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795年,高斯轉入哥廷根大學學習。

1796年,19歲的高斯完成《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成為第一位只用 ...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8月31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7年7月18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高斯」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高斯(消歧義)」。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FriedrichGauß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的畫像,由ChristianAlbrechtJensen創作出生(1777-04-30)1777年4月30日 神聖羅馬帝國不倫瑞克-沃爾芬堡公國(英語:DuchyofBrunswick-Wolfenbüttel)布倫瑞克逝世1855年2月23日(1855歲-02-23)(77歲)德意志邦聯漢諾瓦王國哥廷根居住地漢諾瓦王國國籍漢諾瓦王國母校黑爾姆斯特大學獎項科普利獎章(1838年)科學生涯研究領域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機構哥廷根大學博士導師JohannFriedrichPfaff其他指導者JohannChristianMartinBartels博士生ChristophGudermannChristianLudwigGerling理察·戴德金利斯廷波恩哈德·黎曼克里斯蒂安·彼得斯MoritzCantor其他著名學生約翰·弗朗茨·恩克狄利克雷費迪南·艾森斯坦CarlWolfgangBenjaminGoldschmidt古斯塔夫·基爾霍夫恩斯特·庫默爾奧古斯特·費迪南德·莫比烏斯L.C.SchnürleinJuliusWeisbach施影響於索菲·熱爾曼FerdinandMinding 簽名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語:JohannCarlFriedrichGauß 說明·資訊;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出生於不倫瑞克,逝世於哥廷根,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

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1],並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2]。

目次 1生平 2貢獻 3家庭 4人格 5著作 6紀念活動 7參見 8參考文獻 生平[編輯] 高斯的出生地布倫瑞克的雕像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CarlFriedrichGauss)於1777年4月30日出生在不倫瑞克(Brunswick-Wolfenbüttel)公國(現在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一部分)的不倫瑞克。

他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

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在她成為高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之前,她從事女傭工作,雖然十分聰明,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也因此沒有記下他的出生日期,只記得他是在耶穌升天節的前八天(復活節後39天)出生的。

高斯後來在尋找復活節日期的背景下,計算了他的生日,並給出了確定過去及未來年份復活節的方法。

他被證實小時候於就讀學校附近的教堂接受洗禮及堅振禮。

他的父親曾做過工頭、商人的助手和一個小保險公司的評估師。

高斯三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帳目,而這件事情也已經成為一個軼事並流傳至今。

他曾說,他能夠在腦袋中進行複雜的計算。

據說高斯在9歲時[3],就發明了一種快速計算等差數列求和的小技巧,在很短的時間內計算完成了他的小學老師在黑板上給出的問題,雖然該問題的詳細數字尚有爭議,[4]但現在普遍認為這個問題是:計算從1到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

高斯所使用的方法是:將第1個數字與最後1個數字相加、第2個數字與倒數第2個數字相加……以此類推,可以得到50對101,所以101×50=5050便是答案。

小時候高斯家裡很窮,而且他父親不認為學問有什麼用,但高斯依舊喜歡看書。

話說高斯在小時候,冬天吃完飯後他父親就會要他上床睡覺,以節省燃油,但當他上床睡覺時,他會將蕪菁的內部挖空,裡面塞入棉布卷,當成燈來使用以繼續讀書。

[5][6]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幾何原本中的基礎證明。

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里德幾何學。

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

高斯的老師布呂特內爾與他的助手馬丁·巴爾特斯很早就認識到了高斯在數學上的天賦,當時普魯士元帥卡爾·威廉·斐迪南也對這個天才兒童留下了深刻印象,並與布呂特內爾從高斯14歲起資助其學習與生活。

這也使高斯能夠在公元1792年進入Carolinum學院(今天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前身)學習,並在那裡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質數定理、及算術-幾何平均數。

[7]1795年,高斯轉入哥廷根大學學習。

1796年,19歲的高斯完成《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成為第一位只用尺規作圖成功畫出正17邊形的人。

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尺規作圖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數學家,這一發現也導致高斯選擇了數學作為一生的志業。

高斯對此結果感到非常滿意,以至於他要求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一個正十七邊形,但因容易被錯看成圓形而被石匠拒絕。

