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嗎? - 用邏輯改變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天下雜誌有篇文章在探討什麼樣的人才是好老師,結論指向好老師是種人格特質。
然而,人格特質給人一種「天生」的感覺,它真的是天生的嗎?
DavinaShi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嗎?Feb3,2021前面幾集講了許多理論,想必大家也累了,今天來聊點軟性的話題。
前陣子看到褚士瑩在天下雜誌發表一篇文章,標題在問「誰才是好老師」。
因為聽眾可能沒看過內容,所以我先簡述一下。
簡單地說,褚老師想要探討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所以訪問了許多人。
按照社會上的標準,好老師應該能幫助學生擁有好成績,並且讓學生聽話。
但是參與討論的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卻都認為好老師應該是專業的、充滿熱忱、能把知識簡化、引導學生探索而不是教學、聆聽學生的聲音,具有信任、真誠、開放、接納和耐心的人格特質。
因為文章裡特別強調「人格特質」這件事情,所以我想提出一個疑問--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嗎?如果「是」,那麼老師就是天生的職業,所以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人格特質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天生的,但我不認為如此,所以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事實上,小戴天生是個脾氣暴躁、沒耐心、孤僻、冷漠的人,別人生氣是甩門,我小時候還摔床。
但我現在已經不太會這個樣子了,並且相信自己能做到褚老師的這些標準。
所以如果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現在的我就不會存在。
那麼我的人格特質是如何改變的呢?第一個重點是「知識」,第二個重點是「選擇」。
前面提到,好老師要有專業和熱忱,這二點我想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
只是老師的專業除了某個科目外,還額外包含教學,例如程式與教學,因此至少二方面都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熱忱(選擇)才行。
知識簡化的部份就是先備知識與後設認知能力的應用,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教學的專業。
因此到目前為止,好老師有一半是可以訓練的。
剩下的另一半,我認為關係到老師對於人類這個物種與社會的理解有多少,所以還是屬於知識的範圍。
事實上探索和教學並不該偏重某一方,只是台灣的教育以教學為主。
但如果只重視探索,學生基本該知道的不知道,或是因此缺乏生存在社會上的技能,這可能不見得是件好事。
那麼該如何決定探索與教學的分配呢?首先我們要能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除了遺傳基因不同,生長環境也不同,遇到的人事物不同,擁有的資源也不同。
有錢人家的小孩可以花更多時間探索自我,因為他們擁有比較多的資源;窮人家的小孩探索可能不是重點,能賺錢養活自己與家人更重要。
因此探索與教學的分配應該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為什麼要聆聽學生的聲音--協助他們判斷。
除了學生狀況不同之外,不同教學目標適合的方式當然也不同。
小戴分享的心智圖,就是一種探索工具,我也鼓勵大家暸解自己。
可是當我在講設定目標、進行決策的時候,內容就不屬於探索了。
前人的經驗和智慧讓我們不必從頭摸索,可以節省我們大量的時間,因此不需要去排斥它。
重點還是在於這些知識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它適合學生吸收的方式是探索還是教學。
後者有專家學者可以幫我們決定,但是前者只有學生自己能決定,老師可以提供建議。
因為我能深切理解每個人的不同,所以願意聆聽別人的聲音;要讓別人願意說給你聽,信任、真誠、開放、接納和耐心就是少不了的。
這些都是知識理解可以告訴我們的東西,它有一個脈絡邏輯存在。
知識影響我的態度,進一步影響我的行為(參考《素養是什麼?能吃嗎?》)。
明白這些知識之後,就要做出選擇,例如是不是要耐心地聽人說話。
曾經聽過一位心理師的訪談。
心理師平常上班都要協助客人處理他們的情緒,於是主持人打趣地問說,她們回家是不是能保持一樣的態度面對家人。
結果被訪問的心理師卻回答說,僅管上班能輔導個案梳理他們的情緒,自己回到家後還是會跟老公吵架。
這就和服務業的道理一樣。
我選擇在工作場所保持這些態度,不代表回到家裡還願意這樣繃緊神經對待另一半。
所以你說這些人格特質是天生的嗎?這並不代表心理師在演戲,因為演戲無法看穿一個人的內心、幫助人們走出黑暗的情緒,所以他們絕對是真心的--個案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真誠。
但是平日私底下的他們,可能與我們在台面上所熟悉的模樣是不同的。
簡而言之,針對褚老師後半部提出的特質,要先從理解「每個人是不同的」開始。
因為每個人是不同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要聆聽學生的聲音,才能理解他們的狀況。
而為了讓學生願意坦白,信任、真誠、開放、接納和耐心的人格特質才是重要的。
並且在理解學生的狀況、確認他們的需求與方向之後,才會知道適合他們學習的方式是教學還是探索。
雖然這些論點是經由一群人的經驗討論歸納出來的,但它可以用邏輯合理地解釋、貫穿成有脈絡的系統性知識。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天生的個性很糟,所以樂衷於改造自己。
我也不否認自己有反社會人格的傾向,所以明明是個沒什麼力量的素人,還想做自媒體用邏輯改變世界。
想要改變自己,一開始只懂得強迫,到後來發現當我理解一些知識之後,漸漸影響我對事情的看法,態度就會自然轉變。
還記得第一次看卡內基的時候,會覺得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就是要演戲,我可以理解這些受人歡迎的理由,但無法發自內心地做到。
可是隨著知識理解的提升,隨著親身經歷的體驗與感觸,我認為自己已經能發自內心地做到它了。
做為一位PM,我認為自己在公司其中一個價值就是,能夠搞定那些主管搞不定的人。
我的本性絕對比不上主管好,但是當我有足夠的知識內化之後,就是能表現出和天生個性不一樣的樣子。
今天分享這些內容,最大的重點是想告訴大家:人格特質可以不是天生的。
重點還是那句老話:你想成為什麼樣子。
不必劃地自限認為自己不可能改變,因為能改變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
用科學的方法,找到能讓自己改變的方式,滿足對自我的期待。
相信當大家達成這點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更滿足--知足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喊口號自我欺騙就能達成的。
與大家共勉之。
自我成長認識金字塔頂端的認知能力
透過心理制約來控制情緒
延伸文章資訊
- 1哈佛心理学教授: 自由改变人格,是你必须拥有的能力 - 知乎专栏
稳定特质很好理解,我们在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我们通常会去贴一些标签,比如你是很外向、非常讨人喜欢的、有点神经质、爱偷懒的。这是用稳定的人格来解释行为。 自由 ...
- 2個性可能改變嗎?其實,你可以「不做自己」 - 女人迷
能當眾演講,還能輕車熟路地駕馭觀眾的反應,你一定認為那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 不這樣認為。
- 3不要輕易改變性格,這很危險 - PEEKME
但是,要怎樣改變自己性格中不滿意的部分卻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 上述說到,性格是一種極其穩定的人格特質,所以,想要改變,沒有一定的專業幫助、專業知識和歲月的 ...
- 4「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心理學家研究解密:改變自己的 ...
- 5【百科知識】性格一直在變 - 人間福報
以往,心裡學家大多認為:人格特質從一個人成年開始會持續四十五年(或者更久)基本保持不變。 .時間可以改變性格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調查了十三萬名年齡介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