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團隊如何前進國際?鄭志凱:3 大策略突破人才 - 社企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具有優秀技術或獨特創意的新創團隊,如果決心要打進國際,為了解決人才、地域和資金的瓶頸,有上、中、下策可以考慮。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 mobilemenu 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searchbox 繁 简 En Facebook Moreoptions PhotoCredit:energepic.com 台灣新創團隊如何前進國際?鄭志凱:3大策略突破人才、地域等瓶頸 創業評論 2021.02.09 FacebookLike 瀏覽次數: 合作轉載 文:鄭志凱 從0到1到n的創業過程,有如過五關斬六將,無時無刻不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有些困難,是新想法或新作法在傳遞推廣中自然會遭遇的摩擦力;有些困難,是市場裡的原有勢力不甘被征服、被取代,為了本身生存而採取有力的反撲;還有些困難是因為新創公司的規模一再放大,必然會面臨各式各樣的瓶頸。

因此,創業也可說是一個不斷找出瓶頸、尋求突破的過程。

一般創業者會遭遇的瓶頸,無非以下4種: 人才的瓶頸:創業團隊的起心動念,決定了新創公司的DNA,缺乏共同的動機,原始團隊就難以形成。

隨著公司成長,團隊的素質、數量和完整性,成為成長最大的瓶頸。

但如果沒有吸引人的公司文化或經濟誘因,絕對難以招募到第一流的人才。

  資金的瓶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團隊多麼優秀,想做、可以做、必須做的事永遠比資金多。

而資金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新創公司總是不斷在募資,找到一些錢、做出一點成績,再用這點成績找更多的錢。

若不能每次都說服投資人拿出支票簿,公司便容易卡在半路上,無法進一步發展。

  速度的瓶頸:創業不像散步,而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賽跑。

與賽者既有資源充沛的市場巨無霸,也有眾多敏捷輕盈的新創公司。

小公司缺乏重量,只能靠速度,速度固然受限於資源,但真正的瓶頸是決策和執行的節奏。

產品開發、市場行銷、商業模式,都要靠速度才能勝出。

  地域的瓶頸:地球並不平,市場也不是零阻力。

資訊產品地域性弱,生技產品地域性強,服務業地域門檻更高。

但無論何者,新創公司每當進入一個新區域,都難免經過一番掙扎,繳出不少試錯的學費。

突破不了地域的瓶頸,新創的成長便遭遇到天花板。

瓶頸、資源、價值稀釋與半衰期 隨著各個瓶頸不斷被突破,新創公司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也不斷增加。

但價值是什麼?最簡單的說法是公司估值,衡量的單位則是金錢。

具備不斷放大金錢價值的潛力,新創才能找到資金。

但通常新創公司都能解決社會上的某些問題,改善人類的福祉,這種無形價值固然難以用金錢衡量,卻是一種較金錢更根本的價值。

如果缺乏這種根本價值,金錢價值無法得到長久的支撐。

如果用亞當斯密的名詞,金錢價值稱為「交換價值」(exchangevalue),根本價值稱為「使用價值」(usevalue)。

金錢只有交換價值,本身並沒有使用價值,但它建立了一個可以明確量度的單位,而且可以透過市場進行交換,因此在現代社會幾乎成為價值的代名詞。

金錢價值既能增加,也會稀釋。

募集更多的資金、發放認股權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併購或企業間合作,這些行為都在努力突破企業成長的瓶頸,但同時也稀釋了每一個人擁有的持份。

如果將餅做大的速度能夠超過稀釋的速度,每人擁有的價值就能跟著變大,否則每人擁有的金錢價值便會減少。

由於市場上永遠有競爭者,潮流也會改向,因此新創公司的價值不進則退,也有半衰期。

好比半導體產業的摩爾定律,每兩年IC密度增加一倍,成本因而減少一半。

新創公司的表現若在一段時間裡原地踏步,它的價值也會被砍半。

有些創新具有技術深度,競爭者一時半載難以模仿,它的半衰期較長;有些創新只是一些輕巧的創意,很容易被模仿,價值的半衰期就非常短暫。

兩者差別可參考筆者〈薄創新與厚創新〉這篇文章。

這就是每一家新創公司所面臨的殘酷環境:不斷遭遇各種瓶頸、克服瓶頸需要資源、引進資源時自己被稀釋,同時還得面對市場裡毫不留情的價值半衰期。

唯一解決的方法是:加速創業過程中突破瓶頸的速度,以彌補價值的稀釋和半衰期。

台灣的瓶頸不是資金或速度,而是人才與地域 過去20年,全球創業生態圈中產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可以說都在因應價值同時既創造又衰減的困境。