1798年,他21歲時完成了他的巨作《算術研究》(DisquisitionesArithmeticae),儘管這直到1801年才出版。

1796年是高斯高產的一年。

他於3月30日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方法。

他進一步的改良了模運算的方法,大大的簡化了在整數上的運算。

4月8日,他給出二次互反律的第一個證明。

這個非凡的定律讓數學家能確定同餘運算下任何二次方程式的可解性。

5月31日,他猜測質數是如何在整數之間分布,此猜想於1896年由法國數學家雅克·阿達馬和比利時數學家德拉瓦·萊普森先後給出獨立證明。

同年7月10日,高斯發現,每個正整數都可以表示為最多三個三角數的和,並在他的日記中記下:「ΕΥΡΗΚΑ!num=Δ+Δ'+Δ」。

10月1日,他發表了有限體中一多項式解的個數的結果,150年後,安德烈·韋伊由此給出了韋伊猜想。

高斯於公元1805年10月5日與來自布倫瑞克的JohannaElisabethRosinaOsthoff小姐(1780-1809)結婚。

在公元1806年8月21日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Joseph。

此後,他又有兩個孩子。

威廉敏娜(1809-1840)和路易斯(1809-1810)。

1807年高斯成為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和當地天文台的台長。

1838年出版的天文學通報中高斯肖像。

儘管高斯作為一個數學家而聞名於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熱愛教書。

儘管如此,他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有影響的數學家,如後來聞名於世的戴德金和黎曼。

高斯非常信教且保守。

他的父親死於1808年4月14日,晚些時候的1809年10月11日,他的第一位妻子Johanna也離開人世。

次年8月4日高斯迎娶第二位妻子弗雷德妮卡·威廉妮(1788-1831)。

他們又有三個孩子:歐根(1811-1896)、威廉(1813-1883)和特雷瑟(1816-1864)。

1831年9月12日他的第二位妻子也死去,1837年高斯開始學習俄語。

1839年4月18日,他的母親在哥廷根逝世,享年95歲。

1855年2月23日凌晨一時許,77歲的高斯因心臟病發作,在哥廷根天文台的躺椅上去世。

[8] 貢獻[編輯] 18歲的高斯發現了最小平方法,並猜測了質數定理。

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機率性質的測量結果。

在這些基礎之上,高斯隨後專注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並成功得到高斯鐘形曲線(常態分布曲線)。

其函數被命名為標準常態分布(或高斯分布),並在機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在高斯19歲時,僅用尺規便構造出了17邊形。

並為流傳了2000年的歐氏幾何提供了自古希臘時代以來的第一次重要補充。

高斯總結了複數的應用,並且嚴格證明了每一個n階的代數方程式必有n個實數或者複數解。

1801年[8],在他的第一本著名的著作《算術研究》中,作出了二次互反律的證明,成為數論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部著作的第一章,引入同餘的概念,並用符號≡表示。

高斯在最小平方法基礎上創立的測量平差理論的幫助下,測算天體的運行軌跡。

他用這種方法,測算出了小行星穀神星的運行軌跡。

穀神星於1801年被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但因病他耽誤了觀測,從而失去了這顆小行星的軌跡。

皮亞齊以希臘神話中的「豐收女神」對它命名,稱為穀神星,並將自己以前觀測的數據發表出來,希望全球的天文學家一起尋找。

高斯通過以前3次的觀測數據,計算出了穀神星的運行軌跡。

奧地利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根據高斯計算出的軌道成功地發現了穀神星。

高斯將這種方法發表在其著作《天體運動論》(拉丁語:TheoriaMotusCorporumCoelestiuminsectionibusconicissolemambientium)中。

為了獲知每年復活節的日期,高斯推導了復活節日期的計算公式。

他的母親是文盲,從未記錄他出生的日期,只記得他出生於耶穌升天節前八天的一個星期三(復活節後第三十九天)。

高斯後來在找到復活節的日期的情況下解決了關於他出生日期的這個難題,並且繼而推導出計算過去和未來年份復活節日期的方法。

1818年至1826年間,高斯主導了漢諾瓦公國的大地測量工作。

通過最小平方法為基礎的測量平差的方法和求解線性方程組的方法,顯著地提高了測量的精度。

高斯親自參加野外測量工作。

他白天觀測,夜晚計算。

在五六年間,經他親自計算過的大地測量數據超過100萬個。

當高斯領導的三角測量外場觀測走上正軌後,高斯把主要精力轉移到處理觀測成果的計算上,寫出了近20篇對現代大地測量學具有重大意義的論文。

在這些論文中,他推導了由橢圓面向圓球面投影時的公式,並作出了詳細證明。

這個理論直至現在仍有應用的價值。

漢諾瓦公國的大地測量工作至1848年結束。

這項大地測量史上的巨大工程,如果沒有高斯在理論上的仔細推敲,在觀測上力圖合理和精確,在數據處理上儘量周密和細緻,就不能圓滿的完成。

在當時的不發達的條件下,布設了大規模的大地控制網,精確地確定2578個三角點的大地坐標。

為了用橢圓在球面上的正形投影理論以解決大地測量中出現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內高斯亦從事了曲面和投影的理論,並成為了微分幾何的重要理論基礎。

