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太效應」談聖經與啟示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引用馬太福音裡耶穌所說的「忠心的僕人」的比喻,認為世上必定「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種現象他定名為「馬太效應」。
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耶穌 ...
阿文的書房電腦時代不是我的時代,我是個電腦文盲,但對網路的巨大能力充滿敬畏和好奇。
我中年才開始學寫作,非班科出身,投稿十之八九被退,如今部落格可以讓我自由發表而且讀者無限可能,真是不可思議。
我將在此記錄我的一些習作、想法和讀書心得。
能夠跟上時代已是滿足,「山人一生無他長,酷嗜蓄書與讀書」(清‧吳子光的詩句)。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701281621從「馬太效應」談聖經與啟示?讀書偶得——開卷有益
從「馬太效應」談聖經與啟示
這個月坊間出現了一本新書,書名叫做:「馬太效應」,是屬於「事業成功指南」的書籍。
我已經不是讀這類書籍的年紀,只是在逛書店時,書名無意間引起我的注意,隨手翻閱了一下,發現「馬太效應」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莫頓(RobertKMerton)提出的觀念(請參看網路搜尋”MatthewEffect”)。
他引用馬太福音裡耶穌所說的「忠心的僕人」的比喻,認為世上必定「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種現象他定名為「馬太效應」。
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耶穌說:「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
主人回來後,得五千和二千的僕人都賺了一倍交還了主人,而得了一千的僕人相當保守,不敢承擔風險,冒然投資,更沒有創業的勇氣,於是將銀子埋在地下,安全又穩當,事後原封不動地交還主人,自以為已經盡忠職守了。
」
莫頓先生讀經讀到這裡,與他的社會學聯想在一起,認定「多財善賈」,本錢多的,賺錢容易,五千可以變一萬,本錢少的,門路也少,既不想動,區區一千還會被通貨膨脹給消磨一些,自然越來越窮。
這樣的推論看似合情合理,而且有聖經耶穌的教誨背書,當然要成為舉世皆然的定理了,「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意有所指,於焉形成。
這個理論提出後,頗受推崇,引起廣泛的討論,而且延伸到更多的領域,包括資源利用、職場盛衰、人際關係等等。
書中內容豐富,值得一讀,我不贅述。
我感到興趣的是莫頓先生讀經的感觸、心得和聯想。
這整個過程就是「啟示」,啟示耶穌比喻的開頭語--「天國」。
莫頓先生一定很喜歡這一段聖經,而在他研究人類社會現象時,他發現許多現象一再符合耶穌這段比喻,耶穌的比喻不是純然虛構的,而是時常出現的普遍現象。
這樣的聯想,這樣的靈感使他創造出「馬太效應」。
我覺得這就是啟示。
基督教被認為是啟示的宗教,其原因和可貴之處就在這裡。
這本書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我也非常喜歡這一段經文,而且自己也有不同的聯想。
我認為耶穌這個比喻的重點應該在後來主人的評論;主人(比喻上帝)說:「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你為什麼不去做呢?「奪過他這一千來!」主人生氣了!「因為凡有(積極、用心、努力)的,我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積極、用心、努力)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叫他在黑暗裡,哀哭切齒!」
我們教會頒發獎學金的紅包袋上就寫著這段經文。
因為我們也聯想到,讀書竟然也是這樣,如果你不斷嘗試,不斷努力,就算才智平平,自然會一點一滴累積精進,若是不嘗試、不努力,不論什麼資質,都在原地踏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眼看別人一個個從頭上飛身而過,夜深人靜,百感交集,自然要哀哭切齒了。
另一個關於學習的有趣經驗是「學英文」,大部分的人覺得學英文很難,真正學好的人很少,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一個字或一句話,如果常常用,天天看,一輩子也忘不了,不但如此,學會越多,越有興趣,成就感油然而生,更加自我激勵,想多學一點,「還要加給他」。
相反的,若疏於練習,三兩天,學到的都要還給老師了,考試統統會,考完統統不會,真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不久就跟不上同儕,很可能從此就對英文興趣索然,視為畏途,他日需要用到英文的時候,就要「哀哭切齒」了。
在信仰的傳統上,基督徒從這段經文得到兩個啟示:第一,上帝特別恩待我們,讓我們領受福音,得著救贖成為祂的兒女,但還有很多地方,很多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領略到祂的啟示,祂那些「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祂要我們去種、去散,不然,我們已經得到的恩典祂要奪回去。
如果我們努力去傳揚祂的信息,我們會發現福音造成的不同,從而更確認聖靈奇妙的作為,信心益加堅定。
第二種可能的啟示則是靈修的經驗。
如同前面讀書的例子,雖然我們已經得著福音信息,但仍然要不斷讀經、聚會、禱告,常常試圖和祂溝通,期待祂的啟示,恩典就會「還要加給」;我們發現那些減少聚會、讀經的信徒,終究漸行漸遠,已經認識得著的,很可能就煙消雲散,全給奪去了。
保羅也呼應耶穌這一個比喻的啟示,他說:「你們要時時喜樂,不住禱告,常存感恩之心」。
這裡的「時時」、「不住」、「常存」和耶穌「凡有的」都是啟示「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會造成相乘的效果。
在管理科學裡,一致認同的成功條件都會提到堅持(Consistency)、紀律(Discipline)等態度,同樣驗證了上帝透過耶穌的啟示。
原來「天國」就是在「不斷的嘗試和努力」中實現。
讀了這段經文,社會學家得到啟示,歸納出社會現象的規律,學生(包括松年大學)從學習的經驗中應驗另一種啟示,信徒得到靈性增長的指南,我們會發現,上帝不斷在啟示而啟示有無限的可能和力量。
聖靈的做工就是這麼奇妙,連門徒都會不解地問耶穌,為什麼你都用比喻而且用了這麼多,耶穌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太‧十三‧35)。
陳宗文/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富爸爸與窮爸爸|日誌首頁|集體失憶的年代上一篇富爸爸與窮爸爸下一篇集體失憶的年代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arvinchentw's新文章「你那天穿短褲了嗎?」高齡社會長照兩三事從一個故事開始──回顧台灣證所稅的災難維持現狀與畫江而治殺!殺!殺!你不該出現在這裡炫富資本的秘密雷曼啟示錄保羅與耶穌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我的相簿
arvinchentw'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馬太效應是什麼?|開開讀經 - Matters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馬太效應由美國社會學者羅伯特‧莫 ... 耶穌在馬太福音說了個饒富深意的故事,來比喻信徒要怎麼運用神的恩賜。
- 2從「馬太效應」談聖經與啟示 - 隨意窩
他引用馬太福音裡耶穌所說的「忠心的僕人」的比喻,認為世上必定「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種現象他定名為「馬太效應」。 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耶穌 ...
- 3聖經中的金錢觀(二)馬太效應-基督徒的工作觀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聖經鼓勵我們去投資。 但以上是耶穌說這個故事的本意嗎?是否劃錯重點呢? 6; 7. 馬太效應– 路加福音版本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 ...
- 4職場聖經密碼:「馬太效應」 - 職涯
《聖經》「馬太福音」有個故事,頗適合拿來讓現代職場中的你我思考。故事在說:有位老闆底下有三位員工A、B、C,他出差前,分......
- 5【故事分享】馬太效應|方格子vocus
而馬太效應一詞,是源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有位貴族要出遠門,臨走前叫來了三位僕人,並且分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