊繫在人身上方能完成。

理論者背負了傳達之責,但如同一位具有雙重「背信」之義的郵差(postman),他/她背著西方而來的理論信件但也同時因為並非信件的原始作者而有違背本意/義之嫌。

班雅明那篇著名的論文“TheTaskoftheTranslator”(〈譯者之責〉)多少替這個論點增添了佐證,因為他強調的始終是譯者這位翻譯工作者而非僅是翻譯工作本身。

換句話說,旅行的翻譯理論需要一位旅者以「履行的」(performative)方式讓其產生差異,或者更嚴格地來說,沒有哪個理論在旅行越界之後仍能保持原樣,依然如舊,所以縱使西方翻譯理論在臺灣成了「翻譯的翻譯理論」(translatedtranslationtheory),我們的譯者以及論者也不是西方翻譯理論的傳聲筒,更不是西方知識經濟體系下只能販售二手知識的知識買辦,因為翻譯即改變,我們不能淪為某種知識太監,始終只有照本宣科的能耐,反而更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去促成改變以符合我們的處境所需。

     就一種象徵意義而言,這本論文集的八位作者可以說是現代的「習辭者」,每位作者都在執行理論旅/履行的工作俾以對逾越而來的西方翻譯理論進行差異化的翻轉。

值得注意的是這八位來自海峽兩岸的作者雖然其作品被一起納入這本研討會後的論文集(anthology)中,但每篇論文自成一朵花朵(anthos:flower),更由於各自的花形、香氣、色彩、種類、光澤皆不相同,這本共同的文學花束其實同中有異,每篇論文「其實味不同」,各具個/特別性(singularity/particularity)。

更有意思的是這八位作者的背景:其中三位來自中國大陸而另外五位則是臺灣學者。

中國大陸和臺灣隔著臺灣海峽,海峽的存在似乎又暗喻了論文所討論的變化的准河。

然而三位大陸學者分別來自南京、青島和天津,這由南而北的地理位置又讓他們之間產生微妙的差異。

而五位臺灣學者中,兩位來自淡江,一位來自台中,另外兩位則是臺北文山的土著,他們之間也以淡水河、大甲溪/大肚溪、景美溪(以及未在此處被言及的其他實際的和抽象的大小溪流)相互區隔。

對我而言,這些海、峽、江、河、溪、流所產生的「間性」(in-betweennes)都象徵了差異中的差異和變化中的變化,然而這八位作者卻又皆以中文來寫作論文,如此一來同異的問題更增添了複雜性。

但是無論同異的程度如何,在我看來,由於他們全是這本論文集的作者,他們事實上可以說都共同參予了同一件事情的發生,形成了某種homonoia(同意):一種友好的關係,一種對於事務的共同興趣,即便意見可能相左。

做為論文集的編者,我認為他們都在完成一件,借用德曼(PauldeMan)的話來說,「重要的事件」(materialevent)。

這裡所謂的material是指:實質的(corporeal)、重要的(important)、有形的(bodily)、必要的(essential)、重大的(momentous)、有份量的(weighty)、相關的(relevant)、針對的(pertinent)、有意義的(meaningful)等等,而一個「重要的事件」,順著德曼的說法,是apieceofwritingthatentershistorytomakesomethinghappen。

就對西方翻譯理論的再思/批判而言,這八位作者的論文所標示的個/特別性不但分別彰顯了上述「重要事件」的特徵,同時也讓我們深刻地去認識其所指示的意義方向,此即,理論終究是論理的結果,而此結果永遠是另一次論理的開始。

西方翻譯理論當然也不例外:Transl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arealwaysmistranslationsofmistranslations。

所有具有materiality的書寫都展現了這種個/別性,因為正是這種個/特性讓書寫者避開了思想的牢籠,打破了思想的慣性。

更重要的是在理論和論理交互運動的過程中,西方翻譯理論總是會不斷地逾越語言/文化的界限,而逾越後其所轉化的「來生」也總是會象徵性地在橘枳之間變化萬千,而變化的結果到底為何,恐怕終究還是將取決於譯/釋者的舉止之間。

張上冠 國立政冶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 2014/12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530247EISBN:9789570530247規格:普通級/初版出版地:台灣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TTS語音朗讀功能:無檔案大小:0.6MB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使用博客來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 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

支援Safari(11以上版本)、Chrome(87以上版本)、Edge瀏覽器(88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2及Android7以上系統。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破咒師(奇幻暢銷新星夏莉.荷柏格,師承邪惡奇幻天才「山神」、神祕目眩的魔幻之作!)(電子書) 2. 女巫瑟西(電子書) 3. 教場2(電子書) 4. 教場0:刑事指導官‧風間公親(電子書) 5. 教場(週刊文春推理小說第一名)(電子書) 本類暢銷榜 1. 那女孩對我說(電子書) 2. 所有的過去,都將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電子書) 3. 我媽的異國婚姻【NETFLIX戲劇「媽,別鬧了!」原著小說】(電子書) 4. 六個說謊的大學生【2022年本屋大賞第5名.日本書店員最想賣的燒腦神作】(電子書) 5. 好好再見不負遇見(電子書)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