相對論證明了宇宙空間實際上是非歐幾何的空間。

高斯的思想被近100年後的物理學所認可。

高斯試圖在漢諾瓦公國的大地測量中通過測量Harz的Brocken——ThüringerWald的Inselsberg——哥廷根的HohenHagen三個山頭所構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以驗證非歐幾何的正確性,但未成功。

高斯的朋友鮑耶的兒子雅諾斯在1823年證明了非歐幾何的存在,高斯對他勇於探索的精神表示了讚揚。

1840年,羅巴切夫斯基用德文寫了《平行線理論的幾何研究》一文。

這篇論文的發表引起了高斯的注意。

他非常重視這一論證,積極建議哥廷根大學聘請羅巴切夫斯基為通信院士。

為了能直接閱讀他的著作,從這一年開始,63歲的高斯開始學習俄語,並最終掌握了這門外語。

高斯最終成為微分幾何的始祖(高斯、雅諾斯和羅巴切夫斯基)之一。

出於對實際應用的興趣,高斯發明了日光反射儀。

日光反射儀可以將光束反射至大約450公里外的地方。

高斯後來不止一次地為原先的設計作出改進,試製成功了後來被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的鏡式六分儀。

19世紀30年代,高斯發明了磁強計。

他辭去了天文台的工作,而轉向物理的研究。

他與威廉·韋伯(1804-1891)在電磁學領域共同工作。

他比韋伯年長27歲,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與其合作。

1833年,通過受電磁影響的羅盤指針,他向韋伯發送出電報。

這不僅是從韋伯的實驗室與天文台之間的第一個電話電報系統,也是世界首創的第一個電話電報系統。

1840年,他和韋伯畫出了世界第一張地球磁場圖,並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

次年,這些位置得到美國科學家的證實。

高斯在數個領域進行研究,但只把他認為已經成熟的理論發表出來。

他經常對他的同事表示,該同事的結論自己以前已經證明過了,只是因為基礎理論的不完備而沒有發表。

事實上高斯把他的研究結果都記錄了起來。

他死後,他的20部紀錄著他的研究結果和想法的筆記被發現,證明高斯所說的是事實。

一般人認為,20部筆記並非高斯筆記的全部。

下薩克森州和哥廷根大學圖書館已經將高斯的全部著作數位化,並放置於網際網路上。

根據Dunnington的資料,高斯的信仰基於對真理的尋求。

他相信「精神個性上的不朽,像是個人在死後的持久性,還有最後命令的東西,以及永恆的、正義的、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的上帝。

」高斯也堅持對宗教的寬容,他相信打擾其他正處在他們自己和平信念中的人是不對的。

[1] 家庭[編輯] 高斯個人的生活因為他的第一任妻子JohannaOsthoff在1809年早逝,以及他的孩子Louis也相繼死去而顯得黯然失色。

高斯跌入一個他從來沒有完全恢復的憂鬱深淵。

他後來再婚,對象是他第一任妻子的朋友,名叫FriedericaWilhelmineWaldeck,但通常稱作Minna。

當他的第二任妻子在長期的病痛後死於1831年時[9],他的其中一個女兒Therese接手了整個家庭並且照顧高斯直到他的生命結束。

他的母親則從1817年居住在他家直到1839年她死去。

[1] 高斯有六個小孩。

Johanna所生的小孩有Joseph(1806–1873)、Wilhelmina(1808–1846)和Louis(1809–1810)。

高斯的所有小孩當中,據說Wilhelmina最接近他的天賦,但她年輕時就去世了。

高斯與MinnaWaldeck也有3個小孩:Eugene(1811–1896)、Wilhelm(1813–1879)和Therese(1816–1864)。

Eugene在語言和計算方面有著和高斯相同的天賦。

[10]Therese在直到高斯去世之前照顧著整個家庭,之後才結婚。

高斯最後與他的兒子發生了衝突。

他不希望他的任何一個兒子進入數學或科學的領域,唯恐「玷汙了家人的名字」。

[10]高斯希望Eugene成為一名律師,但Eugene想學習語言類別的。

而Eugene與高斯的另一個爭執是-高斯拒絕支付由Eugene所舉辦的派對的費用。

Eugene很生氣,所以在大約1832年時移居美國,他在那裡相當成功。

[11] 人格[編輯] 高斯是個充滿熱情且工作認真的完美主義者。

他從來不是個多產作家,他拒絕發布他認為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這符合他個人的座右銘。

