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種文化形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心理學與文化間的關系,經歷了從融合、分離、轉向再到回歸的過程。
當年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開創了兩條心理學發展的兩個取向: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 ...
網站首頁
本辦概況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專刊
成果集萃
資助期刊
高端智庫
社團工作
資料下載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學壇新論
心理學是一種文化形式
車文博2019年06月20日08:4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心理學是一種文化形式
心理學與文化間的關系,經歷了從融合、分離、轉向再到回歸的過程。
當年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開創了兩條心理學發展的兩個取向: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前者用實驗的方法探索個體心理,專走實驗科學路徑﹔后者以文化產品分析方法探索人類的群體心理,專走文化科學道路。
馮特有生之年試圖促進和實現二者融合,開創出系統、完整的心理學體系以觀照人類心理,但是直到逝世也未遂心願。
后繼者們並未深刻領會其良苦用心,反以科學之名,推動心理學在實証科學道路上“一騎絕塵”,將馮特苦心經營的心理學文化的維度探索棄之不顧。
這直接導致一方面心理學獲得科學的名分和尊嚴,堂皇列於自然科學殿堂,盡管其科學名分始終受到諸如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質疑與詰問﹔另一方面,產生一種悖論:維系心理學的科學名分,必須運用實証研究方法﹔而實証研究方法的運用,卻無法全面窮盡心理學中“人”這一特殊研究對象。
心理學文化轉向呼聲高漲
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自1879年獨立以來,始終伴隨著自信、焦慮、質疑與追問。
通過深層次反思會發現,心理學行走的是一條單行道,隻唯科學不論其他。
至於文化,因其有拉低心理學科學性的可能性,唯恐避之不及。
當然,這其中有對文化這一宏大命題的爭議,也有對自身學科性質的缺乏自信,還有對科學本身的艷羨。
文化如何融入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並起到一種變量作用﹔或者說,文化如何為心理學發展提供一種資源、背景、理解視野,是心理學一直需要解決而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末開始,心理學文化轉向的呼聲越來越高,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后現代心理學等形態的心理學文化形式“你方唱罷我登場”,試圖喚醒沉寂的文化,這表明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從過去的剝離到關注,再轉向尋求支持。
只是,受累於自身方法論的局限及對文化的把握不甚清晰,導致心理學與文化間的關系並未理順,文化沒有為心理學帶來更多福音。
時至今日,當認知神經科學大行其道,神經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其他學科不遺余力蠶食著心理學學科邊界時,文化神經科學也在闊步前行。
文化正以一種標簽的方式重新進入心理學領域,或者說文化從未離開,在心理學中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正是在心理學中文化定位尚不清晰的背景下,《心理學文化探索》(孟維杰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7月版)將心理學置於文化的框架下,對心理學的學科屬性、學科發展、未來趨勢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作出歸納,試圖還原心理學的全貌。
在文化中找到歸依和理解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一直處於嬗變之中。
文化並非是一種“萬金油”,它在心理學的演變歷程中並未退場,而是一直在場。
心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盡管有意要回避文化,但是其自身與文化的背景、根基、傳承、條件等,始終若隱若現地伴隨著心理學的成長。
考察與回答心理學和文化間的關系,可能關涉心理學演進的視野、深度、方法和領域等。
從哲學心理學時代到心理學走向獨立,再到今天的心理學科學化歷程,心理學與文化間關系的不斷錯位,表明了心理學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關注的變化。
從當初馮特建立科學心理學,到今天的認知神經科學大行其道,再到文化神經科學風頭正勁,不僅表明了心理學對文化從當初的離棄到如今的關注,而且其變化過程正是心理學向自然科學靠攏中的一種躬身自省和審視。
對於心理學而言,文化從來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也並非僅僅是單純的背景或者無關變量。
人的任何內在、深層的心理結構及其變化均蘊含於文化背景中,也隻有文化的東西,才能使人內在和深層的心理結構及其變化找到歸依與理解。
心理學者與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一種對話關系。
正是源於這種對話關系,文化成為對話的前提,意義生成也必須以文化的存在為根基。
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書回答了文化與心理學之間關聯的深刻性、復雜性和多層次性,呼應了心理學文化探索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厘清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前提和根基。
文化品性回歸拓出廣闊疆域
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是心理學的元問題、根本問題和前提,這既是對“心理學是什麼”的深刻追問,也是對“心理學何以可能”的深層次審視。