例如,為了突破速度的瓶頸,開源軟體(opensourcesoftware)和開放創新(openinnovation)這兩項實務經過20年經驗的累積,已經成為新創公司產品開發必備的基本功。

時下軟體公司70%以上的程式編碼都採用開源軟體,大幅縮短了開發的進度。

此外,在開發產品時,如果公司內部缺少某些關鍵技術(例如醫材公司缺少機械人才),也可以透過開放創新找到外界一流人才的援助,省卻自己建立團隊從頭摸索的時間。

對於資金的瓶頸,新創公司現在也有群眾募資的管道可以協助突破。

只要有吸引人的想法,無論美國Kickstarter、Indigogo,或是台灣的FlyingV、嘖嘖等群募平台,都可以協助找到第一筆資金。

新創公司有了第一筆啟動資金,就省了向投資人找錢的功夫,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從市場得到對產品的回饋,減少了摸索的時間。

等到公司經營上了軌道、準備上市,最近又多了一個選項,就是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PurposeAcquisitionCompany,簡稱SPAC),借一個乾淨的殼直接上市,省下鉅額的上市費用,大幅縮短上市所需要的時間。

然而有關人才與地域的瓶頸,目前新創圈中並沒有十分有效的突破方式。

如果新創公司位於人多市場大的地域,例如中國、美國,這個瓶頸並不嚴重。

但對台灣的新創而言,門檻卻常常高如天塹。

特別是地域的瓶頸最為頑固,不只是語言、文化、觀念的差異,更有人才類別和資金規模的障礙。

平心而論,台灣的人才素質整齊,技術創新水準不算太差,但本地的創投資金水位有限,最大的國家級創投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小型創投。

而在美國,開拓市場必須投入巨大資金,為了搶佔市場,花錢毫不手軟。

一般軟體、網路或醫材的新創公司,花50%以上的經費在行銷上,是司空見慣的事,大部份公司到了上市,都還處於虧損狀態。

這種大手筆不只需要口袋很深的創投,更需要讓創投放心的行銷高手。

台灣新創團隊想前進國際,可以怎麼做? 我建議,台灣具有優秀技術或獨特創意的新創團隊,如果決心要打進國際,為了解決人才、地域和資金的瓶頸,有上、中、下策可以考慮: 上策:完全用開放的角度,去思考新創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在不同階段會遭遇到哪些瓶頸、突破這些瓶頸又需要聚集哪些資源。

如果進入美國市場是公司的策略目標,口袋夠深的矽谷創投資金絕不可少。

想要得到矽谷創投青睞,大約需要幾個條件: 1.新創的題目要夠大,能夠在美國上市或被併購 2.公司最好登記在美國,台灣公司根本不必列入考慮 3.CEO具有向矽谷創投募資的能力 4.在美國打造行銷團隊,而非從台灣遙控 這些條件不容易全部滿足,其中最困難又最重要的條件應該就是CEO,而這也是台灣團隊最大的弱項。

過去20年,我還不曾看到台灣新創公司的CEO成功從矽谷一流創投基金獲得投資。

因此釜底抽薪之計是:從創業早期,便直接在矽谷物色理想的CEO,承諾10-15%的股份;募集到資金後用美國模式經營,以美國為總部,台灣團隊為後勤及研發基地。

如此使用矽谷的資金、執行美式的行銷策略、進軍美國市場,成為徹頭徹尾的典型矽谷新創。

中策:台灣新創公司在美國費心尋覓策略夥伴,也許是在同一領域的新創公司,在技術上共同開發或相互授權,在行銷上互為代理,甚至在股權上彼此持有股份。

等到互蒙其利的友好關係逐漸建立之後,併購也會自然而然成為雙方的選項。

目前全球各地區爭相創業,創新的供給面已經有過剩之虞,因此這種策略合作的模式可以避免重複投資,合作雙方各自專注於最擅長的領域,以合縱連橫來增加槓桿效果,加速進入靠一己之力無法進入的市場。

更積極的作法還包括結合數家具有綜效的新創,向上綑捲(rollup)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公司,加快攻佔市場的速度。

如果台灣的創業者除技術外一無所有,連開創期的人才、資金瓶頸都不能突破,就算擁有多麼顛覆性的技術,也得面對殘酷無情的價值半衰期。

這時候不如採取下策:將技術放在公開市場,甚至成為開放性的智慧財產,徵求有興趣者參與,或授權、或帶槍投靠、或共組公司。

這樣的安排雖然不能得到金錢價值的最優化,但至少也創造出能造福人群的基本價值。

「開放式創業」的未來想像 過去的創業模式有如一個封閉系統,創業者用有機方式逐漸累積資源,一步步突破各種瓶頸,假以時日,新創事業也能成長到它的最適規模。

但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創業者需要在一個開放系統中尋找最佳的發展途徑,他必須探索各式各樣的選擇。