他的個人日記裡有說到,他在幾年還是幾十年前就已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數學發現,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發表了他的發現。

數學歷史學家埃里克·梵鐘估計,若高斯及時發表他的發現,將使高等數學往前推50年。

[12] 高斯不喜歡教學是眾所皆知的,教授的學生不多。

有人說他只參加過1828年在柏林的科學會議,但他的一些學生卻成為了具有影響力的數學家,其中包括理察·戴德金、黎曼和弗里德里希·貝塞爾。

索菲·熱爾曼建議在她死後由高斯接受她的榮譽學位。

高斯往往都是很優雅地拒絕提出他怎麼發現這些數學原理的直覺。

他更喜歡他們來自"無中生有",所以消除了所有他如何發現這些數學原理的痕跡。

著作[編輯] 1799年:關於代數基本定理的博士論文(DoktorarbeitüberdenFundamentalsatzderAlgebra) 1801年:算術研究(DisquisitionesArithmeticae) 1809年:天體運動論(TheoriaMotusCorporumCoelestiuminsectionibusconicissolemambientium) 1827年:曲面的一般研究(Disquisitionesgeneralescircasuperficiescurvas) 1843-1844年:高等大地測量學理論(上,UntersuchungenüberGegenständederHöherenGeodäsie,Teil1) 1846-1847年:高等大地測量學理論(下,UntersuchungenüberGegenständederHöherenGeodäsie,Teil2) 紀念活動[編輯] 從1989年直到2001年的年底,他的肖像和他所發現的常態分布曲線與一些在哥廷根突出的建築物,一起被放入德國10馬克的鈔票中。

另一方面,在漢諾威有和他有關的日光反射儀以及三角測量方法。

在德國也發行了三種用以表彰高斯的郵票。

第一種郵票(第725號)發行於1955年−他死後的第100周年;另外兩種郵票(第1246號.第1811號)發行於1977年,他出生的第200周年。

DanielKehlmann在2005年寫的一本小說《測量世界(英語:MeasuringtheWorld)》(德語:DieVermessungderWelt,2006年出版英文版《MeasuringtheWorld》),以小說的歷史鏡頭來探索高斯的一生和工作,藉此與另一位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作對比。

2012年,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測量世界(英語:MeasuringtheWorld(film))》上映。