單純而言,心理學學科性質具有自然科學品性,無論從研究方式的自然主義、研究風格本體論,還是研究精神簡約性、研究理念的因果性,抑或是研究方法實証性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証明,也正因如此,心理學擁有具有相當硬度的自然科學品性的“外殼”,為心理學獲得了實証科學的地位和尊嚴。
不過,僅僅視心理學為自然科學﹔或者說,心理學僅具有自然科學的學科性質,可能還無法准確全面回答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換言之,心理學自然科學品性只是提供了對心理現象合理的理論解釋和有效的技術干預,僅僅揭示了人類心靈的一個側面,忽視了人類心靈的自覺和主觀體驗的側面。
事實上,心理學是一種文化形式,人類長期歷史沉澱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傳統,是人類用以理解和闡釋自身心靈生活的途徑、方式和媒介。
人的心理鑲嵌在意義和文化資源中,這些意義和文化資源既是心理的產物,同時也構成了它的內容。
因此,理解心理學不應局限於心理學本身,要向文化開放。
就連馮特也說過,實驗心理學只是涉及心靈的外層,民族心理學才能達到心靈深層。
隨著當下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文化神經科學、積極心理學等新的心理學形態的涌現,文化漸漸完成在心理學中從過去的缺位到回歸的過程。
如果說“將心理學視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命題成立,那麼,心理學則被視為特定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特殊活動方式,將心理學置於特定文化框架中會彰顯出濃郁的文化品性,其背后則是強大的文化支持系統。
這部著作從文化學視野嘗試構建獨特的文化分析框架,將心理學置於該框架之中,對心理學的構成元素,諸如心理學研究對象、運用概念、提出命題、隱喻思維、民族性格、理論演變、常識心理學及心理學者生存方式等,進行剖析和解讀,從而勾描出心理學文化品性的學科屬性。
心理學文化品性的昭示與回歸會給心理學開拓出廣闊的研究視野,從根本上回答“心理學是什麼”這一牽涉到心理學生存的重大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比如心理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從這個角度上看,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其實是自然科學品性和文化品性的博弈過程。
全書將這一博弈過程刻畫得尤為深刻。
心理學科學精神表達的是對理性的張揚、對實驗設計的極致追求、對實証方法的推崇、研究過程和結果可重復性的信心﹔心理學文化性格表明心理學在文化框架下流露出的文化個性,這種個性在與心理學自然科學精神的互動中帶來對心理學的全新認識。
該著還對當下認知神經科學的演進和文化神經科學進行審視,表明心理學的主流形態發展也彰顯出文化的意蘊。
如果將對自卑的探討置於文化層面,就會發現自卑與補償間充滿了更多邏輯可能。
反觀我國,到底是否擁有心理學思想的爭論始終存在。
其實,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心理學,需要對中國文化傳統進行反思和重新詮釋,這既是對當下心理學科學精神的取舍和引領心理學文化的品性回歸,也是中國心理學走向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而這一切均離不開心理學向文化尋求支持和開放。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
聯系我們|版權聲明
主管主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承辦:人民網
©1999-2019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版權所有京ICP備12051030號-2
延伸文章資訊
- 1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嗎?如何理解心理學? - 壹讀
人們總是從一種理論、一個猜想出發,然後再試圖駁倒它。 ... 相反,這本書會帶你回到原點,從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這一問題出發,引導出對心理學及其統計推斷的根本性 ...
- 2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理論
范式被認為是從事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模型”或“研究框架”,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當范式理論引入心理學時,關於“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觀點 ...
- 3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_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 天天知识网
我在阐述“新超心理学”理论之前,先让大家简要了解一下心理科学理论的产生与种类。 ... 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
- 4舒茨的現象學社會科學理論Schutz's Theory of ...
本文透過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來詮釋介紹舒茨如何為社會科學進行理論奠基 ... 世界的意義構成》這部著作成為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新取向的出發點之一。
- 5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 - Google 圖書結果
不过,我们的目的不是讨论民间心理学的地位问题,而是问题的下一步。 ... 那么神经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1)神经科学成为替代理论是何以可能的?(2)神经哲学如何为“心— ...