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用行為捕捉人類內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犯罪心理學作為以人類自身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中的一員,在具體提示犯罪行為原因、心理機制、罪犯的人格特徵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越來 ... 書摘精選>心理學,用行為捕捉人類內心 心理學的概念 比起眾多的自然領域,心理學似乎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才一步一步走進人們的視野。

但事實上心理學的歷史十分漫長,它曾經是哲學的一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

心理學的英文名Psychology,就是由古希臘語的「靈魂」和「學問」兩個詞組合而來,所以它最早的意思是「靈魂的科學」。

心理學,用行為捕捉人類內心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對應的研究對象,以此來揭示本領域中的各種規律,心理學也不例外。

心理學的某一理論如果成立,那麼它必定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再現。

換句話說,在一定條件下無論是誰來做相同的實驗,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所以心理學可謂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

人的心理活動雖然看不見,但卻可以透過身體的各種行為表現出來。

害羞的時候會臉紅、恐懼的時候會發抖,人類行為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心理活動,這些就成了心理學研究的直接對象。

因此,雖然心理學的基本定義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科學,但如果把它表述得更為具體,我們可以把它視作是一門研究人類看得見的行為、以及由這些行為推斷出心理活動的科學。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男性被試者和女性被試者觀看嬰兒、抱著嬰兒的婦女、男性裸體、女性裸體以及風景等事物的照片,結果發現男性被試者在看到女性裸體、女性被試者在看到抱著嬰兒的婦女時,瞳孔都會放大,這說明人在感到興奮、有親切感或產生興趣的時候,瞳孔也會相應放大。

不僅如此,就連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如口誤、筆誤、遺忘等一系列錯誤行為,通常也是由於人的潛意識心理不斷干預意識,最後妨礙了人正常的視覺、聽覺等認知和語言表達的結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所以和人相關的科學領域都是心理學的涉足之地,可以說它無處不在,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都會有心理學。

正因為如此,心理學所研究的領域非常廣闊,有著許許多多迥然不同的主題,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可以用心理學來分析解釋,從而得出各式各樣的有趣結論。

各式各樣的心理學 如前所述,心理學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雖然被統稱為心理學,但實際上它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基礎心理學(又稱普通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前者主要研究心理學的一般法則,後者則是以實用化這些法則為目的。

如果進一步細化,兩者還可以繼續分為各式各樣的門類。

解救心理困境的臨床心理學 人的內心並不總是處於十分安定的狀態,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甚至導致精神病。

事實上,真正患有精神病的人很少,不到總人群數的1%,但是沒有任何心理問題的人同樣很少,大部分人都處於二者之間。

顯而易見,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狀態是呈正態分布的。

因為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學的研究對象,並不需要接受心理學方面的治療,所以那些處於過渡帶有種種心理問題、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的人,就成了心理學主要的關注對象。

臨床心理學正是圍繞著攝食障礙、慢性疲勞症(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失足、暴力、自閉、憂鬱、歇斯底里等心理困境而生,它一方面運用心理學知識治療和緩解這些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也常常指導人們減少壓力、培養良好的個性,以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行為效率。

臨床心理學最早誕生於一八九六年,當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魏特曼(L.Witmer)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臨床心理門診。

雖然這家門診初期的任務只是治療有情緒問題或學習障礙的兒童,但魏特曼也首次提出了「臨床心理學」這一術語。

到了一九〇五年,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IntelligenceScale)問世,它評價了人類智力的個體差異,教育心理學以它來分類人們,臨床心理學者也深受啟發,開始編制各種測量人格和興趣、情緒的工具量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臨床心理學在人員選拔、特殊人員的培訓、醫療康復等方面的作用開始突顯,進一步刺激了它在世界各地的發展。

臨床心理學的治療,一般不能使用任何藥物,臨床心理學者必須觀察患者、清楚病人的症狀,還要盡可能地瞭解患者的各種資訊,包括患者的家庭狀況和出生環境等,並採用個案研究法(casestudy)逐漸把握患者的個人人格,再進行科學診斷,最後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法。