技術可以開源,資金可以群募,團隊可以海選,這種創業的模式,姑且稱之為「開放式創業」(OpenStartup)。

開放式創業跟傳統封閉式創業有什麼不同?大約可以歸納出下面幾點, 1.以終為始,預想公司未來的圖景。

如果想要打進國際,就必須預估各種瓶頸出現的時機,及早佈局,而不像封閉式創業,創業者往往摸著石子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2.用跳躍式的方式自全球取得資源,快速突破各項人才、資金、地域的瓶頸,而不是用線型的方式,僅自身邊的環境獲得資源,逐步累積。

3.開放式創業必然十分國際化,凝聚團隊的力量除了共同的利益外,只有靠理念和信任,而不能光憑個人關係或是特殊的恩惠。

開放式創業既是一種創業的模式,也是一種心態。

理論上,它可以幫助台灣新創團隊加速進入國際,但在實務上,台灣團隊要有能力實踐開放式創業,還有一段距離。

不過如果知道以色列的許多新創早已用這種模式登陸美國,我們應該有信心,台灣遲早會有人證明這個模式可行,之後其他創業者也就容易跟著複製。

但不必患得患失,追根究底,一項增進人類福祉的創新如果能獲得實現,創業者的成就感應該會勝於任何金錢價值。

這是開放式創業模式的最低效益。

全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原文標題:「誠徵CEO」:如何突破台灣新創的國際瓶頸? 延伸閱讀 >> 鄭志凱致創業家:理想不足恃,執行力才是關鍵 >> 面對景氣艱困的時代,矽谷創投家建議新創:學習「駱駝」精神 >>新創界都在談的成長策略,社會創業家該如何應用?認識社企擴張規模的兩個方式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EnableGingerCannotconnecttoGingerCheckyourinternetconnection orreloadthebrowserDisableinthistextfieldEditEditinGingerEditinGinge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企業經營創業新創投資企業管理開放式創業企業成長思維 前往完整專欄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AcornPacificVentures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

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

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AcornPacificVentures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

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

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

你可能也喜歡 「用對方法,讓貴人投資你」19歲澳洲女孩如何打造價值60億美元的公司? 永續商品創造新商機——大數據調查顯示,B型企業銷售額高於平均3倍 創革路上,持續突破!社企流iLab全方位助逾百位社會創業者事業成長 面對景氣艱困的時代,矽谷創投家建議新創:學習「駱駝」精神 讓社會影響力成為組織DNA!5個秘訣讓你的公司除了創造收益,更促進社會正向改變 全台第一個著重「社會影響力」的創業加速器:社企流iLab助社創家錨定發展方向,讓營收與影響力同步成長 從默默無名到歐洲最具價值的FinTech新創:來自愛沙尼亞的「TransferWise」,帶來國際匯款服務新樣貌 台灣社企如何打入「世界盃」?社企流StartupNight剖析3間本土企業的國際化之路 PhotoCredit:FloatFoods 亞洲第一個「植物性雞蛋」!這間新創在疫情下找到新商機,讓食品供應不斷鏈 創業科技食農案例 2021.02.03 每逢農曆新年,大家會與親友團圓,享受豐盛的菜餚;但是與此同時,世界上仍有人處於飢餓狀態、難以溫飽。

2021年2月專題,社企流回應「SDG2消除飢餓」目標,盼能與讀者一同從認識議題到採取更好的飲食行動,讓人人都能吃一頓永續年夜飯。

根據最新的202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成了糧食系統的新興威脅。

面對疫情對食品供應鏈的重擊,新加坡食品科學家與研究人員創立食品科技公司「FloatFoods」,以豆類製品研發首款植物性蛋白質產品,解決原先仰賴進口的雞蛋因疫情中斷的問題。

社企流/文:陳星穎 正當新冠肺炎為大多數企業帶來劇烈衝擊,新加坡食品科技新創FloatFoods從中找到了嶄新的商機。

FloatFoods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VinitaChoolani曾參與新加坡女性保健公司的設立,也是女性賦能計畫ProjectSmile的共同創辦人。

致力於設立社會創新組織的她,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親眼見證了恐慌的民眾將超市食品搶購一空的景象,她回憶:「當時我親身經歷了COVID-19對新加坡食品供應鏈的不利影響。

