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受过高等教育,不就业不升学的人群) - 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尼特族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展开 收起 添加义项 ▪受过高等教育,不就业不升学的人群 ▪神的记事本中术语 尼特族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受过高等教育,不就业不升学的人群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currentlyengaged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主要在发达国家和经济高增长、生活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阶层中产生。

在中国大陆称为蛰居族或啃老族,在美国称为归巢族(BoomerangKids),在香港则称之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

中文名 尼特族 外文名 Notcurrentlyengaged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 简    称 NEET族 最早使用 英国 目录 1 来源 2 类型 ▪ 追求梦想型 ▪ 丧失自信型 ▪ 自闭型 ▪ 家庭溺爱型 ▪ 收集狂热 3 新neet族 4 社会问题 5 解决方法 尼特族来源 编辑 播报 尼特族漫画图(2张)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主要在发达国家和经济高增长﹑生活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阶层中产生。

在台湾有时会被媒体当成宅男使用,容易造成与专业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况;在香港则称之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在美国称为归巢族(BoomerangKids),意指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

在中国大陆称为蛰居族或啃老族。

尼特族类型 编辑 播报 尼特族漫画图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可分为6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家庭溺爱型”及“收集狂热”与一种“新neet族”。

尼特族追求梦想型 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尼特族丧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尼特族自闭型 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尼特族家庭溺爱型 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尼特族收集狂热 与前4种一样,“搜集狂热”也是研究者根据表面印象所取的名称。

顾名思义地看,“搜集狂热”就是对搜集某项物品这个单一行为的病态执着,现阶段的搜集狂热者以各类科学探索行为或二次元周边商品为主,时下流传的叫法有“怪胎”和“御宅族”等等。

尽管某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因为不断记忆的行为在有用性领域内获得了为社会认可的成就,甚至得到被社会善待的契机从而走出NEET围城,但实际上,这些忧郁的搜集狂热者竭力索求怅然若失的并非其他,和社会规范内的所有正常人相同,他们在个体不可逾越的范围内拼命搜集的是名叫“幸福”的东西 尼特族新neet族 编辑 播报 参考:新尼特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人口循环流动也令高等教育呈现低端化趋势,倘若将我国中高等院校视为世界教育网络的一部分,那么实在是一种堪舆的、广域的退步。

反之,诸子百家各归各家,更是在重新上演文艺复兴早期的问题。

这种现状使一些心灵不够健壮的人也能得到超高端学历,学历及学术界从根本上开始质变,从而出现了恃骄neet族和对社会感到困惑的怀疑论NEET族等等,有别于造就neet族的各种界限模糊的心理因素(如上文分类),此种因素在NEET族的地域化生态中显得尤为出类,也就是我国少年独具的成长环境。

在所有人文科学落后的国家形态下,人类的幼年会如何度过,这个过程总能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NEET族来说,关键点在于如何精准地从上班族与学生族之间实现跨越,如何从不为社会尊重的学生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优秀的社会栋梁,自我价值链条的断裂是个中首因,在断裂性社会生态的制约下,成长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从而不停产生新的NEET族。

这些不得不放弃自尊以换取某些生存必需品的懦弱少年,倘若认可其悲哀,也就无法不承认人类史上这黑暗一页。

此种社会生态,除了使NEET族成之为NEET族、使其受各界不明就里地责备、成为新式公共社会设施、饱经娱乐节目榨取剩余价值之外,并没有立场上的实际救援手段,犹如人类在进化旅途中各种不得已一般。

这样一来,即便是NEET族,也会思及生存适应问题,如何生存?如何在绝望中活下去?如何破除绝望、既不否定自身价值又获得为人尊重的新价值?如同在险恶逆境中成长者一般的考量也浮现于NEET族脑际,基于被唤醒的强烈本能,NEET族少年们会为世界带来何种变化呢?一切全看匍匐在地蓄势进发的新NEET族作何决断了。

尼特族社会问题 编辑 播报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业,除了本身没有自生能力,也造成家人的负担;而家人的生活供应,并不能长久养到生命结束那天,会加速家庭经济的危机,不就业的人口增加,相对的社会要救济的人数也增加,整个社会经济曲线也会呈现向下的趋势。

家庭气氛连带受影响,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赖在家,家人会担心自己儿女的未来,除非是有钱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养活下一代,不然,多数家庭会产生争吵,家庭不美满,人的心理也会有改变。

贫穷的情形,会让社会犯罪率增加,偷窃抢劫的行为处处可见,治安不良的情形,破坏了社会秩序。

持续“尼特”的结果,往往恶化成“三不”——不结婚、不生育子女、不供养父母并依赖父母存活。

原本应属社会中流砥柱的十五到三十四岁一代,竟失去了活力,不但不肩负社会生产的主力,反成社会的负累。

这不能不使各国政府担忧。

尼特族解决方法 编辑 播报 据报道,英国女王11月初宣布,英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提高到18岁。

而拒绝政府培训的“尼特族”,将会被罚款。

新政策显示,在新世纪中,要跟其他发达国家竞争,年轻人需要更多学校教育、企业训练。

该政策为英国近年来最大的教改政策。

近年来英国新生的许多工作机会,都让教育程度更高、技术更好的外国人抢去。

英政府估计,到2020年,英国所有的“低技能工作”都将消失,因此不仅要教育社会新鲜人,在职者的持续培训也很重要。

眼前英国大批“尼特族”面临的困境,是政府急着推行改革的另一个原因。

有10%16岁至18岁英国人口是尼特族,其中,有1%的人留在尼特族中超过两年,即被认定为长期失业者。

因此,英国政府规定从2013年开始,16岁的英国人有义务每周接受至少16小时与工作相关的训练,除非已经每周工作20小时或上课超过一整天。

到2015年,同样的义务要延伸到17岁青年,否则将被罚50英镑(约750元人民币),并留有不良记录。

当然,英国政府也提供给年轻人另一个“胡萝卜”。

新订的法案也规定,政府应提供足够多的学徒机会,即到2013年每个依法要受训的年轻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去受训。

另外,政府也鼓励继续升学,将提供补助金让周薪不满30英镑(约450元人民币)的贫穷年轻子弟,可以继续升学。

15至24岁未升学与未就业人数,结果显示约占12.3%的台湾青少年为“尼特族”。

学者认为,“尼特族”长期“家里蹲”,不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劳动市场新陈代谢。

台湾静宜大学社会工作与儿童少年福利学系副教授李易骏说:“年轻人不婚、不育、不生、不养、不工作,究竟在做什么?”他担心这些抗拒职场的青少年会误入歧途,成为治安隐忧。

台北大学生物产业传播及发展系教授陈玉华表示,“尼特族”拖延独立,选择让父母养,造成家庭经济负担。

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味将责任推给年轻人并不公平,“工作机会不多、学用不符都是问题”。

为避免台湾“尼特族”问题日益恶化,岛内有关方面宣布扩大推动“立即上工”计划,即企业雇用初次寻职者,每人每月补助一万元新台币,期待借此鼓励“尼特族”外出工作。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图集 尼特族的概述图(10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3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阿阿斯顿545 (2022-09-03) 1 来源 2 类型 追求梦想型 丧失自信型 自闭型 家庭溺爱型 收集狂热 3 新neet族 4 社会问题 5 解决方法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