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学教授: 自由改变人格,是你必须拥有的能力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稳定特质很好理解,我们在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我们通常会去贴一些标签,比如你是很外向、非常讨人喜欢的、有点神经质、爱偷懒的。
这是用稳定的人格来解释行为。
自由 ...
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有时候我那么不像自己,以至于会被认为是与我性格完全相反的另一个人。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最近M先生常常会为了自己多变的性格苦恼。
他既是一位音乐人,也是一位演出经理,能够把房间里的气氛搞得很活跃、很快乐。
在蒙特利尔的独立音乐人圈子里,他是出了名的享乐主义者,喜欢追求刺激,而且极其外向热情。
通常,只要他走进房间,气氛就热闹起来了。
但是M先生也有另外一面。
他常常对成为焦点避之唯恐不及,离群索居,躲起来阅读严肃的哲学书,表现得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
雪夜里,在完成工作,离开位于蒙特利尔老城区的工作室之后,独自走在僻静的小巷中,他会感到心力交瘁。
哪一个是真正的M?1.为什么人会有一反常态的性格?当很多人会做出导致他人误解自己是不是变了的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性格”行为。
比如说:与同事们一起唱歌或在其他场合时,一个内向的人或许会表现得非常外向;或者一个很难相处的人,突然在某一个周末变得非常讨人喜欢;或许你自己有时也会一反常态。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这样的性格,这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呢?著名人格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布赖恩·利特尔把这个现象归结于人自由可变的人格。
他在新书《突破天性》里提出,我们不止有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有自由特质。
布赖恩·利特尔教授和《突破天性》英文原版书稳定特质很好理解,我们在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我们通常会去贴一些标签,比如你是很外向、非常讨人喜欢的、有点神经质、爱偷懒的。
这是用稳定的人格来解释行为。
自由特质则是人在追求特有动机形成的人格,这些特有动机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抱负、承诺和个人计划,它的来源是特异而独特的。
是一种后天塑造的人格。
正是在这两种现实的联系中,我们的人格被建构出来,受到挑战并被重构。
2.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传统的MBTI性格测验、大五人格给了每个人相对固定的“人设”,你可能是外向的、乐观的、爱发脾气的、自恋的,而你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且没法改变。
但其实这些相对稳定的特质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塑造的人格,是我们的第一本性和第二本性,而自由特质作为第三本性,它与我们的天性并不矛盾。
自由特质能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基因和环境的人质,个人的动机和计划使我们能够超越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慢慢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论是固有的、还是自由的特质,都构成了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你。
并且,在特定情境中你的人格特质与其他人的人格特质的相对关系是很稳定的。
比如说,小学时的调皮蛋在30年后会变得不那么顽皮,而他的大多数同学同样也会降低外倾性水平。
在同学聚会时,他依然是个喜欢搞笑的人,只是他的玩笑变得更有品位,更有分寸,更成熟了,但他仍然是个十足的外向者。
那么,我们能不能突破第一本性和第二本性,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呢?3.改变性格,需要选择正确的个人计划所谓突破天性,就是要在了解我们固有性格的同时,采用自由的人格特质,接受生活抛出的挑战,发挥我们的目标、抱负和个人计划,从而掌控和改变自己的性格,积极主动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比如:在履行职业责任时,神经质的人会表现出稳定的情绪;为了围护正义,和蔼可亲的团体组织者会故意变得令人生畏;为了调动员工情绪,内向的人也会成为开朗的管理者。
然而,在选择个人计划时,也一些人会陷入自我抗争。
比如有一个想要变得更外向开朗的销售,她的个人计划源自外部,她的老板坚持认为她有必要做出这样的改变,因为在与客户会面时,她很少表现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所以她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只能另找一份符合她内敛性格的工作。
来看一看另一个同样想“变得更外向开朗”的人。
她的计划源自她自己的反思。
她发现许多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都需要克服一开始与人交往时的犹豫,需要变得更外向开朗。
她做了一些小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结果她做到了,她发现改变自己的过程相当有趣。
你也许注意到了以上两种计划的差异,在第一种情况中,选择是外界强加的,在第二种情况中,选择源自个人的内在,它是一种由内而生的自我表达。
也就是说由内而生的计划会比外界强加的计划进展得更顺利。
为了防止个人计划产生消极影响,利特尔教授告诉提醒我们在选择计划时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是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吗?个人计划的意义最有趣的维度之一是自我同一性。