而因為對治療經驗要求很高,所以沒有經過訓練和考核的人,哪怕是心理學家或是醫學工作者,都無權制訂治療方案,即沒有所謂的「處方權」。

沙遊療法(sandplaytherapy)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治療法,它是從英國醫生羅文菲爾特(M.Lowenfeld)的世界技法(worldtechnique)變化而來。

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投射實驗,它可以透過擺放沙盤內的沙具,塑造出反映被試者內心狀態的心靈花園。

實驗時,輔導師要在適當距離觀察被試者如何開始實驗、選擇了哪些沙具、沙具的擺放位置及相互關係等內容,並聆聽被試者對整個場景的描述,最好拍攝沙盤的照片以和之後的實驗對比。

以沙盤為中介,當輔導師體驗到被試者的內心世界時,一個同理時刻就產生了,能不斷影響被試者的契機也就產生了! 解釋犯罪和社會病理的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一詞,最早是在一七九〇年德國學者明希(Munch)的著作《犯罪心理學在刑法制度中的影響》中出現的。

兩年後,他的同胞紹曼(J.C.G.Schaumann)完成的《犯罪心理學論》第一次以犯罪心理學為著作名,正式向科學界宣告了這一心理學課題的存在。

十九世紀後期,歐洲社會矛盾尖銳,犯罪率急劇上升,人們急迫地想要尋找預防和控制犯罪的辦法。

當時資本主義世界正處於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時期,科學的發展也如火如荼。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犯罪心理學作為以人類自身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中的一員,在具體提示犯罪行為原因、心理機制、罪犯的人格特徵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最後逐漸成為了一門專業的學科。

簡單地說,犯罪心理學主要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等,和罪犯類學息息相關,但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犯罪心理學,主要研究罪犯本身,即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而廣義的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還包括預防犯罪的對策、有犯罪傾向的人群及刑滿釋放人員相關的心理學問題。

不僅如此,除了根絕犯罪並矯正罪犯人格,使其正常回歸社會之外,還有研究人內心深處的異常性和本性的另一個主題。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一般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首先需要根據已知心理學知識和原理嘗試性推測,接著再使用觀察、調查、問卷等調查方法蒐集罪犯的各種資訊。

要調查的內容包括:罪犯為何會走到犯罪這一步?他們是出於怎樣的立場考慮?犯罪行為對他們有怎樣的意義?隨後將蒐集到的事實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類,即所謂的系統化、簡約化。

完成這些工作之後,就到了下結論的最後一步,以整理分類後的資料與最早的假設對比,得出驗證後的結果。

如果遇到隨機殺人的罪犯,一般人大都會認為罪犯具有某種異常心態,而犯罪心理學者則必須立足於「罪犯和一般人並沒有明確的區別」這一基準點,把研究重點轉向「罪犯為什麼要犯罪」這一關鍵。

另外,為了探討罪犯行為與心理的互動關係,犯罪心理學經常將罪犯一分為二地視作「行為之人」和「心理之人」。

這種視角並不是完全將罪犯生硬地割裂,反而是系統結合,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至始至終是使罪犯處於「身心統一」的狀態之下進行。

伴隨成長的發展心理學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否就有了心理活動?促使心理成長的是遺傳,還是經驗?嬰兒為什麼會認生?兒童為什麼會存在叛逆期?為什麼到了中年,很多人都出現了第二次躍進式心理成長?老年又是怎樣的心理狀態?以上都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

人從出生到死亡,身體和內心都在不斷成長,能夠闡明這一心理發展過程的科學就是發展心理學。

它最基本的定義是研究心理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其中,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心理轉變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由於涵蓋了人漫長的一生,所以發展心理學在整個心理學領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說來,心理發展是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簡單走向複雜。

當然,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也包含有某些既有因素的削弱和新因素的抬頭。

青少年時代在生長方面占優勢,成年後處於較為穩定的狀態,而到老年時衰退則占了上風。

不難理解,青少年處於心理成長的活躍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影響中年、老年時期甚深。