2007年,他的半身像被引進德國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瓦爾哈拉神殿。

[13] 在高斯的榮耀中,以他命名的事物包括: 用在磁場的CGS制計量單位以高斯來命名。

月球上的坑洞以他來命名。

[14] 小行星1001又稱為「高斯星」。

高斯號探險船,是德國遠征南極時所使用的船。

2018年4月30日,Google以首頁塗鴉紀念高斯的241歲誕辰。

[15][16] 參見[編輯] 神童 高斯單位制 高斯光學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Dunnington,G.Waldo.(May1927)."TheSesquicentennialoftheBirthofGauss".ScientificMonthlyXXIV:402–414.2015年1月29日查閱.Comprehensivebiographicalarticle. ^Zeidler,Eberhard.OxfordUser'sGuidetoMathematics.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1188.ISBN 0-19-850763-1.  ^《具體數學》第二章 ^1+2+……+100=?你听过的《高斯求和》或许是“谣言”.楊惠珺.  ^參考資料一:存档副本.[2009-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參考資料二: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26194905/http://www.pcsh.tpc.edu.tw/supply/math/m11.htm ^約翰·J·奧康納;埃德蒙·F·羅伯遜(英語:EdmundF.Robertson),Gauss,MacTutor數學史檔案(英語)  ^8.08.1布賴恩·伯勒爾(BrianBurrell)(作者),吳冰青(譯者),吳東(譯者).谁动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巡视名人脑博物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8,77.ISBN 9787542849250.  ^Gaussbiography.Groups.dcs.st-and.ac.uk.[2008-09-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10.010.1Letter:GAUSS,CharlesHenrytoFlorianCajori–1898-12-21.SusanD.Chambless.2000-03-11[2011-09-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9).  ^9月3日羅伯特高斯給菲莉克斯克萊因的信.[2015-12-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Bell,E.T.Ch.14:ThePrinceofMathematicians:Gauss.MenofMathematics:TheLivesandAchievementsoftheGreatMathematiciansfromZenotoPoincaré.NewYork:SimonandSchuster.2009:218–269.ISBN 0-671-46400-0.  ^BayerischesStaatsministeriumfürWissenschaft,ForschungundKunst:Startseite(PDF).Stmwfk.bayern.de.[2009-07-1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3-25).  ^Andersson,L.E.;Whitaker,E.A.,(1982).NASACatalogueofLunarNomenclature.NASARP-1097. ^解開千古數學難題數學王子天文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2018-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30).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241歲冥誕 閱論編灶神星 曙光號·古銅無球隕石·鈣長輝長無粒隕石·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HED隕石·古銅鈣無粒隕石·海因里希·奧伯斯·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維納尼亞盆地 閱論編1801年至185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1800年代 1801年:阿斯特利·庫柏(英語:AstleyCooper) 1802年:威廉·海德·沃勒斯頓(英語:WilliamHydeWollaston) 1803年:RichardChenevix(英語:RichardChenevix(chemist)) 1804年:史密森·特南特 1805年:漢弗里·戴維 1806年:托馬斯·安德魯·奈特 1807年:EverardHome(英語:EverardHome) 1808年:威廉·亨利 1809年:EdwardTroughton(英語:EdwardTroughton) 1810年:未頒發 1810年代 1811年:班傑明·柯林斯·布羅迪(英語:Sir_Benjamin_Collins_Brodie,_1st_Baronet) 1812年:未頒發 1813年:威廉·托馬斯·布蘭德 1814年:詹姆斯·艾沃里 1815年:大衛·布儒斯特 1816年:未頒發 1817年:亨利·凱特(英語:HenryKater) 1818年:羅伯特·塞平斯(英語:Robert_Seppings) 1819年:未頒發 1820年:漢斯·奧斯特 1820年代 1821年:愛德華·薩賓(英語:EdwardSabine) 約翰·赫歇爾 1822年:威廉·布克蘭 1823年:約翰·龐德 1824年:約翰·布林克利(英語:JohnBrinkley(astronomer)) 1825年:弗朗索瓦·阿拉戈 彼得·巴洛(英語:PeterBarlow(mathematician)) 1826年:詹姆斯·索思(英語:JamesSouth) 1827年:威廉·普羅特(英語:WilliamProut) 亨利·福斯特(英語:HenryFoster) 1828年:未頒發 1829年:未頒發 1830年:未頒發 1830年代 1831年:喬治·比德爾·艾里 1832年:麥可·法拉第 西莫恩·帕松 1833年:未頒發 1834年:喬凡尼·安東尼奧·阿梅德·普拉納(英語:GiovanniAntonioAmedeoPlana) 1835年:威廉·斯諾·哈里斯(英語:WilliamSnowHarris) 1836年:永斯·貝采利烏斯 弗朗西斯·基爾南(英語:FrancisKiernan) 1837年:安托萬·塞薩爾·貝克勒爾(法語:AntoineBecquerel) 約翰·弗雷德里克·丹尼爾 1838年: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麥可·法拉第 1839年:羅伯特·布朗 1840年:尤斯圖斯·馮·李比希 雅克·夏爾·弗朗索瓦·史特姆 1840年代 1841年:格奧爾格·歐姆 1842年:詹姆斯·麥古拉(英語:JamesMacCullagh) 1843年:讓-巴蒂斯特·杜馬 1844年:卡洛·馬泰烏奇 1845年:泰奧多爾·施旺 1846年:奧本·勒維耶 1847年:約翰·赫歇爾 1848年:約翰·柯西·亞當斯 1849年:羅德里克·麥奇生 1850年:彼得·安德烈亞斯·漢森(英語:PeterAndreasHansen) 1731–1750 1751–1800 1801–1850 1851–1900 1901–1950 1951–2000 2001年至今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61367 BNC:000135943 BNE:XX1059229 BNF:cb11904373v(data) CiNii:DA00502483 CONOR:6690403 FAST:33472 GND:104234644 ISNI:0000000121257962 LCCN:n79038533 LNB:000096135 MGP:18231 NDL:00440637 NKC:jn19990002581 NLA:36346691 NLP:A12546604 NNL:000051620 NSK:000286491 NTA:070492824 RKD:437356 SELIBR:188030 SUDOC:027475115 VIAF:2953425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oldid=70056012」 分類:1777年出生1855年逝世科普利獎章獲得者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通才灶神星19世紀數學家18世紀數學家德國數學家德國天文學家德國物理學家數論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哥廷根大學教師哥廷根大學校友下薩克森人歐洲紙幣上的人物聖彼得堡科學院通訊會員大地測量學家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19年8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17年7月粗劣翻譯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德語的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KDartist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3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gure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