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經濟面面觀. 綜評… | by 楊凱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聚集經濟的一般性定義,指的是廠商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所產生之經濟效益。
通常,聚集經濟也常與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劃上等號,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聚集經濟面面觀綜評Vernon(1960)、Chinitz(1961)和Krugman(1991)觀點主張本文原為筆者修習台大城鄉所「都市及區域發展概論」時所撰寫之課堂評論作業。
當次作業主題為「聚集經濟」,並且針對當週的三篇文本:Vernon(1960)、Chinitz(1961)和Krugman(1991)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和評論。
在探討區域或都市的產業經濟,「聚集」(agglomeration)的內涵和程度往往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無論是本週的文獻材料,抑或前回提到Jacobs(1969)、Glaser(2011)等著作,皆花了不少篇幅在探討集聚的現象、提出相關理論觀點,並尋求實際的經驗案例以資說明。
不過在評論相關文獻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就集聚的概念定義做初步的釐清,也有助於我們在理解文獻的成過程中,憑藉初步的認識再做概念的聯想、對話和深化。
聚集經濟的一般性定義,指的是廠商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所產生之經濟效益。
通常,聚集經濟也常與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economiesofscale)劃上等號,主要因為產業或廠商的聚集,使得專業知識與技術得以較容易的擴散,交通成本可以降低,出現中間財的供應商,或是技術勞工得以匯集等。
這些因素不是來自廠商本身的技術進步而是來自於外界環境的改善。
用外部效果來看理解的話,聚集經濟也可以說是一種外部效益。
如Jacobs(1969)和Glaser(2011)都提到早期的底特律因聚集了許多的小商號與技術市民,進而發揮所謂的「經濟互惠系統」的功能,使得產業彼此之間共生共榮;Krugman(1991)則在第二章的開頭及文中提到美國Piedmont地毯產業的發展,也是受惠於聚集過程中所帶來的好處,使Piedmont成為全國地毯製造的重鎮。
回到文獻的討論。
Vernon(1960)、Chinitz(1961)和Krugman(1991)皆論及聚集的過程、效果和例子,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三位作者分別側重在不同的面向關懷。
Vernon認為對於某些特定的行業,尤其是產品週期較短、需求多異的產業,需仰賴聚集所帶來的及時性和便利性。
具體的產業例子,包括週刊、時裝和律師等行業,需要因應市場快速的變化、不確定性及競爭,這也是作者說明了為何仍有部分的產業集中在紐約這類的大都會裡。
除了產業的屬性,如納入產業的階段思考,也誠如Vernon所言,新興的產業在發展的初期亟需外部經濟,而都市相對則有較高的機會。
惟產業轉向成熟,才會進一步尋往低成本的區位擴散(頁109)。
還有一項被Vernon強調的要素,則是面對面的溝通。
最佳的例子,也是文本提到的金融業。
由於產業的不確定性和快速更迭,金融業選擇聚集一塊,以吸引相關專家因應整個市場的變遷。
相較Vernon對於聚集經濟著重在特定、新興產業的看法,Krugman顯然並不這麼同意。
筆者認為上開提到Piedmont地毯產業便是反駁該的例子:生產地毯的地方僅只是喬治亞州的小城市,並非紐約那般的規模和複雜性。
此外,對於地毯產業的描述,Krugman主要關注在產業內多個同質廠商的擴張過程,倒無見像週刊等行業是基於時間或不確定因素而有聚集的需求。
在Localization章節裡,Krugman無像Vernon強調產業的屬性,而是認為任何產業都可能發生聚集的現象。
亦即,聚集的現象、地方化的過程從根本上,都是因著歷史或偶然事件所作用和發生(頁65)。
另外,他也認為過往學界過度強調知識(技術)外溢或產業是否符合高技術的門檻,而無意識到聚集經濟要素的重點理應擺在對技術勞工的關切。
作者從馬歇爾的區位化觀點出發,花了不少的篇幅在共享勞動市場、中間投入商品和服務等描述,但對於技術外溢一要素不僅較少,評論也多有貶抑。
作者的理由除了指出許多美國高度區位化地方並非高技術部門外,也與技術知識的流動難以度量有關(即使作者認為社會學的調查可能有用,但作者寧可專注在實事求是的經濟學分析)。