」看著雞蛋、牛奶販售區裡空空如也的層架,Vinita決定為重要的糧食議題付出行動,於是在2020年6月成立了FloatFoods。

應用食品科學,發展具永續性的食物替代品 FloatFoods的創始團隊由5位食品科學家、研究人員及業務專員組成,其使命為發展新加坡植物性食品供應生態系。

為何特別關注植物性食品?「我們認為發展植物性食品是最乾淨、最直接的方法。

」Vinita解釋。

隨著禽流感等動物疾病的傳播案例日益增加,FloatFoods希望透過植物性食品的創新,找到具永續性的健康食品。

此外,食品供應的穩定性也是新加坡潛在的挑戰。

根據團隊研究,新加坡每年消耗近20億顆雞蛋,其中70%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

依照現狀,新加坡的食品供應極易受到全球貿易狀況影響,一旦遭逢如疫情的劇變,整個國家的人口將面臨糧食匱乏的窘境。

面對這樣的危機,Vinita認為植物性食品是確保糧食供應穩定的關鍵技術,「作為一家以植物為食品發展基礎的新創公司,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製造原料都保存在新加坡境內,這使得我們能夠為新加坡的食品供應做出穩定貢獻。

」 亞洲第一個植物性全蛋替代品,相似度逼近真實雞蛋 創立不到半年,FloatFoods就宣布加入替代性蛋白質的生產行列,並計劃推出首款植物性蛋白質產品——OnlyEg。

OnlyEg是亞洲第一個可望商業化的植物性全蛋替代品,它使用豆類製品代替蛋黃和蛋清,其與真實雞蛋的相似度之高,一點也不輸其他同類產品。

根據FloatFoods的說法,目前市場上最接近的全蛋替代品是雞蛋替代品的液體混合物,而這樣的混合物能生成的料理僅限於煎蛋和炒蛋。

然而,OnlyEg能透過多種料理方式做成太陽蛋、雙面半熟蛋或半熟水煮蛋等菜餚。

OnlyEg能因應亞洲美食中不同風格的雞蛋享用方式,Vinita介紹,「在新加坡,我們最喜歡在早晨獨自享用土司搭配半熟水煮蛋,或者將太陽蛋放在炒飯上方。

」FloatFoods的目標,就是希望應用食品科學的創新技術,奠基在新加坡的飲食文化之上,發展出具永續性的食品供應生態系。

在新加坡研究機構的支持下,FloatFoods預計將OnlyEg在2022年投入商業應用,而在上市之前,團隊仍致力於提升OnlyEg的營養成分。

「匹配營養成分僅僅是我們想要實現目標的開始,」Vinita說明,「我們希望能夠創造出具有營養價值的植物性食品,進而幫助具有不同飲食需求的消費者改善他們的生活。

」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ASingaporefoodtechstartuphatchedAsia’sfirstplant-basedwhole-eggsubstitute(VulcanPost) 延伸閱讀 >>消除飢餓,從飯桌上開始——5件實踐SDG2的日常行動,讓全世界年年有飯吃 >>讓醜蔬果在廚藝教室重生!「FoodShift」走入貧窮社區,以烹飪課程培育居民一技之長 >>孩子的肚子不能等!台灣「食物銀行」將營養補充包送往偏鄉學校,為學童帶來營養均衡的美味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創業植物性蛋白質未來食物 你可能也喜歡 美國正颳起植物奶風潮——紐約百年乳品推出首瓶「無添加」堅果奶,成份只有兩種:堅果和水 荷蘭新創以「未來食物」製食品,蛋白質含量比蛋多5倍! 中午吃什麼?美國新創推「懶人午餐」,為職場大忙人省時顧健康 【社企流十週年】與ChangeMakers走過社會創業0到100——從點子落實、組織營運到放大影響力 從學生作業變成10年事業——三小市集發起友善耕作革命,帶大眾看見產地故事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枷鎖,創生更不是創業的代名詞 社區永續家線上講座:青年在地行動,創造家鄉改變 打造平價減碳組合屋、為800萬人爭取投票權——從2021富比世亞洲傑出青年榜,看30位年輕人如何改變社會 SDG2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每逢農曆新年,大家會與親友團圓,享受豐盛的菜餚;但是與此同時,世界上仍有人處於飢餓狀態、難以溫飽。

2021年2月專題,社企流回應「SDG2消除飢餓」目標,盼能與讀者一同從認識議題到採取更好的飲食行動,讓人人都能吃一頓永續年夜飯。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本週熱門評論 1 避開創業者常犯的錯誤,5分鐘帶你搞懂「使命」「願景」和「戰略」的差異 創業 2 同樣是影響他人,你選擇influence還是impact?認識關注他人想望的「B型影響力」 創業 3 為何無包裝商店難以普及?5大待突破點 環保 4 社會企業新手必讀!3步驟帶你深度了解社會企業 創業 5 「我才80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齊邦媛在養生村一住10年不曾孤單,更活出獨立的樣子 健康 訂閱電子報文章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社企流十週年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主題 關於社企流 新手必讀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社會企業育成 NPO育成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看更多主題 回到最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