所以在發展心理學內部按年齡階段分類的學科中,又以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學研究為主。

另外,雖然發展心理學的主體內容是個人正常的心理成長,但也會說明期間出現的異常情況,如兒童期的心理創傷、青春期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nervosa),以及中年期的家庭暴力等。

透過具體實驗,發展心理學者們揭示出了一系列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如人的心理發展總是遵循一定的時間先後順序,而並非按照完全均衡的速度向前推進,在發展中也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等。

當然,由於技術的局限性,這些規律幾乎都是在實驗室研究模式下得出的結論。

[affcoupsid="88148"]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水準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變革,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①研究思路的生態化,越來越強調在現實生活或自然情境中研究,而不僅僅局限於實驗室;②研究方式跨領域,將所有有助於發展心理研究的學科都納入,形成了一個多領域結合的研究體系;③研究內容擴大化,越來越重視不同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④研究方法的綜合化和現代化,增加了更多種類的研究方法,大量採用了多變量的綜合設計,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銜接得更加緊密;⑤多元統計技術的大量應用,與多變量的綜合設計相對應,也越來越常採用多變量統計(multivariatestatistics);⑥研究過程的資訊化,過去的心理研究中人力所無法企及的複雜計算使用電腦完成,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速度都大大提高。

感受和認識萬物的認知心理學 人究竟是如何接受世間萬物?已經記住的資訊到底是如何重新從腦海浮現?當眼前出現了問題時,該如何應對?……能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就是我們現在講到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一種起源於一九五〇年代、並在一九六〇年代後開始在歐美興起的心理學思潮,一九六七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著成《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一書被視為是認知心理學正式獨立的標誌性事件。

認知心理學與重視人類外在行為的行為流派心理學不同,它著眼於人看不見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換句話說,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核心是外界資訊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在認知。

在認知心理學看來,人是一個類似於電腦的資訊加工系統,人對世界的各種感知,本質上就是資訊加工,而這個過程可以分成編碼、儲存和提取等一系列階段,而人的各種行為就是這些程序的直接產物。

人對資訊的內部加工顯然不能被直接觀察,所以認知心理學者就把資訊由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分解為不同階段,再透過觀察和記錄,測量出每一階段所需要的時間,以此來確定每一階段的性質及在整個認知過程中與其他階段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反應時間(reactiontime,簡稱RT)」。

假定一個人看螢幕投射的圓形,投射時間很短,只有1ms,這個人自然不會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說明知覺不是瞬間能夠完成的;但如果把投射時間延長至接近人類視覺反應的下限20ms,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感覺到眼前出現過某種東西,但卻不知道是什麼,這說明雖然知覺產生了,但尚無法辨別。

而要直到投射的時間長到足以讓人分辨出投射的圖形是圓形而不是其他形狀,我們才能說以肉眼辨別一個圓形的完整知覺產生了,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了知覺是一個累積完成的過程。

隨著資訊科學的日益發展,認知心理學也開始採用電腦模擬與類比認知過程,心理學者們設計了大量的類似於人腦的模擬程式。

在預測複雜輸出的過程中,階段步驟很多,且需要大量變量的聯繫,人力很難把握,而電腦模擬卻往往可以得到準確的結果。

雖然一直與行為主義的心理學流派背道而馳,但近年來認知心理學也不局限於研究單純的內部心理活動,一度拓展到了行為研究的領域。

加上它本身特別強調知識的功能,所以得出了人接受外部資訊、結合內部儲存的記憶,從而形成知識和經驗,來引導未來行為以及塑造生活環境的結論。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因為人類太奇怪,所以需要心理學 張憲鵬 由崧燁文化出版提供 免費體驗 書籍簡介 相關 相關文章 文章導覽 ← 好事多牛肉這樣處理更好吃! 只要變瘦就一定會變美嗎? → 下載HamiBook閱讀更多雜誌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