筆者認為Krugman在聚集經濟和產業地方化的思考上係從務實的角度進行相關的討論,這點觀察與梁琦(2005:18)的評論部分吻合:他(Krugman)為什麼對這個主題選擇沈默,並不是因為他不重視這種集聚力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他還沒有發現漂亮的關於知識溢出的微觀經濟模型。
Chinitz(1961:281)在進行紐約與匹茲堡兩個都會區的經濟體比較,提醒我們在理解其中的差異時,勿太快遽下這樣的淺碟推論:較大的地區(如紐約)相較小的地區產業更為多元,其命運不會因為少數主要產業所左右,因此在成長上表現得會更穩定。
照作者的意思,較為細緻的理解方式,理應看到都市中多個產業的組成內涵(見頁282有關匹茲堡和克里夫蘭比較說明),以及產業彼此間的要素成本關係。
文章的重點之一不外乎在說明撇除都市規模大小因素,凸顯產業結構與外部經濟/不經濟之間的關聯,並且有必要好好審視不同面向中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
Imagefrompage85of“ReportonthePittsburghtransportationproblem,submittedtoHonorableWilliamA.Magee,mayorofthecityofPittsburgh”(1910)本文寫作的年代距今快六十年,然而Chinitz針對匹茲堡和底特律所提出的問題,就現代看來仍然具有洞見:兩個都市在服務業方面十分欠缺,而這個現象導致城市在往後的發展係朝著衰退的方向。
衰退的跡象在Jacobs(1969)和Glaser(2011)等著作中皆被作為城市失敗的案例來做說明。
相較於單調的工業城及其衰敗的命運,Krugman(1991)則強調了服務業的地位,包括像矽谷等高科技產業都市,實際上更多的產業是週邊的服務產業。
總的來說,三篇文獻緊繫著聚集經濟與外部經濟等命題進行討論,包括找出特定屬性產業與聚集經濟的關聯、為其中的生產要素之重要性做翻案,抑或尋找其他可能的變因等,嘗試從既有的理論工具進行優化,目的無不在於找出和提出廠商或產業其聚集的經濟邏輯。
至於對文本的批評,筆者認為除了閱讀上的門檻(比如在理解Krugman的解說可能需要具備相關的經濟學基礎),另外一點,則是舉例的產業,其市場屬性我認為可以更明確地交代。
如Vernon以週刊等行業,解釋道相關產業進入的門檻低的特徵。
然就經濟學市場論的模型來理解,可能會困惑該產業係完全競爭型(perfectcompetition)還是壟斷競爭型(monopolisticcompetition)市場。
畢竟,兩類模型廠商進出市場付出的成本門檻皆較低,但後者比起前者在產品的生產上,除了具備競爭力以外,更具有主導訂定產品價格的能力。
同時,因著同類型產業的競爭,通常也具備創新的能力。
在現實的社會中,壟斷競爭型產業實屬大宗,尤其在相同或相關產業之小廠商聚集區位照理說更不難見,但似乎在三篇文本裡並未述及此一名詞,於是認為這是可以多做交代和補充的部分。
參考文獻Chinitz,Benjamin(1961),“ExternalEconomies,”Chapter5inMetropolis.NewYork:Doubleday.Glaeser,Edward(2012)《城市的勝利:都市如何推動國家經濟,讓生活更富足、快樂、環保?》(黃煜文譯),台北:時報文化。
Jacobs,Jane(1969)《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梁永安譯),台北:早安財經。
Krugman,Paul(1991),“Localization,”Chapter2inGeographyandTrade.Cambridge:MITPress.Vernon,Raymond(1960),“ContrastinAgglomeration:NewYorkandPittsburgh,”PapersandProceedingsofthe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梁琦(2005)〈空間經濟學:過去、現在與未來(代譯者序)〉,見MasahiFujita等編《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頁1–3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Morefrom楊凱傑Follow目前為T大BP所的菸酒生。
為了畢業論文,經營了一個叫「天臺走讀」的粉專,https://reurl.cc/Lv5Ga。
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楊凱傑220Followers目前為T大BP所的菸酒生。
為了畢業論文,經營了一個叫「天臺走讀」的粉專,https://reurl.cc/Lv5Ga。
FollowMorefromMediumSOULJEDI-RACHELBEITLERTenX(Nerves — PreformingStand-upComedy)TijanaKosticTheBitchyDiary:ChapterTwosushenBrightBeginningsNikkiFlynnTheHeartwarmingCutenessWeShouldAllExperienceOnce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