也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的个人计划,认为它确实是“你”。
(2)这个计划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点可以依据它们的重要性,它们与你价值观的一致性,它们是否表达了你的自我这几个方面来判断。
那些在这几个方面都具有意义的计划便可以被视为核心计划。
(3)这个计划与其他正在推进的计划的联系是什么?把你的个人计划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有些计划与其他计划密切相关。
如果把它们做好了,便等于把其他计划也做好了。
如果你在这些计划上遇到了困难,那么系统中其他计划的成功便也有风险。
核心计划的一点微小改变,都会给其他所有计划带来重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在改变自己的路上,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采取自由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推动个人计划的进展,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意义。
然而,长时间地通过自由特质做出与性格不符的行为,会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损害。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在《突破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布赖恩·利特尔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解决方法:你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找到具有复元作用的小生境。
具有复元作用的小生境指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暂时获得喘息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避免采取自由特质的行为造成的心理损害,放纵生物源的第一天性。
例如,假装外向的内向者在一次演讲后,可以通过独自一人吃午饭来回复元气。
而假装内向者的外向者就不需要安静的隐蔽之处,他们需要能够让他们重燃热情的事,比如令人激动的夜店狂欢。
所以我们要与自己的朋友、家人等达成共识,让他们认识到你有时表现得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要给让他们给你时间和机会,确保你有机会创造并进入具有复元作用的小生境。
反过来,我们理解他人也是如此。
如果你喜欢社交的妻子在独自专心致志地工作了两周后,在周末和闺密出去疯狂、荒诞地玩乐,那你就不应该认为她这样做是因为不爱你了,你要明白,她知道这能使她恢复外向的自我,更好地爱你。
这样当别人做出非常令人困惑的行为时,你才可以表现出更多宽容和支持。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利特尔本人也是一个“外倾的内向者”,虽然在课堂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热情洋溢,充满了活力,但其实他本身是一个内向的性格,他在课堂上做所的表现,是在执行一个个人计划——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教授,他的这个计划也使他展现出了自由的人格特质。
在他的新书《突破天性》(天猫购书链接)中,利特尔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即通过个人计划、个人建构、稳定特质、自由特质等多个层次、多种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并通过对人格与情境、健康、控制感、环境、创造力等方面关系的论述,利特尔论述了人格与幸福、成功的关系,为你追寻幸福与成功提供明确的指引。
他告诉我们,想要了解自己,不能问“你属于什么人格类型”,而应问“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人格的复杂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最后,希望你能卸下你那沉重的防备,回归真实的自我。
编辑于2022-03-2609:39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赞同332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延伸文章資訊
- 1個性可能改變嗎?其實,你可以「不做自己」 - 女人迷
能當眾演講,還能輕車熟路地駕馭觀眾的反應,你一定認為那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 不這樣認為。
- 250年研究發現,個性並非一成不變
俗話說3 歲看大、7 歲看老,意指人格特質早在幼年階段就定型,但其實我們的人格 ... 短期來看,一個人的個性雖然不是一成不變,但改變的幅度非常小。
- 3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嗎? - 用邏輯改變世界
最近天下雜誌有篇文章在探討什麼樣的人才是好老師,結論指向好老師是種人格特質。然而,人格特質給人一種「天生」的感覺,它真的是天生的嗎?
- 4不要輕易改變性格,這很危險 - PEEKME
但是,要怎樣改變自己性格中不滿意的部分卻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 上述說到,性格是一種極其穩定的人格特質,所以,想要改變,沒有一定的專業幫助、專業知識和歲月的 ...
- 5心理研究:一個人的性格可不可以改變? - 每日頭條
「我希望自己變得積極樂觀。」 很多人都曾經想過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想試著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例如外向、樂觀),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