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梳文字的歐巴桑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爬梳文字的歐巴桑 撰文‧張麗雲攝影‧施龍文. 當下被感動、有感覺,我就想寫;. 在無心插柳下,推動著敲鍵盤的手。

我其實很怕「寫作」,因為不像那些 ... 人文志業首頁 慈濟月刊 慈濟道侶叢書 英文雙月刊TzuChiBimonthly 慈済ものがたり 專書出版 慈濟月刊第609期 2017-08-01   發刊詞   社論   學者觀點   慈濟月刊‧守護慧命五十年   編採線上   紙上攝影展   向人文真善美志工致敬   粉絲讀月刊   慈濟月刊五十周年特展 人文志業首頁/慈濟月刊/第609期   爬梳文字的歐巴桑 撰文‧張麗雲攝影‧施龍文 當下被感動、有感覺,我就想寫; 在無心插柳下,推動著敲鍵盤的手。

  我其實很怕「寫作」,因為不像那些下筆就行雲流水的優質作家。

我寫文章,純粹是興趣,容易被感動、心裏有感覺,就想寫;如果不寫,會有失落感,會覺得遺憾。

因此,往往就在「無心插柳柳成蔭」下,文思突然湧出,推著手繼續敲鍵盤爬梳文字……   圓少女時代的寫作夢   求學時代,我很羨慕擅長寫作文的同學,他們的作品常被老師拿出來讚賞。

 高中時,我就讀女校,七?年代,除了上課、自修,其餘時間都用在小考。

但是上國文老師的課,我感覺最沒有壓力,因為她除了「正課」,也常拿一些經典好文讓我們品賞,有如悠遊於文學殿堂,曾自詡有朝一日能成為作家。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要大家現場發揮。

有一位同學文筆好,下筆也快,不一會兒功夫就交出一篇好文,讓老師大大讚揚;我自認寫得很有瓊瑤味,也興沖沖地繳了卷,沒想到老師卻回批一大串紅字:「為賦新詞強說愁,無病呻吟!」  那個年代,誰沒看過瓊瑤的小說,為了應付考試,唐詩、宋詞都能琅琅上口,因此寫文章,多愁善感的情懷顯露無遺,內容反倒是常被疏忽了。

自此,我自認不是作家的料,爾後的日子,除了忙考試,也不再有閒情逸致寫文章;後來上大學、結婚、工作,離寫作就更遙遠了,一直到進入慈濟…… 「麗雲,你寫的那一篇『做健身操』的花絮被登在《慈濟道侶》了!」「真的嗎?那怎麼可能?」我雖不甚相信,但心裏卻暗暗自喜。

已二十多年不寫了,職場上也多半使用英文,塗鴉中文的機會愈來愈少,甚至有些字都想不起如何寫了,簡單寫幾百個字竟然會被登出來。

資深師姊對我說:「寫文稿沒什麼,只要會寫字,就會寫!」我其實不懂什麼是「花絮」?只是懵懵懂懂就被趕鴨子上架。

那是二○○二年,慈濟志工為了募集臺中慈濟醫院的建設經費,在新光三越百貨旁的市政府中心預定地舉辦「勤耕福田.植心蓮」愛心園遊會。

其中一項節目是「健身操」,參加的志工多半是五、六十歲歐巴桑,我也是其中成員,每晚都跟大家聚集在體育館練習,由余瑞梅老師教導基本動作。

老師要大家舉起右手,婆婆媽媽們卻伸出左手;該出左腳時,偏又抬起右腳,讓老師啼笑皆非,不知如何是好?她乾脆轉過身去,與大家同一方向,讓我們依樣畫葫蘆,還笑嘻嘻地鼓勵:「你們真的好棒,學得真快!」 活動當天,初春溫煦的陽光灑滿廣場,象徵好的開始和義賣成功。

我們穿著整齊的藍天白雲制服,在柔和晨曦照拂下,顯得神清氣爽,散發著活潑青春氣息;活動幹事林美蘭看到了,稱讚很有活力:「師姊們,你們看起來有著三十歲的身材和十八歲的年紀,我好羨慕!」她的輕描淡寫,大家卻士氣大增,歡呼聲響個不停。

這一篇為文,不過七、八百個字,卻意外被登出,我除了欣喜外,也感覺:「寫作好像並不如想像中難!」   敲鍵盤的手永不想停    一九九八年元旦大愛電視臺開播,我和先生剛結束在臺北十幾年、耗費精力與青春的事業,帶著兩個上國小的女兒及五歲兒子遷回臺中定居,想尋求一分簡單平靜的生活。

 有天,打開大愛臺,「志工筆記」節目中,醫療志工正在分享當志工的心得,讓我想起大學時期也曾參加服務性社團,那是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

湊巧,又在表哥開的診所,看到一本《慈濟》月刊,非常興奮!老實說,那時候一心想去當志工,月刊內容如何並沒細看,重要是找出慈濟在臺中的地址。

三個月後,我如願加入慈濟,帶領我的資深師姊是文宣志工。

有天,她對我說:「麗雲,你不是有一臺手提電腦,帶來我家幫忙『寫圖說』好嗎?」當時我不懂寫圖說是什麼意思,只是聽話跑去她家。

「你想圖說如何寫時,可以順便打成文字。

」「是打英文還是中文?」她強調說:「是打中文!」心想:「我不會打中文字,這下怎麼辦?」感覺自己如陷入「文盲」的漩渦裏。

資深師姊瞧出我的緊張,耐心示範:「你看,就用注音方式,一個字一個字地打。

」「哇,原來可以用ㄅㄆㄇㄈ打字,我以前都不知道。

」爾後,我就常與鍵盤為伍,跟著參加很多營隊,記下一些小花絮。

之後,半推半就成了文字志工,開始寫活動報導,文章常被公開登在慈濟官方網站,從很怕寫,變成很喜歡寫。

最近一次,是配合《道侶叢書》出書計畫,撰寫慈濟人醫會的「行動醫療」文稿,全書中我負責寫五篇。

書還未出版前,有天突然接到《慈濟》月刊編輯的來電,問說可否先把兩篇文章整理登在月刊上,我超興奮的!  因為在六○四期月刊,除了這兩篇外,還有我剛去柬埔寨參加發放及義診寫的一篇報導,同一期有三篇文章被登出,且兩篇納入主題報導中,對我真是莫大的鼓舞。

近年來,臉書、Line的訊息滿天飛,長篇大論沒人耐心看,「短、小、精、悍」反而按讚率高。

或許,我對寫作有那麼一點執著,即使犧牲睡眠時間,還是想繼續寫下去,尤其是記錄歷史與典範人物,讓後人有軌跡可依循,也讓美善故事能綿延流長,這是我自定的使命。

我也不管寫得好或不好了,就是要讓自己敲鍵盤的手不停下,直到打不動為止,所以,儘管把採訪丟過來吧!   Copyright©2014TzuChiCultureandCommunicationFoundation.Allrightsreserved.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