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史學是從心理學角度思考歷史人物行為對歷史事件影響的規律,作用是研究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裡,背後所引起的心理從而激勵後來人心理作用的研究。

心理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心理史學」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心理史學(虛構學說)」。

心理史學是從心理學角度思考歷史人物行為對歷史事件影響的規律,作用是研究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裡,背後所引起的心理從而激勵後來人心理作用的研究。

這種研究從人物精神分析學說引出的想法,透過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嘗試去理解過往及現在的國家或群體的一些社會性及政治性行為的背後心理情由。

這種研究,與主流的歷史學及心理學研究有很大的分別,所以被視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目次 1起源 2描述 3科幻小說中的心理史學 4另見 5外部連結 起源[編輯]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倫勃朗根據《聖經·舊約全書》的記載描繪亞伯拉罕準備把兒子以撒殺掉作獻祭。

(見:創22:9)亞伯拉罕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亦是心理史學研究者有興趣知道的事情。

當代人主流認為這種想法,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後由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加以發揚光大,成為美國歷史學界一個新的發展。

但從中國唯心主義歷史觀來看,心理學史他的概念適合在中國歷史中找到延伸。

中國的官方傳統書籍向來以人物思想心理為經歷,統領其一生行為,因此心理學史迄至1970年代以來,約有三十多所大學開設有心理史學的課程,影響所及,藉助精神分析學說撰寫歷史人物傳記蔚然成風,也成為心理史學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國《心理史學評論》(ThePsychohistoryReview)係其主要的發表重鎮,為目前重要的心理學學術刊物。

描述[編輯] 很多政治科學的學者及歷史學家在課堂時教導說:社會行為通常是起因於理性原因多於非理性原因,而國際上的暴力很多時都是受到經濟增長的唆使。

不過,心理史學家對此有另一番看法:他們認為,社會行為可能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機制,用以使先前被濫用及忽略的得以再生。

1850至1864年曾國藩與洪秀全與朝廷西太后的戰爭,加上英法聯軍的參與,即是一極精 彩的心理史學,這場長達14年的內戰,比一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兵員人數還多,值得重視 科幻小說中的心理史學[編輯] 「心理史學」在華語社會中因著名科普作家艾西莫夫(IssacAsimov)的科幻小說,及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的故事得以普及,但這兩種學說其實並沒有任何關連。

另見[編輯] 唯物史觀 外部連結[編輯] 戰後西方心理史學發展概況 《心理史學》書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史學理論 民族主義史學(英語:Nationalisthistoriography) 蘭克學派 歷史主義 實證史學 年鑑學派 計量史學 馬克思主義史學(英語:Marxisthistoriography)(歷史唯物主義) 結構主義 宏觀史(英語:Macrohistory) 微觀史(英語:Microhistory) 後殖民主義史學 後現代主義史學 政治史 經濟史 文化史 文明史 社會史 心理史學 心態史(法語:Histoiredesmentalités) 概念史 性別史 全球史 環境史 情感史(英語:historyofemotions) 新文化史 記憶研究(英語:Memorystudies) 歷史學家列表 歷史 大歷史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心理史學&oldid=68003039」 分類:​心理學各種主題的歷史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HrvatskiMagyarItaliano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hqip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